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瑞彬文学原创】一个人的行走

个人简介

  卢瑞彬,笔名:安白、默涵,内蒙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攀援生命之圆》、《花香满径》;长篇传记《辽河之魂》 、《赤子情怀》。

  创作发表都市长篇小说《醒来的青年湖》,玄幻儿童长篇小说《聪聪救母遇险记》。长篇散文《遥远的牧歌》,短篇小说《大海带走每条河流》。

  玄幻儿童长篇小说《聪聪救母遇险记》获全国榕树下第二届儿童长篇小说大赛佳作奖。

  工作经历:历任林西纪委宣教调研室主任、林西县外宣办副主任、林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07年借调内蒙古日报赤峰分社,开始“走遍天崖”的人生。


【卢瑞彬文学原创】一个人的行走

文 / 卢瑞彬

  曾经在一年的初冬远游。赤峰的街头已经暮色苍茫,我拖着一个黑色的旅行包走向火车站,在昭乌达路上行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不息的车流在我的身边呼啸而过。手冻的麻木,我换了另一只手拖着旅行包,不想打车。斑斓的灯火映照着我冻得生痛的脸颊,也映照着我斑斓的思绪。

  很多东西经过沉淀,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忙碌了太久,就得给自己放假,给心灵放假。旅行,我不愿跟团走,那样如“驴子”一般忙碌,走马观花,到头来都“似曾相识”,和白跑一趟差不多。

  记得舒国治说过,走路,是人在宇宙最不受任何情境缰锁、最得自求多福,最是踽踽独尊的表现情状。因为能走,你就是天王老子。古高士多访道求仙,我亦能漫游流浪,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那一刻,我体会到了“行者无缰”的自由。

之一:黄浦江畔听涛声

  按照自己的行程,第一站是上海,在网上订好了房间——海上小喔,外滩店350房间。下午三点,我进入了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走出虹桥火车站,乘上2号地铁线,去寻找福州路21号的“海上小喔”。

  走出地铁2号线,在上海繁华的大街上却绕了很长一段路。“海上小喔”有很多分店,找到第三个,才找到我的目的地。

  好精致的“海上小喔”!我的350房间,白床白被,一床,一桌,一椅,一细长镜,一洗手间,一浴缸……没有多余的地方,人饮水细弯长的水龙头旁,也有文字注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住起来倒是舒服。

  我预订这个位置居住,是因为它靠近外滩。窗外就是黄浦江,临江照水是我的心愿,因天性喜水。

  放下行李,简单吃了一些东西,已是傍晚时分,我来到外滩的黄浦江边。初冬的上海,外滩行人稀少。寒风吹来,黄浦江一江冬水滚滚东流。站在江边久久地凝望奔腾的江水,脑海闪过一些歌词和画面: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甚麽……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面对滔滔江水,把心事交付,黄浦江的包容与接纳,仿佛面对一位知心的老友,不会被背叛,不会被出卖,所以无须顾忌什么。是一场沉默的无言的对话、一场灵魂和时空的交流。

  我的对面,矗立着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广播电视塔,她犹如一串从天而降的明珠,散落在上海浦东这块尚待雕琢的玉盘之上。而夜色下的东方明珠,仿佛一位古人在诉说这座城市的历史。江里仍有船只在穿行,黄浦江的夜景灯火阑珊,却已经沧海茫茫。这一刻我等待已经很久,太多的语言和思绪,太多的内心波澜都随江风飘向远方。个人的酸甜苦辣,面对浩瀚的黄浦江,已经化作一丝丝水汽,融化在江里。

  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不仅是上海灿烂文化的象征,也是上海历史的见证。它贯穿上海百里港区,虽无名山秀岭可供观赏,但却有其独特的韵味。明清时,“黄浦秋涛”为沪城八景之一。关于黄浦江的开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百姓,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我在上海逗留了五天,每天的傍晚,我都来到江边,看滔滔的江水,听雄浑的江声,梳理反思我的人生,我想大声问江水一些事情,还未等我开口,东去的江水似乎在瞬间给了我答案。和黄浦江这样一场约会,让我后面的旅程愉快而轻松。

  那天,我乘车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世纪广场、川沙、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给我开车的师傅是一位快70岁的老人,我和他聊天,问他家里的情况,他说,他祖祖辈辈生活在上海。他们一家三代六口人住在30平米的房子里。我问他,那怎么住啊,他说,家里都是上下铺。上海的繁华、灯红酒绿,旅游美景,自不必说。我还有一个心结,想走进上海人的弄堂去看看,听老人这样说了,就更想看看,看到弄堂,才算真正看到上海人的生活,繁华后面个体的真实。

  繁华的街市,很多城市大同小异。看过弄堂,才算到过这座城市。我用了半天时间,找了一个理由,走进了一家弄堂,石湖弄27号。一个中年妇女在一个墙角炒菜,煤气的味道和炒菜的味道混合在一起,热气在小角落里氤氲盘旋。那是一间厨房兼放杂物的地方,空间极小。我发现,弄堂每一点空间都放着密密杂杂的物品。屋里是学生宿舍一样的上下床铺,床下也塞得满满的。

  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他们已经习惯了弄堂的逼仄。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这些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洋溢着相同的气息。

  走出弄堂,看整幢楼,每一个小窗子就是一个家,楼与楼间的距离不过两米宽,一大步都能跨过去。楼间拉起横杆,晾晒着各类衣物,如飘扬的万国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条骑行路线如童年穿梭在弄堂里那般自在
上海的风花雪月贴着“第一湾”(09.11.11)
上海,34亿打造,魔都这家酒店创造奢华新高度
外滩的早晨作文
东方明珠----上海黄浦江外滩
1927年的上海黄浦江和外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