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谭 ▏从川剧“变脸”摆起的龙门阵

变脸,川剧一绝

歌曲:变脸(平安)

我清楚的记得,口号喊出的时间是1982年,并因此建立了三大基地: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川剧学校和四川省川剧研究院。真是雷厉风行!

关于成都,你是不是真的了解?

也许说到川菜,你会以为就是火锅和水煮肉片,就是沸腾鱼和毛血旺。

其实川菜还有温文尔雅的开水白菜,还有芙蓉鸡片,还有锅巴肉片……

也许说到游玩,你以为仅仅就是那一宽一窄的巷子,就是那人声喧哗的锦里。

其实成都还有魁星楼小通巷,还有竹林幽幽的望江,还有鹤鸣的茶水飘香……

说起周边的古镇,别以为除了洛带就是黄龙溪,其实成都周边有太多的古镇,如新场如圆通又如平乐柳江……

最后说起川剧,你千万别以为就是个变脸,要知道变脸只是川剧中的绝技之一。

川剧的绝技中,除了变脸,还有吐火、水袖、藏刀、钻火圈、魔烛(灭烛复燃)等等。

更重要的是,川剧中还有川剧的锣鼓,川剧的高腔以及高腔中的帮腔……

对了,平叔今天就是想摆摆有关川剧的龙门阵。顺便也给不太了解川剧的朋友挑明一件事:变脸属于川剧,但不等于川剧的全部。

1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视频,在河北石家庄的一个火锅店里,一个手脚僵硬的男子表演川剧变脸,结果好几张“脸”不幸地卡在脸上,弄得丑态百出,好不尴尬!

川剧变脸尴尬地出现在火锅店的场面并不鲜见,眼下,成都也有许多。

实在是不知道从那一天开始的,川剧就成了变脸。变脸竟如此下作地以这样的一种方式与饕餮盛宴牵手结缘。

我不知道在筷头飞舞、火锅的油烟子四溢的馆子里头,到底会有多少人去关注变脸者的表演。倒是有听见外地食客说过,这就是川剧啊?

不会吭声的川剧实在没意思。也许这样的表演者或许根本不知道川剧为何物。

变脸作为川剧的一门绝技,在传承上是有讲究的,也是有要求的。

据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看完川剧后曾经叮嘱过,“变脸”是国家机密,不得随便泄露。

所以到了1987年,文化部就正式出文,将川剧“变脸”艺术列为国家二级机密。

这也是中国戏剧界唯一一项国家机密。

如今,川剧变脸之谜无疑是被人给肆意破解了。

2

1995年11月的一天清晨,我从成都飞北京。机上,遇见一位男子,与我邻座。

因早起,就有些困,正想闭目休息,忽觉左臂被人触及,忙侧过脸去。邻座男子见我响应,笑笑,就从怀里抱着的两大本厚厚的影集里抽出一本递给我。

我礼貌的翻开,里面全是变脸的剧照,就问,是您?男子点点头,又递给我一张名片,原来是彭某某,头衔挺多的。不过我之前并未听说过。

过了几年,大约是千禧年吧,忽然有刘德华拜师学变脸的消息传来,一时间动静弄得还挺大。

这消息足够吸引我。初以为刘天皇要改行学川剧,还挺佩服的。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要练功、还要学说四川话,还要从头学川剧,不是神人谁敢这么做?

再仔细往下看,这钦佩知心就衰减了许多,原来刘德华不是要学川剧,而是只学其中的变脸。

原来居然还有这么学川剧的,而且居然还有真有敢这么教、敢这么收徒的师傅!

要知道川剧的变脸、藏刀、变髯口(胡须)、踢慧眼、耍獠牙、吐火、滚灯这些川剧绝活,往往不是孤立生硬地存在于戏中,而是跟剧情发展、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作为刻画人物推动剧情的一种或夸张或浪漫的手法

哪里会有学川剧只学一个变脸、教徒弟也只教一个变脸的?

这就好比厨师只学切菜不学炒,舞蹈只学比划不压腿,斗地主只学洗牌发牌不会玩,两口子只扯发票不同房……哈哈,我乱比喻了。

报纸上有照片,仔细辨认,原来是他?多年前在高空上看过他影集的、和我同乘一架灰机的他,曾经的同机彭某某。

面对如今已经变烂的“变脸”,不知是刘天皇还是刘天皇师傅还是其它人泄的密,反正是对川剧的不落教,颇有落井下石之嫌。

3

说起最早的川剧“变脸”,是源自传统戏《归正楼》,表现侠客义盗贝戎劫富济贫的故事。剧中贝戎遭到官兵追捕,其以变脸得以巧妙脱身。

最初,演员变脸的脸罩用纸壳面具 ,后来改用草纸绘制脸谱,依次粘贴脸上,临场则以烟火炭火渣或折扇身段掩护,然后层层揭去。

表演变脸,除了需要根深蒂固的川剧功底,具备精通手、眼、身、法、步五大基本技法外,演员还要融入剧情,才能将脸谱人物的内心用技法准确的演示出来。

一场精彩的变脸表演,可以将剧情推向高潮,使全剧得以精彩绝伦。绝非是用来给火锅做伴奏的。

据说当年一有变脸的剧目演出,戏院门口挂出牌子,票价居然高达一块五角钱。

注意:当时,一块钱可以买一斗(折合30斤)大米,猪肉才两毛钱一斤。可见票价之昂贵。

票价虽然昂贵,观众却趋之若鹜,场内是人山人海、座无虚席。

4

川剧源远流长,据说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关于川剧的身影,可以在晚唐的“杂剧”、南宋的“川杂剧”里看到。

不过就现代的川剧,其正式的名称则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了。

川剧包括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等五大声腔,就被称为“五腔共和”,这在所有剧目中是绝无仅有的。

而且在中国众多的剧种里,川剧的文学性可以说是最强的,甚至超过了京剧。汪曾祺就曾经评价道:“有一位影剧才人说过一句话:你要知道一个人的欣赏水平高低,只要问他喜欢川剧还是喜欢越剧

5

川剧也传递了四川人经典的幽默。经典剧目中,有很多段子今天看来也是很好笑的。比如比如《秋江》的对话:

陈姑:嗳!

艄翁:那么高了,还矮呀!

陈姑:咹!

艄翁:飞远了,按不到了!

不懂四川话的人,就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的。

还听过一个川戏折子戏,注意是听不是看,没看过。忘记名字了。

大约是说有个行医的,是个庸医。中医看病先要给病人把脉,把脉都在手腕处,可这人却在手背上给人把脉。

这天,有个人找庸医看病,庸医又在手背上摸,这人就提醒道,你是不是摸错了地方,人家都是在这儿摸,说着就示范给庸医看,摸脉应在手腕处。

庸医见后就怪这个人:泥咋不早说呢?害得我在人家手背上“肇”(肇,四川话读“苕”音,相当于说“骚扰”)了一辈子!

川剧中的四川话表达,可以说极好的将四川人的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出叫《易胆大》的川戏,就是生产出“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凼凼!”的《易胆大》,里面的台词对话也是让人忍俊不住:

……

麻五娘:哪个胆大?

易大嫂:我男人易胆大。

麻五娘:好大点胆胆罗?掉头观看:(炫耀地拉麻大胆)麻五爷胆比斗大!

易大嫂:易先生浑身是胆!

麻五娘:我男人胆大吃雷!

易大嫂:我男人胆大包天!

麻五娘:胆大杀人不眨眼!

易大嫂:大胆救人出深渊!

麻五娘:(指易)他算啥子胆?

易大嫂:艺高人大胆!(指麻大胆)五爷呢?

麻五娘:(冲口而出)色胆大如天!

众人:(哄堂大笑)哈哈,哈哈!

……

今天读来,你说有没得味道?

6

文革结束后的那些年,有些文艺复兴的味道,也是川剧比较繁荣的时期。

那段时间,看过一些折子戏。如《柜中缘》、《秋江》、《劝父》……等。

印象比较深的有一出戏叫《皮金滚灯》,讲的是女人教育男人的故事。

戏里的男人皮金大概是喜欢打麻将斗地主砸金花等赌博游戏,把家里的经济给弄得很紧张。

皮金老婆为了帮助老公戒掉赌瘾,决定教训收拾她一下。

这天,等皮金又输光回家,老婆酒端了一盏油灯来让他顶在光头上,要他顶着灯听口令左扭右摆、钻板凳、翻跟斗,做出各种高难度翻滚动作。

整出戏里,在惊险与幽默中尽显演员的功底,也反映了夫妻间那种爱恨的情趣,充分诠释了成都人的“耙耳朵”故事。

川剧的剧目数以千计,历来就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经典的剧目数不胜数。

7

成都人喜欢喝茶,这川剧和茶园也就有了不解之缘。以至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中,川剧的演出基本上都在茶馆进行,而且看剧不收钱,只收喝茶的钱。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悦来茶馆了。悦来茶园产生了一大批如康子林、肖楷成、杨素兰、浣花仙、周慕莲、陈碧秀、薛月秋、白玉琼、陈书舫、贾培之、唐广体、周企何、易徵祥、杨肇安等知名川剧艺术家。

念着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不晓得今后还会不会又有新的名字也让我们熟悉。

8

这里再给大家摆个龙门阵。

上世纪三十年代,川剧有“四大名旦”响彻梨园。著名的旦角表演艺术家周慕莲就是其中之一。

周慕莲扮相俊美,体态匀称,嗓音甜润,吐字清晰。连阳友鹤都尊称其为“周老师”。

周慕莲后来又收徒,门下又有“四朵莲”,即黄佩莲、邓紫莲、李仕莲、邓青莲

其它“莲”这里暂且就不摆了,单表那朵邓“紫莲”。

邓紫莲叫邓渠如,四川德阳人,紫莲是他的艺名。

邓渠如师承周慕连,艺成后,尤以花旦的细腻表演、舞姿的轻盈见长,遂成川剧名家。他演出的《贵妃醉酒》,在表现贵妃醉酒时,双掌抚桌,不用唱腔、不用道白,仅凭眼神就将贵妃的醉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高声喝好。就有“四川梅兰芳”之称。

这里给大家看一张老照片。左是青莲邓先树,右是旦角紫莲邓渠如。

仔细看看这扮相是不是很美,是不是和那谁有些挂像。

再来一张老照片,是紫莲与梅兰芳先生的合影。

左三是紫莲,右三是梅兰芳。

才华横溢的邓渠如死于上个世纪的1960年。我有看过一些人写的文章,说是紫莲在文革中遭受迫害,死于文革后期,这是谬误。据说紫莲之死并非因病,却是为情。第一次跳井被老师谢正新救起,未遂。后再次吞水银而亡。时年仅33岁。

紫莲走后,留下其妻与小女。那年小女年仅3岁。

左二是著名川剧艺术家青莲。

中间这位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对了,她就是《红楼梦》里王熙凤的扮演者——邓婕。

大家也都知道,邓婕的夫君就是张国立。

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著名川剧旦角表演艺术家,人称“四川梅兰芳”的邓渠如先生,也就是紫莲。他就是邓婕的父亲。

还是那句话,世事无常啊。

9

龙门阵摆到最后,我就想起了曾经震耳欲聋的那句口号:振兴川剧!那时候时兴这么喊口号。

我清楚的记得,口号喊出的时间是1982年,并因此建立了三大基地: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川剧学校和四川省川剧研究院。雷厉风行!

为何力度如此之大?我想,一是设计师喜欢川剧,二是口号是时任四川老大提出的,三是因为前面两个原因。

三十六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川剧学校注销、川剧院萎缩、研究院被合并。

我想,是不是应该有个部门再重新创意出个口号,并把它大声嚷嚷出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疫情过后,一定要改变的8种生活习惯
早餐三个字,午餐三个字,晚餐三个字
成年人社交潜规则:看不惯的越少,活得越好
最高明的处世智慧,读懂受益终生
2023年,做好7件事,迎接新的自己!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执念太深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