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麦浪滚滚||蔻子
麦浪滚滚
蔻子
“六一”是国际儿童节,但对于我们家,特别是对于母亲来说,对它的到来忌惮大于欢喜。只因为,六一来了就预示着要收麦子了,“快割快打,麦粒不撒”,一二十亩的麦子必须在一周左右颗粒归仓,对只有五个劳力的一家人来说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战斗。
麦熟一晌。往往等不到天亮,我们姊妹仨就被嚯嚯嚯的磨镰刀声叫醒,起身时父母也已经把割麦的镰刀、装麦的绳子等工具准备好了。加长版架子车上还拉着满满一桶白开水,5升大的白色塑料桶在朦胧中格外醒目。后来条件好一点,会捎上几瓶啤酒或者小香槟。叮叮当当,我们一家五口人在仍酣睡的小村中出发了。
 麦收时节,金黄色的麦浪滚滚如波涛,起伏,汹涌,煞是好看。可坚硬的麦芒像一个个锋利的针尖,穿透衣服扎在身上,一个上午全身能扎得像筛子,血布林遍布,难受至极。咋应付?我们一家全副武装,不论男女,都是穿着厚厚的、硬硬的涤卡上衣和裤子,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涤卡紧实、硬实,麦芒几乎钻不过去。人呢?只好成为行走的蒸笼了。
从我记事儿起,我们姊妹仨就跟着父母割麦。那时我大概也就是十来岁吧。
来到地里,先分工。豫东的农村那时候大都是麦子和棉花套种,麦子用于交公粮和吃饭,棉花是经济作物,承包了我们姊妹仨的学费、家里逢年过节打牙祭、过年买新衣等等支出。老家的麦棉套种采取的是6-2式,也就是6行小麦、2行棉花间隔着种。父母亲自然是每人割6行小麦,刚好一垄。我们姊妹仨呢,割麦的多少取决于年龄的大小,姐姐3行、哥哥2行、我1行,刚好分割一垄。
父母割麦有绝招。蹲在地上,左胳膊迅速前伸、往左后一揽,把成行的麦子揽在怀里,右手拿着镰刀尽可能伸到麦子的根部,手腕一硬,猛然向后一拽,呲啦一声,麦子应声倒下,顺势用左手把割倒的麦子压在腿下,然后割另一行。6行被割倒的麦子堆成一堆儿,像长篇小说里的一个顿号。家里的地块大概七八百米长,一个顿号一个顿号就这样一把一把地“割”了出来。父母亲割完一垄麦子,差不多时长一两个小时,积攒的“顿号”密密麻麻。
我们姊妹仨呢,总是姐姐打头阵,哥哥居中,我虽然割得最少,但也最慢,落在最后像个小尾巴。“小个子,弯着腰,一刀一刀砍麦梢,挠两把楞一晌儿,拄镰擦汗喊腰疼”,姐姐总是这样笑话我,母亲也笑:小孩儿哪有腰啊!
盛夏,麦田里的太阳光是明晃晃的一大片,像一面大镜子照的人无处躲藏,唯草帽能防晒。我人小啊,脑袋也小,大大的草帽戴在头上空荡荡直转圈儿,稍微一阵风吹来,帽子就被吹掉了。我索性甩了草帽。火辣辣的太阳凶狠地烤着我,尖利的麦芒无处不在地扎着我,热+刺挠+疼痛,那滋味岂止一个味儿?还有最难受的,涤卡做的衣服被汗水渗透后,汗盐+麦灰+汗味,每次穿,硬梆梆硌得慌,味道古里古怪难以忍受还必须忍受。
挥汗如雨一点不假。汗水顺着滚烫通红的脸颊流下来,滴在地里,像下雨天房檐上滴下来的雨水,几乎能砸出小坑来。汗水顺着耳后、脊梁骨流淌,在身上蜿蜒如小溪,不,如小虫子快速蠕动,欢快地在身上跑,一趟又一趟。
嘴里却像着了火。谁口渴谁就搬歪5升的大白桶,就着桶嘴儿咚咚咚地喝一阵儿,喝得急了,一口水就像一个石头疙瘩,噎着嗓子眼儿,打嗝嗝半天嗓子才顺溜,我常常这样没出息。水一直是温热的,太阳直勾勾晒着,啥时间也不会是希望的解渴的凉丝丝啊。父亲有时候会喝几口啤酒,母亲会逗着我和哥哥尝尝。我至今都记得那个味道——难喝的要命!你想啊,啤酒本身就是麦芽味儿,在三四十度的太阳晒着烤着,能不再次发酵?喝到嘴里,我形容像是刷锅水。
“冰糕、卖冰糕啦!”一听到这样的叫卖声,我的喉咙里就会咕嘟咕嘟直响,太想吃啦!卖冰糕的大都是骑着自行车,后座上放着一个白色的四方形木箱子。倘若有人买冰糕,卖冰糕的扎好车儿,掀开箱子盖,揭开本来是白色却往往染着其他颜色的小棉被,掩藏在里面的一块块并非五颜六色的冰糕,往往只是露出“冰山”一角,但味道还是急不可耐地跑了出来,和我的心情一样。那股又甜又凉的味道直钻鼻孔、直扑脸蛋儿,心里霎那透心凉爽,身上刹那没有了热气儿,就像箱子里的冰糕一样。
如果只有父母,他们绝对不会花这个钱的。即使是我们姊妹仨跟着,也不是每天都能吃,有时候卖冰糕的不来,卖冰糕来了父母口袋里不一定有钱啊,我知道也许后者才是我不愿认清的事实。哪怕我的渴盼总是在阴差阳错里凉凉、热热,哪怕我总是目送卖冰糕的吆喝着越走越远……
偶尔,父亲会从贴身的裤兜里抠出一毛钱,给我们仨买三个冰糕。冒火的嘴里吞进去一口凉甜的冰糕,天底下最舒服的事儿莫不如此啊。
一块五六亩的地,我们一般要割两天左右。一天下来,全家人都成了黑老包——全身里里外外黑黝黝,嘴里和鼻子里也是黑的,都是麦灰的杰作。
下午的时候,父亲开始把麦子装到架子车上,一车一车往家拉。天黑了,我们姊妹仨可以回家了。父母要连夜把割好的麦子全部拉回家,一般要忙到半夜。
第二天,爷爷会把拉回的麦子摊满麦场。摊的越薄晒得越快越好。为了晒得更焦,隔一段时间再用木叉翻一遍。正晌午的时候是麦子晒得最焦的时候。爷爷会套上牛,拉着石磙和磱子来到麦场。他左手牵着长长的撇绳,右手拿着竹竿和绳做的鞭子,赶着牛在麦场一圈圈地转圈,打麦子。一场麦子一般都要碾压三四个小时,直到把麦秸秆儿碾得既扁又亮,在太阳下泛着刺眼的光芒。麦粒从秸秆上碾下来,颗颗麦粒在秸秆下滚动,摊在地上着任凭石磙碾来碾去。
麦上场,快快扬。等到爷爷和拉麦回来的父亲一起,把麦秸秆儿一叉叉垛成麦秸垛,麦场里只剩下拢成一堆的麦子。父亲就开始扬场了。父亲用木锨铲起一锨麦子,双臂用力向上一抖,麦子在半空划一道优美的弧线,乘着风的翅膀飘逸如一块金黄色的丝绸,被重力吸引坠落如一阵小雨点,落在打麦场还蹦跳着。一遍又一遍,风把麦粒和麦壳、尘土分开,爷爷拿着大笤帚一遍又一遍的把壳和尘土扫走。最后,只剩下一粒粒金黄的麦粒。
麦子在外不要笑,进到囤里才可靠。等父母亲一车一车把扬好的麦子装在麻袋中拉回家,又是半夜了。
后来有了脱粒机,不用再打场扬场了。听起来好像比以前进步、省力气了,不用一圈圈牵着牛压场了。事实是工作强度更大。需要一个人站在脱粒机旁边不停的往脱粒机的一张大“嘴”里送麦子,这个关键岗位一般站着父亲;还需要不停地把周边的麦子送到父亲身边,这个活儿一个人干不了,一般需要两个人,往往是母亲和姐姐搭班儿;还有一个人要不停把脱粒后的麦子用篮子运送到开阔地带,这个事儿我包揽。哥哥呢,把脱粒后的麦秸秆一搂搂掬走、垛起来。
麦收时节停一停,风吹雨打一场空。打麦一忙就是一整夜,竹竿上挑着的电灯泡被尘土麦灰糊涂得毛茸茸的,迷迷糊糊地注视着直接躺在打麦场上睡着的母亲。一会儿东方露出鱼肚白,又要开始割麦、脱粒的循环了……
每年麦子收完了,母亲就会大病一场,不吃不喝,熬三五天才能慢慢恢复如常。
麦浪滚滚,滚滚麦浪,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在火热的天地里,唱着动人的歌。
只有我最难忘吗?
寇兴华个人简介
寇兴华,笔名蔻子,女,汉族,1974年10月出生,河南许昌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现任职许昌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欢文学,1997年以来先后在公司内刊、内网、行业报纸及《东方烟草报》发表通讯、散文数百篇。自1997年以来连年获公司优秀通讯员荣誉,先后两次获《东方烟草报》优秀通讯员荣誉。


蔻子作品展示区,点击以下阅读

我多么想念我的单位||蔻子
看 戏||蔻子
“打”出来的希望||蔻子
老家||蔻子
有一种循环无限又有限||蔻子
冬天的雪||蔻子
爱情就是一条变色龙||蔻子
载满欢乐的那辆车||蔻子

用时间用心用力编织我希望的没有窟窿的生活||蔻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天地|布谷声声催收忙 文/严冬
王丽丽丨遥远的麦场
风吹麦浪
麦收【文学创刊④】
村志 -社旗县苗店镇白庄(六)
散文||麦 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