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念祖母

怀念祖母

作者 ▏ 方萍

从小我跟着祖母在成都长大,对祖母的感情很深。三十二年前,因我待产,祖母病重和离世时,无法在她身边照顾和陪伴,每每想起心中总是泛起酸楚,也更加思念她老人家。

奶奶是一个热心善良、通情达理、精明能干、吃苦耐劳的四川老太太。

常听父辈们摆起,解放后因各种原因,家中一贫如洗,为养家糊口和支持父辈们的学业,祖父祖母共同努力,特别是奶奶,在城市生活中,尽其所能,摆小摊、给人做饭、洗衣、当保姆、养蜂、养猪……生活的艰辛,没有打垮她,相反奶奶更加坚强。

奶奶善良、感恩和乐于助人印象很深。人生不易,艰难的生活中,奶奶常常记着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同时又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最快乐的事。

70年代末,奶奶因想我从成都来到宁夏中卫。当时是计划经济,粮食短缺,种田的农民无粮可食。无助的农民流离失所到他乡讨饭度日。讨饭人怯生生的敲着并推开我家院门,嘴里细声细语的问道“有人吗?”满脸堆笑祈盼的伸着口袋。奶奶总是抢在我们前面推门出去,吃力的走到讨饭人面前,伸出手去拉他们,同时对我们说,盛一碗饭来……指着院里的小凳让讨饭人坐下,把盛满饭菜(当时的口粮以玉米碴、高粱米、玉米面为主,菜多是白菜粉条、酸菜土豆丝)的碗递给讨饭人,讨饭人感激的接过碗,低头吃起来。

等吃完饭后,奶奶用四川话和讨饭人拉起家常。她们彼此听不懂,只从口型的交流中,了解到讨饭是因家乡粮食“欠收”没粮吃,不得已出来讨饭,家里的老老小小还等着讨回的粮食度日呢。临走,奶奶还要给他们一小碗玉米面(城市居民是有定量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甘肃小伙子,连着两天到我家讨饭。奶奶每次都客气的端饭给他吃,临走给一小碗玉米面。第二次奶奶悄悄的嘱咐他说,“娃娃,年轻力壮的,自己要想法子找点活路做,这碗饭不好吃噢!”年轻人走后,奶奶对我们说:“他们不容易哦……”

奶奶总是惦记帮助她的人,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感谢他们。奶奶中年得病落下残疾,走路不便。住在水津街上的奶奶,家里的外间和隔壁一度都是生产组(给军工加工的小作坊),生产组的叔叔嬢嬢们常因奶奶的不便帮助她。奶奶记在心上,因奶奶的厨艺很好,就想法请他们吃饭。

四川人喜欢吃豆花,新鲜青豆做出的豆花是最好吃的。奶奶在青豆上市前,(因常囊中羞涩拉饥荒),早早计划着,想办法用一段时间边积攒钱,边准备一些配料。青豆刚上市,她用积攒的钱买上几斤带皮青豆,剥好后用石磨推磨出豆汁,柴火大锅烧开,白矾点出豆花。最神奇的是一大碗配料沾汁。碗中有剁碎的榨菜、葱花、捣碎的花生米、炒熟的黄豆、酱油、味精、白糖、花椒等,最提色的是压碎的核桃仁和辣椒炸成的红油,这些在奶奶的手中随便调和在一起,香味四溢,垂涎欲滴。豆花做好后,请生产组的十几位叔叔嬢嬢们来吃,以感谢他们的帮助。叔叔嬢嬢们边吃边夸赞奶奶的厨艺。

有时,奶奶手头宽余点,让我去离春熙路口不远的一家卤店(具体店名记不得了),买些卤猪头肉,再在东门大桥东南面的锅盔小店,买上十几、二十个锅盔回来。奶奶把调好的佐料倒在蒸热的卤肉中拌一拌,趁热夹在热锅盔里,请生产组的叔叔嬢嬢们吃。奶奶不仅厨艺好,待人也诚心、热情、大方。只要家里有人来,不管是亲戚,还是叔父们的朋友,她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变戏法一样的做出好吃的饭菜来。

尽管当年物质匮乏,可都难不倒她。比如最简单的汤,家中什么菜都没有时,她会把一小撮挂面煮好,放些葱花,挑一点猪油,放少许盐、酱油和味精,一盆香喷喷的下饭汤就好了。

我工作后,奶奶又从成都来到中卫。一次单位的同事有事到家找我,说完事后要走,奶奶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做好了一碗各种口味的汤圆,非让我的同事吃,同事不好推辞。第二天上班同事在办公室问我,昨天你奶奶做的汤圆是什么馅的?我不明白的看着他,他说一碗汤圆吃出了四五种味道,有的味道从来没有吃过,还有咸的,太好吃了!看着同事陶醉的样子,我心里很是得意,为心灵手巧的奶奶而自豪。几十年后在路上相遇同事,他还是赞不绝口的说着那碗汤圆。

奶奶的味道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还是沾汁!我曾问过奶奶沾汁是怎么调出来的?奶奶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事,说随便放点这个那个(盐、味精、花椒、酱油、糖、红油、葱花,根据需要放点醋)。我以为也很简单,没有亲自动手学过,后来自己动手时,奶奶的味道已成为永恒的记忆了。

 明事理并通情达理是奶奶的又一品德。奶奶成长的年代妇女多不识字。可我总能在奶奶闲暇之余,看见她戴着老花镜看书!说是看书实际上是唱书!每次听着她那时长时短、悠扬顿挫、轻声细语,像唱歌一样的读书声时,都会凑过去看看。书是竖版的繁体字,因年纪小,好多字不认识,虽有好奇之心,仍没有记住是什么书。奶奶识字但不会写字,每次让我给远在宁夏的父母写信回信时,总是推三阻四。奶奶遗憾的说:“唉,我要是会写字嘛,还求你啥子嘛。”我只好老老实实的给父母写信或回信。

奶奶也常因我不好好读书,劝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让我好好学习,多读书。当时不懂,一切都在玩耍中虚度着光阴,长大后,才知道其中的道理,唉!后悔已晚。

奶奶出生时,也正是妇女裹脚盛行之时,所以奶奶的脚是三寸金莲!一次我给她洗脚时,惊奇的发现,她的脚只有大拇趾!

我问:“奶奶,您怎么只有大拇趾,其它的脚趾头呢?”

奶奶说:“裹脚的时候都裹断了,在脚心嘛。”我用手一摸,真是在脚心!摸着奶奶的脚说:“裹脚疼不疼?”

奶奶笑着说:“你这娃娃,脚趾头都断了,你说疼不疼呢?”

我说:“那您咋个走路嘛?”

奶奶说:“习惯了嘛就好了噻。”

我问:“用啥子裹脚?”

奶奶说:“布嘛!就是把布撕成多长的布条条,使劲的把脚包起来,造孽哦,路都走不得。”

我说:“您妈妈咋个让你裹脚呢?”

奶奶说:“我的妈妈也裹脚噻。她看见我疼的厉害,晚上还偷偷个给我放开,但我的奶奶看见了就要骂。”

我说:“骂啥子嘛?”

奶奶说:“脚放大了就嫁不出去噢。”突然我想起了我的姑妈。虽然她在读高中时(解放前),一次不小心让疯狗咬了,一百天后因狂犬病去世,但经常听奶奶说起她。我就问:“奶奶,孃嬢小的时候您给她裹脚了没有?”

奶奶说:“没有,太疼了,脚大就脚大嘛,有啥子关系。”姑妈不但没有裹脚,而且奶奶一直支持她读书,说女娃子读点书好哦!所以,姑妈书读的很好,字也写的漂亮,遗憾的就是……姑妈去世后,奶奶一直后悔当时只看中医,没有看西医(解放前中国内陆地区的大多数人们,对西医不接受),她说如果看西医可能还有救……

奶奶还是一个开明的老太太。虽然她是“旧人”,但她的思想一点也不陈旧,也不保守。在七十年代初,国家提倡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孩子时,她就说男娃子女娃子都一样,所以奶奶对我们几个孙儿孙女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孙女还特别疼爱些。

奶奶的消费观也很潮噢。从成都来到宁夏,就把成都的一些新的消费观念带到了大西北。大西北的消费观念,基本以储藏为主,以多为荣。比如买苹果,一次购买以筐、箱(最少30斤)为单位,买西瓜一次以十几二十来个(几十斤上百斤)为准。又如买肉,称一斤没法开口,一般是二、三斤,但屠户一刀下去最少是四、五斤。奶奶来到宁夏,就不信那个邪。她拄着一个拐杖,天天去市场,有时空着手回来。我问奶奶天天去市场做啥子,您腿脚又不方便,想买什么给我说,我给您买嘛。奶奶说:“那个让你买哦。”没法,就随着她吧。

突然有一天,我们惊讶的发现奶奶高兴的拎着一点点肉回来了,对我们说:“他今天就卖给我了三两肉!”当时我还有点羞涩,想着我们这里买一斤肉都没面子,买三两肉好丢人呀。但没敢说出来,奶奶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不偷不抢的有啥子丢人嘛!买多了天热吃不完还会放坏,这不糟蹋东西嘛,再说也木得那么多钱。”我一听奶奶说的有道理,就连忙问:“卖肉的咋个会卖给您三两呢?”奶奶得意说:“我天天去和他摆嘛,今天他想过来了哦,就卖给我了噻。”我心里在想卖肉的怎么听懂了一个老太太的四川话呢?看来还是奶奶有办法。

此后,我家没几天就可以吃上一顿肉了!虽不是大块大块吃肉,但已经可以解馋了。后来,我们家的饭桌上又多了一道菜——爆炒腰花!奶奶第一次给我们做爆炒腰花时,神秘的说:“哎呀,你们这里咋个没的人买猪腰子哟,相应的很,一个才两角钱……”所以,奶奶的精明,就是不怕吃苦,用她的细心,用她的爱,给家庭增添丰富多彩的食物。

这就是我最亲、最爱的奶奶!在她的身上展现的是坚韧、乐观、豁达、勤俭持家和永不放弃的品德。

奶奶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个肉汤圆
北方人“吃不惯”的4种南方小吃,肠粉不算啥,图四一直在斗争
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1)
【中州作家】唐静:祖母
当代作家||【我的嫲嫲】◆于悟秀
武 斌丨一直不曾远去的曾祖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