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泽华、任群丨郑刚中《北山集》版本考

郑刚中《北山集》版本考*

刘泽华 任群

刘泽华(1994— ),河北武邑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任群,(1980— ),湖北房县人,文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北山集》是两宋之际文学家郑刚中的诗文集,其《初集》《中集》为郑刚中本人所整理,其子郑良嗣整理刚中后期所撰诗文结为《后集》并与《初》《中》二集于乾道年间一同刊印,此本为后世诸本之祖本。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郑弘能等人以郑氏家藏旧本为底本刊《北山集》。康熙三十六年(1697)郑世成独自出资以康熙三十四年本为底本加以编辑,挖改序跋,重刊《北山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图书馆藏乾隆间钞本,亦出自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同治年间,胡凤丹刊《金华丛书》本《北山集》以康熙三十四年吴藏本为底本,同时又参校他本以补缺正误,实为目前可见最善之本。《全宋诗》言其所收郑刚中诗是以康熙三十六年本为底本,实为三十四年本之误。

关键词郑刚中;《北山集》;版本;《全宋诗》

郑刚中(1088—1154)号北山,又号观如居士,婺州金华(今属于浙江)人,两宋之际的文学家、政治家。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第三名登进士第,历任温州军事判官、枢密院编修官、殿中御史、宗正少卿、枢密行府参谋官、权尚书吏部侍郎、川陕宣抚副使、四川宣抚副使等,因忤秦桧遭黜,绍兴二十四年(1154)卒于封州,谥“忠愍”,事见《宋史》本传。

郑刚中著述颇丰,有《北山集》《周易窥余》《乌有编》《经史专音》《九六编》《碎榻集》《达尝编》《观如编》《集芳编》《避盗录》《圃中杂论》等十余种,然多佚,今有《北山集》《周易窥余》传世,另有《石羊山房集》《西征道里记》为后人自《北山集》所辑。《北山集》共三编,又题作《郑忠愍公北山文集》,其《初集》《中集》为郑刚中所自编,《后集》为其子郑良嗣所编,所收乃刚中生平所撰诗歌、奏疏、序记、祭文等,祝尚书先生于《宋人别集叙录》中对是书的版本进行了介绍[1]。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北山集》诸本之关系进行比较和梳理,力求有利于《北山集》的整理和利用。

一、《北山集》祖本的编刻及流传

《北山集》的最初结集始于郑刚中,现存《北山集》前有刚中撰《初集自叙》,云:

《北山初集》即余所谓《笑腹编》也,余以绍兴乙卯至甲子岁所录文字自号《北山中集》,《笑腹编》则宣和辛丑至乙卯岁中所录者,因号《初集》。若辛丑以前见于纸笔者者皆为盗所火,不复能记忆矣。甲子而后,时时因事有稿,老懒,杂置箧中,他日有能为余收拾者否?所未能知也。绍兴甲子十月日序。[2]

由此可知郑刚中早在绍兴五年(1135)便将自己诗文结集,名为《笑腹编》,其所收作品为宣和三年辛丑(1121)至绍兴五年乙卯所作。绍兴十四年(1144)时,刚中又将其绍兴五年乙卯至绍兴十四年甲子所作编成《北山中集》,并改《笑腹编》为《北山初集》。

郑刚中本人完成了《北山集》初集、中集的编撰,其子郑良嗣则完成了全集的编刻。郑良嗣撰序云:

《北山》初、中二集,先君所自名,且手所分类也,盖录宣和辛丑至绍兴甲子岁所作之文。良嗣因以第其卷,不敢有变易。后集则迁箦中号丛稿者,良嗣放初、中而编次之。自戊辰至甲戌,岁无遗焉。总三集,为三十卷,凡一千二百一十四篇,仍以年谱冠于篇首,庶几览者按谱玩辞,得以见出处之大致。若甲子戊辰之间数载,先君经理西南,公余撰述亦富,而携稿之桂阳,以横逆亡失,良嗣才能省记一二,附于中集之后……今刊行自三集始。乾道癸巳仲夏朔旦,男良嗣拜手谨识。[3]

郑良嗣曾为其父续编诗文集,将刚中于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至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所作编成《北山后集》,与刚中自编之《初集》《中集》于乾道九年癸巳(1173)一同刊行,总题为《北山集》。其中郑刚中作于绍兴十四年甲子至绍兴十八年戊辰间的手稿亡佚,郑良嗣凭记忆录于《中集》之后。关于散佚原因,丛书集成初编本《北山集》卷一《除端明殿学士疏》后有良嗣言:

先君所为宣抚司奏报,及其他文章稿册十数,尽为宋仲堪之所追取,后莫知所在。故良嗣录镇蜀以来事,皆不得系先君之文。又先君遇子弟特严密,而良嗣在侍旁日,复騃不习知。今据所记忆者,恐不能十一二,姑为之传藏于家……[4]

绍兴十七年(1147),刚中罢四川宣抚副使,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阳监居住。绍兴十八年六月,太府寺丞宋仲堪至江州鞫刚中狱,而刚中之文稿十余册,“尽为宋仲堪之所追取,后莫知所在”,绍兴十四年甲子至绍兴十八年戊辰间之手稿当在十余册中。

此本三十卷,以郑刚中之年谱冠于卷首,为后世诸本之祖本,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著录之《北山集》三十卷,即当为良嗣所刊乾道本。[5]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郑刚中《北山集》一部三册,全。”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五集类著录“郑刚中《北山集》三十卷。”《内阁藏书目录》卷三“《北山集》十册,全,宋高宗朝郑刚中著。”《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6]与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7]又著录上海图书馆藏崇祯刻本《郑忠愍公北山文集》十四卷,然笔者于上海图书馆访得是本,实为康熙三十四年本(详见下文)之残卷,存前十四卷,上海图书馆误著录为崇祯本。

康熙三十四年吴藏本(详见下文)书后刚中九世孙郑谧跋文云:

其稿本旧藏竹友伯父处,奈何古人书册,多用纬穿,岁久线脱,错乱混淆,莫可求其端绪……壬子岁,偶因检阅故书,复得之于残编败幅间,深虑去后不无为覆瓿之归,由是勉加订正,其脱简文义之不续者,于中只得除去数段,誊録成章,俾吾家子侄,各录一本,相与宝而藏之。

是本吴沈跋文云:“謐出以示沈,因爲考公歷任之大概,書之如右,以見公平生仕宦。”吴跋作于洪武五年(1372)壬子,由是知郑谧于洪武五年曾对《北山集》加以修订。

是本书后杜桓跋文云:“拱坦鄭君周,装潢其先世忠愍公诰文成卷,持以示桓,且请题识其后……永乐十一年冬十一月。”可知明永乐年间郑周亦曾修订《北山集》。

二、清代《北山集》的编刻

《北山集》的重刻主要在清代,有康熙三十四年本、康熙三十六年本和同治《金华丛书》本。

(一)康熙三十四年本

康熙三十四年本实有两种,国家图书馆均有藏本。

其一,一函六册,三十卷,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刻卷数,象鼻处刻“北山文集”,每卷卷首刊“胶西赵鹿友先生鉴定、后学曹定远辑,裔孙郑弘能梓”,第一册卷首钤有朱文印“傅增湘读书”“北京图书馆藏”。是本刊有夹批,且正文中另有手书墨批,所刊夹批多是对正文之解释,后书之墨批多为改字。检傅增湘订补之《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云:“《北山文集》三十卷,宋郑刚中撰,清康熙三十四年曹定远刊本,六册,余藏。”[8]以此知是本为傅增湘藏康熙三十四年本,以下简称傅藏本。

其二,版式与傅藏本同,文中刊有夹注,无墨批。每册扉页钤有朱文方印“真州吴氏有福读书堂藏书”,此为清末吴引孙藏印,检吴引孙《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卷七:“《北山文集》三十卷,宋郑刚中,四本一函”[9]。为便于区分与傅藏本区分,下文简称此本为吴藏本。

傅藏本、吴藏本内容完全一致,以《金华丛书》本(关于《金华丛书》本的论述详见下文)与之对校,“虏”“戎狄”“夷狄”皆空而不刊,凡“慎”字皆刊小字“御名”,此是避宋孝宗赵昚讳,“恒”字缺笔,此避宋真宗赵恒讳,盖此康熙三十四年本之底本为郑良嗣所刊之乾道本。

然而傅藏本与吴藏本两者也有相异之处,即卷前书后的序跋题记吴藏本较为繁多。傅藏本卷首有敕跋、《郑忠愍公传(国史载)》、《郑忠愍公传(志书载)》、郑刚中撰《初集自叙》、郑良嗣序、《宣抚资政郑公年谱》。敕跋部分收跋语十一则,其中有杜桓、吴沈等明人所撰跋文,《郑忠愍公传(志书载)》后有元代金履祥按语,郑良嗣所撰之序中亦未提及敕跋与郑刚中传,只言及“以年谱冠于篇首”,故敕跋与刚中传当均为后人所加。

吴藏本的序跋题记比傅藏本多,如第一册书前有王文龙序、张士紘序、严子序、余士薷序、严正序、曹定远《宋资政郑忠愍公文集小引》、郑弘升《北山遗集引》、敕跋、《郑忠愍公传(国史载)》、《郑忠愍公传(志书载)》、郑刚中《初集自叙》、郑良嗣序、《宣抚资政郑公年谱》、目录。王文龙序文末刊有白文印“王文龙印”、墨文印“宛虹”,张士紘序文末刊有白文印“张士紘印”、墨文印“字曰渊臣”,严子序文末刊有墨文印“严子”“区陵”,严正序文末刊白文印“严正之印”、墨文印“冉南”。敕跋、《郑忠愍公传(国史载)》、《郑忠愍公传(志书载)》、郑刚中《初集自叙》、郑良嗣序、《宣抚资政郑公年谱》均与傅藏本同。目录前刻有“胶西赵鹿友先生鉴定,后学曹元宽、后学曹定远、裔孙郑世成、裔孙郑弘能、郑时定、曹元宇、郑弘升、曹家瑚全辑梓”。每卷卷首题“胶西赵鹿友先生鉴定、后学曹定远辑,裔孙郑弘能梓”,以是本之卷首与《金华丛书》本对校,除同治年间胡凤丹刊《《金华丛书》》时所撰之序外,缺《〈北山文集〉卷之首目录》、赵泰甡序(赵泰甡即胶西赵鹿友)、《先正题跋像赞姓氏目录》、曹定远撰《〈北山集〉凡例》,且吴藏本王文龙之序“乘时建立直声……”上脱八十四字,《金华丛书》本张士紘序在王文龙序之前。

笔者经眼国图所藏吴藏本第四册卷末跋文书页错乱,盖是本装订散乱,重订之时误将书页次序颠倒。是本卷末分别为郑弘能撰《忠愍公〈北山文集〉跋》、胡翰跋(胡跋此处仅“杰间气之所钟也洪武九年二月一日胡翰敬书”十九字)、曹志跋、曹一岳像赞、曹茂绪像赞、曹时震跋、黄珍跋、曹定远《〈北山集〉后跋》(此跋文页版心处刻“后跋”与其余诸跋版心处刻“跋”不同)、曹永祚跋、王策跋(曹永祚与王策之跋文为一页,当是重订时误置于此,王跋后另题有“《北山文集》跋终”,且《金华丛书》本曹、王跋文皆在黄珍跋文之后)、郑谧跋、郑宗强《节义纪录跋》、潘霆孙《题祭吴忠烈公摩崖碑》、王柏跋、胡翰跋(此处胡跋为此前胡跋所脱之前文)。

诸跋之后为“志铭”卷,此卷有何耕撰《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郑良嗣《求何秘监作墓志铭书》、以及题郑刚中墓志之跋文十篇(潘桂跋、徐木润跋、郑足老跋、吴师道跋、宋濂跋、林彬祖跋、苏伯衡跋、范祖幹[10]跋、游道存跋、杜桓跋)。后为诸贤书郑刚中诗文之题跋,分别为《感雪竹赋》题跋(王城跋、方景山跋、谢翱跋、柳贯跋、叶谨翁跋、吴师道跋、吴莱跋、杜桓跋)、《梅花三绝》题跋(刘应龟跋、陈深跋、张森跋、潘桂跋、邵传孙跋、郑足老跋、李贯跋、陈梦发跋、潘桂跋、洪天佑跋、贾复跋、杜桓跋)、《三砚记》题跋(汪远跋、郑足老跋、苏伯衡跋、叶囝跋、杜桓跋)、题跋忠愍公送婿邢得昭诗后(胡铨跋、李光跋、潘霆孙跋、潘桂跋、刘庭芝跋、曹穞孙跋、释自闲跋、徐木润跋、盛夬跋)。《金华丛书》本将墓志诸跋与题郑刚中诗文诸跋合于“题跋”卷,“志铭”卷仅余何耕撰墓志铭与郑良嗣《求何秘监作墓志铭书》。

为什么傅藏本与吴藏本在序跋题记上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笔者揣度,曹定远序言是书“纠工于乙亥之春,迄冬告竣”,严正之序却云“考订校核,历半载而书成”,揣其文意自考订校勘至书成仅耗时半年,与曹定远所言颇不合。郑弘升之序云“是秋梓工告竣,用庆厥成,爰勒短篇”,郑序作于桂月朔旦即八月初一,书成之时当在其作序之前,其云“是秋梓工告竣”则书成当是七月。王文龙序文云:“时文龙读书函丈之傍,爰得卒业是编,因藉是以伸其仰止之私衷云尔。”显然王文龙在作序之前已读过郑氏等人所刊之《北山集》。联系以上叙述,可推断郑氏等人于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刊定《北山集》正文后,梓印数册,传阅乡里贤达求序。待诸乡贤作序文后,再行补刻,又附卷末诸文,成于康熙三十四年冬。

傅藏本与吴藏本均有目录,一至十二卷题为“《北山文集》初集目录”,十三至二十卷题为“《北山文集》二集目录”,二十卷至三十卷题为“《北山文集》三集目录”。据刚中自序及良嗣之序,《初集》所收为宣和三年至绍兴五年所作诗文,《中集》为绍兴五年至绍兴十四年所作诗文,《后集》为绍兴十八年至绍兴二十四年所作诗文,绍兴十四年至绍兴十八年间手稿亡佚,良嗣凭记忆录于《中集》之后。然而卷一文章系年之可考者,《辞监察御史疏》作于绍兴五年(1135)、《辞殿中御史疏》作于绍兴八年(1138)、《修纂属籍总要疏》《除宗正少卿疏》《十一月除权尚书礼部侍郎转通直郎疏》《十一月除试尚书礼部侍郎疏》皆作于绍兴九年(1139)、《议和分画复旨疏》《除端明殿学士疏》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且卷一奏疏多有“良嗣曰”,并有《良嗣述与北官分画疆界事》,卷一后有良嗣言:“……故良嗣录镇蜀以来事,皆不得系先君之文。又先君遇子弟特严密,而良嗣在侍旁日,复騃不习知。今据所记忆者,恐不能十一二……”,良嗣所撰序文中言其将回忆刚中所撰之文“附于《中集》之后”。可见,此卷一当为乾道本《中集》,由此可知,康熙本之卷次排列错乱,卷十二有诗《丁巳年七月二十一日祷雨》,丁巳年即绍兴七年(1137),此卷《送陈季常判院》作于绍兴十二年,则此卷疑当属乾道本《中集》。卷二十三有诗《陕西戏成二绝句》《在凤翔有“何日随堤霜后路,乱飞榆柳踏平沙”之句,今至堤上复用前韵》,绍兴十七年(1147)十二月刚中落职离蜀监居桂阳,则此二诗当作于绍兴十七年之前,此卷《移司道中四绝》当作于绍兴十二年冬自河池移司利州道中,而《河池秋雨》则当作于移司之前,故卷二十三盖属乾道本《中集》。

据吴藏本所载卷首张士紘、曹定远序可知得知此书的刊刻情况,前者云:

岁在甲戌,邑侯赵公省耕于郊,经其故里,登其堂,礼其像,遂询其后裔而《北山集》出焉。公读之而慨然曰:“予于史册知公之气节政事久矣,今观是集而益知公之文章著述,固百世不能磨者,盍付梨枣以公诸世乎?”维时其裔孙世成、弘能、弘升,皆承教唯唯,然犹虑篇帙繁多,艰于资费。藉曹子定远姻契,雅慕先贤,遂忻然任梓费之半,而是集遂成……康熙乙亥仲秋朔旦后学张士紘薰沐拜题。

后者《宋资政郑忠愍公文集小引》云:

胶西赵夫子……甲戌之夏,过谒公祠……因命出是集梓之……某承夫子之命,与其裔孙世成、弘能、弘升编辑付梓,纠工于乙亥之春,迄冬告竣……康熙三十四年岁次乙亥阳月同里后学曹定远薰沐谨题。

可知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县令赵泰甡(字鹿友)过郑刚中故里,其后人出示家藏《北山集》,而赵氏命其整理刊刻。同乡曹定远资费一半,与郑氏后人郑世成、郑弘能、郑弘升搜残补缺,刊刻于康熙三十四年,即为傅藏本,后续添上众多序跋者为吴藏本。

(二)康熙三十六年本

关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郑忠愍公北山文集》首一卷末四卷,清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11]是本傅增湘订补之《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亦有著录:“清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刊本,十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栏,余藏。”[12]笔者所经眼三十六年本为上海图书馆藏本、天津图书馆藏本。上图本经过修补为金镶玉本,八册,行款与三十四年本同,卷首钤长方形白文印“藏真精舍偶得”,此为清康乾间藏书家宋筠藏印。

第一册为王文龙序、张士紘序、叶之纲序、赵序、郑世成《北山遗集小引》《先正题跋诗赞姓氏目录》、敕跋、《郑忠愍公传(国史载)》、《郑忠愍公传(志书载)》、朱天球序、曹隆甲序、李长泓序、胡彬如序、郑世成《北山遗集跋》、目录,目录前刻“胶西赵鹿友先生鉴定,裔孙郑世成、全男炜、灿、煌梓”。第二册卷首有郑刚中《初集自叙》、郑良嗣序、《宣抚资政郑公年谱》。第八册书后有志铭卷(何耕撰刚中墓志铭、良嗣撰求何秘监作墓志、潘桂、徐木润等跋文)、刚中诗文题跋卷(《感雪竹赋》题跋、《梅花三绝》题跋、《三砚记》题跋、题跋忠愍公送婿邢得昭诗后)、《郑忠愍公北山文集》跋(郑宗强《节义纪录跋》、潘霆孙《题祭吴忠烈公摩崖碑》、王柏跋、胡翰跋、曹志跋、曹一岳像赞、曹茂绪像赞、曹时震跋、黄珍跋、曹永祚跋、王策跋)、郑谧跋、陈学乾跋、《可友亭记》题跋(范浚跋、刚中自跋、郑良嗣跋、王进思跋、郑刚中撰《答潘义荣》《答石季平》、王进思跋、潘桂跋、刘洪任跋、王榖跋、钱颖跋、钱奎跋、吴最公跋、宇文淮跋、徐□跋、黄东跋、徐瑃跋、潘玮跋、郑琠跋)。每卷卷首皆刻“胶西赵鹿友先生鉴定,裔孙郑世成梓”,与康熙三十四年本对勘,是本卷二十七《祭邢商佐文》无脱文。

是本书前叶之纲序、赵序、郑世成《北山遗集小引》、朱天球序、曹隆甲序、李长泓序、胡彬如序、郑世成《北山遗集跋》等皆为康熙三十四年本所无,且都作于康熙三十六年,《可友亭记》题跋亦为康熙三十四年本所无。

天津图书馆藏本与上图藏本稍有不同,共六册,第一册分别为叶之纲序、张士紘序、赵泰甡序、郑世成《北山遗集小引》、曹定远《北山集凡例》、《先正题跋诗赞姓氏目录》、目录、《郑忠愍公传(国史载)》、《郑忠愍公传(志书载)》、郑刚中《初集自叙》、郑良嗣序、《宣抚资政郑公年谱》。第六册书后分别诗文题跋卷、敕跋、志铭卷、《可友亭记》题跋、《郑忠愍公北山文集》跋。

三十六年本以文体分类编排卷次,除此本外诸本皆以《初集》《中集》《后集》次序编排,是本分卷如下(括号内为其他版本卷次):卷一奏疏(一)、卷二表启(二十四)、卷三策问(八)、卷四策问(十七)、卷五序记辨说(五)、卷六序记(十三)、卷七序记题跋(二十五)、卷八赋(十)、卷九题跋(十六)、卷十铭赞偈颂(二十六)、卷十一祭文(六)、卷十二祭文(十四)、卷十三墓表志文(二十七)、卷十四墓志行状(七)、卷十五墓志(十五)、卷十六书启(四)、卷十七小简(九)、卷十八小简(二十)、卷十九小简(二十八)、卷二十书简(二十九)、卷二十一家书(三十)、卷二十二古诗(二)、卷二十三古诗(十二)、卷二十四古诗(二十一)、卷二十五律诗(三)、卷二十六律诗(十八)、卷二十七律诗(二十二)、卷二十八绝句(十一)、卷二十九绝句(二十三)、卷三十绝句(十九)。

郑世成《北山遗集小引》云:

……得遇邑侯赵夫子亲谒于祠,访求遗集,世成急出是编以呈,侯览之喟然叹曰:“是当急公之海内者也。”遂进世成而叩之曰:“能付梓当为辑校。”世成再拜曰:“诚得藉侯之光以扬先烈,是世成之所早夜心祝也,敢不黾勉从事,以求副祝私……”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巧月望日裔孙世成百拜敬引。

曹隆甲序云:

……今所存者,仅《北山》一集而已,其裔孙什袭而藏之,特以未经梓缉为憾耳。幸际胶西赵夫子来宰吾邑,重道崇儒,善体朝廷修文嗜古之意,遍搜名山石室之藏,而正学渊源,业已刊行广布。及观风问俗,经公祠而礼谒之,因访遗文,遂以《北山集》呈焉,阅而深赏,令付诸梓。裔孙世成即承命,维谨昔之什袭而藏者,今且付梨枣以公世矣……康熙三十六年岁次丁丑菊秋之吉同里后学曹隆甲熏沐拜题。

李长泓序云:

……赵夫子者正气相通,性情与合,以及裔孙世成志克振拔,慨然仔肩,不惜倾囊付于梨枣,亦安所得,此唱彼和,且使可友亭记及时贤所载笔共传不朽也耶。予于告成七日得其本而读之……康熙岁次丁丑望浚之吉,后学李长泓拜题。

通过以上诸序可知郑世成康熙三十六年刊《北山集》之缘起亦为赵泰甡过郑刚中故里,与康熙三十四年间刊《北山集》之缘由当为一事,且绝口不言曹定远、郑弘能诸人,而郑世成亦参与了康熙三十四年辑刻《北山集》,张士紘序中言“其裔孙世成、弘能、弘升,皆承教唯唯,然犹虑篇帙繁多,艰于资费。藉曹子定远姻契,雅慕先贤,遂忻然任梓费之半,而是集遂成”,显然郑世成于康熙三十四年时困于费用不够,得曹定远援助才得以校刻。但是在三十六年本中,李长泓序称郑世成“不惜倾囊付于梨枣”,当指其独自承担刊刻费用。以是本卷首之张士紘序、王文龙序与吴藏本对校,发现此二序竟然经过了挖改。是本张序云(吴藏本张序见前文):

维时其裔孙世成即承教唯唯,然犹虑篇帙繁多,艰于资费,雅慕先贤者赞之,彼且毅然以为己任,不敢他委,而是集遂成……斯集非世成不能得任梓……康熙乙亥仲秋朔旦后学张士紘薰沐拜题。

郑世成再刊时将张士紘序文中关于曹定远、郑弘能、郑弘升之文字尽皆删去。吴藏本王文龙序中“公裔孙辈弆藏遗编,与姻友曹定远君共谋杀青,以传不朽”,三十六年本则删改为“公裔孙辈更能梓此遗编,以传不朽”。显然郑世成有意隐瞒曹定远出资以及郑弘能等人参与刊刻一事,或世成羞于康熙三十四年时因困于费用,而不能独自刻印先祖遗文,故又于两年后独自出资再行刊刻。以康熙三十四本正文与是本对勘,其行款版式皆同,且除卷二十七《祭邢商佐文》三十六年本无脱文外绝少有异文,当是郑世成以三十四年本为底本又加以编辑校勘重刻于康熙三十六年。

(三)《金华丛书》本

《金华丛书》本为同治年间胡凤丹退补斋刻,是本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卷首有胡凤丹序、《北山文集卷之首目录》、赵泰甡序、曹定远撰凡例、《先生题跋诗赞姓氏目录》。《先生题跋诗赞姓氏目录》为国图康熙三十四年吴藏本所无,余则与吴藏本同。卷末有敕跋、《郑忠愍公传(国史载)》、《郑忠愍公传(志书载)》、郑刚中《初集自叙》、郑良嗣序、《宣抚资政郑公年谱》、志铭、题跋、郑弘能《忠愍公北山文集跋》。

是本卷首胡凤丹序云:

其初集十二卷,中集八卷,皆公自定,后集十卷,公子良嗣所编,公有自序已载集中。是编其里人曹定远重刻于康熙间,首序者胶西赵泰甡也……同治十二年癸酉夏五月,永康后学胡凤丹月樵甫序于鄂坦之退补斋。

通过以上叙述可知《金华丛书》本之底本亦当为吴藏本,然吴藏本卷二十七《祭邢商佐文》“公诸郎自晦以下”下脱五十八字,《金华丛书》本不脱,康熙三十四年傅藏本与《四库全书》本此处亦脱五十八字,以此可知《金华丛书》本是以康熙三十四年吴藏本为底本,同时又参校他本以补缺正误。是本卷十三之《西征道里记(并序)》有目无文,而此文康熙间刻本与四库本皆不脱。胡凤丹将《西征道里记(并序)》自《北山集》中抽出,单独梓行,并收入《金华丛书》。上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所刊丛书集成初编中收《北山集》,即据《金华丛书》本排印,曾枣庄、刘琳先生主编的《全宋文》中所收郑刚中文亦以此本为底本。

三、清代《北山集》抄本

清张金吾《爱日经庐藏书志》卷三十一著录:“《郑忠愍公北山文集》三十卷,抄本”[13],并录郑刚中和郑良嗣所撰序文。张氏未录康熙间刻本郑弘能等人之序,其所藏之本或是康熙三十四年前之本,或是自康熙三十四年前之本抄录。丁日昌撰《持静斋书目》卷四:“《北山集》三十卷,宋郑刚中撰,旧钞本仅十三卷”[14],丁氏言“仅十三卷”,似乎指其所藏之本并非完帙,然未详是何本。傅增湘订补之《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于康熙三十四年本后云:“清写本,辛亥八月李紫东送阅”[15],此本当自康熙三十四年刻本抄录。

(一)上海图书馆藏清钞本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上海图书馆藏清初抄本,[16]是本为十册本,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左右双边,黑口无鱼尾,卷首钤朱文方印“伯寅经眼”、白文方印“小脉望馆”,皆为清代藏书家潘祖荫藏印,长方形朱文印“明善堂珍藏书画印记”,为康熙帝十三子怡亲王之子弘晓藏印。陆沁源言:“怡府之书,藏之百余年,至端华以狂悖诛,而其书散落人间”,“聊城杨学士绍和,常熟翁叔平相国同龢,吴县潘文勤公祖荫,钱塘朱修伯宗丞得之为多”[17],由此可知是本先为怡府所藏,后为潘祖荫所得,然检《怡府书目》及潘祖荫《滂喜斋读书记》皆无著录。是本卷首有郑刚中自序、郑良嗣序、《郑忠愍公传(国史载)》、《郑忠愍公传(志书载)》《宣抚资政郑公年谱》,书后有何耕撰《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郑良嗣《求何秘监作墓志铭书》。

此本“玄”字缺笔,“弘”字之“厶”书作“口”。《历代避讳字汇典》中言:“又避‘弘’声旁字‘强’,《輶轩语·敬避字》曰:‘强字上写作口,不可作厶,上半本是讳字。’”[18]以此可推测“弘”字之“厶”书为“口”,是避乾隆皇帝讳,“宁”字不避,故此本最晚则抄自嘉庆年间。然弘晓卒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是本抄录之时当在此之前,则此本为乾隆时钞本。是本凡“慎”字亦皆书“御名”,“虏”“夷狄”等皆空而不书,以《金华丛书》本对校,是本卷二十七《祭邢商佐文》一文缺,且阙佚情况与康熙三十四年刻本一致,盖是本自康熙三十四年本出。

(二)《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本《北山集》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卷首有乾隆《御制题郑刚中〈北山集〉》、馆臣所撰提要、郑刚中及郑良嗣之序。是本“虏”字或作“敌”或作“北使”,“戎狄”或作“荆秦”或作“腹心”(卷二《四谏议和疏》“彼或腹心相攻”金华本作“彼或戎狄相攻”),“夷狄”作“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是本为浙江鲍士恭家藏本[19],即鲍廷博藏本,鲍士恭为鲍廷博之子,廷博于乾隆开四库馆诏访问天下之书时尝嘱其子献书。《各省进呈书目》中浙江第四次鲍士恭呈送书目著录:“《北山文集》三十卷,宋郑刚中撰,四本”[20],检鲍廷博《知不足斋宋元文集书目》:“《北山文集》三十卷,刻本”,[21]以此可知《四库》本《北山集》之底本为鲍氏知不足斋藏四册刻本。

是本书前提要云:“此本题《初集》《二集》《三集》而相连编为三十卷,盖康熙乙亥其里人曹定远重刻所改,非其旧也。”此称“《初集》《二集》《三集》”,为康熙三十四年吴藏本卷首目录所题。《四库》本卷二十七《祭邢商佐文》“公诸郎自晦以下”下脱五十八字与吴藏本和傅藏本同,《金华丛书》本不脱。且以诸本对校,《四库》本与康熙三十四年本阙佚情况一致,由此可知《四库》本所据底本鲍氏知不足斋四册刻本为康熙三十四年吴藏本。

四、关于《全宋诗》收郑刚中诗底本判断之失误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撰之《全宋诗》共72册,集有宋一代诗歌,是我国学术界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其收郑刚中之诗共十卷,第十卷辑自《北山集》各卷文集及他书,如《黎解元庄严观音像见而赞之》《函镜如书帙号曰〈观如编〉题其首以伽陀》等,其余九卷皆为《北山集》中诗歌卷次。《全宋诗》卷一六九二题叙中言所收郑刚中诗之版本道:“郑刚中诗,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金华丛书》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凤丹据康熙重刻本(简称金华丛书本)及《两宋名贤小集·石羊山房集》等。”[22]然而笔者发现《全宋诗》所收郑刚中诗歌实是以现国家图书馆藏吴氏康熙三十四年本为底本的,所谓“清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实为对版本判断的失误,其理由有二。

其一,北京图书馆即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笔者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并未检索到其藏有康熙三十六年本,国图所藏康熙本两种,皆为康熙三十四年本,一为傅增湘藏本,一为吴引孙藏本。

其二,据笔者于上海图书馆经眼康熙三十六年本,其与三十四年本最大不同为卷次顺序,《全宋诗》所收郑刚中诗之卷次皆与康熙三十四年本同。《全宋诗》卷一即康熙三十四年本卷二(二十二)[23]、卷二即三十四年本卷三(二十五)、卷三即三十四年本卷十一(二十八)、卷四即三十四年本卷十二(二十七)、卷五即三十四年本卷十八(二十六)、卷六即三十四年本卷十九(三十)、卷七即三十四年本卷二十一(二十四)、卷八即三十四年本卷二十二(二十七)、卷九即三十四年本卷二十三(二十九)。由此可见《全宋诗》中郑刚中诗卷次的排列顺序与康熙三十六年本并不一致,而与三十四年本完全相同。

致误之因盖有二。其一,康熙三十四年吴藏本亦与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相混。吴藏本卷首目录前刻有“胶西赵鹿友先生鉴定,后学曹元宽、后学曹定远、裔孙郑世成、裔孙郑弘能、郑时定、曹元宇、郑弘升、曹家瑚全辑梓”,其中有郑世成之名,而康熙三十四年傅藏本则无此目录,且吴藏本卷首和卷末所附之序跋亦多与康熙三十六年本相同,若未见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便很容易将吴藏本认定为三十六年本。

其二,《全宋诗》之前目录书多将吴藏本认定为康熙三十六年本。如《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24]《现存宋人著述总录》[25]皆著录北京图书馆藏有康熙三十六年本《北山集》,且其后的《中国古籍总目》亦偱前人之误,著录国家图书馆藏有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26]。

综上所述,《北山集》之《初集》《中集》为郑刚中本人所整理,其子郑良嗣整理刚中后期所撰诗文结为《后集》并与《初》《中》二集于乾道年间一同刊印,此本为后世诸本之祖本。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郑弘能等人以郑氏家藏旧本为底本刊《北山集》,乡人曹定远资费其半。康熙三十六年(1697)郑世成独自出资以康熙三十四年本为底本加以编辑,挖改序跋,重刊《北山集》。《四库全书》本、上海图书馆藏乾隆间钞本,亦出自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同治年间,胡凤丹刊《金华丛书》本《北山集》以康熙三十四年吴藏本为底本,同时又参校他本以补缺正误,实为目前可见最善之本。然《金华丛书》本亦存在讹误,只有与其他版本取长补短,详加校勘,才能得到更好的版本。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预研课题“宋代郑刚中《北山文集》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1]见祝尚书著《宋人别集叙录》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07页。
[2][宋]郑刚中:《北山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76页。
[3][宋]郑刚中:《北山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76页。
[4][宋]郑刚中:《北山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2页。
[5][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33页。
[6]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78页。
[7]见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十七,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07页。
[8][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90页。
[9][清]吴引孙:《测海楼藏书目录》,广陵书社2015年版,第406页。
[10]按:《金华丛书》本误刊为范祖禹,范祖禹卒于北宋,不可能为郑刚中志铭题跋。
[1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中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20页。
[12][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90页。
[13][清]张金吾撰,冯惠民整理:《爱日经庐藏书志》,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65页。
[14][清]丁日昌撰,路子强、王雅新点校:《持静斋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40页。
[15][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90页。
[16]见中国古籍总目编委会编:《中国古籍总目·集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90页。
[17][清]叶昌炽著,王欣夫补正,徐鹏辑:《藏书纪事诗附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页。
[18]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0页。
[19]见[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16页。
[20]见孙毓修辑《各省进呈书目·浙江第四次鲍士恭呈送书目》,涵芬楼秘笈本。
[21][清]鲍廷博撰,周生杰等辑:《鲍廷博题跋集》附录《知不足斋宋元文集书目》,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69页。
[2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3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45页。
[23]括号内为康熙三十六年本卷次,下同。
[24]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78页。
[25]见刘琳、沈治宏:《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247页。
[26]见《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中国古籍总目(集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90页。

注:本文发表于《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九辑,发表后作者略有改动,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刘泽华博士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浙江巡抚列表
读国家图书馆藏的《秦汉印统》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卷二百四十九
上古帝王谱
范仲淹家族文献辑刊
清康熙刻后印本张氏医书七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