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善祥 | 小纪马家人03:马家富


马家富小传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中流击水》。

小纪镇有座马氏宗祠。宗祠大门上的对联是“夫人卖饼;贤后含饴”,足见马家十分重视家道文化的传承。如今小纪马家瓜瓞绵绵,尔昌尔炽,知书达礼,修身立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竹墩庄上,提起马家富,不管是老一辈还是少一辈都会交口称赞:“老马是个好人,为人正派、办事公道。”“马叔这人心肠好,乐于助人,值得我们敬重。”“大队干部中,要数马书记有人缘,有威信,他办事丁是丁卯是卯,心眼向着我们老百姓。


马家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担任竹墩公社东桥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主管农副业生产。东桥大队规模是全公社最大的,也是公社所在地。那年代,农村以粮为纲,他这个大队长肩上的担子重似千斤。全大队6个生产队,3000多亩土地。每个生产队的队长、会计,什么脾气、什么工作特点,他了如指掌;3000多亩土地,哪方田宜植棉,哪方田宜栽秧,他一清二楚;生产队里的各个作业组组长的名字,他也都了然于胸。

他对东桥这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和这里的群众打成一片。“四夏大忙”、“双抢”季节,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干部和群众往往最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现象屡见不鲜。马家富有他独特的工作方法,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他不耍权威,从不以权压人,而是在与群众一起劳动中贯彻大队党支部的意图,指导工作。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并不在乎你嘴上讲什么,特别在意你的实际行动。马家富是干得多,说得少,他所说的话,反映的是群众的心声。

那时,农村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大力提倡“双季稻”。可栽“双季稻”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尤其在时间上、劳力上、肥料上的矛盾十分突出,群众怨声载道,都认为“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三,指的是麦稻双季稻三熟;二,指的是麦稻两熟)。大小队干部也是心知肚明,但敢怒不敢言。马家富当然不会公然顶撞上级,但他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一边“软抵抗”,一边默默地领着群众干。他所蹲点的康庄生产队(地处偏僻),就没有栽“双季稻”,但是稻麦两熟亩产总量超过全公社平均水平的二成。事实胜于雄辩。后来,东桥大队再也不栽吃力不讨好的“双季稻”了。群众高兴地说:“多亏马大队长,要不然我们会苦得脱层皮,产量还上不去。”

罗素说:“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质当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马家富是个善良的人,竹墩庄上人如是说。在那阶级斗争火药味十足的年代,对“四类分子”,残酷打击、无情批斗是常态。马家富曾多次叮嘱大队民兵营长:对“四类分子”批斗归批斗,但不许动手。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叮嘱,闪烁的是善良的光芒。但是,在极左派看来,马家富的阶级斗争观念不强。尽管上上下下都公认马家富工作能力强,在群众中威信高,但也许就因为他的善良,使他一直在副书记岗位上多年而未被提拔使用。

马家富并不在意职务高低,从不曲意迎奉上级领导,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勤奋工作。那年代,农村穷,农民苦,每年春天国家都要安排一定数额的“借销粮”到大队,由大队分配到各生产队,生产队要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评比后下达到各户。分借销粮是件让大小队干部头疼的事,往往开了几个晚上会议,争吵不休,还是落实不到户。关键是个公平,不能掺入人情关系。马家富所分工蹲点的生产队,一个会议就解决了,人们心服口服。争吵不休、僵持不下的生产队都争着要马大队长主持会议分借销粮。有干部好奇地问他有什么奥秘,他回答:“只要我们把一碗水端平,群众是通情达理的,把借销粮发到真正缺粮户的手中,什么矛盾都不会有。”其实,马家富在主持开会之前就把生产队缺粮户的情况摸得八九不离十了。

庄上人家遇到难事,都会找马家富,希望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他是不论亲疏,有求必应。村民马家仁常年生病,家庭一贫如洗,马家仁去世时,他的儿子马祥高两手空空,缸里没有三天的粮,哪有能力办理父亲的后事。马家富得知这一情况,赶紧上门安慰马祥富,随后挨家挨户找马姓族人协商,动员他们伸出援手,献一份爱心。马家富的善行义举感动了大家,这家两块钱,那家三块钱,大伙儿很快凑齐了办理马家仁丧事的费用。

马家富

1976年11月,马家富被调到江都坡里煤矿(在徐州大黄山),因为他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徐州大黄山煤矿工作过几年,还担任过掘进班班长。他被作为专业人才被选调进矿工作。

那个年代,煤炭是十分紧缺的物资,江都化肥厂生产需要煤炭,城乡人民生活需要煤炭,江都坡里煤矿的生产任务十分繁重,而且作为大矿风井复釆的江都矿要完成市下达的煤炭生产任务,更是难上加难。马家富担任生产技术科科长,肩上的担子千斤般重。煤矿工作实行三班倒,24小时生产不停。马家富比什么人都忙碌,不管炎夏和寒冬,他吃住在井口,穿着工作服,做好随时下井的准备。井下工作既辛苦又有风险,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下班时间一到,工人们纷纷上井,他要检查工作;待接班的工人到场后,他要指挥安排停当后才上井。


苦和累,对马家富来说不在话下,领导关心他,让他不必天天跟班下井。他说:“不下井,我心里不安,在井下遇到问题现场处理,安全系数加大了。”他知道,复釆的矿,煤层顶板复而易碎,常有崩落的危险。安全重于泰山。他总认为,作为生产技术科长,应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教育,安全措施的落实,一系列工作他都紧抓不放,但他每天的心总是悬着,因为他知道,井下事故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万无一失的可能。他只想通过过细工作,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万一发生了事故,要确保及时处理,避免损失。

一天,掘进主巷道时突然发生特大冒顶事故,工人小李被矸石掩埋,随时有生命危险。工人们惊慌失措,万分焦急又十分无奈。当时马家富正巡逻井下,闻信火速赶到现场。他静静自若,一面组织胆大心细的工人清理矸石,抢救被压的小李;一面通知井上调度,火速向井下输送支架坑木笆片等救援材料;同时组织精干的抢险小队,制定了实施方案,各项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他带领抢险队员在几十米高的空顶下,把百十斤重的木料,层层叠叠像堆积木、建房子一样逐步填实有三间房大的空间。那可不是地面施工,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因为随时都有发生塌方被石块击中的危险。但是,如果不采取这种措施,会导致主道堵塞,矿井生产全面停顿,更可怕的是,如果通风受阻会使井下瓦斯积聚,一旦瓦斯爆炸,整个矿井将会毁灭。时间就是生命!马家富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工人们把各种材料传递到马家富手中,他再一根根、一片片穿插填实到冒顶空穴里。汗水湿透了衣衫,模糊了眼睛,手中的活儿一刻也不停。抢险队整整干了两个班,队员们有的换了岗,马家富一直坚持在岗位。在井上工作的女儿、女婿十分担心父亲的身体和安全,不住地给他打电话,他哪有功夫理会,正挥汗如雨干得起劲,直到冒顶的空穴被填实牢固,巷道清理畅通后,马家富才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上井。

江都坡里煤矿的工人们常说,“我们矿上最忙的人要数谢矿长和马科长,最苦的要数马科长”。马家富的努力工作得到组织上的充分肯定,得到工人们的交口称赞。他被提拔为矿党委委员,连年被表彰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12月,江都坡里煤矿解散,马家富被安排到竹墩乡工业公司担任副经理。

到了乡工业公司,马家富成了闲人。一方面,他年龄大了,且对工业又不熟悉,副经理只是个空的头衔,组织上并没有安排什么实质性工作让他做;另一方面乡工业公司是服务性单位,一个萝卜一个坑,他想干事也插不上手。马家富是个闲不住的人,并不计较身份名誉,只要有事做就行。乡工业公司的人都相当尊重他,他在矿上的职级比经理还要高,现在安排他来公司任副职是委屈他了。马家富可不这么看。每天按时上班,烧水、充水、打扫卫生、收集整理报刊等等杂事都由他一手包揽,闲下来看书读报。竹墩乡政府新建办公楼时缺少基建管理人员,党委书记见马家富忠厚老实,放得下架子,什么杂活都乐意干,就找他谈话,请他到乡政府负责基建。马家富二话没说,一口答应。

分管基建的是副乡长,村建助理具体负责,马家富就是个打杂的工作人员。“革命不分职务高低,只是分工不同”,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那么容易了,马家富做到了。建办公楼,乱七八糟的碎事多得很。单说晚上保卫吧,完全可以雇一个人值班,但马家富说,“不要花钱雇人,由我来吧”。办公楼建成了,马家富脸黑得像包公。党委书记说:“老马为建办公楼吃了不少苦,真不简单!”

乡干部们都搬进新大楼办公了,马家富觉得没事干了,就对党委书记说:“我回工业公司上班去了。”书记对他说:“你别走了。”马家富狐疑地问:“我在乡政府能干什么?”书记告诉他,乡政府文书岗位没人,让他担起文书之职。这次马家富没有一口答应,他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动不了笔,生怕担不起责任误了事。书记笑呵呵地对他说:“你是个识途的老马,你当文书没话说。”就这样,年近花甲的马家富戴上眼镜坐在办公室当起了文书。有人在背后议论,马家富在江都矿是党委委员兼生产技术科科长,论职级也是副乡局级,现在让人家当个文书,干的是跑腿的差事,让人家心里怎能不别扭?然而,马家富整天乐呵呵的,白天处理各种事情,晚上还不能回家,在乡政府值班守电话,他成了竹墩乡政府名副其实的老家人。当然,乡党委并没有忘记他,在行政体制改革定编时,马家富被定为村建副助理,岗位仍然是文书。

马家富一生保持一颗善良之心,艰苦朴素,平易近人。退休之后,仍然不忘初心,关心新农村建设,关爱弱势群体,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中国70年代,湖北随县环城公社八一大队学大寨事迹
你见过埋没在农村的人才吗?
康平老故事‖ 故里琐忆 作者:马荒
吃派饭的年代
难忘双泉
七律"双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