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州《琴亭岁华记》:琴亭、琴亭村、琴亭湖、琴亭溪、琴亭桥

2022年,由福州市晋安区琴亭村村委组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著名作家、福州文史专家共同采写的历史散文集《琴亭岁华录》在出版过程中。

近期,本公号陆续推出这本书的部分文章,介绍这座已消失的古村历史,内容包括风景建筑(桥、井、庙)、文化教育(琴亭小学)、家族故事(严氏、陈氏、林氏、金氏、马氏等)、品牌工艺(正泉礼饼、刺绣)、民俗活动(春节、端午)等,欢迎大家关注和分享文章,也欢迎了解琴亭村历史的村民联系我们,讲述您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共同的家园记忆,留住乡愁。

如需图文并茂的纸质版书籍,请联系琴亭村村委,领取本书籍。

本篇六千多字,是一篇学术文章,通过查阅大量古籍、走访古村遗址、采访当地村民,考证琴亭村的村落建置年代、村名、湖、溪、桥的方位及历史沿革情况,帮助新时代的琴亭村民更详细地了解琴亭村的古往今来。

琴亭岁华记

作者:孟丰敏

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周易,农耕时代的古人非常讲究科学合理的住宅风水布局,生活中离不开阴阳五行八卦,有的村落甚至按照阴阳八卦来布局,而阴阳之间那道分割线即村里最重要的河流。河流对于古村落如同人体里的血管,滋养一方百姓。因此,中国所有的传统古村落都有一条河。不仅如此,有河一定有桥,还有亭,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水乡风貌,尤其在南方,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炊烟袅袅的村庄,尽显南方灵秀婉约之姿态。

古村,我最喜欢看的是村里的溪流。每当一泓池水映入眼帘,仿佛看见了一位佳人的善睐明眸在波光荡漾,令人怦然心动。水就是古村的灵魂所在。某天,我意外看到了一张古村庄的照片,白墙黛瓦、榕树、稻田、炊烟,朦胧的层叠山峦,宛如一幅画般展开。古厝前有一池塘,清澈的池水宛如明镜,将巨大的古榕映照在池水中,仅凭一眼,便令人印象深刻。据村民说,这片池塘便与琴亭村的琴亭溪相通。多么清澈美丽的溪流呀!

“琴亭”村名更令人产生无限遐思。琴棋书画是古人修身养性的四种技艺。弹琴时,贵禄荣名皆可忘却,更令我好奇的是,这是怎样的一把琴、一座亭、一个村?

2023年初春,我刻意到村里寻访琴亭,却只看到琴浦新苑里一座新修的琴亭,并非古迹。那么,古村为何命名为“琴亭”?这座古村的生命线——河流在哪里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实地寻访。

琴亭古村

关于琴亭古村的历史,搜遍福州古籍,如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福州知州梁克家撰写《三山志》卷第十六、明王应山《闽都记》都记载了琴亭村的历史情况。清末郑祖庚的《侯官县乡土志》更加详细地说明:“西园区三峰耸翠如列屏然。近乡之山,南有凤山,北有玄坛岭,玄坛古庙在焉,为诸乡会议之所……逾山峡而下,与闽县之苔井交界。西,曰:磐石、岑亭。亦名琴亭,傍山而居,前后约百四五十户。”

这些古籍记载很重要,我特别摘抄下来。对照清朝的这段历史记载,再对比今天的琴亭村情况,真是感慨沧海桑田的巨变。

琴亭村历史先从唐朝说起。《三山志》记载那时福州户籍衰少,郊外荒山野岭,人迹罕至。但《福州郊区志》记载,晋代以前,新店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因为秦汉时,闽越国的城池就在今天的新店古城。琴亭古村也属于闽越国古城范围。

唐朝时,琴亭古村属福州市闽县灵山乡怀贤里。琴亭古村背靠罗汉山、琴亭山,村前有溪流穿过,地下水源丰富。

琴亭山就是民间传说的福州青龙生的第九子,位于罗汉山的西麓,如青龙匍匐下山。琴亭村的老村民说,这条龙是一条护佑当地的福龙,头在琴亭山,项在青井,尾靠罗汉山,两只龙眼,一只是琴亭山之阳的一口井,另一只是琴亭山之阴尾厝边的一口井。

琴亭古村的水井多,杨庵里原有一口水井,井栏上刻字说明该水井开凿于唐元和二年(公元809年)。可惜杨庵里拆迁后,水井已填埋,没有留存照片佐证。但这一切说明按中国传统风水堪舆学看,琴亭村乃宜居之地,或许早在闽越国时期便有居民聚居成村落。

不同历史时期,琴亭村所属的管辖县区不同。北宋时,琴亭古村从闽县改为怀安县管辖。宋到明,琴亭古村依旧属于灵山乡,东湖之东北隅。清朝,琴亭村属于侯官县西园区,且位于西园区的西边,也是位于罗汉山西麓,民国时,琴亭古村属于闽侯县(今福州市)莲峰乡。

虽然琴亭古村早在唐朝已出现,有人口聚居此地,但那时不是一个正式有村名的村庄。琴亭村的正式建置,按历史资料记载推断的是北宋开始。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福州建置怀安县。

怀安县衙三次迁移。最初设在闽侯县的荆溪镇桐口村,第二次迁移到仓山区的石岊村(今淮安半岛)。《闽都记》记载,最后一次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知县薛武营将县衙移建城内,位置在福州府城西北角的永安门外。永安门外即屏山一带。那时的怀安县比闽县和侯官县管辖的区域范围更广,包括了琴亭村。

北宋,蔡襄(1012年-1067年)开渠时已有琴亭村。清王应山《闽都记》补充记载了蔡襄为复古五塘,以溉民田,有意浚治西湖,未果,乃命疏导渠沟六十有九,以兴水利。这69条渠沟就包括了琴亭。说明有琴亭村,才会开渠引琴亭湖水。

民国文学家何振岱主编的《西湖志》记载:“龙腰、湖心、琴亭诸处皆滨东湖,里数最长。”“又至铺前河、琴亭村为来宜铺。父老云,此地本凿山通渠,河势高仰,得水为艰,又至琴亭桥,穷于罗汉山之阴,为旁支之一。”

综合以上古籍记载说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建置琴亭村时,已设专门管理邮政的来宜铺。今天的福建省体育馆一带当时属于琴亭古村的田地。因此,怀安县衙署与琴亭古村近在咫尺。

北宋开凿的琴亭湖,今在何方?琴亭村的村民尴尬地说,现在的琴亭湖没有经过琴亭村内,距离琴亭小区却很近,但琴亭小区的居住者都是外来人口,属琴亭社区管辖,与琴亭村无关。琴亭村民不无遗憾地说,琴亭村的历史大家不了解,所以现在解释不清楚琴亭湖和琴亭村的关系了。沧海桑田的变化,琴亭湖和琴亭村真的就此断联了吗?

琴亭湖与铺前河

根据《侯官县乡土志》记载,西园区、琴亭村水系发达。老居民说五十年前,村内有琴亭溪、浦前河、门前溪等。这些河流都与琴亭湖有关。

清朝徐景熹撰写的《福州府志乾隆本》记载:“东湖,在县东北。”“东湖,在西湖北,亦晋太守严高所凿。”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时任福州知府的蔡襄浚治西湖,灌溉农田,谁知不成功,只好将晋朝严高所修筑的城壕拓宽重建成福州的护城河——晋安河,成为福州城外重要的运输航道,也是福州河道最长、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不仅如此,蔡襄要求疏导渠沟69条,令晋安河所经之处也形成塘、垾、陂、湖、池等。当时琴亭村民凿山通渠以灌溉农田,琴亭湖此时出现,河流里数是东湖中最长的。

但是南宋末年,东湖渐塞为民田,低洼处形成湖泊池塘。琴亭湖里数是东湖中最长的,至今还在。

2021年,晋安区五四北琴亭高架桥下,原磐石村里修建了一座琴亭湖公园,南起福州三环路,北至南平路,西至福飞路,东至罗汉山、福建儿童发展学院。

琴亭湖公园面积跟左海公园相当,湖面东西向长约1100米,南北向宽200米至350米,成为五四北片区一个重要的休闲公园。公园的花海中有一狭长的湖泊像一支琵琶,正是琴亭湖,从此向南与晋安河连通,流经东浦路的琴亭村。村旁的茶园路和公益路之间的这段琴亭湖,从此不再称作“琴亭湖”而叫“晋安河”了。

现在人们难以想象北宋时五四北有一座依靠着罗汉山的古老的村庄叫“琴亭”,村内有一座琴亭山,南宋时有了琴亭湖,后来还有琴亭溪、南禅湖、马头池、井龙池、火烧池、双屿池、池楼后、凤来轩池、白莲浦、浦连河、浦前河、延安里池、门前溪、居龙街大小两口池塘。琴亭村先民凿山通湖牵溪建池以溉田,形成良田千亩。

因为有琴亭湖,村里又有了一条琴亭溪,其发源于大北岭,流经象峰、溪里、秀山、磐石,经琴亭、思儿亭、树兜、汤边,汇入闽江。

老村民说,琴亭湖公园的琴亭湖到思儿亭小区的一段河流即琴亭溪。为了蓄水灌溉农田,先民在思儿亭北五十米处筑一道拦溪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疏浚晋安河而填埋部分琴亭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琴亭溪几乎悉数填平,仅残余现在一段沟渠,位于琴浦新苑和琴亭小区之间。

在琴亭村生活五十年的村民王正蓉女士说,琴亭村拆迁前,她家就住在浦前河畔。五十年前的古村里有一条大河叫“浦前河”。浦前河一百多米长,六七十米宽,河水清澈,村民在河中洗衣、摸螺、养鱼。

《侯官县乡土志》记载:“乡之前有白莲浦,潮汐往来,田园资以灌溉。浦边有一古塔,明陈培所所建。”

据说浦前河是明朝首辅叶向高开凿。浦前河原名铺前河,是来宜铺前的河流。此河一开,琴亭山之龙脉被截断,风水告“破”。

真实情况是明万历前,每年春末夏初山洪爆发,琴亭村饱受洪患之苦。叶向高便主持开凿浦前河,沟通了白莲浦与浦前河。两条河畅通后,琴亭古村被截为两段:河东为上爿,河西为下爿。村民从此将浦前河又称“白莲浦”,今惯称“浦前河”。

白莲浦(浦前河)上原有一座白莲桥,桥旁有一座明朝天启年间,工部尚书陈培所建造的石塔。

五十年前,浦前河边住着林家、欧阳家,浦前河的白莲桥边住着陈家和姚家。陈家人说,浦前河靠近街道的拐弯处有一座青石板铺就的大石桥,五米宽,七八米长,桥畔有一条街,是村里的古街。街的另一头还有一座小石桥,桥边有一条门前溪,溪边住着金家。

20世纪初,浦前河依旧可通闽江。每年端午节,四乡龙舟队在浦前河上竞渡,琴亭村的龙舟队经常拔得头筹。1958年外福铁路和东浦公路建设,贯穿村庄的浦前河被截留,余流主要在琴亭村内,经引渠注入晋安河。1981年车辆段项目征迁琴亭村,浦前河被填埋,变成福州铁路修配厂。

2023年春,我从琴亭湖公园的秀峰路出口步行前往东浦路,穿越罗汉山隧道,拐到站西路,看到碧桂园融侨时代城,从这里过街到对面的地下通道,就到了东浦路,一直往西走就是琴亭村的三个小区。村民回想起当年的浦前河早已消失,不无感慨地说:“沧海桑田,变化太大了。但如今住在公寓楼里,比当年住在柴栏厝里,条件好多了。”

琴亭桥

北宋时管理琴亭村的怀安县知县樊纪修建了十三座桥,其中一座桥就修建在琴亭溪上,名“琴亭桥”。桥附近是琴亭,村民称琴亭这一片区域为“亭下”,后又修建琴亭下桥、白花六角亭桥。

《侯官县乡土志》记载:“(白莲)浦边有一古塔,明陈培所所建。叠石嵯岈,如戴鍪屹立而听号令者……”

《西湖志》记载:“由湖头井至西园村白连桥,桥旁石塔,明天启造,又至琴亭下桥、白花六角亭桥。”“西湖水断到龙腰,只隔琴亭二里遥。每到浮仓山下望,无人能识十三桥。”

《闽都记》记载:“东湖既湮,赖此港浦桥梁,导东北诸水以达于东门。按:十三桥,今俱湮塞无存。”

同一条河的名称,清代的《侯官县乡土志》记载是“白莲浦”,民国的《西湖志》记载是“白连桥”。虽一字之差,意思差别很大。或许白莲浦是种满白色莲花的河浦?无论如何,古籍记载说明民国时港浦日渐淤塞,东湖遂消失,十三桥无人能识,白连桥因有白莲浦(铺前河)犹存。

那么,琴亭桥在哪里呢?它就位于琴亭溪上。当年的琴亭溪流经思儿亭,琴亭桥就建在思儿亭附近。

据老村民回忆,五十年前的琴亭桥是木桥,后来改为水泥桥。2016年,琴亭村全面拆迁后,公益路思儿亭小区附近的水泥琴亭桥也日渐朽坏。为了便于村民出行,就在旧桥上架设了一座新的铁制“琴亭桥”,形成了独特的高低桥。村民们当初很高兴有了时尚、坚固的新桥,如今又颇为遗憾地叹息,如果当年若懂得保护这些老建筑,留下旧桥作为纪念,近旁另建一座新桥,会更好。

琴亭名称

介绍琴亭古村、琴亭湖、琴亭溪、琴亭桥情况后,最后才能综合推敲“琴亭”名称的来历。

中国古代最早的亭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秦汉的亭是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

《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魏晋南北朝时,驿制代替亭制。此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或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

琴亭之亭,或许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那时福州属于闽越国管辖。今天的新店闽越国古城范围应当就包括了琴亭古村。或许秦汉时,琴亭古村里的“亭”是一个类似驿铺的基层组织。那么,琴亭古村的历史便要提前到秦汉时期。或许日后这座驿铺作用的“亭”被废弃,演变为真正的亭子建筑。因为职能作用变化,它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那么,琴亭村里真的有一座和“琴”有关的亭子吗?

琴谐音“情”。琴境撩人,中国古人抚琴觅知音,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他们在山水丘壑间,寻觅琴境和知音。因此,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崇尚老庄之道,常聚竹林饮酒赋诗,操琴吟唱。

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借琴怡情,借琴起兴,借琴衬景。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洛阳故居南园,建琴亭,并自谓“虽有宾朋,无琴酒不能娱也”。他的庐山草堂是“不可居无琴”。因为琴声可忘忧解乏、助景娱情。可见琴境是营造自然脱俗、幽雅闲适的出世境界。“琴”的作用这么大,因此古代文人家境宽裕的家中多有琴室,室外则有琴亭。

琴亭方位

古人对建筑的建造位置十分讲究。亭子一般建在山顶,既是一个到达山顶的标志,更是遮阴挡雨歇脚之处,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临水处筑亭可倒影成趣,月色下,人于亭内凭栏闲坐,欣赏湖光月色,恍如瑶宫仙境。因此,亭子构成溪流、湖边景区的重要建筑。

古代全国各地都有琴亭,比如《东维子集》记载:“夕阳下舂,新月在庚,阊阖从兊,至公子鼔琴亭之所歌,商声若出金石。”

《御定全唐诗》:“虽有宾朋,无琴酒不能娱也,乃作池西琴亭,加石樽焉,乐天罢。”

古人作诗常联系周易八卦理论,比如“新月在庚,阊阖从兊,商声若出,池西琴亭”都围绕一个问题即西位。因为庚在西方白虎位,西属五行之金,金石之声即声音来自金属,后来指高昂的乐器声音或是音乐。

《淮南子地形训》记载:“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

《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王逸注:阊阖,天门也。”

纵观古籍记载之“琴亭”皆与西有关。说明古人喜在池西建琴亭,而且阊阖从兊(兑),意谓金石之声在西。文人雅士以为在西边的天门弹琴,岂非仙人?

唐朝,中国各地琴亭最多。当时福州也许有一位文人雅士在罗汉山西麓,琴亭山下,琴亭溪之西建琴亭,琴亭溪、琴亭山、琴亭相映成景,当是琴亭古村最是风光旖旎之处,更是村之中心。

古代村落多营造建筑意境。于是,一位诗人、一条溪流、一座亭的风雅故事诞生了。“琴亭”之名流传下来。历经几百年,或许这座木构的琴亭朽坏倒塌了。

琴亭建在琴亭溪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侯官县乡土志》记载:“玄坛古庙在焉,为诸乡会议之所。庙后有文昌阁,傍列精舍十余楹,为诸乡讲读之所。乡之前有白莲浦,潮汐往来,田园资以灌溉。”真武庙当年是诸乡会议之所,庙后有文昌阁,附近还有琴亭溪、琴亭桥。

因此,推测琴亭建在琴亭溪的西侧,即琴亭桥畔,距离真武庙(玄帝庙)不远,方便过往者休憩、迎来送往。

明朝王应山撰写的《闽都记》中提及:“琴亭,在二都,先朝邑令所建,巡行阡陌往来稍憩于此,俗呼虔亭。”既然有明确的古籍记载,可以确定宋朝的怀安县知县樊纪复修建了琴亭。这段话的描述也可见当年的村景村貌,说明阡陌往来的人不少。

樊知县常来琴亭古村了解民风民情,造访村民,看到村里往返者、辛苦劳作的村民休息时无处依靠,尤其炎炎夏日田间耕种者更需要一座避暑喝茶的亭子,更不必说官员巡行阡陌时也需休憩。于是樊知县建造十三桥之琴亭桥时,也拨款建亭。

虔亭

为何俗呼“虔亭”呢?根据古籍记载,我做了大胆猜测和求证,北宋怀安知县樊纪复不仅为官清廉,且擅于体察民情建桥,还曾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扩建孔庙学宫,于任上做了许多惠民实事。

他的爱民之情感动了村民,村民以“虔”字来表达他们对爱民县令樊纪复的恭敬诚意之情。无论如何,因年代久远,“琴亭”俗呼“虔亭”已难以考证,只能由此当作一个美好的传说来演绎。

无论如何,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礼乐教育,而礼乐教育的中心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乐教离不开古琴。“虔”与“琴”皆与传统礼教文化有关。因此,琴亭古村也是一座历史悠久、虔敬礼教传家的古村。

《侯官县乡土志》记载:“西,曰:磐石、岑亭。亦名琴亭,傍山而居,”

“岑”本义是小而高的山,泛指山。或许,“岑亭”的名称与罗汉山、琴亭山有关。

无论如何,说明琴亭的名称曾有多个,或许是不同历史时期因风貌之变迁而产生新的俗称,也许是更名,也许是别称。

琴亭附近的一片土地称作“亭下”。据村民说亭下即现在的真武庙、琴亭新苑一大片区域,以前都是良田,村民便在此耕种。1981年车辆段项目征迁琴亭村时,真武庙一带被拆迁改为新村。1992年,村中重建一座琴亭于琴亭境西侧。

侯官县西园区

福州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琴亭古村在唐朝时属于闽县灵山乡,清朝时属于侯官县西园区(厚山、崎山、盘石、琴亭、洋下、凤山、水头、涧田、泉头、西园、汤斜、篁墩、岭下、溪里)西园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置沿革调整多次。琴亭村和西园村、磐石村等的历史是共同的,有交叉之处,无法分割清楚。

因此,不能说琴亭湖只属于今天新店镇的西园村、磐石村、琴亭村,也不能把整个西园区域的人才全部归属到某个村。

这漫长的千年岁月时光,我们从一个村落看到了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在变迁中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沧海桑田巨变的喜忧、各个姓氏族群分散疏远的悲欢离合。

如今,琴亭村内的琴亭湖及其支流、溪水、池塘都陆续填土盖房,众多的桥如琴亭桥、白连桥、琴亭下桥、白花六角亭桥等也随之消失,幸好尚余一条琴亭溪佐证琴亭村的历史。

除此外,房地产开发商在琴亭村的两个小区内新建了两个亭,即琴浦新苑里靠近东浦路边的琴亭、祥亭佳园小区门口的祥亭,算是对消失的古村古迹的弥补,让村民们也多了一个夏天乘凉、茶话的休闲去处。

作者简介

孟丰敏,笔名璎洛,福州人,热爱文艺创作,撰写多部闽都文化散文集,作词作曲多首福州歌曲:2014年旅游歌曲《卡遛福州》首推“丫霸”歌词赞美福州,被台湾《台视新闻》称作神曲介绍推广,2015年为首届青运会创作《我在福州等着你》,还有《诗意榕城》《梦里琼花乡》《诗恋烟台山》《初见梅坞》推介福州,作词作曲杭州陈文龙文化节主题曲《丹衷昭天地》、以林觉民《与妻书》原文集句和作曲,作曲《人间四月天》获得2017年度全球华人国际音乐节创作银奖。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专刊《福州》:以优美的散文笔法,生动地讲述福州故事,多角度描绘福州山川壮美画卷,展现福州这座慢城市、宜居地的优雅品味、诗意情调。

《乡愁里的福州》:讲述福州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史,重点介绍福州的琉球遗迹(河口人文风景)、探讨明清的中日琉关系。
《流翠烟台山》:述说仓山人文历史故事,全景式活画出近代福州口岸城市的熙熙攘攘的生态图像,反映福州悠久灿烂的海丝文化。其中部分篇章是作者在仓山生活的口述史,再现了仓山的旧日风情。
《琼花点绛马厂街》:述说马厂街的园庐故事、错综复杂的家族往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探村福建寿宁 | 西浦古村,三排碇步十座桥,闽东村落别样美
福州琴亭湖扩湖造景 将建两通道打通环湖步道
浙江在水一方的避世古村,小桥流水映照古街旧巷,成为绝美打卡地
晋安上河图!福州这个网红打卡点,超多美图来了!
榕城地标 | 林浦古村,福州千年传统村落
【 黄埔古村 · 悠闲漫步在其中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