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州晋安区,琴亭村老街记忆

老街记忆

作者:黄河清

琴亭虽为古村,但由于时代的不断变革,早已没有了古街,如今连古村也不复存在了。而这条称之为老街的街道,至今也不过四十多年的历史,十年前也已消失。人们怀旧时,再去寻觅老街老巷,只能从记忆中去搜寻觅索了。

1981年,由于铁路扩建的需要,琴亭村大规模搬迁,政府在铁路线以北地域划出一块地建设移民安置新村,即现在的东埔路一带。规划每户用补偿费建设12米长,5米宽,砖混结构连排两层楼房。楼房间的新村主干道有6米宽,200多米长。沿街两侧的住户将临街的房子出租或自己开店,渐渐成了一条繁荣的商业街,不出这条街基本都能完成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的采购。日后,这条商业街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老街。

每到一座城市或地方,心里总会有一个念头指引我,要去寻一条老街,静静地走一走,只为探索与感受老街背后的光阴故事,品味老街略带微湿气味的浓厚与苍凉。记忆中的琴亭老街店铺林立,有百货店、土产日杂店、药材店、豆腐店、理发店、小吃店、烤鸭店、照相馆、打字复印店、录像厅、甚至铁匠铺、裁衣店等等,外来人口还开了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一些出名的店主成了老街名人,如理发陈依伯、铁匠周、锅边林嫂、卖布阿成等等。

一缕阳光从云层中探了出来,很快千万缕阳光簇簇拥拥地挤了出来,老街醒了,一盏盏路灯渐次熄了。新的一天,新的故事从每一家的窗户里飘了出来,一同飘出来的还有一盏烟火,一缕茶香,一份简单的生活。

老街的深处,传来一阵阵车轮滑过的声音,“吱呀,吱呀”的声音由远而近,又近而远,像一曲古老的歌谣穿越岁月的尘埃缓缓而来。卖水粉的中年夫妻推着自制的板车出现在街口的拐角处,阳光在他们身上跳跃着,车里的煤炉,车上的米粉、佐料兴奋地跳动着,夫妻俩说着话,脸上挂着笑容。一路上会遇见卖各种早点的,熟络的,也有不熟的,唠唠几句,问问是住在哪里的,也就熟悉了。他们大都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外来人,挣几个小钱,数着光阴过日子,说上几句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家长里短的,感觉分外亲切。

老街北边入口处有一块水泥空地,卖早点的小贩都聚集在这里,这里的地面沾染了许多的油渍,厚厚的一层油与泥土黏合在一起,风吹日晒也没有任何改变,它们就如同是贴在老街脸上的一块膏药,怎么也揭不下来。卖早点的小贩将家当放好,各自支起了行当。空地上的小贩越来越多,推车来的,骑三轮车来的,挑着来的,忙碌的早晨开始了。客人来了,笑问一句,吃点啥?要点啥?味道挺好的!尝尝吧!……上班族大都喜欢在这里买早点,便宜,花样多,选择性也多,选好早餐后,坐下吃或拿着边走边吃。老街本来就窄,加上买早点的和来来往往的车辆,就都拥挤在这里了,一大早吵吵嚷嚷,人声、车声好不热闹,老街的一天就这样在烟火气中开始了。

布店老板人称卖布阿成,除在老街开个布店外,他还走村串户卖布。常见他肩背一个大包袱,出没在村头巷尾。因阿成的布价廉物美又讲信誉,老百姓都喜欢买他的布。他还会给人量体裁衣,卖布功夫更是到家了。只要阿成一出现,总会有人将他迎进屋。他坐定后便在桌上打开那个大包袱,五颜六色的布料立即呈现在人们眼前,左邻右舍来问讯、买布者络绎不绝。阿成点支烟,笑眯眯地看着自己的面料任人挑选,然后量布、收钱、找钱忙得不亦乐乎。待买布人都散去后,他清点一下,将剩布重新理好,肩挎包袱又去另一处地方了。

铁匠铺在南街头,锄头铁耙、镰刀斧头、刀具剪子,各式铁制农具和大小铁器几乎样样都打。铁匠炉靠拉风箱助燃,请二、三个帮工。老板姓林,有一手打铁绝活,远近闻名,生意红火。每到农忙季节,铁匠活更是应接不暇,熊熊炉火一天烧到晚,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林老板亲抡大锤,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从不马虎了事,关键地方严格把关。那时的铁匠林,在十里八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林记铁匠铺堪称琴亭名店。

老街上还有一家理发店,一块老朽了的木牌子,用铁丝穿着,悬挂在屋檐下,风一吹就来回晃荡,仿佛不断地向路人招手。木牌上写着“为民理发店”字样,大约是用油漆写的,年深月久竟未褪淡。理发的是一个老头,一副眼镜耷拉在尖尖的鼻梁上,人们都称他池伯。下午,理发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池伯每回用剃刀时,会将剃刀在一块油布上刮擦几下,发出喇喇喇的声音。池伯的表情是平静的,仿佛在调理一根松了的琴弦,那双手的动作像舞蹈娴熟轻盈,煞是好看。随着池伯手腕的摆动,推剪“咔吱咔吱”地响起来,一头乱蓬蓬的头发被整理得顺溜溜。池伯仿佛在认真地雕琢一件工艺品,用梳子和剪刀再修整一下,然后洗头、刮胡子、修面,又给掏耳朵、剪指甲。池伯做事十分认真,不管后面的顾客多急,也是不慌不忙地把前客打理好,所以他的顾客络绎不绝。

姚伯的“元宵丸”店生意十分红火。他师从“美雅”的林英南,学得一手做元宵的好手艺,制作的元宵丸供不应求。福州传统元宵很讲究皮韧不黏齿、肉馅味道鲜。姚伯的元宵皮薄馅多、饱含油汁,味极鲜美,还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每粒元宵丸都能做到皮与馅不粘在一起,皮有弹力,口感嫩滑且不粘牙,内馅紧实又有弹性,汤汁晶莹剔透,口感清香,给人一种香而不腻、回味无穷的感觉。每逢春节与元宵,老街人都爱找上池伯元宵店买些元宵丸。它包裹了老街人对平安、团圆的祈望,也象征着一种幸福与安康。

2000年,老街建了一个农贸市场,就显得更热闹了,市场上背箩挂包的,抱筐提袋的,推车负重的,负手而行的,三五成群结伴闲游的,单来独往步履匆匆的,往来穿梭,摩肩接踵,你拥我挤,熙熙攘攘。周边村的小贩们都把农特产品等拿到农贸市场出售,每个小贩都有各自占据的地盘。当然,偶尔会有新加入的,挪挪地方也就挤进去了。卖农具卖刀锤斧镰的,卖百货卖酱醋油盐的,卖服饰卖鞋祙衣帽的,卖蔬菜卖葱蒜瓜果的,卖海鲜卖鱼虾蟹蛤的,卖肉食卖鸡鸭、猪、羊肉的,卖杂货卖草木膏药的,吆喝叫卖声盈耳,讨价还价声震天。这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似乎都与他们无关,只有兜里那些零零碎碎的,沾满油渍、汗渍的钞票最实在,别看都是一块、两块、五块、十块的零钱,生活重担都是靠这些散钱撑起来的。

因为老街狭窄,人流显得更加拥挤,短短一条街,要走遍一次也必然挤得一身大汗。不过,斜阳临近西山时,农贸市场里各种喧嚣便戛然而止。老街华灯初上,此时,最热闹的去处当属卡拉OK厅和录像厅,卡拉OK厅里不时传出港台歌曲《水手》、《像雾像风又像雨》、《甜蜜蜜》,不管是跑调王,还是破音帝都可以过一把歌星瘾。录像厅也是年轻人最爱去的地方,和现在结伴去电影院差不多,都是和好友一起消磨时间的好办法。为了招揽更多目标群体,录像厅的经营者引进各种类型的影视剧,供顾客选择,录像厅门口张贴着各式的碟片和录像带海报,花花绿绿,令人眼花缭乱。

老街人爱养花,没闲地,就养在花盆里,阳台上,多了就搭个架子,一层一层地放。老街人也爱种树,一个犄角旮旯也要植上棵桂花、石榴、银杏,秋来时,桂花飘香,石榴吐红,银杏叶覆盖在门前,夕阳下一片金黄。

老街人爱拉呱,左右邻里,一只小竹椅,一块青砖,一条木橙,一支烟,一壶茶,不急不躁,低声细语,家事国事,大事小情,谈古论今……摆的是龙门阵,聊的是快活林。心里堵的,聊一聊就通了,头脑里乱的,捋一捋就顺了。春夏秋冬,寒来暑去,日出日落,风来雨往,老街人的日子就这么过着。

老街人好,板栗酥、千叶糕、糖炒栗、菜头饼、炒肉糕、礼饼……老街上的炸虾酥香了半条街。街边的永泰葱饼又吊起了多少路人的胃口,还有臭味熏天的黑黢黢的豆干……

老街人好玩,树荫下、弄堂里,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手中的纸牌甩在石桌上,叭叭地响;棋局前,长衫短膀厚厚地围成一圈,一相半天;操起二胡,一曲《跨上骏马保边疆》,拉得如痴如醉;遛鸟的、舞剑的,耍一段太极,扭一曲扇子舞……老街人活得不紧不慢,滋滋润润。

老街人实诚,平日里只要有人问个路或向门里探头张望,定然热情招呼,出门相邀,进得屋来,敬烟奉茶让座,相谈无隙。

时光流传,不断长高的楼群终于将老街淹没,而关于老街的记忆也随同时间的潮水涌向了岁月的另一端。老街没了,人散了,旧时光一去不复返。对于许多人来说,老街成为记忆深处最低的符号,逐渐荒芜,不再寻觅。然而,老街里的岁月,老街里的故事,将会长久地予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是悠远的乡愁。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专刊《福州》以优美的散文笔法,生动地讲述福州故事,多角度描绘福州山川壮美画卷,展现福州这座慢城市、宜居地的优雅品味、诗意情调。
《乡愁里的福州》
讲述福州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史,重点介绍福州的琉球遗迹(河口人文风景)、探讨明清的中日琉关系。
《流翠烟台山》
述说仓山人文历史故事,全景式活画出近代福州口岸城市的熙熙攘攘的生态图像,反映福州悠久灿烂的海丝文化。其中部分篇章是作者在仓山生活的口述史,再现了仓山的旧日风情。
《琼花点绛马厂街》:述说马厂街的园庐故事、错综复杂的家族往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连这15家早点铺子,吃过5家以上,敬你是个吃货!
【怀旧】14年前的福州南后街原来是这样卖花灯的! 一组照片看哭了无数福州人......
记忆:八九十年代的福州老照片!|福州|记忆|格致
真的老了!临海绝版老照片流出,唤醒多少人尘封的记忆!
【老扬州】新胜街 定格不夜老扬州
录像厅记忆,猎杀纳粹题材动作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