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望安山文学】方亦飞||远去了的粮站(散文)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远去了的粮站
文/方亦飞


粮站,不是今天街道上出售米、面、食用油等生活物质的店铺门面,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向国家缴纳公粮的仓库。
亦飞说到的粮站,多年前由方姓祠堂改建、老家小港之边的粮站,彼时称为梅溪粮站,不知道粮站是哪个部门管理?
让时光倒转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老家的村庄坐落在流经村中一条小港的两边,粮站就在小港的西北边上。远去了的儿时快乐无忧,那个年代的大门边没有服装统一的保安,进出也没有门镜之类,常去粮站玩而熟悉粮站,与粮站结下了不解之缘,便有了许多少年时的难忘之事。
记忆中的粮站有一个大的操坪,操坪北边是一小块水泥地面,东北边是仓库,西南边是办公用房和宿舍。粮站四周围墙相连,东与西方向各有一个大门,西大门是一条200米左右长的、能通行汽车的路连接公路。粮站平时工作人员不多,就是几个人。早、晚稻谷入库时,会临时增加工作人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当时梅溪公社中的建设、黄金、梅溪、共同,桥石5个生产大队缴纳公粮的粮站。
每年具体缴送公粮的时间不知道,早稻大约七月下旬、晚稻是秋收后就陆续开始缴粮。彼时是人民公社生产队,集体缴粮,一次就是一个生产队几十人,大多是乡间小路,没有机动车,一袋袋、一担担凝聚了汗水、晒干了的稻谷,全靠肩挑、或是手推车,清早送到粮站过磅入库。有时候质量检测不合格,就是稻谷没有完全晒干,会要求在水泥地上重晒,一群人中留下几个人,要到下午过磅入库后回家。
粮站仓库很大,稻谷入库并不是从仓库正门担进去,而是从仓库两端的梯级台阶挑上去,从边门走在库房木梁架构的、铺着木板的栈桥上往下倒入仓库。
儿时看到成群结队送粮入库的人而感觉好玩,青丝已成白发的今天,深切的体会与知道了:“民以食为天”,秋收入库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缴纳的公粮有征粮、购粮之分。直到今天为止,亦飞也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征粮,又何谓购粮?那个年代,少有化肥、农药,粮食产量不高,早、晚两季平均亩产800斤就很不错了,每年定时定量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杂交水稻开始试种,化肥使用量增加,粮食产量有了提高,生活日益改善。
那时年小,后来又离开了老家在外工作,不知道一个生产队是按什么标准向国家缴纳公粮?大致知道早、晚两季的稻谷晒干后,向国家缴纳公粮、即征粮与购粮,留足种粮,余下的粮食称为口粮,按家庭人口的人数口粮与出工劳动的工分口粮分配粮食。种粮、口粮的稻谷保管在队上的仓库,口粮一年中不是一次性分到各家各户,而是每月的一个固定时日开仓枰谷。
因为粮站就在队上,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有看到村上的大人们肩挑手扛送公粮,而是瞅准时间,在其他队还没有来粮站缴公粮的时候,将稻田中收割的稻谷直接担到粮站晒干入库。
老家乡村称梅溪队,22户人家,110来个人口,种植水田、旱地各120多亩,水田就是种的稻谷,早、晚两季;旱地在不同的季节种有油菜、茶叶、黄豆、绿豆,碗豆,红薯、棉花等作物。记忆中,听到队上的伯伯、叔叔们说到,缴纳黄豆、绿豆,可以一斤抵几斤稻谷,但具体一斤黄豆、绿豆抵几斤稻谷我不知道,茶叶、棉花与干红薯丝等是卖到供销社。
亦飞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六十年代时的事情没有记忆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有记忆的:粮食确实不宽裕,但记忆中硬是没有饭吃的时候是没有的,也没有吃不饱饭的时候;秋天后要吃几个月的红薯,也不是一日三餐只有红薯,而是米粒与红薯和在一起煮着吃。如哪一个月,家中来客多了,这个月的粮食可能就吃不到队上分谷的那一天,要向隔壁左右的人家借米,然后下个月归还。
说到粮食,多年来,传闻淮河边上的小岗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均田地面积差不多5亩的情况下,居然没有饭吃,说是年年外出讨饭。亦飞不怀疑传闻有假,自然条件并不差但没有饭吃,实在地说:小岗村讨饭活该,饿死活该,只是还是没有饿死吃返销粮?为这个地方的人建纪念馆更是莫大的讽刺!亦飞人微言轻,但还是感觉祖国所有的战区,绝对不能有来自小岗村的军人!试问:在平畴东海、或是抵御外敌入侵的时候,同心协力、“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 之时, 你敢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的小岗村人,不在雷霆火海之中临阵脱逃?
粮站还承载了儿时的快乐!各队缴粮时期,常有汽车到粮站将仓库中的稻谷转运出去。那个年代不比现在车辆多到没有地方停放?来了汽车,很是新鲜,围着车辆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总有玩伴跑到车上玩。放学后,就去粮站水泥地上打陀螺,滚铁环。有时候几个小伙伴比赛,对着陀螺一鞭子,看谁的陀螺能在水泥地上旋转、立得更久,或是在草坪上看谁的铁环一次滚的时间更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梅溪粮站衰败废弃了。多年来在超市买米,没有看到谁家的粮站,都是国家粮库存储?城市东扩,老家多年前有了高楼的身影而没有再种植粮食,也不知道现在南方农村收割稻谷、或是北方打场小麦后,是全部出售、还是有自家的粮仓?亦飞以为还是要在广大的农村做到藏粮于民,也减少了物流环节的来回运输。
“功高者莫过于救驾,计毒者莫过于绝粮”。珍珠为宝,食粮为王,衷心地祝愿并相信祖国的仓廪充实而绝对不能受制于人!

  

                                2021年4月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方亦飞,1984年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从事金融经济工作至今。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闻人交公粮,这段记忆你爸爸妈妈都知道...
送粮
散文||再见了,完公粮
交公粮——生产队的往事
当年在京山交公粮
难忘当年交公粮:在记忆和怀想中,回味那个时代的酸甜苦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