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纺车线笼织布机】/ 文哲

纺车线笼织布机

文哲

      我的老家里至今还保留着历经几辈祖先遗传下来的老物件家当:纺车、线笼、织布机,一直把这些家当老物件当做传家宝细心爱护用心完整的保存着。

      这些看似粗糙的木制品家当老物件,年代久远,污渍深沉,伤痕斑斑。因四季轮回光荫穿梭星转斗移世代相传至今,祖辈几代人用过多少年?确实都不知道有多少年代了。

      从我记事起,这些老物件家就被祖父母、父母亲、姐姐当作珍贵的接力棒一样,由上一代长辈祖母用了多年,传给我的母亲、姐姐,20多年前又由母亲传递给我这一代的糠糟之妻,她们勤俭持家把这些家当老物件当做传家宝一直细心爱护使用,用心完整的保存着。

     华夏民族自古以农立国,柴米油盐酱醋茶,人间烟火接地气;纺织桑棉粗布衣,遮风防寒暖身心。每一家农户几乎都离不开那些赖以生存活命的手工家常器具,农户家里若有能力置办一些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农耕作务或纺线织布的简易家当用具,确实已经不容易;农户自家就可以通过辛苦劳碌自食其力解决生活生存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她们就是穷苦百姓梦寐以求的宝贝,显得这些家当很珍贵,祖祖辈辈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传统老物件家当。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地陆续修建了许多保障民生用品的五花八门的工厂企业;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进入工业科技现代化新时代,城乡日新月异繁荣富强,机械厂、纺织厂、印染厂、制衣厂等等与民生相关的工厂、市场在各地城乡比比皆是;新时代的工业自动化工厂高科技生产线加工制作的衣物用品,工艺先进,样式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极为的丰富,极大的满足了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广大老百姓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群体的日常生活需求。那些显得很普通平常的粗糙家当老物件,看似不起眼,也可能令如今20、30岁以下的年轻人和许多现在有钱的人轻视,认为传统工艺老物件过时了,不值钱,没用武之地了,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过时的废品,因而也顺其自然离开了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视线之中。

     殊不知,就是这些粗糙普通的传统木制品工艺老物件家当,民间传说是由工匠祖师爷鲁班处心积虑多年才研制加工制作出来流传于世,陆续推广普及到民间惠民生;纺线织布的工艺器具操作使用方法是由汉朝民女苏慧经过多年用心揣摩试验成功,手把手传授指教当地村妇推广流传下来到近代。这些农耕时代原始的物件,她们从古代开始几千年来就为社会百姓与军队士兵、官员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巨大贡献。

     古代,农户家里有一辆木制品纺车,农妇就可以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将弹过的棉花粗纺加工成细棉线;经过清水浆洗纺成的棉线,再用线笼将浆洗过的细棉线加工成一个个线筒;再将线筒布置在院子或院子外空旷的场地,设置成几十米长的阵势;请几位有纺织经验的邻居村妇帮忙,利用一套祖传的工艺做法加工成粗线毛坯套入织布绳,民间俗语就叫经布;只要完善经布这一道工序,就可以将经好的粗线毛坯搁置上织布机,农妇便利用农闲空闲时间,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加班加点赶时间不分昼夜劳碌坐在织布机上脚踏手板织布绳,一寸光阴一寸布就加工制作出来了。农妇通过几个月不辞辛苦的劳累,日积月累,就将此前费尽心机许多天纺线、浆洗、经布加工成的粗线毛坯织成了粗布。

     心灵手巧的农妇将粗布根据家人每个人身体衣裤、鞋的长短宽窄状况量体裁衣,提前剪裁成段,用心叠方正,搁置在一块家里提前购置备用的如木饭盘大小一样的平整青石板(捶背石)上,用木棒槌反复捶砸多时,才能使粗布逐步变得柔软备用。农妇常常利用闲暇时间,静下心给右手中脉指头带上顶针,用黑色细线套进针眼,再一针一线用心的缝制加工粗布衣服、粗布鞋成品;百姓对来之不易的粗布衣也很珍惜,往往每户农家几乎是兄弟姐妹一个接着一个向下传递穿戴多年;形成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节俭过光景的传统习惯。

     真是:慈母手中线,人子身上衣。用心良苦,一针一线来之不易;费时费力,何其辛苦?!

     我从小,就多次耳闻目睹我慈祥善良厚道勤俭持家的母亲、大姐不分昼夜纺线、织布的辛苦过程;有时正处在三更灯火五更鸡,都是夜深人静酣睡之际,我尿憋得难受起床想出居室方便解手,却看见我的母亲借着月光坐在炕头用心的纺线;多次夜深人静进入梦想之际,我的母亲却默默无语坐在织布机上用心的织布,线梭来回不停的穿梭,脚踏手板织布机框哩框膛有节凑的响声直传屋外,响彻云霄。

     目睹这母亲不辞辛苦为一家人任劳任怨辛勤的劳碌,感动得我肃然泪下,我身不由己热泪盈眶,感激的话语如波涛翻滚,却一时无以表达这种养育恩情,只能默默励志发奋读书,准备以后学有所成,强技立身,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情深似海的母爱。

     全民抗战艰难时期,国民党企图对陕北延安红色革命根据地实行包围封锁,生活物品供给十分困难,衣物奇缺万分危机。一代伟人毛主席号召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发动了一场举世闻名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的军民抓住利用战争的空闲间隙,全员参与进行开荒种地,防线织布自救运动。朱总司令、周总理、王震等多位开国领袖元勋都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学会了使用传统工艺木制品纺车纺线;广大军民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不分男女老少摇动纺车纺线,各显技能,织布自救。他们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终于粉碎了反动派的围困封锁根据地的企图,根据地的军民终于绝处逢生走出了困境,取得了全民抗战的伟大胜利,摧毁了祸害国家社会百姓的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大生产救国救民运动灭敌寇的交响曲。

     光荫穿梭,时光荏苒,我的祖父母已经陆续去世近五十年左右了,父母亲也已经相继去世20多年;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百姓都陆续脱贫致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纺车、线笼、织布机、木梭子、织布绳等等与农耕时代使用的许多原始传统的农用石器(如:石碌碡、石碾盘、石磨盘),木器、竹器(如:木锨、木杈、木犁、大簸箕、针线簸箕、竹笼子、提货笼子)这些老物件家当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几乎被年轻人遗忘。

     我从青年时代离家打拼奔波在外多年,一直在古城西安工作居住生活,听闻几位侄儿与儿子在几次搬迁庄基或新建房舍时要毁坏这些老物件家当,都被我及时苦口婆心的制止住。

     我一直舍不得抛弃这些有纪念意义的传家宝,每次回到故乡老家,睹物思人,弥足珍贵,慎思追远,感慨万千;不由得思潮翻滚,想将她们作为对后代进行忆苦思甜感恩教育的纪念物品,让这些传家宝给后代永远留下一些难以忘怀的知恩感恩知根本的念想。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 文 哲,秦川文学爱好者,爱文理哲史、喜诗词书画,笔名:鸣 哲;祖居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长期在西安工作居住生活,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工民建高级工程师;兼职陕西奥林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西安汇豪文化传媒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在西安长期从事策划组织举办诗词书画文学作品宣传推广活动。

八十年代初,参加柳青小说创作研究院函授研修班学习,业余擅长散文、诗词歌赋、游记、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等体裁创作,近十余年来,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次在《周原文艺》、《宝鸡旅游网》、《扶风百姓网》、《扶风生活》、《扶风文艺》、《扶风生活向导》、《泾渭文苑》、《三秦文学》、《大西部观察》、《乡土关中情》、《秦岭文学》、《中国作协作家网》、《美篇》、《华夏精品文苑》、《西部国际诗坛》等网络平台上发表近300篇,约100万字以上。散文集《踏歌行印象》系列以父亲山、母亲河游览见闻轶事为题材,近三十万字,即将出版。

【春游野河山印象(一)】/ 文哲

【泾渭分明显奇观】/ 文哲

【秦岭父亲山印象】/ 文哲

【两游东湖印象】/ 文哲

【春游野河山印象(二)】/ 文哲

【五丈原诸葛亮庙拜谒游览印象】/ 文哲

【少儿时代乐园小苇河印象】/ 文哲

【秦风细语古调重弹大话美食关中秦川面】/ 文哲

【牛气哄哄辞旧迎新话牛年!】/ 文哲
【七律 · 冬至寒梅傲雪牛气冲天迎新春!】/ 文哲

一位编 :张

副  主  编:沉   穗

一位委 :王宏民     万   毅

编委一位 :郭   旭     韩   晓

编委一位 :巨   石     薛光炜

主编问 :周海峰     苦   艾

主编顾问 :亓宏刚     蒲家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亲的纺车
粗布暖,菜根香一古老织布的传统手艺不能丢,安徽阜阳阜南于继礼
老物件《织布机》
解读古老织布机的文化内涵 - 百纳网
返璞归真 织造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美好需求
织布机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