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照心要专注什么地方


观照心要专注什么地方

要觉察心,你应该专注观照心生起的地方。心可生起在六根: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和心所依处。眼识发生在眼门。当可见色撞击眼门,眼识便在那里生起。同样地,耳识发生在耳门,鼻识发生在鼻门,舌识发生在舌门,身识发生在身门。

最后是意识,依据西方的观点,这发生在大脑里,但是佛教说它发生在心所依处(hadayavatthu)。大多的心识发生在心脏,那里是血液循环的中心。所以,要观察心,你要把注意力放在心脏部位。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果报心,非善非不善。见到不好的,是恶业的果报;眼见到好的,是善业的果报。耳闻等也是如此。

见、闻等发生时,你应该当下正念了知它们,如此它们将仅停留在那里(即,仅是果报而已),不让贪、瞋有机可趁。如此,心便得到保护。《法句经》说:「被守护的心能带来快乐。」(citta? gutta? sukhāvaha?)。这便是为何用正念观察来调伏心会非常重要的原因。

事实上,单独见到「眼识」,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眼识与许多其他的心所一起生起,例如,使心与色接触的「触」心所,感受苦、乐、舍的「受」心所、记忆所缘的「想」心所等等。其中还牵涉眼净色(cakkhuvatthu)、色所缘(rūpāramma?a)等等的色法。

所以,当明显的眼所见色撞击健康的眼净色时,眼识必然生起。如此,眼见物包含了色法和心法。你无法单独见到眼识。因此,在眼见物时,你应该觉察这些现象为一个整体,依据契经(sutta)标记为:「见、见」,而不是依据阿毘达磨去分析它们。

如果在眼见物时,你观察见的现象,你会经验到相关身、心现象的独特性质与共同性质。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细滑、意识法,也是如此。然而,在开始练习时,禅修者很难观察到许多目标。

初学者应当从容易且明显的目标开始,如同小孩刚进学校开始学习一样。佛陀教导出入息作为心可安住的目标。腹部上下也应是如此。当你行禅时,你应该先一步作一个标记:「右」或「左」。之后,才做两个标记:「提起、放下」。之后,做三个标记:「提起、推前、放下」。如此,你可以逐渐增加禅修目标。循序渐进,你的练习会进步较快。

与贪相应的心

你应当了解修习心随观的正确时机。在观察腹部上下时,如果心跑到诸如色、声、香、味等可爱的所缘,贪爱便会生起。当你得到你想要的事物时,将会有执着。这种与贪相应的心,称为sarāgacitta(有贪心)。

当你察觉它时,应立刻观察它。这时,它也许会立刻消失,若未消失,你应当继续观察它,直到它消失不见。你的正念也应当知道贪何时灭去。这是依据《念处经》所说的心随观的方法。

《念处经》说:「心有贪时,了知心有贪。心离贪时,了知心离贪」(sarāga? vā citta? sarāga-cittanti pajānāti, vītarāga? vā citta? vītarāgacittanti pajānāti.)你应当依据佛陀的教导来练习,而非依据自己的想法。

若有个地区爆发流行病,你当然可以避开这种地方。但是,除非你是阿罗汉,否则你不可能避开有贪的心。预防是最佳的方法。要预防有贪心生起,你应该准确、努力地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

这时,有贪心便没有机会生起。这就如同预防火灾发生。当火灾发生时,你应该立刻扑灭它。当你患有某种疾病时,你应该立刻治好它。同样地,你应该预防有贪心生起,如果它生起了,你应该透过正念观察,立刻治好它。

当禅修者能够全神贯注地观察基本目标或其他显著的目标时,便不需额外去观察心修习心随观。但是,当你发现心散乱或与贪或瞋相应,你便需要觉察心的状态修习心随观,而不是去做其他的事。

离贪的心

佛陀说明心随观时,曾教导应该如实觉知离贪的心(virāgacitta)。离贪的心通常意指包含出世间心在内的八十一种心。但是,如之前提过的,出世间心不可以当作禅修目标。所以,我们应将离贪心理解作世间善心(kāmāvacarakusala)和无记心(abyākata),因为心离贪时,心变得清净。

这就是为何注释书将离贪心解释作世间善心和无记心的缘故。总之,重要的是,当离贪心出现,取代有贪心时,必须觉察这个离贪心。更重要的是,你应当在有贪心生起的当下观照它,如此你才能够战胜心的染污。这便是心随观(cittānupassanā)。

有瞋心和离瞋心

瞋或恚,是喜乐的相反物。瞋生起时,你想要伤害他人。愤怒、生气、不满等称为有瞋心(sadosa-citta)。远离瞋时,心变得清净、美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未保持正念,不可意的所缘便会让你生气、难过或感到不满。无论瞋何时生起,你应当在察觉时立刻观察它。当你感到不满意,便观察不满。当你有怒气时,观察怒气。当你感到厌恶时,观察厌恶。当你生气时,观察生气。

一两次观察后,它们也许会消失,或者你必须持续观察,直到它们消失为止。这时,纯净的心会取而代之。这样的离瞋之心,你也应当加以观照。所以,佛陀在《念处经》说:sadosa? vā citta? sadosacittanti pajānāti, vītadosa? vā citta? vītadosacittanti pajānāti.(心有瞋时,了知心有瞋,心离瞋时,了知心离瞋。)

被染污的心就如同疾病或火灾。疾病发生前,你应当事先预防。当它生起时,你应当立刻治疗它。同样地,你应当在火灾发生前先做预防。如果它爆发了,你应该立刻扑灭它。

要预防烦恼生起,你必须运用全然的专注、精进、正念、定力,观察当下生起的目标。当烦恼生起时,你应该尽快加以观察。无论如何,预防总是胜于治疗。

愚痴的心

对真理无知总会带来怀疑、不确定与困惑。这种迷惑的心,称为mohasammoha,愚痴。愚痴有两种:与疑相应,或与掉举相应。

除非你能准确努力地观照身心现象,否则你将无法了解身心现象的本质。这时,心会被疑惑、不确定(vicikicchā-sampayutta)以及烦躁、后悔(uddhacca-kukkucca-sampayutta)所迷惑。如此,你便无法保有宁静、安详。这种被迷惑的心,称为sammohacitta,有痴心。

假如你一秒有一个愚痴,一分钟便有六十个愚痴。五分钟将有三百个,一小时有三千六百个。只要你缺乏正念,愚痴的障翳便会逐渐累积,愈积愈厚。这愚痴障翳称为moha-patala

这种愚痴可比作眼睛的白内障。如白内障尚薄,仍然能模糊地看见一些事物。如果白内障非常厚,眼睛甚至会瞎掉。同样地,如果有人被愚痴厚障所覆盖,将变得盲眼而无法见到真理。佛陀被称为sālākiya,眼科医生,因为他教我们如何去除愚痴的白内障。要去除愚痴白内障,你必须正念观照当下生起的目标。

广说愚痴的心

愚痴的心与许多不善心所相应,有时是贪、见、慢,有时是瞋、嫉、悭、掉举、后悔。在正念成熟之前,即使在密集禅修期间也会想到欲乐。有时候,你会对自己或自己的成就感到自傲,甚至可能对练习感到骄傲。当你想着「我是如何如何的人」时,我见便伴随着愚痴的心而生起。

就与瞋相应的愚痴心而言,有两种瞋。1. 积极的瞋,如生气、怨恨、厌恶;2.消极的瞋,如害怕、忧伤、悲愁等。在密集禅修期间,你也许会担心久坐可能对血液循环造成伤害,导致疾病或中风。

有时候,你会讨厌某事、某人乃至禅修营的紧凑作息。有时候,你会羡慕、嫉妒、后悔。不善心所便是如此伴随愚痴的心。要克服这些烦恼,你只需要准确努力地观照当下生起的念头。这是心随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毗达摩讲要》第11讲-欲界心(10)
傲慢等不良心态是建立在什么心态上的,如何认识观察自己的心态?
离欲,当然清心寡欲
乞者鼎然阐述:正法眼藏,禅宗鼻祖
《南传》__五取蕴
如果放不下欲贪心,只会害了自己。李双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