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继红 | 往事悠悠08:炸麻虫

炸麻虫
江都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炸麻虫,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生产习俗。元宵节夜晚,用芝麻秸和爆竹扎成火把,在田埂、场头、路边、屋角、河沟旁烧炸,俗称炸麻虫。炸麻虫在我们老家麾村曾盛行一时,自1956年后则于惊蛰后在田头点燃草把或草堆,用烟熏杀灭蛾虫的方法以代之。

炸麻虫源何而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对火神的崇拜,与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有异曲同工之处。人们最初是持火驱疫赶鬼,后来又希望能祛除虫害,寄托人们期盼丰收的美好愿景。《诗经》中就曾说道:“去其螟螣(mínɡ tè。两种食苗的害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bì)炎火。”就是农夫手执火把驱虫赶兽,护卫田禾的情形。清道光初年,南通诗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词》就写道:“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后原注:“元夕放烧火,谓之照麻虫。”可能由于音近,家乡人把“照麻虫”叫成了“炸麻虫”;同样由于音近,“炸麻虫”也有称之为“炸麻串”。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童谣:“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场头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以及农谚:“要想来年虫子少,冬天去掉田边草。”田边草是害虫的越冬栖息处,将它烧掉,既能减少虫害又能肥田,一举两得,农民们自然乐于放火“烧炸”。于是这一浓浓的乡村民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听老人们说,正月半人们早早的就忙碌起来,利用早就收集好的芝麻秸或芦苇茅草和一些齐秸子稻草,整理成把,再用细麻绳一节一节的捆扎起来,谓之扎麻串。扎麻串很有讲究,平常年景扎十二节,闰年要多扎一节,十三节,每一节里散放几个小炮仗。麻串把子有茶碗口粗细,一人多高。扎好后整齐的戗在门前屋檐下,待太阳西沉,用餐之后,家家户户便摆上神案,点燃香烛,望空祷祝,说些求福求财的吉利话。接着,各家主人或青壮劳力点燃麻串,举起火把,快步向自家田头走去,他们在田埂上边走、边舞、边引燃田边地头的枯草、边高唱着祖辈传下来的麻串谣: 

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人家的菜,生了癞,我家的菜,上街卖!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麦,齐脚板,我家的麦,齐腰杆;人家的穗,狗尾大,我家的穗,牛尾大!……

夜幕下,田野上,到处是麻串枯草燃起的火光,与村庄街头的元宵灯火交相辉映,形成了元宵节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孩子们兴奋地追着火光疯闹,几位年长的老农则聚在一处,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观察火色预测年成好坏。他们认为,火色深红主旱,火色发白主水。在那靠天吃饭的岁月,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心境可想而知。

农业合作化以后,炸麻虫的习俗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烟熏灭虫法。一般在惊蛰后由集体统一指挥,每晚在田边地头、沟壑渠边点燃稻麦杂草,盖上半干半湿的青草,遍地火光,烟雾缭绕。从时令上来说,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之时,是诱虫灭杀的最佳时期;从农业实践的角度看,田间烟火会促进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产生温室效应,抵御霜冻,燃烧留下的灰烬也可用于施肥,对作物的生长是极其有益的。当然,从现代环保角度来看,烟熏灭虫同时也会对大气污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后来,烟熏诱虫灭虫法渐渐的被更安全的草把诱蛾灭虫和点灯诱蛾灭虫法所取代。

插草把,是在螟虫的成虫(飞蛾)产卵期进行的。每个田埂上,隔个二三十米插上一根竹竿,竹竿顶端扎一草把,专门用于螟蛾产卵,待螟蛾的产卵期一过,生产队长再着人到埂子上去拔草把。收齐堆拢后,放些干草在下面,然后点火焚烧。出于好奇,小时候我也曾在大人们收集诱蛾草把点火燃烧时凑过去看热闹,当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我就问这是什么声音,大人告诉我,这就是虫卵的炸裂声,说着还从火堆里拿出几根尚未点燃的稻草,扒开给我看,“这就是虫卵”,随即又将草把扔进火堆。哦,这是要让它“断子绝孙”啊!

比起草把诱蛾,点灯诱蛾更适合稻田诱蛾。点灯诱蛾的工具主要有两项:一是灯,二是缸盆。灯又分玻璃罩灯(俗称小马灯)和汽油灯,盛水的缸盆是根据不同的灯设置的。如果是小马灯,则用面盆或小缸盛水放在灯下面;如果是汽油灯,灯下面就要放一只大沙缸。一般情况下,二三亩田用一盏小马灯就行,而用一只汽油灯,可以兼顾二十多亩田,用汽油灯成本代价太高,一般生产队都用小马灯。在每块田埂的中间用竹竿扎一三尺多高的三角架,正好略高于稻田秧苗,架子上挂一小马灯,下面放一小缸,舀上大半缸水,再往缸里倒点柴油。也许有人要问:倒柴油干什么?有句成语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飞蛾喜光,看见亮点,它会高速飞来,撞上灯罩就会落下,掉在下面缸里的水面上,经柴油一粘,它再也扑腾不起来,油比水轻,且粘性极强,柴油浮在水面上,目的就是加速飞蛾死亡。初时,还不见多少飞蛾扑灯,待到晚九点左右,每盏灯周围,均见飞蛾乱舞。如果是汽油灯诱蛾,那个场景,才真叫壮观,谈不上上万,也有几千只飞蛾如雪花般穿梭、飞舞,并不断有飞蛾落入掺有柴油的水中毙命。到十一二点或次日早上收灯,只见小缸水面上浮满蛾子。第二天晚上再次挂灯时,将水缸里的水倒掉后,再重新换水,加点柴油,如此周而复始,确实收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后来我们家乡通电了,小马灯换成了白炽电灯泡,灯更亮了,诱虫效果更好了。不过电灯诱虫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是当时生产的电线绝缘效果不是很好;二是老百姓用电安全意识不是很强,下田干活基本上都是赤脚下田,触电伤人事故时有发生。我们隔壁一个大队就曾发生过一起令人悲痛的事故,一男子起早到田里收灭蛾灯,见很长时间没回来,家人就前去查看,但悲惨的一幕发生了,男子倒在了秧田里,已没有了生命体征。究其原因就是临时支撑电线的竹竿倒塌,电线落入水中,破皮漏电,水中带电,导致悲剧发生。

在插草把、点灯诱蛾的同时,生产队还组织人工“掐稻叶”。掐稻叶,主要是针对螟虫卵块和稻苞虫发生时间而采取的防治措施。待太阳出来,露水干后,男女劳力排成横行,一人管几行稻禾,看见哪个叶片上有螟虫卵块或稻苞虫做的窝,就将这片稻叶掐下来,放进挎着的竹篮里,然后集中深埋,当时叫拉网式人工防治。后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插草把、点灯诱娥、掐稻叶等人工防治三麦、水稻病虫害的方式方法也逐步被药物防治所取代。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源远流长,从古老的炸麻虫一路走来,各种各样的以火防虫治病的方式方法,充分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如今以火防治、人海战术早已被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所代替,秸杆焚烧也因为污染环境而遭到禁止。而那些扎麻串、炸麻虫,放火烧、烟火熏,点马灯、诱飞蛾,掐稻叶、埋虫卵,早已成为历史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作为家乡的一种传统民俗,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份沉重的乡愁,浓浓的、满满的,淳朴、温暖而又温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杀虫灯---来自“飞蛾补火”的发明
【西散原创】张建春作品 | 一字村庄
农村旧事之十五:逮黄鳝
【楹联】.张灯结彩、马灯牛气
大米生虫有飞蛾,切记不要暴晒!教你一小绝招,大米不生虫不发霉
飞蛾不见虫…打两句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