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德瑛 ▏东郊的民居与标志性建筑

东郊的民居与标志性建筑

作者  龙德瑛

“社青”是“社会青年”的简称。

干打垒——遥远而亲切的记忆

干打垒,是一种上覆石棉瓦或牛毛毡、垒泥为墙的土胚房,它出现在东郊建厂之初,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渐渐消失。

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无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来到成都,落户东郊。

“先生产后生活”,是那个年代的精神准则,现代化的厂房内,机器等生产设备一切已经就绪,职工宿舍虽然也修建了一些,却远远不够。建房,成了当务之急。

那是一个激情洋溢、产生了无数奇迹和神话的年代,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时代精神感召下,职工、家属在工厂的有序组织下,自己动手修干打垒。脚下的黄泥巴,就是修房子上好的建筑材料。

工厂实行三班倒,工人们在厂里上完自己的班,又热火朝天地往建筑工地上赶。上夜班的干白天,下白班的接夜班。高音喇叭里,高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工地上,大家嗨呀嗨地干得欢,“咱们的汗水往下淌,咱们的脸上发红光”,嗨,那歌里唱的,跟现场的情景一模一样!

建土胚房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制作泥胚砖:将泥巴挖起来,放进一个四面可以拆卸的木盒子里,用木杵使劲捶打结实,将木盒四面的木板一拆,一块比普通红砖大好几倍的泥胚土砖就成了。再将这些泥胚砖垒成墙,上面盖上石棉瓦或者牛毛毡,一间房子就立起来了。

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木模具垒墙,程序和打土胚砖一样,只是人要站到墙上去用木杵夯结实。优点是墙一次成形,不用再砌,缺点是随着墙的增高,填泥、夯土的难度也会增大。

厂里职工家属上工地的人那么多,采用土胚砖砌墙的办法,最符合劳动力的均衡分配。

大家打砖的打砖,砌墙的砌墙,一天就立起一排土胚房,两天就封顶,三天就可以搬进去住人了,

真正的大跃进速度!

后来,东郊陆续修了许多带苏式风味的“洋房子”,厨房、阳台、厕所,样样齐全,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本来是套二、套三的漂亮房子,因为职工人数的众多,就变成了“小杂院”,套二的安两家、套三的就安三家,两家三家的共用一个厨房卫生间,虽说是拥挤不堪,但总比连厕所没有的干打垒要方便一些嘛。

老职工搬进新楼房了,等在后面的新职工又欢天喜地地搬进去,摸摸厚厚的土胚墙,打量打量立着几根钢筋的狭小窗户,心满意足地说:弄根铁丝把窗帘挂上,就没有监狱的感觉了!

那个时候没有搬家公司,谁分到了新房,车间里的人,从工段长到师兄弟,都是要来帮忙的。这番话,如果是被工段长听到了,恰巧这个工长又是个参加了建厂初期修房子的老革命,必定要遭到一顿教训:你小子别监狱监狱的,没这窗子,空气就对流不到!没这几根钢筋,贼娃子还不翻进来把你给偷个精光?给你说,这干打垒本来是没有窗子的,这还是享人家老职工的现成,后面等着搬进来的,好长一串呢!

遭训斥者一点不生气,工长说的都是实情,能够分得到干打垒,已经是福气加运气,比起三家两家经常为共用一个厕所厨房发生矛盾,干打垒在邻居关系方面少好多碰撞啊。

干打垒墙壁厚厚的,电灯、天然气还是接通了的。进门处,隔出有薄薄的一间,那是厨房;后面的大间,放一架双人床,一个五斗橱,还可以放上房产科发的两抽桌,将来孩子上学了,就可以在那上面写作业了。平时下了班,往这个10来平方米的小巢里一钻,老婆孩子热炕头,自成一番天地。

闷热的夏天,是干打垒住户们交往最密切的日子,大家端个小板凳,坐在自家门口,摇把大蒲扇拉家常。

房子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有人说:如果能将头上盖的石棉瓦换成厚厚的谷草就好了,那谷草你不要嫌它土,真正的冬暖夏凉!马上有人反驳:我们是现代化的国防大厂哦,把工人老大哥的房子盖成乡坝头农民的茅草房?简直笑话!末了,大家免不了相互叹息一番:干打垒的夏天就是难过啊,石棉瓦不隔热,太阳一晒,地下的潮气就往上蒸,又闷又热,实在是有些遭不住了;如果再半夜三更来一场暴雨,风把牛毛毡掀起来了,不要睡了,赶快起来接水抗涝吧;天亮了,赶快去房产科申领一圈牛毛毡来补漏吧。

但是,一年又遇得到几次这样的大雨呢?况且,干打垒家家都“搭偏偏”扩充了地盘的,这多出的3、4个平米做成厨房,好安逸哦!好奢侈哦!

更多的时间,干打垒房子的主人们是幸福而满足的。

刃具厂的红楼与乡愁

东郊建厂之初,正处于中苏友好的特别年代。大批的苏联专家,带着从厂房土建到机器安装的全套图纸,来支援中国的工业建设,在成都的东郊,留下了一批体现着俄罗斯民族建筑审美观的标志性建筑。

如今仍然屹立在北一环路刃具厂旧址上的红楼,便是这样一栋典型的苏式建筑。

曾经闻名遐迩的成都量具刃具厂已经被房地产商开发为“浅水半岛”了,只有红楼,作为东郊工业进程的见证被保留下来,以高层电梯的浅水半岛为背景,带着美人迟暮的凄清,在刃具立交桥车来车往的一派喧嚣中,以她昔日的端庄和娴静,一如既往地吸引着过往行人的视线。

在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便知道了那座红楼所在地叫做“量具刃具厂”。因为有了那座红楼,少年的我,在还不知道什么叫做“量具刃具”之前,已经将这样一个拗口的名字叫得溜溜熟了。

应该说,成都刃具厂的名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座美丽的红楼。因为它不属于国防保密厂,所以,它当时的知名度,远远高于82、69、107等国防厂。

小学五年级时候,我转学去了重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高兴不起来,老是思念成都的老师和同学,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就叫做“乡愁”。

有一天放了学,我到一个同学家里去做作业,碰见了她的大姐。她大姐的打扮一看就不像重庆人——重庆姑娘夏天的典型打扮是上身一件棉织的运动衫(就是现在喊的体恤衫),下身一条短裤。可同学的大姐呢,花绸的褂子扎在黑色的真丝裙里,真丝裙长过膝盖,依重庆人的审美来看,不清爽,热死人!

我说,你姐姐咋穿得跟成都人一样呢?我同学骄傲地说,当然了,我大姐在成都量具刃具厂工作嘛!我一听说量具刃具厂,一下子就激动起来——哎呀,就是那个有座外国红楼的厂啊?姐姐,你好港哦,在那里面上班!同学的大姐眼睛一亮,拉住我的手亲切地问我:满口的成都腔,刚来重庆不久吧?我一下子就有些热泪盈眶了,郁结于心的乡愁,瞬间冲口而出:姐姐,我想回成都,我想去看红楼!

刃具厂的红楼,哪里能够和九眼桥的望江楼相比呢?望江楼、武侯祠、青羊宫等名胜古迹,才是和成都联系最紧密、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嘛!我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少女时代的我,竟然将刃具厂的红楼作为了乡愁的对应物!

消防瞭望塔——东郊最高的建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都是没有三层以上的楼房的。为什么成都最多只能修三层楼的房子呢?当时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成都地下尽是水,不好打地基。

的确,当时的成都挖地三尺便见水,大街小巷,水井随处可见,望江公园有著名的薛涛井,寻常巷陌有无数的井,清凉甘甜,在自来水没普及前,成都人洗衣做饭,靠的就是这些井了,以井命名的街道,锦江区有“水井街”,武侯区有“凉水井”,大家由此对成都地质不适宜修高楼的说法是深信不疑。

可以想见,当东郊420厂那座高7层30多米高的消防瞭望塔拔地而起,出现在成都平原上的时候,在成都市民心中,引起了多大的震撼和欢欣——喝,那么高!成都还是可以修高楼的嘛!

和刃具厂的红楼一样,420厂区的消防瞭望塔,也是出自苏联专家之手,作为东郊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是一道扯眼的风景线。

瞭望塔通体用红砖砌筑,内有旋转楼梯通顶。厂里设有消防队,24小时都有消防队员在塔顶值班,关注火情。当时电话是个稀罕物,一旦发现了火险,队员就站在高高的塔顶,拿起大喇叭使劲一吹,警报就传出去了,很有点古代烽火台的味道,比起现在的电话报警,刺激多了。

420被房地产商开发为华润24城后,这个曾为东郊工业立下赫赫战功的消防瞭望塔,被保留进了东郊工业博物馆。

《建设者》——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的见证

建设者的雕塑比起红楼、瞭望塔,年代要稍晚一些。

《建设者》原先坐落在水碾河的十字路中央,雕塑底部为一大银色金属圆环,环上立有一男一女两名工人。女工屈膝坐于环上,神情恬静,似为工间小憩。男工穿工作服,头上戴的电焊工帽意气风发地掀上去,昂首挺胸,张开着嘴,似在大声召唤着什么。每当人们从这里经过,都不禁要对这个雕塑行几秒钟的注目礼。

可别小看这个雕塑,它代表着成都现代的工业文明,代表着东郊的国防厂,代表着当时年轻人的就业梦想,艺术而又形象地体现了当时工人、尤其是国防大厂工人们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发自内心的自豪。

当时,成都市的猪肉每斤0.77元,排骨0.35元;成都市属工厂一个二级工的月工资33元,东郊国防厂的二级工却是39元!仅此一点,就让当时的人们对进国防厂趋之若鹜了,其踊跃之情,有如当今人们对公务员职位的深情渴望。

然而,国防厂对于普通市民阶层的子弟来说,注定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以从沈阳迁过来的420厂为例,职工除随厂整体内迁而来的之外,技术人员都是来自北航、南航、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等名校的高材生,厂里一般工人的构成,除了转业军人,大量的工人毕业于成都航校、南昌航校、株洲航校。70年代初期,面向社会有了小范围的招工,但是那个推荐啊,政审啊,普通市民家庭能够进去的人,少之又少!

进东郊国防厂,是无数知识青年和转业军人的梦想,是一种信仰和荣誉,进去了,就是一笔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东郊的国防厂里,高干子弟一抓一大把。进国防厂,是“干子”们继参军之外的另一条就业捷径。

后来,随着国有大厂“干子”们先知先觉地纷纷调离,工厂的改制和工人的下岗,这座著名的雕像被市民们调侃地称为“工人阶级等于零”。

那做呼喊状的男工,喊话的内容也被赋予了特定社会时期的关键词而全市流行——80年代,国家物价放开,他喊的是“又涨价了”;90年代,他喊的是“下岗罗”。

进入新世纪,这座雕像,与80年代以前工人阶级的辉煌,一起搬进了东郊工业博物馆,而绿树繁茂的420厂区,也以27亿元的价格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搬迁到了新都,和420厂鼎盛时期对外交往的一个化名——“新都机械厂”,至少从地域上来说,是名副其实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忆往昔峥嵘岁月——成都红楼
博物馆测评4:惊艳的成都市规划馆
干打垒
手绘的成都,16张图了解成都完整历史
梦锁红楼
成都完全恢复正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