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继红 | 麾村民俗风情之十三:婚嫁


麾村民俗风情之十三:婚嫁

丁中老校友  刘继红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婚嫁仪式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产生和积累,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固定、约定俗成的婚嫁民风民俗,有雅有俗,雅俗共存,有新有旧,新旧交错,纷繁复杂,名目繁多。

嫁,就是结婚嫁娶的意思,是人类为维系社会,繁衍生息,传递香火,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仪式礼节。婚嫁行为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一夫一妇制,反应了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通过婚嫁仪式,一方面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可,另一方面以此确定正式的配偶关系。婚嫁仪式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产生和积累,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固定、约定俗成的婚嫁民风民俗,有雅有俗,雅俗共存,有新有旧,新旧交错,纷繁复杂,名目繁多。
林林总总旧婚俗

过去在我们老家麾村有许多旧的婚俗,现在听起来都好像有点不可思议,而那时恰恰是习以为常。因受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那时子女的婚姻都由父母作主,父母包办,因而见怪不怪。有“藕篮亲”的,即子女尚在襁褓之中就订下亲事;更有指腹为婚的,即双方的女眷同时怀孕,不问哪家生男生女,都要按指腹之约嫁娶;还有的穷苦人家,把幼小的女儿让婆家带回去,称之为 童养媳,等成年后再正式举办结婚仪式,童养媳在婆家地位地下,备受公婆虐待和丈夫的歧视打骂,吃无好食,穿无好衣,做是重活,苦不堪言。

过去农村在婚嫁方面还有“冲喜”、“孝里抄”、“换亲”等旧习俗。所谓冲喜,即双方已有婚约,由于男方父或母病重,即提前将儿媳妇迎娶过门,借此消除病痛,化险为夷,即使不能如愿以偿,也能让病者在临终前见上儿媳妇一面而了却心愿。所谓孝里抄,即男方父或母去世后,按习俗守孝期三年内是不能结婚的,故而先行婚娶,后办丧事。上述两种情形皆因时间紧迫而草草办结,少了若干程序,自然也省了不少钱,但苦了女的,既没有像正式婚礼那样风风光光,也失去了索要更多衣物和嫁妆的机会。所谓换亲,就是男女双方都比较穷,遂以双方姐妹互换为妻,又叫还门亲。

还有一种旧婚俗叫抢亲。所谓抢亲,多因男家较穷,备办不起结婚的彩礼费用,便以草纸帖(婚约)为凭至女家或于集场会期将姑娘抢走,强行完婚。儿时记忆中就曾有过麾村二月二十一集场抢亲惊人场面,成为当日“特大新闻”迅速扩散而成街谈巷议:“今儿集场上有人抢亲了,xx人家把姑娘抢走了……”。抢亲之事计划周密,分工明确。一般有三四个能说会道、举止麻利的中年妇女和五六个身强力壮、身手不凡的年轻小伙子组成“抢亲队”。先由妇女们洋装拥挤慢慢贴近目标,其中一妇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姑娘裤带子剪断,这是抢亲诸环节中的“绝招”,姑娘因裤带被剪断必须两手捧住裤子而无法挣扎。小伙子们趁势将姑娘抬起或背起并迅速离开现场直奔男家而去,妇女们紧随左右,一边帮姑娘整理衣衫,一边劝导安抚,“别闹啦,迟早是要过门的,别伤了身子”云云;其余小伙子则按事前分工,前面有人开道,后面有人断路,以确保万无一失。即使女家得知后赶来吵闹评理,已是生米煮成熟饭了,男家再请人出来打打招呼,拉拉圆场,不了了之。

旧式婚姻皆为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男女双方不能自主,有的从未见上一面,疤麻瘌瞎、痴呆暴疾,一无所知,以致婚后感情不合,铸成终身憾事。昔日曾有未婚夫挽未婚妻联曰:“尔何人我何人只因六礼相传惹出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倘若三生有幸愿偕来世姻缘”,道出了旧社会包办婚姻的悲剧。

神神秘秘草纸贴

订婚,又称婚约,通常结婚前先行订婚仪式,订立婚书、交换礼物、或立媒妁人等,按照现行法律,订婚不受法律保护和压缩,但在过去却是婚嫁前的必备流程仪式。而这一婚约的载体或曰凭证,在我们老家通常被称之为“草纸贴”。先是家长托媒人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也有媒人主动上门撮合的),女方用草纸写上女孩的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用红纸封套,名曰草纸贴儿,由媒人送往男家,男家焚香敬神后把草纸贴放在家神菩萨面前三天,给人一种神神秘秘的感觉。这三天如家里没有打坏锅碗和其他不吉利之事发生,便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命运,有无冲剋,有无子息等。如不合适则将草纸贴送还女家,另行物色。如合适便择日以银钱首饰布匹送给女家,谓之丢小定,这样男女双方的婚事就算定下来了,不得更变。到了男女结婚的年龄(一般男20岁左右,女18岁左右,早的16岁就结婚了),男家选择好良辰吉日,由媒人送往女家,谓之“年庚”,女家同意了就举行过礼仪式,俗称丢大定,男家要按媒人说好的一切财礼,如烟、酒、糖、猪肉、衣服、礼金等送给女家,双方还要交换红纸柬帖,谓之传柬。这日男女两家都要邀请亲友聚餐,大事已定,以示庆贺。

洞房花烛闹哄哄

良辰吉日确定后,女方的长辈们都要带姑娘去过两天,谓之送嫁 结婚前夜,新郎在布置好的新房内,由未结婚的弟弟或侄儿、外甥陪伴过夜,俗之称压床暖房正式结婚之日,双方都要杀猪备酒,大摆筵席,宴请媒人亲友及帮忙人员,亲友则以红包或衣料等物送礼,谓之人情,双方的至亲长辈还要给新娘新郎以拜钱叫钱

过去婚嫁多以花轿迎娶新娘。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也称大红花轿。麾村老街上一刘姓老者(人称“老少爷”)家就有一顶花轿,老少爷平时做剃头手艺,有人租借花轿便随之管轿,身穿长衫,头戴礼帽,甚是气派。结婚之日,上午男方备花轿由媒人和管轿率领新郎及抬嫁妆的一行人等至女家迎接新娘。在女家午宴后,女家将陪赠女儿的嫁妆衣物让男方来人抬回,叫发嫁妆。至晚,新娘梳妆打扮,谓之上头,拜过家神祖先后,由亲兄弟搀扶上轿,谓之抱轿。上轿后把原穿的鞋脱下换上新鞋,意为不准带走娘家一点土。面对即将启程出嫁的女儿,母亲已是潸然泪下,是喜悦?是不舍?兼而有之,虽有亲友在一旁劝慰,但哭声却越来越大,据说哭得越厉害越好。花轿启行,鸣放鞭炮,吹鼓手奏乐助威,花轿上灯烛辉煌,帷帐轿帘装扮一新,其风光程度不亚于现在用奥迪迎亲,沿途逢村过庄群众围观,还有扎花轿的习俗,上世纪50年代初,有一次一家花轿经过麾村老街石桥北瓦厂儿(店主王老板门前用瓦盖的过街通道,麾村人称之为“瓦厂儿”)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知是谁仍过一块砖头正好扎在轿顶上,幸好没扎到人,管轿人赶紧出来打招呼,散给闹事者以喜烟喜糖,好让花轿平安过去。

至男家后,轿子抬入堂屋,由喜娘搀扶新娘下轿,与新郎同拜天地家神祖先,然后由一能言会说之人送新郎新娘入洞房,谓之送房。此时新房内早有人把门关好,送房者必须说上若干吉利话,诸如“手捧银烛亮堂堂,我送新人入洞房,今日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之类,送房人每说一句,都有一帮人附和一声“好”,房门方始开启。接着是“撒帐”仪式,撒帐彩果中自然少不了红枣、花生、桂圆、瓜子等,象征“早生贵子”。此时仍由送房者说上若干吉利话和低级趣味的俗语引人发笑。新娘新郎同坐于床边,谓之坐富贵。“坐富贵”时有喜娘故意将新娘的衣角压于新郎屁股底下,意为将来男人能镇住女人,也有倔强的新娘就是不让压,记得小时候又一次在离我们家不远的一户人家看新娘,喜娘正准备拖新娘衣角,那新娘毫不客气地用手一拽,将衣角掩于自己身下,喜娘无奈,尴尬地笑了。新娘新郎还要喝交杯酒,吃富贵圆子。厨房在下富贵圆子时故意下得半生不熟,新娘吃时喜娘则故意提高嗓门问道:“生不生啊?”新娘害羞地小声应道:“生。”“大声点,生不生啊?”“生!”寓意生子。

这边洞房笑语欢声,那边宴席推杯换盏。宴毕,开始进入闹洞房环节,亲友人等皆可嘻戏互闹,闹罢新娘新郎闹公爹,涂红抹黑,呼之为扒灰佬,被闹者不得急脸。一阵喧闹之后,看热闹者退出洞房,新郎揭去新娘头盖就寝。外面则有亲友玩牌陪夜,谓之看富贵烛。第二天早起后,新郎新娘由喜丈喜娘搀扶再拜家神祖先,然后叩拜各长辈。

第三天大早,由新娘的胞兄弟姐妹一人前来接新郎新娘回娘家,谓之“回门”。女家也备盛宴款待新女婿,各长辈并给新郎以叫钱。至晚,女家备好粉面圆子和面条送女儿女婿回家,至此整个结婚程序完毕。新婚一个月内不兴空房,男的不外出过宿,女的满月后方可回娘家。

天地人和中国红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国家《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取缔了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禁止童养媳,男女青年可自主选择对象,自由恋爱,男女婚姻自由受到法律保护,依法领取结婚证,举行新式婚礼。虽说现在婚礼融入了不少西方元素,但在情感上,老百姓仍然认同和喜爱传统的中式婚礼模式。

在传统婚礼上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脸的是红盖头,新娘穿的吉服是大红袄,新娘坐的是大红花轿,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红花等等,红色无处不在。“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庆、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象征,这源于古代对日神的崇拜。这些红色装扮、服饰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吉祥和祝福、孝敬和大爱成为婚礼上的主旋律。俗话说“礼乐和鸣”,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向往“天地人和”的思想境界,渗透着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理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赣南客家婚嫁习俗
如皋风俗之婚嫁礼俗
【相城民间风俗】太平地区婚俗礼仪
枣庄地区的婚嫁习俗
古代婚嫁习俗
结婚习俗---徐州婚嫁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