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任哨奇丨石經遺珠:關百益《漢熹平石經殘字譜》考釋

注:本文发表于于《中华文史论丛》2022年第2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任哨奇授权发布!

石經遺珠:

關百益《漢熹平石經殘字譜》考釋

任哨奇


摘要】《漢熹平石經殘字譜》錄關百益藏六十塊熹平石經拓片,絕大多數不見他家著錄。該書所收拓本少有釋讀考證,本文首次對其全面考證,考得《魯詩》12石,《尚書》1石,《春秋》2石,《公羊》2石,《儀禮》7石,《論語》2石,後記或校記3石,其中18石屬首次考釋,合計63字。另有3石文字雖著錄于《漢石經集存》,但馬衡未見原石,可補《集存》未收拓片。《殘字譜》中可得數處石經經文異文,其中《魯詩》兩處異文為首次發現。在經文分佈上可糾正多處張國淦《漢石經碑圖》之誤。
關鍵字】關百益 熹平石經 魯詩 漢石經碑圖

《漢熹平石經殘字譜》(下文簡稱:《殘字譜》)為民國時期河南博物館館長、金石學家關百益據其所藏熹平石經捶拓而成,據自序,《殘字譜》所收熹平石經皆出千唐志齋主人張鈁,“壬申(1932)春自洛陽張氏手,又得漢殘石百餘塊。”[1]序中,關氏言此書緣起:“隨手摩挲,別饒異趣,留心斟斠,有裨多聞,倘不設法流傳,使二千餘載之文物由我散佚,則搜集者無功而反貽罪矣。於是汰其偽濫,存其菁華,選自一字至九字者六十品,成為斯譜。因其存字無多,不敢附於著作之林,故不以經文為次,而以行字之寡多為次,因欲流傳真跡,故捶拓之法,比之傳世各集本亦不敢少讓焉。”[2]此書因以捶拓之法而成,傳世稀少,國內高校僅清華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河南大學藏有此書。[3]

據目錄,書中收有:“一字者十三品,一行二字者九品,一行三字者一品,二行二字者五品,二行三字者三品,二行四字者十五品,二行五字者二品,二行六字者一品,三行三字者四品,三行五字者一品,三行六字者一品,三行七字者一品,三行九字者一品,四行八字者一品,斷章以○者一品,斷章以
者一品。”[4]但關氏並未對這六十塊殘石加以考證,既無釋文,更未考定所屬經文篇章。
民國熹平石經整理集大成者馬衡《漢石經集存》(後文簡稱:《集存》)對於關氏所藏熹平石經絕大多數亦未著錄。[5]關於該書,以劉節所撰《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石經類·漢熹平石經殘字譜一卷》介紹最為詳盡:“開封關葆謙撰,葆謙字伯益,有《新鄭古器圖錄》二卷已著錄。茲編所得漢石經凡六十品,為字一百七十又七。其中皆出諸家著錄之外,葆謙所為敘言既無補故實,而其中諸石可考知為某經者,亦疑莫能定。今按諸石中若'左右/維嶽’一石,乃《魯詩·大雅·雲漢》《崧高》文句。若'尊南’及'爵興階’二石乃《儀禮·燕禮》文。而'薛人滕人歸姜師公’一石乃《春秋》成公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經文。若此犖然顯明者亦未能定,他無論矣。”[6]但劉節考證僅列舉其中四石,且有不確之處,詳見本文《儀禮》部分。
近來石經論著中僅有趙立偉《漢熹平石經歷代著錄考述》與柳向春《曲終雅聲:熹平石經及其拓片研究》提及此書,但均未考證其中所收石經拓本。趙立偉文中言:“其中拓本皆出諸家著錄之外,惜該書現已亡佚。”[7]其言雖誤,亦可見該書之稀見。柳向春書中“《熹平石經》殘石拓片集簡述”也僅據關氏自序介紹民國時期漢石經收藏概況及《殘字譜》編纂過程,而未考其石經拓本。[8]故關氏《殘字譜》成書雖近百年,但學界仍知之者稀,且所收絕大多數殘石尚未被釋文考證,未免有遺珠之憾,幸賴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有一部,筆者反復翻閱,略有所得,考得其中二十九塊殘石文字,並確定其所屬經文。
《殘字譜》中所收殘石拓片絕大多數僅有二三字不損,而旁多有殘字,在研究過程中,先辨認出其完整可識之字,據此在熹平七經檢索,確定其可能位置。再通過張國淦所制《漢石經碑圖》(後文簡稱:碑圖)與《殘字譜》中拓片殘字比較,若能相合則可確定其所屬經文篇章,並據此補錄殘字,殘字外加()以區別,不可辨識殘字則以代替。定其所屬經文篇章後,與《集存》及新出熹平石經相較,觀察有無可拼綴連接者,並略舉與其位置相近之熹平石經,有與今本經文異者,則略作疏證。對前人著作如羅振玉《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系列(後文簡稱:《集錄》)、馬衡《集存》等相關內容進行關聯與拓展。《殘字譜》書中拓片按字數多寡排序,本文據熹平七經次序重新排列,同一經則據石經篇目次序排列,並在每一石後注明其處《殘字譜》中次序。

(《漢熹平石經殘字譜》書影,清華大學圖書館藏。)

一、《魯詩》

1.(未)(見)/子同,《殘字譜》第三四石。
可辨“子同”,右側有殘字,經與碑圖比較當為“未見”,為“未見君子”“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之殘字,屬《魯詩·秦風·晨風》《無衣》兩篇,在碑圖第五面第四行至第五行。[9]

2.(苞)棣(隰)/豈 ,第四四石。
此石可明確辨認出“棣/豈”,經與碑圖比較“棣”上下為“苞”“隰”二字,為“山有苞棣,隰有樹檖”“豈曰無衣”之殘字,屬《秦風·晨風》《秦風·無衣》,處碑圖第五面第四至五行。[10]此石與《殘字譜》第三十四石在碑圖相距僅三四字。
陳喬樅《詩經四家異文考》云:“'山有枹櫟’,《爾雅·釋木》:'樸,枹者。’郭璞注:'樸屬叢生者為枹,《詩》所謂棫樸枹櫟。’案枹,《毛詩》作苞,古文假借字,郭所稱詩,三家今文也。”[11]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注“山有枹櫟,隰有六駁”曰:“魯苞作枹。”[12]但從石經殘字來看,疑《魯詩》亦作“苞”而非“枹”,熹平石經字體規範,[13]此處“包”之殘字已與“棣”相近,若再加木字旁,則超出此行之距,故斷《魯詩·晨風》亦作“苞”。

3.可/煌/(顧),第五一石
可辨“可/煌”二字,經與碑圖比較,為“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昏以為期,明星煌煌”之殘字,屬《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楊》,處碑圖第五面第十一至十二行。[14]
據碑圖第五面排列,《東門之池》《東門之楊》中“可/煌”左側者當為“不”字,屬《墓門》“訊予不顧”,但據殘字構件來看,顯非“不”字,而更似“頁”,如此則可能為“訊予不顧”之“顧”,亦有可能為“顛倒思予”之“顛”。《集存》收錄第四六石,釋文“顛/其一/駒”,屬《陳風·墓門》、《月出》、《株林》三詩。[15]但觀察拓片,其中僅“其一”明確可識,“駒”僅存其半,“顛”則殘损較甚。若馬衡所釋無誤,則此石殘字為“顧”字可能性較大。
此處碑圖與殘石存在排列差異,或因《魯詩》《毛詩》在《墓門》《東門之楊》二詩異文所致。

(《集存》所收“顛/其一/駒”拓片)

4.速方/訩不,第四一石。
可辨“速方/不”三字,方上“速”字殘,似“述”字,但觀其右上角尚有向上筆劃,可知非“述”字,而為“速方”,屬《小雅·正月》“速速方穀”。經與碑圖比較,左側殘字當屬“日月鞠讻,不用其行”,屬《小雅·十月之交》。為《小雅·正月》《十月之交》殘石,處碑圖第七面第三十三至三十四行。[16]
“速速方穀”,《毛詩》作“蔌蔌方有穀”,[17]《後漢書·蔡邕列傳》引詩云:“速速方轂”[18],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速速,毛詩作蔌蔌。《爾雅·釋訓》云云正釋此詩速速之義,蔡用魯詩,故文與《爾雅》合,《說文》有藗,無蔌。又曰'藗,籀文速。’蔌,蓋即藗之渻。”[19]
殘石中“不”上字僅存其半,但可推知非“凶”字,而作“訩”,與《毛詩》作“日月告凶”異。陳喬樅《詩經四家異文考》:“日月鞠凶,《漢書》劉向上封事曰:'日月鞠凶,不用其行。’案鞠凶,《毛詩》作告凶,鞠亦告也,見《玉篇》。”[20]劉向所習為魯詩,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於“日月告凶”下注曰:“魯告作鞠”。[21]但據石經殘字可知《魯詩》“鞠”下非“凶”,而為“訩”字。《毛詩·小雅·節南山》:“降此鞠訩”與之相同,毛傳:“訩,訟也。” [22]

5.華(菅)/官(聲),第四十石
此石僅可辨識出“華/官”二字,華字下殘留“艸”構件,經與碑圖比較,所缺字當為“菅”、“聲”,故四字當為“華(菅)/官(聲)”,為“白華菅兮”“鼓鐘于宮,聲聞於外。”殘字,屬《魯詩·小雅·白華》,處碑圖第十面第九至十行。[23]
《集存》中收錄第八七石,系二石拼綴,為《魯詩·小雅·采綠》《黍苗》《隰桑》《白華》殘字,其中“白雲”“寉”字屬《白華》詩。[24]與此石處碑圖同面第九至十行,間隔十餘字。

6.甫陶(
)/乃理(乃),第三九石。
此石《集存》已著錄,列第九八石,釋文:“甫陶
/乃理乃”,屬《大雅·緜》,處碑圖第十面第二十六至二十七行。馬衡校勘云:“毛詩甫作父,
作復,乃作迺。按《說文》穴部:'
、地室也,從穴復聲。詩曰:陶
陶穴。’”[25]

馬衡《集存》云:“此石未見”[28],拓片部分亦未收錄。《殘字譜》中所收拓片可補《集存》未收此石之缺,觀拓片可見“陶”字下有宀殘存,故馬衡判斷《魯詩》作“陶
陶穴”不誤,而“乃理乃”中“理”字偏旁殘損,僅存“里”。《集存》中多有據殘字而補全者。
《集存》第九六石“子俔/歆上帝/古公”,屬《大雅·大明》《緜》,[29]與此殘石相隔僅一字。

(上:《集存》九六石、《殘字譜》三九石碑圖位置,下:二石拼綴。)

7、“(㕥)桃(報)”,第二三石。
可辨“桃”字,與碑圖比較殘字可確定為“桃報”,在《衛風·木瓜》與《大雅·抑》都曾出現“桃報”之言,前者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後者作“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而《集存》已收錄有《衛風·木瓜》“木桃報”、“李報”殘石,馬衡所錄“木桃報”殘石與關氏所藏不同,關氏所藏殘石“報”字僅存左半,“桃”字上有㇏遺存,當即“㕥”之殘字。而馬衡所錄殘石則左半下方殘損,且上存有“木”字,故當為二石,此石當屬《大雅·抑》,處碑圖第十二面第十九行。[30]
《集存》已收錄有《大雅·抑》三石,標序為一一〇·一、二与一一一,前二石可拼綴為“人/覆厥德□□□□□/雖/爾民人僅□□□□戒/孫繩繩萬民/賊鮮不為則”,處碑圖同面第十五至十九行,第一一一石刻“童而”,亦處同面第十九行。[31]其中“賊,鮮不為則”下一句正為“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彼童而角。”關氏所藏“(㕥)桃(報)”正可補綴在《集存》一一一石與一一二石之中。

(《集存》第十八石“木桃報”。)

8、(駿)極/(邦)因,第三二石
9、左右/(維)
,第三七石
可辨“極/因”二字,經與碑圖比較其上殘字當為“(駿)極/(邦)因”,為“駿極於天”“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之殘字,屬《大雅·嵩高》,處碑圖第十二面第二十六至二十八行。[32]第三七石劉節已考證為“左右/維嶽”,屬《大雅·雲漢》《嵩高》,[33]為《雲漢》“膳夫左右”《嵩高》“嵩高維嶽”之殘字。處碑圖第十二面第二十五至二十六行[34]。此兩石間僅相隔一字。
羅振玉《集錄》收錄相近一石“毋不/惟
/人”,並註云:“右《大雅·雲漢》、《崧高》,合《毛詩》校讀首二行均七十字,無不之'無’,石經作'毋’,與毛不同。”[35]《集存》收錄為第一一三石,但釋文作“惟嶽”。
《毛詩》“
”作“嶽”,《集存》著錄第一一三石“
”僅存其半,但其上部無山字,亦當作“
”,《殘字譜》之“
”字保存較完整,可證《集存》釋文有誤。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于“崧高維嶽,駿極於天”下注曰:“三家崧作嵩,駿作峻。”[36]但從石經殘字可辨《魯詩》亦作“駿極”。
第三二石尚可糾正碑圖第十二面《嵩高》排布,碑圖第十二面中第二十六行底部為“駿”字,第二十七行底部為“邦”,第二十七行起首為“極”,第二十七行起首為“因”字,此四字分屬三行,且處碑頂或碑底,但據此石可見四字分屬兩行,且不存在從碑底轉換至碑頂現象。或因《魯詩》詩篇排序與《毛詩》不盡相同[37],經文亦存差異,故張國淦以《毛詩》及少量《魯詩》異文所制碑圖,與殘石存在出入亦在情理之中。

10.增/(于)海/宴(喜),第四二石。
《集存》于一二七石與一二八石之間著錄“增/于海/宴喜”,但其標注“此石未見”, [38]當即此石,屬《魯頌·閟宮》,處碑圖第十四面第十六行至十八行。[39]此殘石拓片可與《集存》第一二七石拼綴,連綴後可得“烝徒增增/大東,至于海/魯侯宴喜/八章”。另《集存》第一二八石“來同/壽母宜/句三”,與拼綴後殘石位置相近,最近處僅距二字。馬衡云:“魯侯下宴字,毛詩作燕。”[40]羅振玉據“句三”指出:“第三行《毛詩》作一章,此句下乃三字,是魯作三章”。[41]馬衡《集存》亦吸納這一觀點。《小雅·六月》同樣存在“燕喜”“宴喜”之異文,《毛詩·六月》:“吉甫燕喜”,[42]《漢書·陳湯列傳》引詩曰:“吉甫宴喜”,[43]蔡邕《釋誨》:“獫狁攘而吉甫宴。”[44]

(上:《集存》一二七、一二八,《殘字譜》四二石碑圖位置,下:《集存》一二七,《殘字譜》四二石拼綴。)

(上:《殘字譜》第三一石,下:《集存》第一二九石。)
11.(遂)巟/與,第三一石。
可辨“巟/與”,“巟”上疑為“遂”之殘字,或為“遂巟大東”“居常與許”之殘字,屬《魯頌·閟宮》,處碑圖第十四面第十七至十八行。
此石與碑圖排布不同,碑圖中“巟”、“與”上下相距六字。而同處此兩行之殘石目前已有四,分別為《集存》所錄一二七、一二八、一二九石,及《殘字譜》第四二石,其中四二及一二七石經文排布皆與碑圖相符,第一二八石“來同/壽母宜/句三”屬《閟宮》,據碑圖則“母宜”與“句一”並列。羅振玉《集錄》中收錄“巟/
齒/四篇廿三”,並指出石經《閟宮》“巟”字,過去盧文弨、浦镗推測韓詩作“遂巟”,而部分學者據《爾雅》郭璞註引詩“遂憮大東”推測魯詩作“遂憮”,今《石經》魯詩作“巟”,魯韓二家多同字,亦當作“巟”,與《毛詩》作“遂荒”不同。[45]《集存》列此石為第一二九石,亦吸納了羅振玉對清儒舊說考訂,但馬衡釋讀為“㠩/
齒/四篇廿三”,與羅振玉釋為“巟”,有所差異,“巟”字在《集存》第一二九石中殘泐較甚,不足分辨,但《殘字譜》所錄則較為完整,當為“巟”。
《閟宮》排列與今本之差異,羅振玉已指出“至其行字首行至次行七十字,次行至三行乃至七十九字,殆末行篇題章句字數與今本不同歟。”[46]馬衡《集存》進一步指出,認為“若將《閟宮》後題由卅字減為廿一字,則'
齒’'廿三’可以並列。”並根據残石存字對其後題進行推測,“但如何分章,終難確定耳。”[47]   
《殘字譜》此石可為《閟宮》分章研究提供進一步材料,該石與一二七石於碑圖第十七行僅相距一字,而“巟”字所並列為“與”字,則其“魯侯宴喜”前接當為“居常與許”,而非“復周公之宇”句。但若僅脫此句,則《集存》一二七石、《殘字譜》四二石排布不當與碑圖相符,故此前當別有章句差異,賴他日新出殘石考證。《殘字譜》新發現的兩塊《閟宮》殘石與《集存》已錄殘石組合,可得五塊《閟宮》殘石,皆位於第十七行至十八行。

(《殘字譜》第三一、四二石與《集存》第一二七石拼綴。)

12. /句·,第五九石。
可辨“句”字,下有一點,熹平石經《魯詩》每篇篇末皆言篇名、章數及每章若干句,另在次篇之間,加點以別之,故此處之組合僅可能屬石經《魯詩》,《集存》中所收《魯詩》第九、二二、一一八、二〇二等石皆可作參照,第二〇二石殘缺較此石尤甚,但馬衡將其歸入《魯詩》,便據此。此石雖尚有餘字,但其字殘缺,不足以判斷所屬篇章。此石與他石句後加點不同,為圈,與《集存》第一三四石相近,馬衡批註:“分篇處,例作點,此獨為圈,或未刻完耳。”[48]

(上:《集存》第二〇二石,下:《集存》第一三四石。)
《殘字譜》中所收熹平石經《魯詩》殘石雖存字不多,但亦可補前人之未見。第四一石所保留的《小雅·十月之交》“日月鞠訩”,第四二石《魯頌·閟宮》“魯侯宴喜”,皆與《毛詩》不同,且不見於典籍記載,清人三家詩考亦未及此,屬首次發現。第三七石“左右/維
”,第三九石“陶
/乃理”則可與典籍所載《魯詩》相印證。第三二石、第五一石,文字排布皆與碑圖存在差異,可據此調整碑圖排布。此外第三一石揭示了《魯詩·閟宮》章句結構與《毛詩》之異,並可糾正《集存》釋讀“㠩”字之誤。
虞萬里《從熹平殘石和竹簡<淄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曾以熹平石經《魯詩》核驗清人四家《詩》研究成果,[49]但其中所引熹平殘石未及《殘字譜》中所收《魯詩》殘石,今通過此上述新見熹平石經《魯詩》殘石與清人三家詩研究比較,得石經《魯詩》與《毛詩》文字相同,而清人利用唐宋以前文獻考定為《魯詩》文字與石經不合者1條(“駿極”);石經《魯詩》與《毛詩》文字不同,而清人利用唐宋以前文獻考定為《魯詩》文字與石經相合者1 條(“速速方穀”);石經《魯詩》與《毛詩》文字不同,而清人利用唐宋以前文獻考定為《魯詩》文字與石經不合者2條(“鞠訩”“苞棣”);石經《魯詩》與《毛詩》文字不同,而清人未能考者3條(“魯侯宴喜”“古公亶甫”“乃理乃”)。


二、《尚書》

13. 服/惟,第二六石。
可辨“服”字,左側似“惟”之殘字。碑圖中《尚書·召誥》第廿四面第二十一行至二十二行“王乃初服”“其惟王位在德元”中“服”/“惟”並排,與此石相符。但《集存》所錄《尚書》第二一八石“知曰/德之/受”,[50]亦在同面第二十一行至二十三行,碑圖排列“德之”低於“知曰”四字,則此兩行碑圖排列有誤。故僅據此二殘字尚不足以判斷其所屬篇章,但“服/惟”用語多見於《尚書》,故此石當屬《尚書》。


三、《春秋》

14.人媵人/婦姜/(師)公,第五六石。
劉節已指出此石屬《春秋》成公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的文字。[51]為“夏五月,公自京師,遂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晉侯執曹伯歸於京師。公至自會。”之殘字。在碑圖第四十一面第一行至第三行。[52]此面碑圖第三行排列有誤,此石與《集存》所收第三〇一石相距四五字。

15. (郊)/(及)邾/(于州),第十六石。
可辨“邾”字,上有“及”字殘半,經與碑圖比較,“邾”左側當為“郊”字,右側為“于州”,為“鼷鼠食郊牛,改卜牛。”“癸巳,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及邾子盟於句繹。” “十有一月,蔡遷于州來。”之殘字,屬《春秋·哀公元年》《哀公二年》,在碑圖第四十三面第三十三行至三十五行。[53]《集存》第三三二石“十有/月丙子季孫斯/婁子夏蔡殺其/師伐衛秋” ,處四十三面第三十五行至三十八行,與該石在第三十五行相距四字。

四、《公羊傳》

16.也何以/為無道,第四七石。
《集存》已錄,列第三七四石,屬《公羊傳·宣公六年》,處碑圖第五十一面第十六至十七行。
17.之不/君勝鄭而,第四八石。
《集存》已錄,列第三八一石,屬《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處碑圖第五十一面第三十三行至三十四行。

五、《儀禮》

18. 面(答)/(東)侑(西),第三六石。
可辨“面/侑”字,經與碑圖比較,當為“主婦北面答拜,受爵。” “主人北面立于東楹東,侑西楹西北面立。”之殘字,屬《儀禮·有司徹》,處碑圖第六十六面第二十五至二十六行。[54]此石與1980年洛陽太學遺址出土的熹平石經“受/西”僅上下相隔一行之距。[55]

(上:二殘石碑圖排布,下:殘石拼綴。)

19.尊南/(辭),第十九石
可辨“尊南”二字,劉節以為屬《儀禮·燕禮》,[56]不確,考之《儀禮》,“尊南”四見,《燕禮》二,《大射禮》一,《有司徹》一。僅憑“尊南”並不足以判斷所屬章節,但“南”字左邊尚有殘字,據碑圖排列,《燕禮》第一處“尊南”中“南”字左側為“方”字,與殘字不符,第二處左側為“降”二字,亦不符。《有司徹》“尊南”中“南”字左側為“糗”字,亦不符,《大射禮》“尊南”中“南”字左側為“辭”字,最為相近,故此石當屬《大射禮》。“南”字左側當為“辭”之殘字,處碑圖第七十三面第十九至二十行。[57]

20.旅/(某)為賓,第四五石。
可辨“旅/為”,經與碑圖比對當為“士旅食者在士南”“命某為賓”之殘字,屬《儀禮·大射禮》,處碑圖第七十三面第十七至十八行。[58]
據碑圖排布,此石與《殘字譜》第十九石“尊南”左右相鄰。

(上:碑圖第七十三面第十九、四五石排布,下:二石左右拼綴。)

21.(主)人拜/西此條,第四三石。
《集存》已錄,列第四三四石,屬《儀禮·禮大射》,處碑圖第七十三面第二十八至二十九行。[59]《殘字譜》所錄拓片較《集存》中品相更佳。

22.(天)子/首升,第五五石。
可辨“子/首升”,經與碑圖比較,當為“天子賜侯氏以服車”“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之殘字,屬《儀禮·覲禮》,處碑圖第七十九面第二十一行至二十三行。[60]
此處碑圖有誤,“首”與“子”上下相差一字之距,且“天”處二十一行之底,“子”處二十二行之頂,與殘石同屬一行不同。《集存》所錄第四五三石“束/右/服車/史加”與此石僅距數字,其中“服車”即“天子賜侯氏以服車”,今本作“車服”。[61]據拓片來看,第四五三石處碑頂,故《殘字譜》第五五石當處碑底部倒數五字處。


(《集存》著錄第四五三石拓片。)
關於石經《儀禮》與今本《儀禮》之差異,羅振玉《集錄》校對石經《儀禮·有司徹》與今本時已發現每列字數不均,“知諸經中間有行列參差者也。”[62]馬衡《集存》所錄四三〇石也有按語:“羅氏謂為大射文,余謂此是燕禮文,毋煩改字,皆與今本相合,惟較今本每行字數參差不齊耳。”[63]可知石經《儀禮·覲禮》“天子賜侯氏以車服”至“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亦與今本《儀禮》有異。

23.爵興/階,第三十石。
劉節已釋讀為“爵興/階”,但其認為屬《儀禮·燕禮》,[64]筆者以為證據不足,“爵興/階”的組合在《燕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中都多次出現,據前人研究,石經《儀禮》行七十三字,[65]故“興”與“階”之間當相距七十三字,《儀禮·燕禮》中二字相距七十一字,《儀禮·大射禮》中二字相距七十四字,考慮到漢石經《儀禮》與今本的差異,此殘石在《燕禮》《大射禮》皆有可能,所屬篇章無法確定。

24.酒/賓,第二七石。
疑為《儀禮》殘石,但未能確定篇章。

六、《論語》

25.下/路,第四六石。
可辨“下/路”,與碑圖比較,當為“天下有道”“明日子路行以告”之殘字,屬《論語·微子》,處碑圖第九十二面第九至十行。[66]
26. 曰/學(文)/終,第五十石。
可辨“曰/學/終”,《集存》著錄第四七六石,錄文:“學文/終”,為“曾子曰:吾日”“則以學文”“慎終追遠”殘字,屬《論語·學而》,處碑圖第八十七面第三至五行。[67]但《集存》未錄拓片,馬衡言:“此石昔曾見有拓本,今遍尋不得,俟更仿之。”[68]今據拓片尚可補“曰”字,殘石文字排列與碑圖略有出入,碑圖第三行“曰”字低於“學”、“終”一格,而據殘石知此三字並排。
此石可與《集存》第四七一石“人不知也而不/吾日三省吾/子”綴合,此石“曰”字下正接“吾日三省吾”句,“學(文)”下句為“子夏曰:……”,第四七一石殘存之“子”字正為“子夏曰”句起首。

(上:《殘字譜》第五十石、《集存》第四七一石碑圖位置,下:二石拼綴。)


另《集存》所錄第四七一石經文亦與今本小異,馬衡云:“人不知下,今本無也字。”[69]但若僅以此一字修改碑圖字序,則第八十七面碑圖第三行“曰”字當低於“學”、“終”字兩格,而石經“曰”“學”“終”三字並排,可知石經《論語·學而》篇前半部分與今本存在其他異文。

七、後記或校記

27./齊言不/齊言不,第五七石。
此石可辨認“齊言不/齊言不”,[70]當為《魯詩》校記。馬衡已指出:“宋初發見石經碑後有校記,其間有齊韓字,蓋敘二家異同之說……魯詩校記獨多,知三家章句之異同,亦復不少”。[71]惜此校記殘缺,不知其具體內容為何。


28. 會/矣韓/告韓/,第五八石。
《集存》已收錄,列第一九〇石,屬《魯詩》校記。[72]


29.(臣)(當)/(博)士臣,第四九石。
此石文字內容不屬熹平“七經”範圍內,結構與《隸釋》所載《論語》校記:“詔書與博士臣左立郎中臣孫表”相近,[73]故推測可能為“校記”或“後記”碑。

八、餘論

《殘字譜》所集六十石拓片,其中十五石僅存一二字,不可考屬何經,另有殘石磨泐太甚或存字殘缺,難以辨認,僅述其可辨者:“匪”、“如”、“戾”、“卒”、“孔”、“之”、“宗”、“鼓”、“當”、“君”、“唯”、“七十”、“五月”、“子/”、“/與”、“/(不)多”、“命/處”、“/言”。
《殘字譜》與《集存》相較,重複者四,可補《集存》已錄文字未錄拓片者三,1955年陳夢家所撰《集存》編輯後記言所收石經拓本“惟有八事(石),則先生未見原石,而拓本流傳已罕,未能補入焉。”[74]1957年陳夢家補記中已檢出二石下落,但未及補入,至2013年虞萬里再版《漢石經集存》補入此二石,而仍有六石未見拓片,今可據《殘字譜》補其三,新補二石可與《集存》已收殘石拼綴。尚存《論語·學而》“其為人”未知拓本下落,另有第七二石、第四一〇石,馬衡標注“見許拓”,《馬衡日記》數次記錄馬衡從許光宇處借閱漢石經拓片,或即指許光宇所藏拓片?[75]
馬衡《漢石經集存》最後所附參考書目,未見關氏《漢熹平石經殘字譜》,縱觀馬衡日記,在其集中整理熹平石經的1952年至1955年亦未提及該書,[76]或因此書稀見,故《殘字譜》可說是馬衡整理熹平石經的百密一疏,而其中所收錄的六十塊熹平石經拓片在近百年中也未有學者系統整理,可謂漢石經研究中的遺珠。
關氏《殘字譜》中所著錄熹平石經的下落,鮮有學者議及,筆者以為或尚存河南博物院。《琬琰流芳:河南博物院藏碑誌集粹》“熹平石經”部分收錄第3、6殘石便為《殘字譜》輯錄之石經,[77]此外該書介紹“河南博物院藏熹平石經殘石存字較多的僅有9字,少者僅1字”,[78]亦與《殘字譜》所收石經為一字至九字者相符。
此外關氏於《殘字譜》自序稱:“余素不以藏石為念,亦曾獲《周易》《魯詩》殘石各一,並獲諸家所未有之《樂經》殘石二。”[79]此《樂經》殘石二,現存河南博物院,筆者曾撰文考釋。[80]故推測關氏所藏《殘字譜》中所錄熹平石經亦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殘字譜》所收石經雖殘缺,但覆蓋六經,本文所錄十八石尚屬首次考釋公佈,特別是《魯詩》《儀禮》部分,都可補《集存》未備,並可訂正多處碑圖排列之誤。在八十年代以來的洛陽太學遺址出土石經中,考古工作人員便以新出石經與碑圖相較,發現其中疏漏:“碑的高度或許差距不大,而據有左、右邊部殘石出土的一些經碑來看,各碑原載文字行數頗不一致,碑與碑之間至有相差數行的,可知經碑可能寬窄不一。張國淦《漢石經碑圖》是迄今為止我國學者復原漢石經的唯一專著,據之與這次出土的殘石經對照,發現其中有不少與實物相左處。”[81]在本文撰寫中亦發現碑圖有許多排列與《集存》《殘字譜》所錄熹平石經不符,但開創之功難,訂正其誤易,張國淦《漢石經碑圖》在石經所出較少的情況下,將七經文字排列成四十六碑圖,“理繁治劇,厥功甚偉”。[82]在對《殘字譜》熹平石經考察過程中,碑圖亦提供許多便利,而結合新出熹平石經完善前人之成果,正是我輩應致力之方向。

注釋:

[1] 關百益《漢熹平石經殘字譜》,開封,文化傳薪社原石精拓本,1933年,頁5。

[2] 關百益《漢熹平石經殘字譜》,頁5。

[3] 據“學苑汲古:高校古文獻資源庫”檢索,http://rbsc.calis.edu.cn:8086/aopac/jsp/indexXyjg.jsp
[4] 關百益《漢熹平石經殘字譜》,頁1—2。
[5] 據筆者對比,《殘字譜》中有四塊殘石拓本亦見於《集存》,另有三塊《集存》僅錄有文字,而標注“原石未見”。
[6]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1292。
[7] 趙立偉《漢熹平石經歷代著錄考述》,《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年第7期,頁92。
[8] 柳向春《曲終雅聲:<熹平石經>及其拓片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19年,頁243—244。
[9]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載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3輯第60冊,台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頁9。
[10]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9。
[11] 陳喬樅《詩經四家遺文考》,載《清經解續編》卷一六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頁5806。
[12]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載《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3輯第27冊,台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頁612。
[13] 可參趙立偉《熹平石經字形與漢代文字的規範——以石經與後漢簡牘文字的比較參照》,載虞萬里主編《七朝石經研究新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19年,頁85—93。
[14]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9。
[15] 馬衡《漢石經集存》,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頁8。
[16]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13。
[17]《毛詩傳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頁268。
[18]《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頁1982。
[19] 陳喬樅《三家詩遺說考》,載《清經解續編》卷一五九,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頁5564。
[20] 陳喬樅《詩經四家遺文考》,頁5822。
[21]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頁906。
[22]《毛詩傳箋》,頁263。
[23]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18。
[24]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12。
[25]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13
[26] 陳喬樅《詩經四家遺文考》,頁5836。
[27] 江瀚《詩經四家異文考補》,載《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3輯第25冊,台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頁41-42。
[28]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13。
[29]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12。
[30]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14。
[31]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14。
[32]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14。
[33]《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頁1292。
[34]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14。
[35] 羅振玉《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續補補遺》,載賈貴榮輯《歷代石經研究資料輯刊》(5),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頁426。
[36]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頁1286。
[37] 詳情可參張國淦《漢石經碑圖敘例》,載虞萬里編《二十世紀七朝石經專論》,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年,頁84——126。
[38]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15。
[39]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10。
[40]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15。
[41] 羅振玉《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續補》,頁745。
[42] 《毛詩傳箋》,頁237。
[43]《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頁3017。
[44]《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頁1984。
[45] 羅振玉《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又續編》,頁670-671。
[46] 羅振玉《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又續編》,頁671。
[47]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16。
[48]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16。
[49] 虞萬里《從熹平殘石和竹簡<淄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載《榆枋齋學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109—154。
[50]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24。
[51]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頁1292。
[52]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44。
[53]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40。
[54]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75。
[5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洛陽故城南郊禮制建築遺址:1962—1992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頁290。
[56]《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頁1292。
[57]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84。
[58]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84。
[59]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48。
[60]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72。
[61]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50。
[62] 羅振玉《漢熹平石經殘字集錄》,頁208-209。
[63]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47。
[64]《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頁1292。
[65]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51。
[66]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88。
[67] 張國淦《漢石經碑圖》,頁87。
[68]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52。
[69]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51。
[70] 此石《琬琰流芳:河南博物院藏碑誌集粹》已釋文,但未辨識其所屬。譚淑琴《琬琰流芳:河南博物院藏碑誌集粹》,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頁33。
[71]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21。
[72]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21。
[73] 洪适《隸釋》卷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155。
[74] 馬衡《漢石經集存》,頁58。
[75] 馬衡,馬思猛《馬衡日記:1948-1955》,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8年,頁500。
[76] 馬衡,馬思猛《馬衡日記:1948-1955》,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8年。
[77] 殘石三為可辨“命/處”,為《殘字譜》中第52石,不知屬何經,殘石六為《魯詩》校記,文中已著錄。譚淑琴《琬琰流芳:河南博物院藏碑誌集粹》,頁30-33。
[78] 譚淑琴《琬琰流芳:河南博物院藏碑誌集粹》,頁30。
[79] 關百益《漢熹平石經殘字譜》,頁4-5。
[80] 任哨奇《再議河南博物院藏熹平石經<樂經>殘石》,《中原文物》2020年第5期,頁141-144。
[8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洛陽故城南郊禮制建築遺址:1962—1992年考古發掘報告》,頁366。
[82] 屈萬里評張國淦《碑圖》語,屈萬里《漢石經<尚書>殘字集證》卷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頁9。

【作者简介】

任哨奇,清华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博士生。研究方向:金石学;文物与文学。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篆书——金文2
汉碑《封龙山颂/封龙山碑》
三体石经
漢袁安碑初拓本
李褀舊藏唐《九成宮醴泉銘》剪裱本復原整拓片工作劄記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集釋》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