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风传承,渊远流长,江南布衣,布尽其用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我们的先祖开辟了这片东亚大陆最丰饶的土地,建立了人类古代史上最灿烂的文明,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世居于此,永享丰饶与太平。

神州之万里河山、土地物产,原本就是历代华夏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所拓取。

华夏之文华珍品,物华天宝,更是千千万万先贤才智之士累代所积,历时五千载而延绵不绝。

泱泱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衣饰服章,蕴藏着我华夏祖先“天人合一”的大智慧,体现华夏文明“敬天法祖”的礼法仪制。

21世纪初,「汉服复兴运动」刚起步时,确实还只是网络小众圈子的自娱自乐。

那些努力推广的先驱者们,最初经历的是许多无知者的不理解,冷遇甚至嘲讽。

而敢于身着汉服上街,甚至还需要相当勇气,顶着旁观者的异类眼光,被他们视为身着“奇装异服”的特立独行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几经沧桑,几度彷徨。衣裾渺渺,终成绝响。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这首《重回汉唐》的汉服主题曲,最初撰写时,原作者与汉服同袍们,甚至带着几分“敢为天下先”的悲壮。

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这种持之不懈的努力,潜移默化地引导与熏陶,通过各个传媒与各种平台,用自己方式,去努力推广,时至今日,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近年来国力的飞升,经济的发展,广大公众的民族自信心与日俱增,新一代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地认同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服饰。

到现如今,「汉服」与「国风」,不只是被广大年轻一代追捧的热门时髦,更已经真正深入到普通大众中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美好一景,也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东方元素。

汉服,礼也。衣端正,行从容。

其重要的标识为:“上衣下裳”“束发为髻”“交领右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形成,以此区别于游牧民族的披发左衽。

春秋之时,周王室衰微,四夷交攻,有贤相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保护了初生的华夏文明,遂有圣贤孔夫子大赞:「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足可见服饰的礼制样式,更关乎整个文明的存亡。

“上衣下裳”,是指华夏古代服饰的雏形,是分为上下两段的形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

同时,帝王、贵族男性、贵族女性、平民男性、平民女性,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衣服式样,通过各个形制不同的服饰,各种含义隽永的佩饰,各种繁复华丽的丝织纹样,形成了严谨法度、传承千载的“章服制度”。

以汉代服饰为例:

贵族男性服饰:宽衣大袖,袖长“回肘过腕”,平日穿无里衬的单层褝衣。

贵族女性服饰:上衣下裳,上穿深衣,用布四幅象征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十二月份。

男性官吏服饰,身着曲裾袍或直裾袍,大气儒雅,端正肃穆,同样用青、赤、黄、白、皂五色,来区分一年中的不同时节。

平民男性服饰:竖褐,上身穿襦衣,下身穿犊鼻裤。

平民女性服饰:上身穿短襦衣,下身穿长裙,膝上装饰腰带。

同时,随着纺织印染业的发展,汉朝官府也组建了专门的制衣机构,由专职官吏负责。

都城长安,有专为皇室提供制作衣服原料的"东织室"和"西织室”。

在陈留、襄邑、齐郡、临淄等地,都设有"三服宫",专门负责掌管织造皇室所用的各种衣服原料,各有织工数千人在常年劳作。

而所谓曲裾袍、直裾袍、禅衣、竖褐、襦裙、衫裙、袄裙、短褐、冕服、玄端、直裾深衣、曲裾深衣……

这些形制各不相同的古代衣物,它们大体都是用同一种原材料制作而成。——那就是“夏布”。

夏布,是用苎麻的韧皮纤维,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织造而成的布匹。

苎麻这种植物,原产于我国。至今它在我国的产量仍占全世界的九成以上。故而又有一个别称:“中国草”。

提取苎麻的纤维,织造成布匹,是我国劳动人民从三千年前的东周时期,就掌握的工艺。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了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其制作工艺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并一直传承至今。

简单概括,就是将苎麻收割之后,一把薅下全部叶子,然后一气呵成折杆、剥皮。

再将麻皮在清水中浸泡软化,一天后再刮去表皮,获得淡青色的麻纤维,然后在清水反复浸泡、晾干,就能提取获得雪白的纯纤维。

然后将头尾相连捻绩成线,这个工序叫“绩麻”,绩好的丝线,一条条一丝丝,细腻柔软,疏朗分明,便可以用于织布了。

接着,再经由经纱、上机、刷浆、织造等诸道工序,在千家万户纺机梭子地一推一拉中,一匹“轻如云,白茹雪,明如玉”的夏布“胚布”,就制作完成了。

然后,再根据各自不同的颜色需求,通过各种从植物中提取的染料,便能将“胚布”漂染成各种颜色的布匹:银朱(粉红)、胭脂(暗红)、朱砂(鲜红)、赭石(红褐)、靛蓝、花青、藤黄(明黄)、玄青(深黑)……等等。

最后,就是将这些布匹缝制成衣物,制成形制各不相同的裾袍、竖褐、深衣、襦裙……满足各个阶层人们的不同需求。

夏布由纱线拼织而成,纱质细腻、色泽清秀、轻薄透气,而且还有柔韧的筋骨感。

夏布所制衣物,在炎热季节穿着,尤其显得凉爽清汗,清凉适体,被古人当做了盛夏纳凉的不二选择,所以才将“麻布”通称为“夏布”。

如果和绫罗、绸缎等由蚕丝制作的丝织品相比;或是和锦帽、貂裘、鹤氅等动物皮毛制品相比;夏布自然不及其精致华贵,显得质地平凡,却因此深入万户千家,质朴无华,是每个古人生活的必需品。

根据现代仿古工艺考证,一名熟练的绩麻工人,每日至多能绩50克的纱线。而织成一匹长达24.6米(约合七丈)的布匹,大概需要1500克的纱线,就需要耗时30天左右。

汉代鼎盛时期,我国人口大约为五千万,这五千万古代中国人“衣食住行”的首要生活必需,用以御寒蔽体的衣物,几乎全都是一个个古代工人,与广大劳动妇女,打麻、绩纱、浆纱、织布、漂染……辛苦劳作一生的成果。

从汉末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到南北朝乐府诗《木兰辞》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到唐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甚至可以说,“男耕女织”的传统家庭模式下,夏布或者说手工麻织品,正是我国古代文明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到近年来,努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服饰爱好者们,四处走访,努力发掘,在湖南省浏阳地区,发现这里依旧保有“夏布制作”这一传统工艺的古代传承:

浏阳夏布的制作工序,和两千年前的汉朝时期并无不同,完整地延续了这一古代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个沉溢于劳动与满足的工作人员,如此袒露心声:

「我觉得我有做手艺的情怀。只要有原麻在,我就坚持到底。」

「现在我们复兴夏布工艺。是从现代人的审美或者新一代人的感受上面去重新定义它。」

对“浏阳夏布”这一传统工艺与服饰的研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令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宝贵菁华,通过当代设计的创作与解构,在现代服饰中实现复兴与新生。

主持这个项目的江南布衣集团,专门设立了「布尽其用」项目,开启为期5年的织物调研实验,其考察的第一步就是“浏阳夏布”。

通过对相关工艺的研究,尝试着让这些历经千年的传统面料及其制作工艺得以延续,传递我国古代珍贵的服饰文化,以及传统织物背后蕴藏的“工匠精神”:

布尽其用,立足当下,传承工艺,创造新生。

此外,江南布衣「布尽其用」项目,又陆续考察研究了浙江乌镇的“乌镇竹编”,当地精细竹编器的编织技艺,同样已经有几千年的传承。

还有贵州大利村的“侗乡织物”,当地的侗族妇女们,通过⼏⼗遍的靛染-漂洗-晾晒-捶打⼯序,才能制作出她们身着的深色衣物。

通过对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追本溯源,从大自然的造物智慧和传统工艺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对现代面料与衣饰进行创意设计与再开发,和现代化纤纺织品相比,作为纯天然的手工制品,夏布成衣的强度极高、吸湿、导热、透气性甚佳。

华夏之物产丰盛,衣饰精美,中华之文华风物,地灵人杰,本就无与伦比,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商机。

它们完全值得这样的有心人去从中汲取菁华,与时俱进地融合改进,认真地传承、研究、创造、设计,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审美与衣食住行,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种种优秀与美好因素,文化与历史并行,向全世界呈现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王堆曾出土神秘的夏布,它有三个特点,让现代的布匹无法替代它
日本的夏布:用雪晒出来的小千谷缩
专属于夏天的清凉布料
古人最爱的夏日凉感布料,如今已经快要失传
物道 Vol.001 | 白纻袅袅 夏布娑娑
非遗购物节“云探店” | 注入时尚活力,返璞重回日常——壹秋堂夏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