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望安山文学】张玉庭|| 人与树,相看两不厌(散文)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人与树,相看两不厌
文/张玉庭


                      A

 

许多姓与树有关,如杨、柳、林、桂、柏、杜等,这使人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古代神话称,有一棵高大神奇的宇宙树,叫扶桑,它长在碧海之中,树上有十只三足的金鸟,即太阳,十个太阳轮流值日,当值班的那轮太阳爬上扶桑时,那就是清晨,登上树顶时,那就是中午,等到落到树下了,那就是晚上,就这么日复日,年复年,使人间的一切都有了规律。这棵树长得极高,直至九霄,根扎得极深,直至黄泉,不仅如此,它还有永恒的生命……自然,也正是这一传说,生动地体现着古人以树为中心的观念。
更有趣的是,树还与古代的生殖崇拜有关。如,甲骨文中的“生”字,就极像一棵鼓着肚子的树,“姓”字则是一个女子跪拜在一棵树木之前,至于许多姓氏带有“木”字,则更是说明人与树的关系极为密切。

  

                     B

 

尤其发人深省的是,树有感情。
请听聊斋中的《橘树》。
那故事写道,有个小女孩,她不仅喜欢橘树,而且对它爱得如痴如醉,那树也仿佛特别懂事,年年枝繁叶茂。后来女孩随父外出,出行前曾抱树大哭,而树仿佛有感应,分别后立刻变得无精打彩,一年年日益枯萎,一年年日益衰败,十几年后几近枯死。也正是在此时,
有位夫人随夫赴任,途经故居时直扑橘树,此树竟奇迹般再度变得枝青叶茂,这位夫人,就是当年的小女孩儿!
呀!谁说草木无情?细品此树,不是极让人悠然神往吗?
更迷人的是南朝《续齐谐记》中的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兄弟三人,一心要分家,分家前还商议过,一定要平均公配所有的财产, 院里有棵树不好分,就决定第二天一早把它砍成三片。不料第二天起床一看,那棵树居然自行枯萎了。哥哥大惊,就对两个弟弟说:“多么懂事的树,听说要一分为三,居然变得如此憔悴,难道咱们兄弟还不如这棵树?” 两个弟弟听了顿时醒悟,也就决定不再分家不再砍树,而那棵树听到了这番话,也就立刻枝繁叶茂,变成了原来的样。
是的,这故事极迷人也极美丽,你瞧那树,刚听到一句要被“分斫”,便立即枯萎身亡,而一旦听到不再“分斫”,便立即应声繁茂起来。
真佩服古人的想象力,故事中的树给我们上的这堂“分则亡合即荣”的课,不是极富哲理吗? 

 

                       C

 

更意味深长的是那个大雅之极的“茶”字,怎么写的?“草”与 “木”中间有个“人”字!这的确太等到再细想开去还会有个感觉,这就是,大雅之人无一不爱树。
比如陶潜自称“五柳先生”,比如林黛玉之潇湘馆里满是湘妃竹,比如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年年种柳,典型的“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比如杜甫为了美化绿化他的草堂,曾写诗委婉地向县令索取各种树苗,并果然把个草堂变得美不胜收!(不信请听他写给县令萧实的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郭沫若先生写历史剧《屈原》时,曾用一首《桔颂》贯穿全剧,使它成了屈原伟大人格的写照!至于郑板桥的爱树故事,更是令人回味再三。有一次,郑板桥来到深山里的一座古寺,发现寺前的墙上有一幅上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觉得写得挺妙,便苦苦思索起合适的下联。突然,他发现山上的林木被砍掉不少,想到了滥伐滥砍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感慨万千,于是立刻写到下联:“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细想其下联,果然不难郑板桥那强烈而自觉的环保意识。
是的,爱树的人是聪明的,种树的人是美丽的--在浓浓的绿荫下,也理应有许多美丽的故事。
人与树,真的是“想看两不厌”啊!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张玉庭,《读者》杂志签约作家,高校中文系教师。出版过小说、散文、随笔、寓言、童话、刊首语集等计13本,有大量短文文入选多种年选、双年选和各类精品选。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到中年,学会放下
​精明不如厚道,算计不如实诚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人生最好的姿态:摆正自己
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自嘲而不嘲人
一个家庭的上等风水,取决于两点:彼此麻烦,相互感恩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