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洁:无解的欢歌

1.

      明,以持久地征服人的本能为基础。弗洛伊德的这句话预言出人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必然是相抵触的。社会越进步,人的幸福感越被克制和延迟。我试图给自己的2018年找出合适的关键词,脑中想到的第一个字竟是“压抑”,我乐观地认为这可能是在我正走向文明,是吗?

      如若可以选择,野蛮才是我想要的状态,而非文明。我一直觉得自己与文明无缘,就算用最伟大的书籍装满书房,读书读到秃顶,放弃追求口腔快感的任何一个脏词,“文明人”对于我都像个蹩脚又拙劣的身份。如若摄影在此刻发挥作用,被相机捕捉到的不会是一个举止得体的淑女,所能看到的只可能是一个出戏的人。

      我总在出戏。这仿佛已经成为了我心灵的常态标签。而在2018年的时候我发现这并非是我一个人的特质,我惊讶于身边的大部分朋友也同样感同身受,他们与我一样接收到这个世界发出来的不良信号:大脑频繁出现两个完全矛盾的声音——一个声音教你快速跪下(妥协),一个声音教你挺直站立(坚持)。这种分裂和自我不统一会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大脑的思维模式,同时还会带来真实的肉体疼痛。

      最明显的是我的呼吸出了毛病,持续两年多的间断性憋气,我辗转多个科室去寻找原因,呼吸科、心内科、肺部肿瘤、消化科、过敏源排查、心理科……呼吸本身是非常自然的行为,健康的人很少会为之耗费什么心力,但当一个最自然的事情突然有一天变得不再自然的时候,我开始反思并无限怀念过去那不曾憋气的时光,每一丝自然顺畅吸入的空气都变得甘甜了。

      我发现自己对之前很多的幸福是视而不见的。这是一种蠢,也可能这就叫年轻。

2.

      此刻永远不是最糟的,因为以后可能会更糟。

     当时光流逝以至身体的器官与机能开始一个个地衰退,在不久的将来,这恼人的憋气也会变成未来某一天所能感知到的幸福,如果今天的痛苦是1,那么明天就是1+1,后天就是1+1+1……痛苦总是随着时间在做量变的加法。今天的基数总是最小的。

[美]盖瑞.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1928-1984年

      生活像一个没完没了,不可能做完的题库,有无数多不可控的未知难题等待着我去破解。2018年我在盖瑞.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的摄影作品里看到了同样的焦虑,并感同身受他的无力以及他排解无力的方式。60年代的美国有着和今天中国类似的氛围,混乱的信仰,盲从于虚无,美国与苏联暗暗较劲,就如当下的美国与中国,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彻底让这个美国摄影师思考到底什么是未来,因为他根本看不到未来,焦虑不安攫取住了他,成为了他每日的常态。渺小让他深知面对大环境他其实什么也做不了,因此,他什么都可以做。这绝非是逻辑学上的诡辩,而是一种获取解脱的方式,你越无能、悲哀、被动、无安全感、失去一切,这也意味着你可以自由自在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了,能失去的都已经失去,恐惧被迫终止了。

      他变得无所顾忌,疯狂近乎亢奋地按快门,有些照片根本不加选择,他成为了挑衅当时摄影法则的一个异类摄影师,正因此,温诺格兰德的照片充满着自由,他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无畏惧的创作方式,以及对万物皆可被拍摄下来的珍惜。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总是试图逃避痛苦,并且努力暗示自己,痛苦只是意外,快乐即将到来。如若有一日,一个现实主义的难题需要你去正视:可能痛苦才是生命的常态,快乐才是一场意外,你该如何面对这待解的真相?

盖瑞.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摄影 1960年

      你应该要放声大笑!在2018年我重新观看温诺格兰德的的作品时发现他善于去捕捉夸张近乎失真的笑容:大笑的孩子,大笑的妇女,大笑的男人……在他看来,生活是一场无解的欢歌,笑一笑吧,否则你还能怎样?因为当下总比下一秒要好,这看似悲观的论调其实非常乐观,它让人去珍惜此秒,此刻,此生。

3.

      我喜欢那些拥抱世俗的摄影作品,喜欢那些拍世俗生活的摄影师。解读摄影的角度有很多,而我的兴趣在于研究摄影师本人,每次看到一张喜欢的照片时,我总想探究拍出这张照片的人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是何种生命体验造成了他的所思所想,让他按动快门。

      我想,文学视角总是我的第一思维。

      2018年我遭遇了两个作家,送走一个,迎来一个。送走的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我至今为之最为喜欢的作家。5月22日百度百科更新了他的生卒年月,在这一天之前,他只有生日,没有卒日。享年85岁。我当天在微信上本想发一条朋友圈表达自己的难过,但很快意识到这么干真是太不菲利普.罗斯了,我在用当下的手机与互联网寻找人与人之间虚拟出的共鸣,这种共鸣正是菲利普.罗斯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揭穿的谎言,现代牧歌下反复上演着人类共通的悲剧,无论是美国梦还是此刻的中国正建造着新时期的中国梦,都易碎,遥远。社会不断暗示给每个人追逐的目标是唾手可得,就在前方的,可我们怎么努力就是够不到,哪怕在得到了所追求的梦想之后,生命的状态依旧是沉醉、是谵妄、是不快乐。

[美]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2018年

      我发现很多人的梦想其实无关内在的心灵所需,而是来自一种他者的暗示,是意识形态下自外往内的灌输。菲利普.罗斯抗击这种冒牌的“理想主义”,在85年的大部分时光里,他警醒鞭策身边的美国人如何更清醒地生活,远离政治图景描绘出的海市蜃楼。2018年他离开了,终身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所谓了,在我心中他超负荷地完成了一个伟大作家的终极使命,写尽世俗生活的点点滴滴,既拥抱又疏离;既赞扬又叹息;既悲观又乐观;既恨人,又爱人。

     “没有任何东西得以恒久存在,然而也没有任何东西转瞬即逝。”罗斯在他的代表作《人性的污秽》里给出了他的回答。和盖瑞.温诺格兰德一样,他们都在放弃抓住“未来”,把一切乐观献给当下。

       2018年我迎来的作家是约翰.伯格(John Berger),不可思议的是我意识到之前根本没有读懂他,学摄影的人对这位评论家不会陌生,他的《观看之道》和《另一种讲述方式》帮助艺术家和评论家们收敛起散漫的目光,集中注意力在视觉艺术的永恒话题上。在这两本书中他扮演的角色是专业而窄众的,2018年我看了另外一些他的随笔集:《抵抗的群体》《我们在此相遇》《讲故事的人》《留住一切亲爱的》,我才发现在约翰.伯格广博的角色之中,艺术评论家只是其中之一,他同时还是一个小说家,一个画家,一个诗人,一个旅行者,一个爱人,一个儿子……他是一个世俗的现代人,如同读者一样。

      这种身份的亲近之感让他的文字读起来比苏珊.桑塔格或者本雅明等评论家更有亲和力,无与伦比的感性释放出了人类最原始的感知所具备的积极意义:饿了,冷了,困了,疲惫了,难过了……请不需要为之遮掩什么,相反,在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这种本能感受力才是最真切的。约翰.伯格终究是一个艺术家,他对艺术作品的解读绝非是知识分子式居高临下的批评,而是内部与创作者为伍的宽容。他相信思想并不是冰凉的,更不是武器,知识抓不住一切活的东西,相反,那一点点在人的内心之中涟漪出的感受,无法解释出道理和原因的情绪(知识分子们总在批驳的情绪)才是一切艺术工作的轴心。

[英]约翰.伯格(John Berger)1926-2017年

      感谢约翰.伯格,他让我鼓足勇气在2018年底积极面对自己当下的真实感受,在之前,我总在努力避免这种文艺式的“呻吟”,想要通过伪严肃的专业度来扮演一个空洞的身份,割裂自己与世俗生活的关联,写到这,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都在遭遇着相似的苦难,专业摄影师的身份没有让他们幸福,相反,让他们痛苦煎熬。渴望超越自我和维系纯粹者形象的压力让他们总活在未来之中,无法享受当下的片刻安宁。这个时代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的摄影逼迫摄影师成为思想家,而放弃感知力。于是,艺术工作者集体遭遇前所未有的,言不由衷的,刻意的,被迫创作。

4.

      很少有人(包括我自己)有勇气说出口,其实自己没有什么才华,更没什么思想,创作面临枯竭,上天过早地抽掉了那只上帝之手,未来需要退场去休息。对不起,面对当初的理想可能坚持不下去了。当我接受这样一个真相时,我发现其实大脑频繁出现的那两个矛盾的声音来自于长期对真实灵魂的不忠诚以及没有能力去破解和穿透当代社会的密码与迷雾。肉体贪恋着俗世的一切而精神却在批驳着俗世的一切。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约翰.伯格认为真正让现代人痛苦的正是现代社会基于给每个人的信念。这份信念让我们把所有的关注度和努力转向未曾发生的未来,切断人与过去的所有联系。他认为这就是资本主义毁灭历史的特质,扮演毁灭历史角色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无产阶级的革命,而是资本主义本身。请注意,在这个现代社会之中,“资本主义”已经不再是一个政治词汇,而是一种全人类的生存方式。当下的中国人也同样遭遇着这种生存方式的罹难:抑郁,焦虑,迷失,颓丧、虚无、癌症。

[美]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

      相信未来?不,不要相信你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某种人,过上某种生活,享受某种幸福,这种信念早已经被盖瑞.温诺格兰德、菲利普.罗斯、约翰.伯格纷纷拒绝了。当面对2018年逝去的那么多名人时,你在想什么?我想起那个著名的世纪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其实这句话应该有一个更加世俗的变体:“这个世界现在还好吗?”对于未来,没有人有能力给出答案,是无解的,但此刻我们有能力去感受。不是吗?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在《神谕之夜》中描写过一个值得学习的角色,“我吃惊地感受到她内心毫无挣扎,似乎有一颗平常心使她免于现代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冲突和争斗:自疑、嫉妒、刻薄、贬评别人的需要、野心的噬咬之痛。”这里的“她”是小说男主人公一见钟情的女人,书中的男主人公迅速被这样一个女性吸引,因为她太难得了,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去哪找到一个真正能够享受当下,“安于现状”的人?这种自我平衡绝非是麻木和虚无,而是一种肯定生命的现代智慧——让世俗之人逃离痛苦,获得快乐,甚至活下去的法则。

      快乐不应该是一个未来时态,我努力学习接受此刻。于是,我的憋气不再是个问题,医生最终说可能是哮喘,终身,无法治愈的哮喘。谢天谢地,无非只是哮喘,艰难时世下的又一场无解的欢歌。

——完——


袁洁

摄影老师。作者。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美术学硕士,现为吞像摄影创办人。

著有《光的喜剧-有关摄影的想象》《来!这样学摄影》。


RECOMM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雅的文学——耶鲁大学:美国小说
时代の句变 20180524
西方绘画大师 -7弗拉·菲利普·利比 Fra Fiippol lippi (约1406-1469年)意大利
文穴科普|互联网上最火的275本书,看看你读过了哪些?(7714字/20分钟读完)
周日声音|“个人哲理的保质期只有大约两个星期”
菲利普·罗斯:小说的独立现实才是唯一重要的,作家应该躲在幕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