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錢汝平丨唐末五代危全諷、危仔昌兄弟家世補證——新見《宋故危先生墓誌銘》考釋

唐末五代危全諷、危仔昌兄弟家世補證

——新見《宋故危先生墓誌銘》考釋

錢汝平

钱汝平(1975— ),浙江嵊州人,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越地文献。

摘要臨川危全諷、危仔昌兄弟家族是唐末五代亂世中崛起的武力強宗,割據江西撫州、信州一帶達數十年之久。由於危全諷、危仔昌聲名顯赫,因此傳世文獻中出現的危氏人物幾乎清一色是此二人,讓人誤以為危氏家族只有此兩兄弟。新發現的《宋故危先生墓誌銘》中出現了危氏兄弟的季弟危知遠。危知遠在唐末黃巢之亂時由撫入閩,定居邵武,這就是兩宋時邵武多危姓的原因。

關鍵詞危全諷;危仔昌;危知遠;危高;家世

近日,筆者從專門收藏墓誌和古甓的會稽金石博物館獲睹一方《宋故危先生墓誌銘》。這方墓誌81cm,寬47 cm,共23行,滿行31字,總650字。墓誌已斷裂,除個別文字難辨外,保存基本完好。這方墓誌對於考察唐末五代危仔昌家族具有較高的文獻史料價值。茲先將其釋讀標點,再略作闡釋。個別文字漫漶,不敢輒定,以囗出之。

宋故危先生墓誌銘并序
登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守饒州司法參軍吳默撰
儒林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守鄧州錄事參軍監河陽鹽稅吳囗厚篆蓋

山伯姓危,名高,其先出於汝南郡。距唐僖宗朝曰全諷嘗為撫之刺史,其弟仔昌為信之刺史。巢賊之亂,其季知遠自撫入閩,受爵土,遂家昭武。三人者皆以武勇稱,而信州君入錢塘相錢氏,賜姓曰元,即元、危同其出也。山伯之曾祖靜、祖郴、父駐皆不仕。自山伯之父以財力尚氣為邑里豪,兄弟六人,特友愛,然皆任氣,一有緩急,爭相致力,往往不憚死,邑里之人多畏之。其言友愛者稱危氏。山伯以治平三年冬,與其子寧赴試南宮,不幸感疾,卒于京師,寔次年正月六日也。寧扶柩遠還,卜用熙寧改元秋七月丁酉葬於郡西望州之吉塋,享年五十有八。山伯為人倜儻,不事苛禮,遇人無賢愚,樽酒開懷,談諧笑歌,意豁如也。事母篤孝,鄉黨稱之。博記周工,為時文愈老而益新。少時清致灑落,喜賓從,輕施與,晚雖摧落,所存惟蘚牆大宅,終不肯少貶以屈於人。平居好大節自許,不囗見官吏,然當途賢公卿待之莫不以殊禮。主郡關公少列從諸生之請,俾職教授,出其門者尤多,其蒙指抉被稱道得名聲而享榮祿者蓋亦不少。嘗即所居作耐辱軒,其題詠多名流,至有“牛衣臥泣真兒女,馬革還屍始丈夫”之句,蓋山伯之為人良爾。當慶曆中,鄉老薦其能,後又兩舉於太學,惟其所以厄塞於進取,不得終養其母,客死於數千里之遠,彌時而始獲歸葬者,雖朋友欲寬慰其親而不得其說,是可哀也已。其配饒氏,先山伯卒。男曰寧,曰通,皆舉進士,寧尤自立,有聲場屋間。女一人,適進士朱常。銘曰:

江漢之流,橫絕地經。滔滔川澗,亦各有行。天風不回,地氣莫蒸。雖有浸潤,膏澤弗成。浮雲欲開,白日已沒。地下天高,中有杳忽。誰職自然?考理或悖。嗚呼悠哉。莫之與詰。    鄉貢進士林喬書 (圖見後)

一、墓誌撰者、書者、篆蓋者、志主

這方墓誌的撰寫者是吳默。據明弘治《八閩通志》(明弘治刻本)卷五十二《選舉》,嘉祐六年(1054)王俊臣榜進士有吳默,注云:“(吳)公達之弟,秘書省校書郎……邵武人”。吳公達是皇祐元年(1049)馮京榜進士。但吳默的生平事蹟待考。嘉定《鎮江志》(清道光二十二年丹徒包氏刻本)卷十六有“吳默,皇祐己丑(1049)張升守潤,默為幕掾,修郡治”的記載,是否即是此人,疑不能定。

墓誌書者林喬,落款是“鄉貢進士”,可見其當時還未真正考中進士,只是一個通過州郡發解試的士人。筆者檢索現存文獻,尚未找到與此林喬生活年代相合的人的相關記載。俟考。

墓誌篆蓋者疑是吳處厚。吳處厚,字伯固,邵武人,有《青箱雜記》十卷傳世。《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奸臣·蔡確傳》有其附傳。據明弘治《八閩通志》卷五十二《選舉》,吳處厚是皇祐五年(1053)鄭獬榜進士。但《宋史》吳處厚傳中未提及其“守鄧州錄事參軍監河陽鹽稅”的經歷。若志文中篆蓋者確為吳處厚,則此結銜或可補其生平記載之缺。

志主危高也是邵武人。從志文內容來看,危高是一個終身從事科舉而不得一第的讀書人。治平三年(1066)冬,危高以五十七歲的高齡與其長子危寧同赴數千里外的京師開封參加禮部試,尚未開考,危高就不幸染疾在床,一病不起,於次年(1067)正月客死于京師。危高是一個無所表見的底層業儒者,一生事蹟本不足道,他只不過是宋代千百萬未第士子的一員而已。雖然宋代進士科錄取的比率比唐代提高了數倍,表面上看似乎頗為冗濫,但無庸諱言,隨著人口的繁衍,業儒人數的增加,絕大部分業儒者還是沒有獲取進士功名從而踏入仕途的機會的,能獲取進士功名從而進入仕途的畢竟只是極少數。

二、志文所見危全諷、危仔昌季弟危知遠

臨川危全諷、危仔昌兄弟家族是唐末五代亂世中崛起的武力強宗。唐僖宗乾符元年(874),黃巢農民起義爆發,江西各地農民群起響應。危全諷與其弟危仔倡招募鄉勇,組織武裝,修築土城,保衛鄉民。危氏家族自此逐步崛起。中和五年(885),朝廷授危全諷撫州刺史,危仔倡信州刺史,形成了事實上的割據政權。開平三年(909)六月,危全諷、危仔昌在與淮南節度使楊渥爭奪洪州的戰役中落敗,危全諷被俘,因其曾援救過楊渥之父楊行密而被釋放,閒居廣陵,不久病逝。而危仔昌投奔吳越國錢鏐,錢氏待以上賓,委以淮南節度副使之職。後錢氏以其姓不祥,遂賜姓元氏。關於危氏家族的記載,散見於新舊《唐書》及《新五代史》《吳越備史》《十國春秋》等書。近年來寧波一帶出土了危氏家族的兩方墓誌:一為危仔昌夫人璩氏的《故淮南節度副使信州刺史檢校太傅錢唐郡危公廬陵郡夫人璩氏墓誌銘》;一為璩氏之子(危仔昌第十一子)元圖的《唐吳越國故昭信軍節度判官知明州軍事務兼鹽鐵富都監事朝議大夫檢校司農卿柱國賜紫金魚袋錢唐郡元公墓誌銘》。這兩方墓誌已收入章國慶編著的《寧波歷代碑碣墓誌彙編》。這兩方墓誌為考察唐末五代危氏家族的內部情況及社會關係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李翔《吳越國元氏家族演進述論》一文對此論述已詳,此不復贅。

由於危全諷、危仔昌兄弟是唐末五代的聞人,因而傳世文獻中出現的危氏人物幾乎清一色是此二人,而不見其他族人的踪影,這種情況可能會讓人產生危氏家族只有危全諷、危仔昌兩兄弟的錯覺。上述危高墓誌為我們揭開了危氏家族的一些秘密。

危高墓誌稱“其先出於汝南郡。距唐僖宗朝曰全諷嘗為撫之刺史,其弟仔昌為信之刺史”,“而信州君入錢塘相錢氏,賜姓曰元,即元、危同其出也”,這些記載都可從傳世文獻中找到根據,並不足為奇。關鍵是墓誌中出現了危氏家族另一個重要人物:危知遠。這個人物在傳世文獻中從未出現過。這說明危氏家族並非只有危全諷、危仔昌兩兄弟,他們至少還有一個季弟危知遠。墓誌又提到“三人者皆以武勇稱”,可見危氏三兄弟都是以武力著稱的,很有可能危知遠起初也是追隨兩位兄長一同起事的,但危知遠聲名武功遠不及乃兄,故在傳世史籍中難得一見其踪影。墓誌云“巢賊之亂,其季知遠自撫入閩,受爵土,遂家昭武”。此處的“昭武”實際上就是是“邵武”。據宋祝穆《方輿勝覽》(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十,邵武軍轄邵武、光澤、泰寧、建寧四縣。其“建置沿革”云:“星土分野與建寧府同。本漢治縣之地。吳于此立昭武鎮,屬建安郡。晉平吳,更昭武曰邵武縣。至隋,郡縣俱廢,尋復立邵武縣,屬撫州。唐屬建州,石晉復為昭武縣。劉漢又改為邵武縣。皇朝升為邵武軍,仍割建之三縣來屬,又添置光澤縣焉。今領縣四,治邵武。”對昭武、邵武之間的沿革關係已述之甚詳。可見昭武是因避晉文帝司馬昭之諱而改邵武。正是由於這樣的沿革關係,故宋人仍有稱邵武為昭武者,如宋黃仲元《四如先生文稿》(四部叢刊三編影明嘉靖刻本)卷一就收有《昭武危西仲寄傲軒記》一文,此昭武就是邵武。

三、危知遠自撫入閩推測

危知遠自撫入閩的緣起及經過因文獻缺失而不得其詳。不過其入閩的契機似乎也有蛛絲馬跡可尋。黃巢起義後,天下大亂,群雄蜂起,活動于河南壽州、光州一帶的王緒乘機起事。中和元年(881)三月,王緒攻占了壽州,殺刺史顏璋,有“眾萬餘”。同年九月,王緒又攻占了光州。王緒攻占光州後,於境內廣招軍馬,以擴充勢力。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就在此時加入了這支隊伍。當時,奉國節度使秦宗權稱霸蔡州一帶,“僭稱帝號,補署官吏”。王緒自知不敵,便暫時投靠了秦宗權,秦宗權授王緒為光州刺史。光啟元年(881),秦宗權向王緒發難,逼迫王緒棄光州南下。王緒軍撤離光州後,往南尋求發展。考慮到當時中原一帶都充斥着擁兵自重、勢力強大的地方軍閥,自己很難獲得立足之地,只有勢力比較薄弱的南方一帶,才可能有一綫生機。於是他們迅速穿過淮南西道地界,直抵江南西道的江州、洪州,企圖假道洪州繼續南下。但在洪州受到了洪州節度使鍾傳(危全諷女婿)的阻攔。鍾傳後改變主意,援送王緒軍過境。因此王緒軍得以繼續南行,經吉州,一度占領虔州。南康人譚全播聚兵,立盧光稠為主,“所向多捷,兵勢漸強,遂破王潮之眾,入據虔州。”王緒只好繼續“率眾南奔,所至剽掠,自南康入臨汀”,進入了福建地界,終於使“入閩”成為了事實。後來王審知在福建建立了割據政權。這個危知遠很有可能就是在王緒義軍經過江西時加入了這支隊伍,從而隨之入閩的。不過墓誌提到危知遠曾“受爵土”,似乎在王審知政權中地位不低,但由於書缺有間,其事已不得其詳。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是,危知遠奉兄長之命自撫入閩,是爲了開拓危氏的勢力範圍,最後危知遠在邵武一帶站穩了脚跟,并憑藉兄長的勢力獲得過名存實亡的朝廷的“爵土”之命,因此危知遠或許是早于王緒而滲透入福建的外部軍事存在。

四、邵武危氏的由來

危知遠此人的出現可以很好地補充傳世文獻對危氏家族記載的不足。如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卷十七“元章簡《玉堂集》二十卷”條云:“參政章簡公錢塘元絳原之撰。絳之祖德昭,相吳越,本姓危氏,臨川人,唐末危全諷,其伯父也。德昭父曰仔倡,聚眾保鄉里。兵敗,自臨川奔杭州,易姓元。至今建昌、撫州、邵武多危姓。”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危”條亦云:“謹按危氏不著于隋唐之前。唐末,撫州南城人危全諷據郡為節度使,其弟仔昌為信州刺史。仔昌失郡,奔錢鏐,鏐惡其姓,改曰元氏。而全諷在撫州後與其婿鍾正時戰於象牙潭,正時執之而並有撫州。其族在臨川有秘書郎(危)傅,南城、邵武有秘書丞(危)序、著作佐郎(危)雍及危扶。”鄭樵《通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二十九《氏族略》第五“平聲”條亦云:“危氏,南唐將危全諷、宋太常博士危祐。《姓苑》云臨川多此姓。今邵武最多,累有登科者。”三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建昌、臨川、撫州、南城、邵武等地多危姓之事,而且鄭樵還提到當時危姓最多的地方已經不是臨川、南城,而是邵武了,但他們都沒有說出這些危姓的具體來源。建昌、臨川、撫州、南城都在江西,是危氏兄弟的老家,這些地方多危姓,自可理解。但福建邵武一帶為何也多危氏,則兩人均未作解釋。危知遠此人的出現,足可解釋此疑。邵武一帶的危姓大多應是危知遠的後裔。從危高墓誌可以看出,危高就有兄弟六人,可大體推測危知遠的後裔人丁還是興旺的,這也許就是宋代邵武多危姓的原因。明凌迪知《萬姓統譜》卷四列出了不少危姓名人,屬宋代的如危昭德(邵武人)、危翁一(光澤人),還有上述危西仲,十有八九是危知遠的後代。又,宋洪邁《夷堅丙志》(清十萬卷樓叢書本)卷十七《王氏石銘》:“邵武人危氏者,大觀二年葬其親於郡西塔院下路傍。逾月,雨過,視墳側隱然有痕,掘之,得銀酒杯二、銅水缶及鏡各一。又得埋銘石,其文曰:‘琅邪王氏女,江南熙載妻,丙申閏七月葬在石城西。’諸器皆古而制度精巧,非世工可及。”這個掘土得寳的邵武人危氏也當是危知遠的後代。又,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百〇五“紹興六年九月丁卯”條云:“邵武軍進士危無咎特補下州文學,以川陝宣撫副使吳玠言無咎從軍日久,委有勞效也。”這個“邵武軍進士危無咎”是危知遠的後裔的可能性也很大。又,宋劉克莊《後村集》(四部叢刊影舊鈔本)卷九十四《和平志(代人)》云:“和平里在邵武縣之南鄉,里有危氏、上官氏、黃氏,上官氏尤盛。自景祐至嘉定,此三姓擢進士第者二十餘人,入太學、預鄉試累累不絕書。”這個長期居住在邵武縣和平里的危姓群體估計也多為危知遠的後裔。

五、危高的家世

危高墓誌還提到其“曾祖靜、祖郴、父駐,皆不仕”,可見邵武危氏沒落得還是比較快的。危高卒于治平四年(1067),享年五十八歲,則其生年當為大中祥符三年(1010),而據上引危仔昌夫人璩氏墓誌,璩氏卒於後梁同光二年甲申(924),享年五十七歲,則其生年當為唐懿宗咸通九年戊子(868),作為丈夫的危仔昌,年長於璩氏無疑,因為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危氏兄弟即已起事,當已成年,所以危氏兄弟當出生在九世紀中葉前後,與危高相隔一百五十年左右,其間所隔代數不會太多,但危高的曾祖危靜、祖父危郴、父危駐就已“皆不仕”,和編戶齊民沒有兩樣了,甚至危知遠和危靜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都可能已不甚了了。危高墓誌又云“自山伯之父以財力尚氣為邑里豪,兄弟六人,特友愛,然皆任氣,一有緩急,爭相致力,往往不憚死,邑里之人多畏之”,可能危駐通過力作治生或貨殖起家,為子孫們創造了讀書條件,但是這個家族還未能像危仔昌家族那樣迅速轉化為文化世家。危駐以“財力尚氣為邑里豪”自不必說,危高六兄弟也是“特友愛,然皆任氣,一有緩急,爭相致力,往往不憚死,邑里之人多畏之”,表面上是稱贊危氏兄弟的任氣和友愛,但實際上逗漏了危氏兄弟稱霸鄉里、鄉民畏之如虎的土豪性質,與其祖上危全諷、危仔昌兄弟頗為相像,未脫武力強宗之習。所謂“特友愛”的描叙只不過是出於對誌主的美化而已。只是時代環境不同了,危全諷、危仔昌兄弟生活在唐末群雄蜂起的亂世,或可憑財力和拳勇以求一逞,但危高兄弟則生活在北宋承平之世,以文治立國,危高兄弟的拳勇難有表現,而從武力強宗向文化世家轉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竟功,它需要的更多是文化的積累,這或許就是導致危高悲劇性命運的所在,也是邵武危氏在兩宋時代未能如危仔昌家族那樣人才輩出的客觀原因之一。

注释

①誌文此處漫漶,似是“處”字。

②據章國慶先生考證,改姓元一事並沒有發生在危仔昌身上,而發生在危仔昌子輩身上。說詳《寧波歷代碑碣墓誌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7頁。

③李翔《吳越國元氏家族演進述論》,《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年第5期。

④(宋)歐陽修:《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列傳第一百一十五《王潮傳》,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⑤(五代)劉昫:《舊唐書》卷二百下列傳第一百五十下《秦宗權傳》,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⑥(宋)路振:《九國志》卷二《吳·譚全播傳》,清守山閣叢書本。

⑦(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閩世家·王審知》,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⑧此處與事實有出入,危全諷並非為鍾正時(《九國志》作鍾傳)所執,而是為淮南節度使楊渥大將周本所執。事見(宋)路振撰《九國志》卷二《吳·危全諷傳》。

⑨章國慶編著:《寧波歷代碑碣墓誌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6頁。

注:本文发表于《文津学志》第12辑(新书丨《文津学志》第十二辑目录)

注:本文发表于《文津学志》第12辑(新书丨《文津学志》第十二辑目录),此据作者原稿,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钱汝平老师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谷墓
漫话肇庆府之刺史承亲
高适家世及其早年经历释证
权威发布|大唐汾阳王郭子仪家族世系图(北魏至唐末、五代 )1.0版
北宋边境之五代麟州杨家将的生存策略,还原真实的古代边境家族
仇鹿鸣|千秋万古北邙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