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德培 | 用鸡蛋换盐


用鸡蛋换盐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现在农村的老人应该还记得鸡蛋换盐的日子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普遍贫穷。一些纯农户全靠挣工分,等到每年霜降,生产队决分,才能将工分折算成钱,扣除粮草等款项,能拿到手的现金很少。在那样的情况下,农村就出现过零星的以物易物现象。平时必须的日常用品,往往用鸡蛋等物品去换。比如三只鸡蛋换一斤盐,一只鸡蛋换两盒火柴,四只鸡蛋换一瓶酱油,一把兔毛换两个信封……记得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曾经合养几只长毛兔,积攒一把兔毛到村上供销点换大京果,每人分得两三根,坐在店门口的石头台阶上有滋有味地边嚼边闲聊,沐浴在阳光下怡然自乐的情形至今难忘。

那时,通扬运河以北,种植水稻为主,运河以南沙土地区,栽种山芋、萝卜、花生较多,河北地区的农民常常背着大米,来河南地区换山芋、萝卜、花生。当时,兑换的物品数量不很确定,有的就以人一天正常的食用量为参考,比如一个人一天可以吃一斤大米,如果吃山芋,一天需要六斤,那么,一斤大米就兑换六斤山芋。如果山芋丰收,一斤大米也能兑换八斤山芋。以物易物,各取所需,使当时通扬运河河北、河南地区的农民在食品种类上实现了互补。

同村村民间的以物易物,就更加普遍了,以多余的洋葱换取所缺的土豆,以多余的韭菜换取所缺的青菜,以多余的竹篮换取所缺的笤帚……

这般以物易物,实施起来很方便,数量上不很计较,换来换去,不仅丰富了生活,而且加深了友谊,有的日后还成了儿女亲家。

其实,除了以物易物之外,当时乡村以物换工,以工换工,也是常见的现象。

有一次,东汇一个生产队劳动力不足,田里的茨菇来不及收获,只得请外队人帮忙。我与樊川镇上的几个熟人结伴去挖茨菇,挖十斤茨菇,可以拿到一斤茨菇,这一斤茨菇就抵作工钱。对生产队来说,就是以物换工,对我们来说,就是以工换物。

农民家中劳动力的调剂,经常通过以工换工来解决。家中缺乏女劳动力的,就以自家男劳动力帮助别人家挑粪、推车、挖墒,换人家的女劳动力来自家地里帮助收割、栽秧、锄草,这样双方互补,发挥了男女劳动力的优势,不需要花费一分钱。

过年前,农家请屠夫来杀猪,一般用几斤肉,或猪杂水,或猪头来抵算工钱,也属于以物换工吧。家中养老母猪的,需要种猪来配种,也不需付钱的,生下来的猪崽子送一只给养种猪的人家抵作报酬就行,看上去挺原始的,但那时被人们普遍接受。

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渐渐富裕起来,农民手中有了钱,物资越来越丰富,商业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鸡蛋换盐之类的以物易物现象离我们渐行渐远,甚至成了一段几乎忘却的模糊记忆。

从远古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到如今的移动支付、数字化人民币,这幅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描绘出我国社会进步、货币与商贸发展的壮阔图景,怎不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近几十年我国全面现代化的发展之快,更让每个中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伤人的3个字,字字如刀,永远别说
人没出息的5大根源,字字戳心!
当你财路不顺时,千万不要去这3个地方
人生最好的状态:说话柔软,内心笃定,做事果断
人生中永远不过时的---哲学短语(16)
《西游记》最经典8句话,最好背下来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