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熟乡镇建制沿革(1)

转自《古里镇志》《谢桥镇志》《张桥镇志》第一编第一章

壹、古里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民国前建置区划

商末至西周,古里地方为勾吴和吴国北境。东周时,古里地方属越国。公元前333年属楚。公元前222年属秦,秦废分封,设郡县,古里地方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吴称荆国,常熟地方属荆。汉景帝3年(公元前154),常熟地方有虞乡。东汉永建4年(129),常熟地方有虞乡、南沙乡,置司盐都尉,古里地方隶属虞乡。

三国时,虞乡、南沙乡属吴国,隶吴郡吴县,古里地域隶属未变。

西晋太康(281到283)分吴县虞乡、立海虞县。东晋咸康7年(341),以南沙乡设立南沙县,是时,古里隶属海虞县。

南北朝时,梁天监六年(507)新置信义郡,下辖海虞、南沙、海阳等县。大同六年(540),于南沙之地始置常熟县,古里仍属海虞县。

隋代,废信义郡,以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南沙六县之地并入常熟县,隶属于苏州,古里隶属常熟县。

唐代《吴地记》后集载∶常熟县内的区域划分,下辖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12都(乡)。古里一地属开元、思政都(乡)。

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常熟县辖9个乡3个镇,古里区划未变。

南宋,宝祐二年(1254),《宋元方志丛刊·琴川志》记述∶常熟县下设9乡50都,都以下辖158里478个村,古里一地属开元乡26都德仁里,思政乡27都道义里,及部分双凤乡32都集贤里和积善乡44都清村里。

元代,元贞元年(1295),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都以下改里为图,乡以下划分场、都、图,全州为589图,古里一地隶属未变。

明代,洪武二年(1369),常熟州复为常熟县,隶属苏州府,古里一地的建置区划未变。弘治年间,常熟县划分为9乡45个都,都以下,明初增设为44区,后又划为85个区辖483图,大的都中又划扇。现古里境内辖5个区,27区总地名清水港,29区总地名苏家尖,31区总地名均墩村,59区总地名七星桥(黄泾岸),67区总地名五渠(青亭村南湖一带)。

清代,雍正四年(1726),划常熟县东境置昭文县,下设开元、思政、端委、双凤、积善5个乡,辖18都222个图,古里一地属开元乡。清代中叶两县设场辖都,昭文县设东一、东二、东三、东四共4个场,统21个都,下辖232个图;清末,古里境域属5个都下辖24个图。

《四镇略蹟》载,光绪年间苏家尖于东、南属27都4图,西属26都23图,北属26都16图。宣统二年(1910),推行地方自治,常昭两县划为35市乡,始建罟苏乡,辖罟里村、苏家尖。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1月7日常昭两县光复,合并为常熟县,罟苏乡的区划未变。

第二节  民国期间建置区划

民国元年(1912)  全县仍为35市乡,古里区划未变。

民国18年8月  实行区乡制,全县划为15个区,古里一地划并为古虞区(一区)甲级,下辖海虞市、古苏乡,区公所驻城内读书里。

民国23年4月  全县15个区缩并为8个区,区以下,百户以上村庄为乡,不足百户联合邻村为乡,百户以上街市为镇,不足的编入乡。全县划为260个乡镇。古里属第一区——城厢区。全区辖17个镇、29个乡。现古里镇区域内有古里镇、苏尖乡、钱仓乡、南洙乡、鲇鱼乡、思念乡。镇、乡以下每10户编为甲,每10甲编为保。

抗日战争时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日,常熟县建立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皖南事变前后,在常熟或跨县境内建立民主政权。古里一地分属常熟县梅南区,苏州县唐市区。

沦陷时期  民国27年7月,伪政权参照民国18年划分的区乡,古里仍属梅南区和唐市区。民国28年3月,伪常熟县知事公署在全县撤区后,将35个市乡并为31个乡,原小乡改为村,古里属称古苏乡。民国29年7月,汪伪政府成立后,恢复区制,伪县政府将31个乡改称31个区。区以下的原村与坊升级为乡镇,并编组保甲。民国30年1月,伪县政府又变更区划,将全县仍划为8个区及260个小乡镇(区及小乡镇名与民国23年同);是年7~9月,日伪发动大规模“清乡”,伪县政府再次改划区乡,全县划为10个区,古里一地属第一区。全区辖16个镇,8个乡。古里镇境内为1镇4乡,即古里镇,苏尖乡、鲇鱼乡、南洙乡、钱仓乡。

抗战胜利后  民国34年11月,县政府撤销伪置的区划,恢复抗战前8个区的区划(与民国23年同)。

民国35年5月  对区以下的乡镇进行扩、并,将原有全县260个乡镇并为82个乡、镇,并重编保甲。古里镇苏尖乡并入城区,全区为8镇7乡203保,2634甲。南洙乡、钱仓乡并入古里镇,思念乡、鲇鱼乡并入苏尖乡。民国37年5月,全县再次缩并乡镇,把82个乡镇,缩并为57个乡镇。撤销古里镇、苏尖乡,建古苏乡(甲级)下辖古里、苏尖。全乡建23个保、297甲,乡公所驻古里村。

民国38年2月  全县改划区乡。划设6个区,分辖原57个乡镇。古苏乡划归唐市区管辖,全区辖4镇2乡,直至新中国成立。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建置区划

1949年4月  常熟解放后,县人民政府组建区、乡人民政府,建古里乡隶属唐市区。

1950年3月  县人民政府调整区和乡的设置,全县划为14个区,218个乡。建古苏区辖14个乡,区政府驻古里镇。1953年7月,区人民政府改称为区(镇)公所。古里镇境内有古里乡、新苏乡、莫陆乡、复兴乡、东湖乡、吴庄乡部分(新桥、新泾、钱南、钱北),并逐步废除保甲。在乡以下建立行政村和行政组,全县共建有2164个行政村,11623个行政组,其时县委在东湖乡,试点组建9个居民区。

1956年3月  常熟县、市的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更动和调整,撤销浒浦等6个区,全县改划为8个区,并实行小乡并中乡,乡以下合作社代村。唐市区并入古里区,区公所驻古里镇,下辖唐市、古里、淼泉、新苏、藕渠、王泽、坞丘、九里、横泾9个乡(镇)。

1957年9月  全县撤区并乡,划为44个大乡,建古里乡,下辖2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0月  以乡建立农村人民公社,古里乡改称古里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全社成立初辖7个大队,到年终分配方案时为11个大队。同时,成立了1个渔业大队。

1959年  人民公社转两级核算,分建14个大队,渔业大队下放各村。

1961年  全公社大队体制变化,实行三级核算,全公社建有29个大队。

1968年6月  “文化大革命”期间,古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古里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设30个大队革命委员会(包括渔业大队)。

1981年10月  撤销古里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复称古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大队革命委员会复称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

1983年7月  政社分设,复称古里乡人民政府(另设公社经济联合会)。生产大队复称行政村(另设经济合作社),318个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

1992年12  月撤乡建镇,成立古里镇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农工商总公司。

1999年6月  古里镇政府对行政村进行了合并,把原来包括渔业村在内的30个村,合并成14个村。

贰、谢桥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民国前建置区划

商末,谢桥地区属“勾吴”北境。

周武王年代,谢桥地区属吴国北境。

秦代(公元前222年),谢桥地区属会稽郡吴县。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至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谢桥地区属会稽郡吴县虞乡。

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年—144年),谢桥地区自虞乡析出属南沙乡。

东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南沙乡升为南沙县,隶属晋陵郡,谢桥地区属南沙县。

南北朝梁大同年间,谢桥地方属信义郡常熟县。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谢桥地方属常熟县,县治由南沙(福山)城移至海虞城(虞山镇)。

宋天禧元年(1017年),县以下设乡、都、里制,谢桥地方属常熟县开元乡24都—25都。

元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改为常熟州,谢桥地方属常熟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常熟州仍为常熟县,谢桥地方属常熟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熟县分为常熟、昭文两县。谢桥地方大部分(福山塘西及方浜塘北)属常熟县,少部分(福山塘东)属昭文县。境内大部分仍属22都24都,2、3、4、5、6、7、11图。

清宣统三年(1911年),谢桥地方置乡。

第二节  民国期间建置区划

民国初(1911年),常熟、昭文合并为常熟县,谢桥乡(辖毛家桥、汤家桥、新塘口、谢家桥)属常熟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谢桥地区有谢桥镇、福凌乡、陈桥乡、方浜乡、毛桥乡、白龙乡、朱泾乡、塘口乡。

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四年(1938年—1945年),常熟县境抗日民主政权建有6个区,谢桥地方属梅北区。日伪政权时期谢桥区划变为乡(镇)属1区、2区、7区。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一三十五年五月(1945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撤销日伪所置区划,常熟重划8个区,进行扩、并划为82个乡镇,并重编保甲。谢桥地方属城区,设谢桥镇,辖谢桥镇、方浜乡、陈桥乡、福凌乡、朱泾乡。谢桥地区部分属大义镇山北乡、葛城乡。

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三十八年二月(1948年—1949年),谢桥地方仍为谢桥镇,下置14个保,177个甲,属县直辖指导区。部分地区仍属大义镇、葛城乡。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置区划

1949年4月常熟地区解放,常熟境内建立常熟县人民政府。谢桥地方置谢桥镇、谢桥乡及境内之葛城乡属市辖区。

1949年10月,全县普遍建区、乡、村。谢桥地方有7个乡,其中∶福山区辖3个乡(福圩乡、福凌乡、谢桥乡);大义区辖4个乡(姚淛乡、新城乡、白龙乡、毛桥乡),下辖64个村。1956年4月建立谢桥区,撤福山区、大义区,谢桥地方有7个小乡合并为3个中乡,属谢桥区。

1957年9月,撤谢桥区,谢桥地方由3个中乡合并为1个乡—谢桥乡,其区域至今未变。

1993年1月撤乡建镇。

2000年,谢桥全镇共有22个行政村,327村民小组,259个自然村落。

叁、张桥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中华民国前建置区划

据1982年4月在庙桥村仁厚墩出土的一批距今4500年前的玉、石器证明,在原始社会晚期,此地属一支强大的良渚文化时期部族集居地。

商末,张桥为周太王子泰伯、仲雍所建立的“勾吴”古国北境,后为西周吴王周章领地。西汉至三国间,分属虞乡及南沙乡,其后属吴郡海虞县。至隋初,海虞等6县并入常熟县,张桥地随属之。

常熟市(县)内的详细区域划分,始见于唐。《吴地记》后集载常熟县十二都∶“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孝、瑞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其中归政都辖区就在今张桥镇的平墅、旺倪桥、张家桥、卫浜一带。

五代时,张桥之地分属平原乡及归政乡所辖。

宋元《琴川志》载∶“常熟县乡都共分九乡五十都,感化乡(管都七)、崇化乡(管都三)、南沙乡(管都六)、瑞委乡(管都六)、开元乡(管都四)、思政乡(管都五)、双凤乡(管都十二)、积善乡(管都二)、归政乡(管都五)。”其中归政乡在县西南,管5个都。第四十八都,管2个里∶义逊、怀仁;13个乡村∶陈埭、朱巷、钱舍、顾泾、吴塔、里程、蒋店、陶舍、蔡姑、获村、平墅。第四十九都,管3个里∶义逊、三逊、诚信;10个乡村∶前周、李祁、鹤窠、东祁、惠舍、鸟咀、西蔡姑、宛山、西顾庄。第五十都,管4个里∶承节、诚信、义逊、三逊。8个乡村∶东舍、马渎、惠市、钱塘、蒲波、西舍、杨尖市南、瞿里村。

清《常昭合志》卷八《都图志》叙曰∶“常熟旧统九乡分辖五十都四百八十三图,此益自宋端平正经界以来整齐严肃之规也。明弘治间设太仓割东南六都属之其间,都改为区,或分或并,归志未详,不能悉其缘起矣。”归政乡在县西南管都五(言《志》云,四十六都,今分七十六区,领图八,七十七区,领图五。四十七都,今分七十八区,领图五,七十九区,领图五。四十八都今分八十区,领图五,八十一区,领图五。四十九都,今分八十二区,领图六,八十三区,领图未详,五十都今并四区皆属常熟)。“清朝雍正四年析置二县后,常熟分为八场,昭文分为四场”,“今常熟县分为八场,其南四场管都四。”

四十七都∶

十四图坐落旺倪桥朱家浜,田号五,共田荡二千九百三十三亩零。

十五图坐落旺倪桥东南毛家场,田号十四,共田地荡二千一百九十八亩零。

十六图坐落旺倪桥,田号十八,共田荡二千六百五十一亩零。

十七图坐落平市,田号十一,共田荡一千六百十八亩零。

四十八都∶

三图坐落木排厍;四图坐落沈浜;五图坐落平市东杨巷;十八图坐落张泾。

四十九都∶

一图坐落旺倪桥,田号二十六,共田地荡三千一百二十五亩零。

二图坐落南庙桥,田号二十三,共田地荡三千五十八亩零。

三图坐落旺倪桥北,田号二十六,共田地荡二千七百六十九亩零。

四图坐落圩厍,田号二十五,共田地荡三千六百八十三亩零。

五图坐落卫家浜,田号十八,共田地二千二百六十九亩零。

六图坐落卫家浜,田号二十一,共田荡二千四百九十亩零。

七图坐落宛山,田号三十二,共田二千八百七亩零。

八图坐落洞泾桥,田号三十,共田地荡二千八百八十二亩零。

九图坐落张家桥,田号十三,共田一千七百二十四亩零。

十图坐落宛山马渎。

十一图坐落许巷。

十二图坐落羊尖。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建置区划

一、抗日战争前

据《常熟市志》载,辛亥革命后,常熟县与昭文县合并为常熟县,民国元年(1912年)常熟县划为35个市、乡,其中归感乡辖冶塘、杨尖(现为羊尖)、翁家庄、张家桥、卫家塘、蒋巷,归政乡辖平墅、旺倪桥、杨树园、洞港泾。

民国18年(1929年)8月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县组织法,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辖乡,全县划分为15个区,35个市、乡,各乡设乡董1人,并用都图制划分区域,每图设保正1人协助乡董处理民间事务,经漕1人负责征收田赋。其中苑华区(七区)等级丙,辖归感乡、练罗乡。元和区(十四区)等级丙,辖归政乡,东城乡、辛安乡。

民国23年(1934年)4月,全县15个区改划为8个区,下辖260个乡,其中第三区——练塘区辖练塘镇、莫城镇、辛安镇、翁庄镇、仁塘乡、卫浜乡、宛山乡、圩厍乡、平市乡、鸳鸯乡、欧阳乡、羊尖乡、张桥乡等42个镇乡。其中张桥乡乡长为蒋德寿,卫浜乡乡长为卫友生。

二、抗日战争时期

自民国26年(1937年)到民国34年(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常熟沦陷达8年之久。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发生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淞沪战事爆发,不久常熟沦陷,日伪利用民国23年(1934年)旧制。

民国27年(1938年)7月,伪政权参照民国18年(1929年)划分的区乡,将全县划分为15个区及35个市乡,次年3月,伪江苏省维新政府废除区制改由县直辖乡制,伪常熟县知事公署在全县撤区后将35个市、乡并为31个乡,归感乡、归政乡的区划按民国初期不变。

民国29年(1940年)7月,汪伪政府成立后,恢复区制,常熟伪政权将31个乡改称为31个区,乡名改作区名,区以下设乡镇,并在乡镇编组保甲。

是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苏(州)常(熟)太(仓)和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地区建立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民主政权,并将张桥杨园等地建置划归无锡县抗日民主政权,下设区、乡。翌年7月,日伪大举“清乡”抗日民主政权遭到破坏后,仍复归常熟县管辖。至9月,伪政权再次改划为区乡,全县划为10个区,张桥乡、卫浜乡属第八区所辖,伪区公所在练塘镇。此一区划维持到伪政权瓦解。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伪政权崩溃,11月县政府撤销伪置的区划,恢复抗战前8个区的建置。次年5月,对区以下的乡镇进行扩并,划为82个乡、镇,并重编保甲。

华西乡、鹤顶乡、张桥乡、欧阳乡合并为张桥乡,乡长方君浩。

圩厍乡、宛山乡、卫浜乡合并为卫浜乡,乡长卫云龙。

平墅乡、道南乡、竟南乡、焕南乡合并为平南乡,乡长叶水心。

上述张桥乡、卫浜乡、平南乡属练塘区所辖。

民国37年(1948年)5月,常熟县由82个乡镇再次缩并为57个乡镇,并均为县辖。

卫浜乡、张桥乡合并为嘉菱乡,乡公所设在卫家塘,上半年乡长许明,下半年乡长朱景良。

平南乡、新南乡合并为归政乡,乡公所设在杨树园,乡长邹子健。

民国38年(1949年)2月全县改划为6个区,分辖原57个乡镇,嘉菱乡、归政乡同属练塘区所辖。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建置区划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全县设7个常熟县辖区和5个常熟市辖乡镇。嘉菱乡、归政乡属练塘区所辖,下设保甲。

1950年2月常熟县调整区、乡的设置,全县设14个区,辖218个乡,市区划分城区及坛南等4个镇,并逐步废除保甲,建立行政组。嘉菱乡、卫浜乡、宛山乡、圩厍乡、平墅乡均属练塘区,倪桥乡属昆承区。张桥境内共58个行政村。1954年10月练塘区的宛山乡、圩厍乡划归无锡县。

1956年常熟县、市的行政区划又作了较大的更动和调整,全县划8个区,并实行小乡并为中乡,平墅乡与昆承区的倪桥乡合并为倪桥乡,嘉菱乡与羊尖乡、卫浜乡合并为嘉菱乡。嘉菱乡、倪桥乡同属练塘区所辖。乡以下设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9月,全县实行撤区并乡,划为44个大乡及1个县属镇。嘉菱乡与倪桥乡及翁庄乡的凤桥部分合并为张桥乡,乡政府设在张家桥。至年末建有1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

1958年10月,以乡建社,成立张桥人民公社。原属张桥乡的凤桥、羊尖等地划归无锡县的羊尖乡。张桥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经济归公社一级核算,下设11个生产大队和1个渔业大队。随后又划成5个生产营。1959年1月划并为7个大队,至4月又重新划分为12个大队。1961年11月又将12个大队划分为18个大队,即1大队划分为南庄、周桥大队,3大队划分为东古、平墅大队,4大队划分为中安、东村大队,6大队划分为庙桥、张桥大队,8大队划分为嘉菱、鞋桥大队,9大队划分为洞泾、欧阳大队,加上原有的界泾、西旺、南湖、谢家塘、石桥、卫浜、渔业等7个大队,全公社共有19个大队。下半年又将2大队划分为界泾、倪桥大队,全公社共有20个大队,辖221个生产队。

1968年4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桥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张桥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设的20个大队也相应更名为革命委员会。

1981年10月,撤销张桥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复称张桥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大队革命委员会复称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同时对较大规模的生产队作了调整,到1983年末全公社共有285个生产队。

1983年3月起,全县实行公社改乡,政社分设,复称张桥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成立村民委员会,并建立村经济合作社。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是年7月,为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张桥公社经济联合委员会。

1989年9月,平墅村与东古村合并为东平村,界泾村与倪桥村合并为泾桥村。

1990年2月,张桥乡设立人大主席团。

1990年4月,南庄村与周桥村合并为南新桥村。

1991年4月,建立张桥乡农工商总公司。

1992年12月,撤乡建镇,成立张桥镇人民政府。

1999年8月,东村村与西旺村合并为东旺村,庙桥村与张家桥村合并为张家桥村,嘉菱村与鞋桥村合并为菱桥村,洞泾村与欧阳村合并为欧泾村。

迄2000年末,张桥全镇境内的行政村为∶南新桥村、泾桥村、东平村、中安村、东旺村、张家桥村、南湖村、菱桥村、欧泾村、谢家塘村、石桥村、卫浜村、渔业村13个村和1个市镇居民委员会。全镇有8061户,26437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常熟乡镇建制沿革(11)
民国杭城(杭州市与杭县)的区划沿革史
1946年的嘉兴县地图
常熟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民国时期掖县设有一个“岔里乡”,乡公所在大琅琊村
中国农村基层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