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挂在山梁上的痕迹

挂在山梁上的痕迹


作者 ▏杨老三 

 作者(中)在天安门留影 

1969年2月6日,我随成都七中同学一起出发,到冕宁县泸沽先锋公社插队落户,转眼间从捧书的读书郎变成了荷锄的农民。那时我刚满十六岁,矮小瘦弱,稚气未脱,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小知青”。

沧海桑田,流年似水,以前的“小知青”已成奔七的老人。但往事难忘,特别是那些风雨同舟的知青和别人看来不屑一顾,但对我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事,那挂在山梁上蜿蜒小路,是我们青春散落后光阴的痕迹。 

一、守株待兔

冕宁县泸沽镇是大凉山的交通要道,出镇不远就是安宁河峡谷,这里水流湍急,河岸耸立着奇形怪状的石头,当地取名“梳妆台”。两岸架有连接先锋、河边两公社到镇上的大木桥,供行人和马车通行。

那天在镇上铁路工地上蹭了午饭后,我与同队知青方民生,孟家祥三人动身回生产队。走到梳妆台时,虽然太阳还火辣辣的,但峡谷风骤起,吹得飞沙走石,眼都睁不开。我们顶着风走到桥那头,又迎着风慢慢地退回桥头。其实哪有心情看风景,只是希望遇到上几次那样的运气,碰上彝胞让我们扔死了的小孩,再收获一点吃的,也不至于空手而归了。

等了几袋烟功夫,方民生眼尖,说那边有彝胞过来,顺他指的方向看就是矿区医院,慢腾腾的过来一男一女两个彝胞,男的身披“擦尔瓦”,头上黑发似一块瓦片。女的穿黑红相间的长裙,头带彝族女人特有的方型布帽,背上有个小背篼。从他们迟缓的脚步来看,我感觉机会终于等到了,便装着若无其事的在桥边大石下抽烟。

风越来越大,桥下咆哮的浪花与风声响成一遍。俩彝胞一前一后过来,男的径直走到桥上朝下望了望,又返回与女的嘀咕。虽离他们不远,风又大,他们讲的是彝族话,我们竖起耳朵也听不懂。忽地,那男彝胞抬头朝我打招呼,“曲波,帮帮忙”。彝人说“曲波”指同志或老乡之意,我们还是懂得起。便反问,“什么事”?对方拉着我胳膊推搡到女的面前,从背篼里抓起一个小孩又放下,双手朝河里比划了一个向下扔的动作。

我回头问俩同学,怎么办?他们正蹲在大石角边抽烟,向我吼道,“白伙食,丢就丢嘛”。我低头一看,背篼里青布紧裹着一个小孩,脸色苍白像睡着了一样,头上有顶兔耳朵帽,是汉人小孩常带那种。我试着用手触摸了一下小脸,冷得瘆人。彝族男人见我犹豫不决有点急了,拉着我直推搡。

这时,有几个赶场路过的村民也围过来,口中“阿莫,阿莫莫……”地唸叨。还劝我,彝族人“一根筋”,小孩病死了不入土,只能水葬,没事的,风俗习惯而已。其实我等的也是这个氛围,人多壮胆。我也顾不了那么多,双手从背篼里掏出小孩,朝桥边移了几步,望着桥下奔腾不息的河水,一咬牙就松了手。一刹那,什么也不见了,只有深渊下白色的浪花伴着呼啸而过的山风。我立在那里发呆,一个小男孩呀,一条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围观的村民散了,彝族女人在我面前,从背篼底下抽出一包东西塞到我手里,连声说,“舒拉,舒拉”,她见我直摇头便用手指嘴,意思是拿给我吃的。男的在傍边点着头说,“卡沙沙,卡沙沙”,有个穿羊皮褂子村民翻译说,卡沙沙就是彝语谢谢的意思。这一次“守株待兔”收获不大,只有七八个煮熟的鸡蛋和几个饭团,不如第一次一大包砣子肉,第二次一只大鸡公,但我们还是很高兴的。

顶着头上太阳,沿着山间小路,我们唱着:“到处流浪,命运唤我奔向远方”的歌一摇一晃回到知青驻地。

 砍柴路上(七中知青) 

二、砍柴奇遇 

下乡那里虽然是群山环抱,但山上只见草丛灌木,不见树林。据村民讲大跃进时把树砍光了,因此烧火做饭就必须到更远的山上去砍柴。其实对于知青来说,砍柴就是生存的考验,三十多里崎岖不平的山路,又陡又滑,有个叫“岩头”的地方窄的几乎手脚并用才能通过。有的女知青站在悬岩上不敢迈步,吓得直哭,有的无奈只得捡点湿柴回去。

那天,我们累得半死,终于打好柴往回走了。渴了喝一口山溪水,饿了啃带的饭团子,实在走不动了,就用拐杷子支撑着,原地休息几分钟。几十里山路要歇几十道气才能到家。约摸中午过后,我肩酸背痛,背架带子在肩上勒了两条暗红的血印。身上的柴越来越沉,为了生存,只有咬牙坚持着。

转过一道急弯,穿过彝家村寨,沿途山坡路边有许多石头垒砌的坟冢,估计很快就下山了。忽然,前方人声鼎沸,烟雾袅袅,抵拢一看是彝胞为死去的人做葬礼。领头的法师彝胞叫“毕摩”的穿得像汉人道士,手举一根竹竿,上面飘着几条彩色的布条,嘴里振振有词的诵经布道,据说是为死者开路。其他彝胞恭恭敬敬围着“毕摩”,坟前石条上摆放着酒碗和各种祭品。

当我们匆匆而过后,我却渐渐慢了下来,坟前的供品实在诱人,此时肚子饿得咕咕叫,实在走不动了。想起其他知青打柴顺手牵羊拿祭品的事,便靠边放下柴,悄悄地返了回去。回到那一片坟垒前,人已散尽了,空气中弥漫浓浓的酒味。我弯着腰溜到摆供品石条前,抓起鸡蛋,粘米饼放在左边衣包,又把一大碗油腻腻的砣砣肉倒入右边袋里。这时“呱呱呱”几声尖叫把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几只大鸟从坟冢后灌木丛中窜起。我感觉不妙,拔腿往回走,可刚迈出两步,迎面冒出一个老彝胞,披着黑色的“擦尔瓦”,头发老长,古铜色的脸刻满皱纹。对我的突然出现他也诧异,一双浑浊的眼睛紧盯着我,惊讶的张大嘴,露出雪白的牙齿。糟了,我也惊愕得六神无主,两腿打颤,但前方无路可走只能硬着头皮过去。奇怪的是老彝胞没有伸手拦我,也没有大声喊叫,反而侧身让我擦肩而过,我心跳得怦怦怦的,三步并做两步逃回去背上柴,心慌意乱的返回驻地。

那天晚上,虽然饱餐了一顿“祭祀供品”,但躺在床上却久久不能入眠……窗外天空灰蒙蒙的,山沟的风吹得呜呜地响。迷迷糊糊看见彝族老人那张古铜色的脸在面前晃动,后面跟着举着火把,拿着刀枪的彝族人,要我跪在坟前向死者认罪,乞求死者宽恕谅解。梦中我向彝族老人求救,他笑了笑,露出雪白的牙齿,化成一道烟消失了,我大声叫喊惊出一身冷汗。从今后,我发誓就是饿死也不敢冒犯“祭祀供品”了。 

 田埂上的欢娱(作者右一) 

三、螳螂捕蝉

月色朦胧,笔架山下村寨隐没在夜色里,偶尔传来几声蛙鸣,几声狗吠打破夜晚的宁静。这时七八个黑影从半山腰篱笆墙顺着田坎摸到河坝芦苇丛中。仔细观察着河坝中的水碾房,昏暗的煤油灯下,紧闭的碾房内碾盘在水流冲击下发出嗄吱嗄吱的转动声。看好机会,领头的一声吆喝,几个人一哄而上,拔萝卜,扯白菜,齐嚓嚓。顷刻间背篼已装满,月光下这伙人又神不知鬼不觉的回去了。

上面记录的是我们兴隆二队知青到双河四队跳“丰收舞”的场景。确实那二年知青生活太苦了,挣点工分累得要命,别说吃肉,连一点蔬菜都没有,最多的是豆豉豆瓣下饭,好心村民见我们太惨送点酸菜都要感激不尽。为了活着知青跳“丰收舞”,也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

那时我们去抓鸡,有个绝活叫“扭三转”,当地农家院为土墙青瓦房,大多把茅房搭在院外田边路傍,散养的鸡鸭也爱躲在里面。一伙知青路过时,其中一个快闪进茅房,左手抓住鸡,右手握紧鸡头朝右扭三转,把鸡塞进包里,然后若无其事抽着烟出来了。一般来说“兔子不吃窝边草”,知青深知此道的,但就是在“窝”边,我却惹了一场轩然大波,差点被“记录在案”留下终身的悔恨和遗憾。

起因是这样的,下乡不久,坡上的梨树挂果了,村上见我瘦弱劳力不行便安排巡山护树。那天大哥从成都来看我,可我除了半碗酸菜什么也没有。正在一愁莫展时有了新发现。半山坡上有个幽深的龙眼潭,那里泉水流淌,草丛茂盛,几只鸭子在嘎嘎地戏水。我也真是鬼迷心窍,见荒山野岭无人知晓便几步冲上去,抓住一只又大又肥的鸭子,拎起鸭脖扭三转,鸭扑扑几声便没气了。然后把它藏在衣服内,慌慌张张抄近路下山了。 

 

 作者(右)和当年妇女队长

四、黄雀在后

太阳还挂在山尖,村里房顶升起了炊烟,那时兴吃两顿饭,晚饭比较早。村头刚送走大哥回屋,忽然传来喧闹声,十多个村民气势汹汹闯进知青院里,领头的是村上的“老模范”,他当年曾给长征红军带过路,在村上德高望重,威信极高。

进院后有人指着我说:“就是他偷的,太缺德了”。由于早就烧了鸭毛,掩埋了骨渣,众人找不到证据,我也死不承认,其他知青也帮我扎起。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村上放羊的哑巴挤到前面,指着我哇啦哇啦直叫,那么老实的哑巴肯定不会认错人。村民更激怒起来,高喊:“抓起来,抓起来”,但知青们护着我,双方剑拔弩张。

蓦地,哑巴跨前一步抓起我的腿,扯下脚下的塑料鞋,比比划划的转身朝山上走去。村民簇拥着我同到龙眼潭处,湿地不大,草地有一串刚踩过的脚印。哑巴弯腰把鞋放到脚印里,抬头直跺脚,得意的像破了大案。此刻,大家心照不宣了。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原来哑巴在山上放羊,半山坡的事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在铁证面前,我自知难逃一劫,只有闭口无言。接着老模范宣布由民兵把我押到晒谷场,听侯发落。黄昏,昔日笑脸的村民对我怒视着,小孩朝绑在木桩上的我吐唾沫,扔泥土,更有甚者在我背上插入一把干油菜杆杆。迷糊中听到民兵队长胡大哥吵着要送我去公社关押,而老模范和妇女队长冯大嫂坚决反对,理由是“娃儿太小,认错就好”。

天已黑尽了,这时有人报信:“有知青冲过来了”。村民一阵骚动,但这里是山区,自古以来崇尚武力,村民豪放剽悍,自然也是严阵以待的。脚步声近了,是我二哥带着十多个知青从几十里外的沙坝(漫水湾)新民二队赶来,他们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手里握着从路边随手检的木棍竹竿。

见此情况,二哥很老练,不是马上救我而是稳住大家不要冲动,笑着摸出香烟挨个递给村民,然后与老模范,生产队长等交涉。因当时对面山坳村民打死知青周大成影响极大,最后村上还是同意二哥意见。即认错,赔偿,放人。结果是赔偿养鸭子村民两水壶酒,外加十颗打火石奖励哑巴,要我在村民会上公开认错检查。

后来才知道给二哥报信的是同队知青孟家祥,他见事不妙便翻山越岭找我二哥,在我危难之极伸出援手。

沧海桑田,事过境迁,如今想起历历往事仍感慨万千,特别感谢那些“放我一马”的村民,使我后来能顺利招工,入党,提干。感恩二哥和“拔刀相助”的知青朋友,怀念同甘共苦的日子,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会永远永远的记住您们!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发同学郑中揚的作品《难忘的情怀》
【西南作家•散文】冉茂琼/难忘深山彝族年
永远的马缨花
彝族
美姑县人口民族
话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