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小革 ▏方寸剪纸 ,时代风云

方寸剪纸 ,时代风云 

作者 ▏刘小革

剪纸艺术,我一向是喜欢的。

大约因它常出现在喜庆的场合,带给人们的皆是好心情之故吧。

早年间,一到春节,许多人家就会在窗上、墙上、镜子上贴出大大小小各色花样的剪纸“春”和剪纸“福”,在供奉祖先的祭品上,也会覆盖种种剪纸花样。娃娃们玩的彩灯,常有“喜鹊闹梅”“年年有余”和十二生肖等剪纸图案。

而婚庆之时,大大的剪纸红双喜绝对是婚礼和新房装饰的主角,而“花生红枣” “鸳鸯戏水” “富贵花开”等剪纸则表达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这些美丽的剪纸,把原本就热热闹闹的春节和婚庆烘托得更加喜气洋洋。

说起来,我们对剪纸艺术应该都不陌生,它原本是典型的民间艺术,发祥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而所有的剪纸艺术家,似乎也都来自于民间,并没有上过专门的艺术学校,过去一些老剪纸艺术家甚至是近乎文盲,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创作出精美的剪纸艺术品:窗花、墙花、顶棚花、灯笼花、纸扎花、门笺;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还有用于刺绣的鞋花、枕头花、帽花、围嘴花、衣袖花、背带花;还可作蓝印花布的样板花,印染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有多少艺术能如它这样接地气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呢?

或许正因早已熟悉剪纸艺术,我跨进位于仪陇县剪纸博物馆内的何作霖剪纸艺术馆之始,见到由仪陇剪纸界的领军人物,全国著名的剪纸艺术家何作霖先生创作的剪纸作品时,除了感觉的确精致,并没有特别惊讶,所谓见惯不惊吧。

然而,当我细细观赏那一幅幅精美的剪纸艺术品,却渐渐发现了它们的与众不同。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幅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的作品。

从艺术角度看,这幅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晃眼看来是具有明显的对称美的作品:两个姑娘正在面对面采摘丰收的果实。她们的发型、服饰、动作都完全相同且相对。而定睛细看,却并非完全对称:一个姑娘采摘的是两串豆角,而另一个姑娘采摘的是一个大南瓜。作者构思之巧妙,剪艺之精湛,真是令人叫绝。

不过,更引起我关注的是这幅作品创作于1959年,那是在我国曾经历的大跃进时代,因此引出了我脑海中对那个时代农村土墙上宣传画的记忆。那时,我家住在成都工学院,附近磨子桥一带农村的土墙上,画了许多花花绿绿的漫画:有比牛大的大肥猪、比房子更大的南瓜。而我们女孩子最喜欢的是一群娃娃站在稻穗上跳舞的那面墙画,幻想着自己哪天也能到高产稻田上去跳舞呢。这画配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多么豪情万丈!

我想,这幅《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当年也是应当上了墙的。但是,这幅作品并没有浮夸,而是实实在在地讲一个的朴素道理,在那个年代,实在难得!因此我视它更为珍贵。

另一幅《我为姐姐送雨伞》的剪纸,也引起了我的兴趣,画中两个戴着红领巾的娃娃提着马灯,头戴斗笠,手拿雨伞,冒着大雨为他们上夜校的姐姐送去了雨伞。而他们的姐姐还在夜校教室里做科学实验。

这幅作品虽然没有标明创作时间,但从娃娃们用的是马灯而不是手电筒,我推断这幅作品大约创作于文革前,但又不是农村最早的夜校,因为夜校里的姐姐们在观察显微镜和试管,显然是研究科学种田。而我国农村最早的夜校,兴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扫盲运动时期。那是我国乡村最温暖的记忆:静静的夜晚,一盏煤油灯下,男男女女的农村青年聚集在夜校小黑板前,一起学习识字。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第一次官办农民学校,而且是完全免费。许多农民第一次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尝到了识字能提高生活水平及生产能力的甜头。

我隐约还记得当年有一首歌唱出了农民扫盲后的欣喜:“……三唱共产党,村村扫文盲,看书读报柳荫旁,水笔别胸膛” 。可见当年我国农村扫盲运动,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再看这幅作品,虽然创作于使用马灯的年代,却也反应了早期的科技下乡。而直至今天,在新农村建设中,科技下乡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最让我感动的那幅剪纸是《温总理在汶川》,画中选取了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个真实场景,那场景至今我还历历在目——温总理双手抚着死里逃生的学生肩膀,脸色凝重而动情地安慰他们:房子倒了,还要再建;没有吃的,很快就会送来;学校要重新建,而且要比原来更好,你们还能念书。

这是剪纸艺术家何作霖在汶川地震后创作的系列剪纸《话说汶川》中的一幅,它让我立即回到了地震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突然降临的剧烈摇晃中我们冲出家门,到了楼下花园。女儿浑身发抖,紧紧抱着刚三个月的儿子大哭不止。所有来到花园的邻居都神色紧张,互相诉说刚才的惊恐,猜测着地震的级别有多大?地震中心在哪里?我嘴上宽慰着女儿,心却被恐惧填满。从小虽经历多次地震,可从未有过如此强烈且持续时间如此长,这地震来自何方?还会发生更大的地震吗?怎么办啊?

几个小时后,外孙必须喝水了,我们心有余悸地回到家中。赶紧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第一个画面竟然是温家宝总理已经乘专机抵达了成都。啊!总理到我们身边来了!刹那间,一股暖流注入心田,像走失的孩子突然见到了亲人,恐慌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接下来的每一小时,每一刻,每一分钟,都开着电视,开着电脑,关注救灾进展。

从那时起,温总理的身影,温总理的声音,不断通过银屏出现在眼前:

总理在开往成都的飞机上研究灾情、部署救灾。

总理在都江堰临时帐篷里指挥救灾:即使步行也要尽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早一秒进入受灾地区,就能早抢救生命!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力救援幸存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

……

看着这幅作品,回想当年的情景,我的眼眶不觉盈满泪水。

任何一场巨大灾难,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考验一个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考验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我们的党和政府从容镇定,科学应对,给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强有力的指挥下,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调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全国人民还自发地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送温暖、献爱心……回想当年那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情景,我至今仍会心潮起伏,热血沸腾。

继续参观,有一幅母子图配有对联:“只生一个好,奉养二双亲”这显然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时期的作品,联想到如今国家又鼓励生二胎生三胎,不禁感叹,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又见一幅《猪多肥多粮多》的剪纸,八只活泼的小猪围着猪妈妈在奔跑。依稀可辨认出作者在画的下角用铅笔写着:“县委要求每人一头猪而作  1988年7月”。今天看来,这个要求很有前瞻性,如果一直坚持下来,肯定不会出现刚刚过去的两三年间全国猪肉供不应求的困境了。

那段时间,由于肉价猛涨,我常去买肉的店老板告诉我,他们每天卖出的肉比过去减少了一半还多。还说一些因疫情而失业暂时断了经济来源的家庭,甚至只能买一点点肉给孩子吃了,我听到这样的事心里真的非常难过。后来才知猪肉紧张的原因,所谓非洲猪瘟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主要是我国曾经一度以环境保护为由,出台了一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由此关闭了许多养猪场造成的。真不知搞的啥名堂?完全是因噎废食,人为造成肉荒,谁来负责?还好,经过两年来政府的紧急调整,最近养猪业的产能缺口已经基本弥补上,我们碗里的肉价,总算回落到与涨价前差不多了,老百姓又可敞开肚子吃猪肉了。但愿将来能少些这样的瞎折腾,老百姓能安安稳稳过日子。

剪纸作品中还有表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延安窑洞的灯光》、表现拥军优属的《军民鱼水情》、表现国际友好的《咱们的朋友遍天下》……

作者用方寸小小的剪纸,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风云变幻。

如今在仪陇,不管走到那里,都会浸润在剪纸艺术浓郁的氛围中:张思德纪念馆中心大厅墙上,八张巨幅剪纸讲述着张思德生平事迹;嘉陵江畔德园景区内,红色 “德”字剪纸雕塑颂扬着高尚的品格;碧波万顷的桑园内农家粉墙上,可爱的蚕宝宝剪纸画抒发着蚕农们的喜悦;朱德故居景区内农家墙上,极精美的剪纸“景区带村旅游扶贫”大红标语,表达着景区人民脱贫的决心……

仪陇剪纸,与当代仪陇人民的生活融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仪陇剪纸,分明早已突破传统剪纸只为增添喜庆气氛和服务人们生活的功能,它们美丽的身影,跳动着不同时代的脉搏,它们古老的躯体,焕发着新生命的光彩!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剪纸邮票背后的故事:方寸盛开剪纸艺术之花
方寸之花
仪陇雕花剪纸技艺古传承创新走新路
山人吟草选之八 阿婆剪纸赋
南充仪陇县乡村别墅设计图纸,仪陇二层欧式别墅盖房图,农村施工
【剪纸】剪纸艺人梁红娟:方寸之间的执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