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晓斌丨阴铿集的结集与流传——著录、题跋、版本相结合的考察

注:文发表于《励耘学刊》2021年第1辑,此据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杨晓斌老师授权发布。

阴铿集的结集与流传
——著录、题跋、版本相结合的考察*

杨晓斌

内容摘要  本文重点考察史志和官私书目中有关阴铿别集的著录,辑录、分析《阴铿集》及相关诗文集中的题跋,并结合现存明清以来各种《阴铿集》的版本,梳理勾勒《阴铿集》的结集、版本演变及其流传路径。阴铿的诗文作品原结集为三卷本,到隋代时散佚为一卷本。宋代也有一卷本的《阴铿集》流传,但已非隋唐一卷本旧貌。南宋理宗端平年间有赵与懃刊刻合刻本《阴何集》,之后流传或新编的《阴铿集》即在此《阴何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元代流传有赵与懃本《阴何集》的传本,也有元代新编本《新编阴何诗》。《新编阴何诗》流传甚广,为后世名家所抄录,书名不一,有《阴何诗》《阴何诗集》《阴铿何逊集》等多种名称。明代流传的《阴铿何逊集》,原为合编本,而且仅是诗集本。明代后期,洪瞻祖对《阴何集》重新进行编校,刊刻《阴何诗集》二卷。明嘉靖癸卯(1543)编刻《六朝诗集》,其中收《阴常侍集》一卷。清道光元年(1821)张澍编刻二酉堂刊本《阴常侍诗集》。流传至今的《阴铿集》各种版本,其实都是诗集本。 

阴铿,字子坚,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对后代诗人有较大的影响。阴铿作品结集流传至今,情况比较复杂。本文通过考察史志和官私书目中有关阴铿别集的著录,辑录、分析《阴铿集》及相关诗文集中的题跋,并结合现存明清以来各种《阴铿集》的版本,梳理勾勒《阴铿集》的结集、版本演变及流传路径。

一、古本《阴铿集》的结集与流传

阴铿的诗文作品,原结集有三卷本流传。《陈书·阮卓传》附《阴铿传》载“有集三卷行于世”[1],《南史·阴子春传》附《阴铿传》载“有文集三卷行于世”[2]。到隋代时演变为一卷本,《隋书·经籍志》著录:“陈镇南府司马《阴铿集》一卷。”[3]《阴铿集》在唐代的流传情况,现存史籍中缺乏记载。但考察有关唐代史志著录的南朝其他作家别集的存世情况及与《隋书·经籍志》的关系[4],可以推断,唐代流传的《阴铿集》应该就是《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一卷本。

北宋时期,有《阴铿集》流传。《文苑英华》从宋初太平兴国七年(982)开始纂修,到雍熙三年(986)完成。《文苑英华》卷三二五收录阴铿《侍宴赋得夹池竹诗》,其中有诗句“欲见葳蕤色”。“葳蕤色”,《艺文类聚》作“凌冬质”。《文苑英华》注:“《类》《集》作'凌冬质’。”[5]《文苑英华》注所谓“《集》”,当指《阴铿集》,这也直接证明北宋时期有《阴铿集》流传。

宋代流传的《阴铿集》,也应该是隋唐以来的一卷本。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镇南府司马《阴铿集》一卷”[6],系直接从《隋志》抄录而来,没有反映出《阴铿集》在宋代的实际存世情况。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都著录有“《阴铿集》一卷”。尤袤《遂初堂书目》中不著卷数的《阴铿集》,应该就是《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的一卷本。虽然宋代文献著录的也是一卷本《阴铿集》(与《隋书·经籍志》著录相同),但与隋代时的一卷本相比已有重大变化。《郡斋读书志》卷一七“别集类上”著录:“《阴铿集》一卷。右陈阴铿,字子坚……有集三卷,《隋志》已亡其二,今所存者十数诗而已。”[7]《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诗集类上”著录:“《阴铿集》一卷。陈散骑常侍南平阴铿子坚撰,财(才)三十余篇。”[8]今存阴铿诗也是三十余篇,结合晁公武和陈振孙所说,宋代流传的《阴铿集》已非隋时一卷本旧貌,其中收录作品仅有诗歌了。那么,《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所著录的《阴铿集》,其实就是《阴铿诗集》了。

二、《阴何集》合刻本、新编本、抄本的流传

到南宋理宗端平年间,出现了宗室赵与懃(字德懋)刊刻的合刻本《阴何集》。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著录“《阴常侍集》三卷[9],旧抄本,梁阴铿撰。”并抄录赵与懃题记:“予既刻《阴何集》,因并锓梓,以足知诗者所好云。端平丙申长至日古汴赵与懃德懋识。”[10]从赵与懃题记中所说“以足知诗者所好”推断,合刻本《阴何集》应当仅是阴何诗集本,与南宋理宗之前的《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和《遂初堂书目》所著录的《阴铿集》其实就是阴铿诗集的情况相一致。后世流传或新编的《阴铿集》或《阴铿诗集》,是在赵与懃刻本《阴何集》(其实即《阴何诗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且在此后很长时间保持了把《阴铿诗集》和《何逊诗集》合编、合刻的形式。

端临《文献通考》中有两处著录《阴铿集》:在卷二三〇《经籍考》的“集·别集”中著录“《阴铿集》一卷”,之后用“晁氏曰”引录《郡斋读书志》中的著录;[11]在卷二四二《经籍考》的“集·诗集”中同样著录“《阴铿集》一卷”,之后用“陈氏曰”引录《直斋书录解题》的著录。[12]显然是马端临直接抄录《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而来,并未查验《阴铿集》存世的实际情况。不过,元代确有阴铿别集流传,而且也是诗集本。元代有几种合编的《阴何诗集》流传,一个系统是南宋赵与懃本《阴何集》的传本(如元代抄本《阴铿何逊集》[13]、《阴何诗》鄞申屠旧本),另一个系统是元代的新编本,称为“《新编阴何诗》”。《新编阴何诗》的“新”是与“旧本”(赵与懃本)相区别而言,出现于元代惠宗至正前期。元代姜晋于至正九年(1349)给《新编阴何诗》作《叙》,其中说:“阴铿、何逊,以诗并称,当时翕然尚之。后之说者,乃以为绮丽靡弱而不取。丽靡固有之,然遂不取,无乃甚乎!正所谓夺奚田之牛者也。昔子美有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又云:'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李侯,谓白也;东阁,指裴迪也。迪乃唐之才士,而白又甫所畏服者。乃或以其佳句似铿,或以其诗兴如逊,盖以其似之如之为美也。在唐之大家如子美,而犹景仰若此,况后世浅学而可轻议易视之哉!今之学诗者,所尚惟唐人;至唐人之所尚,反抵弃排黜之,以为不足法。吾于此惑焉。至正九年十月二日,豫章姜晋叔用书于淡里之芳润林。”[14]《新编阴何诗》最初为何人所编,姜晋《新编阴何诗叙》未做说明,原委不详,但有抄本流传,《阴何诗》郑本初抄本(下文简称“《阴何诗》郑本”)即为其中之一。《阴何诗》郑本以陶宗仪藏本为底本,以《阴何诗》鄞申屠旧本为校本,校录而成。该本流传至元惠宗至正二十五年(1365)有守诚斋题跋:“右《阴何诗》,郑本初于夏颐贞处得之。颐贞乃得陶九成者,仍借鄞申屠东皋旧本校对一过。郑自跋云:'纷纷盆盎中,得此古罍洗。’其爱赏之如此。至正乙巳五月十又九日,守诚斋识。”[15]该本与鄞申屠东皋旧本不同,当是一种元代的新编本。

元代流传的《阴何诗》,还有上清道士的《阴何诗》抄本。虞集《酬上清道士钞阴何诗》,即为赞颂上清道士此抄本而作。[16]元代后期还有钱逵(字伯行)或其弟子的《阴铿何逊集》抄本[17]。明初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一〇“诗词”著录“《阴何诗》,一部一册”[18],也当为元代《阴何诗》郑本或赵与懃本的传本。《阴何诗》或《阴何诗集》在明代中期的图书目录中也有著录,叶盛《菉竹堂书目》卷四“诗集词”著录“《阴何诗》,一册”[19],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诗词”著录有“《阴何诗集》”[20]。《阴何诗集》或《阴何诗》合编、合刻的形式,自南宋赵与懃本《阴何集》之后很长时期都是如此,在明代正德年间一直有《阴何诗集》流传。

三、《阴铿集》在明代的流传

明代流传的《阴铿何逊集》,原为合编本,而且也仅是诗集本。明梁潜题跋:“右阴常侍鉴(铿)、何水曹逊二家诗,共若干首。予既录为一帙。”梁潜此跋文在他的文集《泊庵先生文集》卷一六也有收录,题作《跋阴何诗后》。[21]明文嘉(文文水)题跋:“其题名及阴、何摘句二段,皆先待诏笔也。”[22]研摩梁潜和文嘉跋文,可知此书其实仅是阴铿和何逊的诗集本,就是《阴何诗集》。明代编刻的《六朝诗集》,虽总名为“诗集”,仅收作家诗作,但其中具体作家的个人集名依然题为“某某集”,而非“某某诗集”。这也可以作为该书原为合编本、而且仅是诗集本的旁证。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著录“《何水部集》三卷,旧抄本”,之后抄录有明嘉靖年间文嘉(文文水)的题跋:

右《何水部集》,乃元人抄本。详其笔意,颇似钱伯行书,但笔力差弱,岂门生弟子所为耶?后有虞茂题一诗,而用虞戡之印。戡字胜伯,雍公子孙,尝刻《道园遗诗文》,茂或其别名,未可知也。后有道园一诗,而用好古斋印,乃孙鸣岐书。梁潜跋则朱性甫书。姜晋二跋,疑是张梦晋书,以其有枝山早年笔意耳。中间校对,皆子畏之笔,而其题名及阴、何摘句二段,皆先待诏笔也。上卷末有朱凯等题名一行,乃韩寿书。按当时《何集》未出,惟孙鸣岐有此本,而子畏有别本,故诸公校者、录跋者,不遗余力,其好尚可知。又闻一时名士如杨、祝、都、唐辈,每得一异书,则争相夸示以为乐,故其所成,皆卓然名世。今异书间出,而学者视之多漠然,宜前辈之不可及也。嘉靖癸亥五月十日大雨中偶观此集,因题其后,以识感云。后学文嘉书。[23]

文嘉此题跋详细交代了该书的原委与流传情况。此跋原本当附于整部书末(即《阴铿何逊集》的《何水部集》之后),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把合编本《阴铿何逊集》拆分为两种书著录,即把《阴常侍集》和《何水部集》分开著录为两部书,故把文嘉题跋仅抄录于《何水部集》之下。清人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集部”著录:“《阴铿何逊集》一本。从元人抄本抄出。文文水跋,原委甚详。”[24]也可证文嘉题跋之总书名为《阴铿何逊集》。

《阴铿何逊集》原为合编本,《阴铿集》居前,《何逊集》在后。大概是由于“阴何”并称,阴铿居前,何逊在后。但是到了《皕宋楼藏书志》著录时,顺序发生了变化。《皕宋楼藏书志》的著录体例,首先按照一级类目归入“集部”,再按照二级类目归入“别集类”,再按照时代把先唐作家别集归入“别集类一”,在此三级类目下,再按照作者生存时代先后排列。按照生存时代先后,何逊在前(主要生存于梁武帝时期),阴铿在后(主要生存于陈文帝时期)。《皕宋楼藏书志》把合编本《阴铿何逊集》拆为两部书著录,按照作者时代先后把《何水部集》著录在前,把《阴常侍集》著录于后,因此改变了原书《阴铿何逊集》的本来面貌,尤其是书末题跋次序发生了改变,而且在抄录题跋时随意分解,为了文字和著录内容的大致均衡,把书后跋文拆开,重新抄录到《何水部集》末和《阴常侍集》末两处。因此有些书后跋文(原附在《阴铿何逊集》末)就和《何水部集》一起“移位”到了前面,有些跋文又被分解后附在《阴常侍集》末。现在我们可以对该材料进行“复位”,把《阴常侍集》及其末的题跋移到《何水部集》的前面,就可以看出该著录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明本《阴铿何逊集》(《阴何诗集》)的来源及其在明代的流传情况。合编本《阴铿何逊集》原本共三卷(《阴铿集》一卷,《何逊集》两卷),《皕宋楼藏书志》拆为两部书著录时,未核对原书两部分的实际卷数,仍然按照一部书的卷数著录,因此把《何水部集》和《阴常侍集》的卷数都误著为三卷。

元代后期书法家钱逵或其弟子抄本《阴铿何逊集》,流传到元末,虞茂题诗一首:“剪烛联诗熟似君,多情无奈沈休文。扬州春月应无夜,私为梅花瘦几分。”[25]到明初,此本为孙鸣岐所藏。孙鸣岐题虞集《酬上清道士钞阴何诗》:“残雪松上落,轻冰砚里生。写诗过半夜,欹枕又天明。少陵爱何逊,太白似阴铿。不愁劳弱翰,亦足助高情。”[26]明初人梁潜据此本抄录一帙,并为之题跋:“右阴常侍鉴(铿)、何水曹逊二家诗,共若干首。予既录为一帙。又,宋秘校黄君伯思所为《水部跋尾》一首,录附其后。观《跋尾》所称,二家诗初尚多。即今所录,十失其八九,所存者特零落之余,而世又少得其本,亦可惜也!夫诗之变,至二家词益绮丽,而格调之卑弱亦极矣。故选古者于此辄弃而不录,非无意也。虽然,唐之始音,实权舆于此。故以李、杜之豪,亦爱赏称慕之不置,其语至往往有甚相似者,则又何可以其卑弱之极而遂少之耶?特其音调于古,则已远于唐,又未尽纯,此所以为二家之作也。近时盖有慕而效之者,因择其所作之似者,得若干首,附其后,亦足以见作者之用心也。”[27]梁潜抄录本《阴何诗》,末尾附有明代人仿效阴何体而作的诗。

由于当时没有完整的《阴铿集》(仅为《阴铿诗集》,诗之外的作品已失传),也没有完整的《何逊集》[28],因此明代人非常喜好《阴何集》,孙鸣岐藏本有很多校者、录者、题跋者。据明嘉靖癸亥(1563)文嘉题跋,唐寅(字子畏)用“别本”(可能是“旧本”赵与懃本《阴何集》的传本,或上清道士抄《阴何诗》本)校对过孙鸣岐藏本。孙鸣岐藏本中录有阴、何诗的摘句二段,以及书中题名,为文嘉的父亲文徵明所书。[29]

在明代嘉靖时期,何錞曾模拟元人钱逵或其弟子抄本,抄得《阴何集》中的《何逊集》,传至其孙何士龙,被人窃去后又模拟抄录。明末藏书家叶奕(字林宗)曾经眼此再抄本,并手书跋语:“何錞字子端,秦季公之友也。能字,好聚古书帖,尝拟元人书《何逊集》一卷,笔精墨妙,字字有法。在其季孙士龙处,一旦为人窃去。此本乃从士龙抄得者,虽无老成,尚有典刑,后人其宝之。林宗。[30]

明代正德年间张纮以《阴何集》为底本,删去了其中的阴铿诗,并芟荑何逊诗中繁芜,刊刻《何水部集》一卷。《何水部集》张纮跋:“何诗旧与阴偕刻,余谓二家体裁各出,不当比而同之。公暇,独取是集,芟其繁芜录藏焉。”[31] 旧本《何逊集》久亡,张纮刊本为明代以来最早的本子。而且,张纮刊本《何水部集》系从《阴何集》删减而来。《阴何集》本来仅收录诗作,因此张纮刊本《何水部集》一卷其实也仅为其诗集。《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一”著录:“《何水部集》一卷,梁何逊撰。……此本为正德丁丑松江张纮所刊,首列逊小传,凡诗九十五首,附载范云、刘孝绰同作《拟古》二首,《联句》十三首,末载黄伯思跋,跋后附《七召》一篇。末复有纮跋,称旧与《阴铿集》偕刻,纮以二家体裁各别,不当比而同之。公暇,独取是集,删其繁芜,同寅毗陵陆懋之、永嘉李昇之捐俸共刻。然则是集又经纮刊削,有所去取欤?”[32]张纮的跋语清楚地说明了单刻本《何水部集》的来源,是从合编、合刻本的《阴何集》削删而来的。

明代后期,钱塘人洪瞻祖对《阴何集》进行编校,刊刻了《阴何诗集》二卷(下文称为“洪瞻祖校刊本”),其中有《阴常侍诗集》一卷、《何水部诗集》一卷。之前流传的《阴何集》,其实仅为诗集,洪瞻祖校刊本题名为《阴何诗集》,名实相副。此本流传至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此刻本)。

成书于明嘉靖癸卯(1543)的《六朝诗集》中收有《何水部集》二卷、《阴常侍集》一卷,书前有薛应旗《序》,毗陵陈奎刊,所收全部是诗歌(其实也仅是诗集)。于是,在一卷本的《何水部集》之外,出现了二卷本的《何水部集》。此期及之后出现的一些目录学著作中,著录二卷本《何水部集》者即《六朝诗集》本。

明代中期高儒《百川书志》卷一四“集·汉魏六朝诗”著录:“《何水部集》二卷,梁水部员外东海何逊仲言撰。《阴常侍集》一卷,陈散骑常侍阴铿子坚撰。”[33]《百川书志》初成书于嘉靖庚子岁(1540),之后又进行了增补,其收录书目的下限一直延续到高儒亡故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百川书志》著录《何水部集》二卷,而且下一条紧接着著录《阴常侍集》一卷。因此《百川书志》著录的《何水部集》和《阴常侍集》都是《六朝诗集》本。

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集类”著录:“《何仲言集》二卷,(何)逊。《阴铿集》一卷。又,《诗集》一卷。”[34]《何仲言集》二卷在前,《阴铿集》一卷在后,其编排位次和卷数,与《六朝诗集》本相同。其所著录“《诗集》一卷”,即单行的《阴铿集》的传本(如上文所论,其实就是一个诗集本)。明代后期徐【火勃】《徐氏红雨楼书目》卷四“集部·集类”著录“《阴铿诗》一卷”[35],未著录《何逊集》。而《阴何集》或《六朝诗集》本中都收有《何逊集》。因此《徐氏红雨楼书目》所著录的《阴铿诗》,与《世善堂藏书目录》中著录的阴铿“《诗集》”一样,也是一个单行的阴铿诗集的传本。

四、《阴铿集》在清代的流传

清代流传有合编本《阴何集》或《阴铿何逊集》(其实就是《阴何诗集》),有抄本、刻本两种。一种是从元本(元代《阴何诗》郑本或梁潜抄录本《阴何诗》)经明代辗转抄录而来的抄本。另一种是明洪瞻祖校刊本的传本。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集部”著录:“《阴铿何逊集》一本。从元人抄本抄出。文文水跋,原委甚详。”[36]《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中所谓“文文水跋”,即上文所录《阴铿何逊集》末的文嘉跋[37]。钱曾《读书敏求记》卷四之上“集”中著录“《阴常侍诗集》一卷,《何水部诗集》二卷”,并注:“吾家所藏者有二:一是旧刻,一是旧钞,然总名曰《阴何集》。”[38]旧刻本是洪瞻祖校刊本《阴何诗集》,旧钞本是从元本《阴何诗》辗转抄录而来。《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卷七“集部·诗集”中在两处分别著录“《阴铿诗集》一卷”[39],“《何水部诗集》二卷,《集》一卷。旧钞本,附《阴常侍诗集》一卷后”[40]。丁日昌《持静斋书目》卷四“集部·别集类一”著录:“《何水部集》一卷,梁何逊撰。明洪瞻祖刊本,并《阴铿诗》一卷。”[41]《持静斋书目》中把洪瞻祖刊本的《阴何诗集》拆分成了《何水部集》和《阴铿诗》两部书著录。洪瞻祖刊本的《阴何诗集》即莫友芝《持静斋藏书记要》卷上“集部”著录:“《阴何诗集》二卷。梁阴铿、何逊撰。明钱塘洪氏合刊。”[42]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著录《阴常侍集》时,录元至正九年(1349)豫章姜晋《新编阴何诗·叙》:“阴铿、何逊,以诗并称,当时翕然尚之。后之说者,乃以为绮丽靡弱而不取。丽靡固有之,然遂不取,无乃甚乎!正所谓夺奚田之牛者也。昔子美有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又云:'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李侯,谓白也;东阁,指裴迪也。迪乃唐之才士,而白又甫所畏服者。乃或以其佳句似铿,或以其诗兴如逊,盖以其似之如之为美也。在唐之大家如子美,而犹景仰若此,况后世浅学而可轻议易视之哉!今之学诗者,所尚惟唐人;至唐人之所尚,反抵弃排黜之,以为不足法。吾于此惑焉。至正九年十月二日,豫章姜晋叔用书于淡里之芳润林。”并录赵与懃跋、虞茂赋、守诚斋跋、梁潜跋(录文见上文)。[43]从所录题跋来看,其实非单行的《阴常侍集》,而是辗转抄录的《阴何诗集》本中的《阴铿诗集》。

清代有单行的宋元以来《阴铿诗集》传本的旧抄本,也有新抄本和新辑本。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五“别集总集”著录:“《阴晋陵集》。右阴子坚集一册,诗三十二首,后附录、《诗话》,先君子从抱经堂借旧钞录藏,记首页云:'《阴晋陵集》为周芚兮大令手辑。其后予从卢绍弓学士借得一旧钞本,不知何人所集,视周本多诗数首,因录其副,以补毛氏《百三名家刻》之所未备。附录、《诗话》,乃周所辑。’”[44]吴氏拜经楼藏有抄本《阴晋陵集》一册,诗三十二首,后有附录、《诗话》。此本为吴寿旸父亲吴骞从卢绍弓(卢文弨)抱经堂借得旧抄本,再次抄录而成,附录《诗话》为周春(字芚兮)所辑。吴骞抄本依据的卢文弨抱经堂所藏旧抄,“不知何人所集”,而且是个单册本,不是洪瞻祖校刊本或《六朝诗集》本,当为单行的宋元以来《阴铿诗集》的传本,其书名盖用周芚兮辑本,并抄录周芚兮辑《诗话》,比周芚兮辑本多出诗数首。拜经楼藏抄本其实为张茂萱所抄录,吴寿旸在《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中录其父吴骞的题跋时,于“因录其副”句有省文,阅者往往以为其父吴骞“录其副”,其实不然。拜经楼藏抄本《阴晋陵集》流传至现代,傅增湘曾经眼。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二“集部一·汉魏六朝别集类”中著录阴铿集两种,一种为明洪瞻祖校刊本《阴何诗集》本:“《阴常侍集》一卷,《何水部集》一卷。梁何逊撰,陈阴铿撰。明钱塘洪瞻祖诒孙校刊本,十行二十字。(德化李木斋藏书。癸未)”。另一种即拜经楼藏抄本(单行本《阴铿诗集》):“《阴晋陵集》,一卷。陈武威阴铿子坚撰,清周春兮辑。清写本。有吴骞跋:'《阴晋陵集》为周春兮大令手辑,其后予从卢绍弓学士借得一旧抄本,不知何人所集,视周本多诗数首,因属张子茂萱录其副,以补毛氏《百三家刻》之所未备也。附录《诗话》乃周所辑。’按:阴集,明嘉靖刻六朝二十家集有之,校此本多《罢故障》《蜀道难》《昭君怨》三首,而此本亦多《咏鹤》诗一首,因录之明本上而附诗话三则于后。嘉靖本周、吴二公均未之见也。沅叔记。(癸亥)”[45]《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录吴骞题跋为“因属张子茂萱录其副”,要比吴寿旸所记其父吴骞“因录其副”的说法更真实、准确。并且《藏园群书经眼录》中说“嘉靖本周、吴二公均未之见也”,“嘉靖本”指嘉靖《六朝诗集》刻本,“周、吴二公”指周春和吴骞。傅增湘经眼判断,周春和吴骞都未见到过《六朝诗集》本《阴常侍集》。因此,同样可以证明上文对卢文弨抱经堂藏旧抄本的判断:吴骞借得卢文弨抱经堂所藏“不知何人所集”的旧抄本,既不是洪瞻祖校刊本,也不是《六朝诗集》本,当为宋元以来所传阴铿诗集的单行本。此本有清代抄本,清末藏书家丁丙嘉惠堂藏本有丁丙题跋,《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三“集部一”著录:“《阴常侍集》一卷,精抄本。右为陈散骑常侍南平阴铿子坚撰。《晁氏读书志》称:《集》三卷,《隋志》已亡其二,今所存者数十篇而已。《直斋书录》作一卷,云《集》才三十余篇。与此本合。”[46]清末还有莫棠的铜井文房所藏抄本,有莫棠题跋。以上两种抄本即《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卷二二“集部·汉魏六朝别集类”中著录的清抄本《阴常侍诗集》《阴常侍集》:“《阴常侍诗集》一卷,陈阴铿撰。清抄本。《阴常侍集》一卷,陈阴铿撰。清抄本,佚名录明叶奕跋,清丁丙跋。《阴常侍集》一卷,陈阴铿撰。清抄本,莫棠跋。”[47]

《六朝诗集》本《阴常侍集》在清代一直有流传。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九“集部十八”著录:“《六朝诗集》二十四家,无卷数,嘉靖刊本。是编前有嘉靖癸卯薛应旂序,但论六朝诗法,而不言汇诗若干家,又无总目,不能知其是全是阙。其中多从宋本出者,如《谢宣城集》五卷,与吴骞所刊宋本对看,无毫发差。余则二陆、阴、何,校以宋本,一一吻合。偶见《绛云楼书目》总集类载此书,后附细目,始知二十四家已全。凡梁武帝、文帝、宣帝、元帝、后周明帝、陈后主、隋炀帝、陈思王、阮嗣宗、嵇中散、陆士衡、陆士龙、谢康乐、谢惠连、谢宣城、江文通、刘孝绰、刘孝威、沈约、何水部、阴常侍、王子渊、庾开府、鲍照,皆有诗无文,故曰《诗集》。有安石一印。”[48]

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张澍从《文苑英华》及其他类书中搜辑阴铿诗三十五首,刊刻阴铿诗集,即二酉堂刊本《阴常侍诗集》,称为《二酉堂丛书》本,又称为《张氏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阴常侍诗集》即据《二酉堂丛书》本排印。[49]

民国时期李盛铎《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卷四“集部·别集类”著录《阴常侍集》两种,一种为单行本:“《阴常侍集》一卷(陈阴鉴[50]撰),抄本(清抄本)。影抄旧本。半叶九行,行二十字。诗凡三十四首。无序跋。[51]一种为洪瞻祖校刊本《阴何诗集》:“《阴常侍集》一卷(陈阴鉴撰),《何水部集》一卷(梁何逊撰)。明刊本(明洪瞻祖刻本)。标题第二行题'明钱塘洪瞻祖诒孙校’。前有瞻祖序,谓云间陆鹾运从平、同邑江金吾元禧有旧刻,参之他书以通其弊云。[52]

流传至今的《阴铿集》的版本,也都是诗集本。合编本:一、洪瞻祖校刊《阴何诗集》本《阴常侍集》一卷,有明刻本(明洪瞻祖刻本)和清初抄本。二、《六朝诗集》本《阴常侍集》一卷,有明刻本(明嘉靖刻本)和清抄本。丛书本:《二酉堂丛书本《阴常侍诗集》,为清刻本(张澍二酉堂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阴常侍诗集》即据此本排印。单行本:或题《阴常侍诗集》,或题《阴常侍集》,或题《阴晋陵集》,为清抄本。

比对今存《阴铿集的版本,《二酉堂丛书本《阴常侍诗集》收录阴铿诗作最为全面(35首);而且诗集前附有张澍撰《阴常侍诗集序》、《梁书》本传、张澍辑录《诗话》、张澍按语,具有初步的资料辑录价值。该版本的文字校勘相对精审。总体来看,二酉堂丛书本《阴常侍诗集》是现存各版本中相对较好的本子。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胡风东渐与汉魏文学新变”,项目编号:18BZW041;陕西省第八批“百人计划”项目。
[1](唐)姚思廉:《陈书》卷三四《阮卓传》附《阴铿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72-473页。
[2](唐)李延寿:《南史》卷六四《阴子春传》附《阴铿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56页。
[3](唐)魏徵、长孙无忌等:《隋书》卷三五《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80页。
[4]参考拙文《古本〈颜延之集〉结集与流传稽考》,《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第3期。
[5](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三二五“诗·花木·竹”,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1684页。
[6](宋)郑樵:《通志》卷七〇《艺文略第八》“文类·别集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21页。
[7](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七“别集类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26页。
[8](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诗集类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57页。
[9]三卷,误,当作“一卷”(后文有致误原因的揭示)。光绪八年壬午(1882)十万卷楼刻本《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原作“三卷”,该书收入《续修四库全书》,据光绪八年壬午(1882)十万卷楼刻本影印时,改“三卷”为“一卷”(《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92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10](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光绪八年壬午(1882)十万卷楼刻本。下文所引用版本同此。
[11](宋)马端临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312页。
[12](宋)马端临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第6539页。
[13](清)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集部”著录:“《阴铿何逊集》一本。从元人抄本抄出。文文水跋,原委甚详。”《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4册,据《士礼居丛书》本排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7页。
[14](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阴常侍集”。
[15](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阴常侍集》跋。
[16](元)虞集:《酬上清道士钞阴何诗》(下文有引录),见(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阴常侍集》跋。
[17]据明嘉靖年间文嘉(文文水)《阴铿何逊集》题跋(下文有抄录)记载,见(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何水部集》跋。
[18](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一〇,《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0册,据《读画斋丛书》本排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24页。
[19](明)叶盛:《菉竹堂书目》卷四,《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3册,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77页。
[20](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21](明)梁潜:《泊庵先生文集》卷一六《跋阴何诗后》,《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集部,第100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53页。
[22](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何水部集》跋。
[23](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何水部集》跋。
[24](清)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集部,《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4册,第27页。
[25](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阴常侍集》跋。
[26](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阴常侍集》跋。
[27](明)梁潜:《泊庵先生文集》卷一六《跋阴何诗后》,《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00册,第553-554页。
[28]张纮刊本《何水部集》、《六朝诗集》本《何水部集》、《七十二家集》本《何记室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何记室集》,在当时都还未出现。
[29]以上流传情况都是据明嘉靖癸亥(1563)文嘉的题跋梳理。见(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何水部集》跋。
[30](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何水部集》跋。
[31](明)张纮:《何水部集·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06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12页。
[3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八“集部·别集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75页。
[33](明)高儒:《百川书志》,《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200页。
[34](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4册,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4页。
[35](明)徐【火勃】:《徐氏红雨楼书目》,《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页。
[36](清)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第27页。
[37](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何水部集》跋。
[38](清)钱曾著,管庭芬、章钰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62页。
[39](清)钱曾撰,瞿凤起编《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40](清)钱曾撰,瞿凤起编《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第215页。
[41](清)丁日昌:《持静斋书目》,《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05页。
[42](清)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持静斋藏书记要》,《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43](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阴常侍集》跋。
[44](清)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45]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4册(集部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2页。
[46](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927册,据清光绪辛丑(1901)钱塘丁氏刻本影印,第433页。
[47]《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38页。
[48](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第656页。
[49](陈)阴铿著,(清)张澍辑《阴常侍诗集》,《丛书集成初编》本,(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50]阴鉴,当作“阴铿”。下条同。
[51]李盛铎著,张玉范整理《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5页。
[52]李盛铎著,张玉范整理《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第255页。

【作者简介】

杨晓斌,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古典文献学。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20210 清娟盲派命理 第二章 十天干类象 第一节 甲木
鲁班尺'吉数尺寸'分段高清照片整理,帮您节省时间,建议收藏
赖布衣风水—赖公《拨砂诀》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二(十六策-7)-【举措】
北宋贤宰相吕蒙正《寒窑赋》赏析
易经学说中六十四卦中的“豫”卦解析(16)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