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印:吴昌硕“明道若昧”,名家的篆刻作品究竟好在哪儿?

临摹完赵之谦,我们把目光转向吴昌硕,吴昌硕是晚清到民国时期集诗、书、画、印“四绝”为一身的艺术大师,与我们平常口头开玩笑所说的“大师”含义不太一样,吴昌硕的这个“大师”毫无贬义在内,吴昌硕的“大师”是被广泛认可的,他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真正的艺坛领袖。

吴昌硕从事篆刻创作长达70年之久(自14岁到84岁),因而在“四绝”之中,尤其以篆刻成就最为突出,吴昌硕生前曾说:“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刘江《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西泠印社,1995,第1页)。因此,在我们的名家篆刻作品临摹作业里,我们选吴昌硕的作品也相对较多。

(吴昌硕像)

吴昌硕的篆刻师法秦汉传统又能遗貌取神,“魄力大,刀法新,气味雄厚”(《吴昌硕流派印风》,重庆出版社,2011年5月,第5页)。他的作品“真气弥满,不拘一格,苍古奇肆,雄健朴厚,独具“气鼓神通,佛在其中”(同上,第1页)的自在境界。

吴昌硕晚年是大雅之堂的艺术大师,但人生之初却出身田间,他是个典型的“普通人、平常人”,因此,相对于赵之谦之类的“天才型”艺术大师,后来人学习起来似乎更容易些,至少有以下方便之处:

1、他不是天才,没有过人的天赋,他的成就几乎全依赖于他终生的勤奋与执着。天赋无法学习,而勤奋与执着却是普通人可以学习和努力的。2、他有更多的作品,因为他篆刻创作跨时长,且始终热爱(“与印不一日离”),并且他所处的时代,印谱传拓手段已相对成熟,因此吴昌硕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样本;3、他有大量的弟子门人,将他的印风向各个方向延伸发展,从而向众多方向探索出更多的艺术风格,可以更好地适配更多的人文个性(我们很少发现一个印人,在接触吴氏作品后无法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艺术共鸣),更容易“对号入座”。

(吴昌硕的影响)

正如他自己被推举为首任西泠印社社长时所撰的对联所说:

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

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他是个“来自田间”的艺术家,他更“接地气”。

因此,学习吴昌硕,不仅要学习他的篆法、章法、刀法,还应当学习他的整个人生阅历,学习他的人生感悟与艺术感悟。本文所要讨论的这方印,其实就包含了吴昌硕的艺术感悟和常规的篆刻处理手段。就是这方“明道若昧”:

(吴昌硕和他的“明道若昧”)

这方印有篆书边款,如图:

(“明道若昧”及其边款)

边款是八个篆字“明道若昧,进道若退。”这显然是印面内容的补充和说明,证明了印面内容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我们可以大致翻译成白话(经书,没办法准确翻译,只能是大概意思):光明的道好似昏暗;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路好似坎坷;崇高的德行好似峡谷;广大的德行好似不充足;刚健的德行好似柔弱;质朴而纯真好像污秽混浊。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皿最后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无声无息;最大的法象反而没有形状。

(老子坐像)

不用多说,这是一段充满辩证法的理论。吴昌硕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中国的旧文人谁又能不受老庄影响呢?毕竟,老、庄的“道”,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式信仰和哲学。

这里的“甲申”指1884年,这一年,吴昌硕刚过不惑之年,这是吴昌硕自我印风走向成熟的开端之年,所以,这方印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应当对吴昌硕影响非常深远。

我们来看:

(基于汉印)

这是一方基于汉四字朱文印的四字词语印,四个字基本上遵循“均分印面”的大原则,四个字各占一角。这是宗法汉印的大气稳重。

(典型的汉朱文印)

但它又复杂得多(这些复杂处理,其实就是文人篆刻与实用印章的分野):

1、黏边、黏角。它又不是完全的如汉印一样简单,它增加了类似封泥效果的“黏边”“黏角”效果,印面四字中,“明、道、昧”为左右结构的篆法,明显与“若”字的上下结构不同,因此,吴昌硕把这三个处理成明显的与边角相黏连的效果,而“若”字则不但没有“黏边”、“黏角”,甚至还在文字的中心进行了残破处理( 形成“三同一异”与“三密一疏”)。有了这样的处理,整方印不再是简单的规整和平正,而是额外多出来了苍茫浑朴,有了“砂石磨荡”之感,全印象是经过岁月的消蚀而增加了沧桑感。这种感觉,我们会经常在封泥拓片中见到,这其实是吴昌硕印风较为“显性”的特征之一(这种特征,在“虞山派”赵古泥印风中最为显著)。

(吴昌硕流派邓散木临封泥)

2、圆角处理。上面引用的《道德经》文字中,有一句“大方无隅”,意即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吴昌硕流派印风中,很多方方正正的印,都处理成了圆角式样,在方的刚健之外,又增加了“圆”的弹性,吴昌硕印风中,“大方无隅”也是“显性”特征之一,吴昌硕的很多作品,都是“浑圆浑圆”的,完全没有锐利的方角。这跟他的风格是相辅相成的(配合篆法与章法),如果工稳派印风(比如陈巨来),没有棱角是不可想象的。

(浑圆的吴昌硕作品“吴俊卿”)

3、厚重的底部边框。这可以说是吴昌硕粗朱文印风的又一大“显性”特征,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这样处理,就是朱文印的四个边框中,把其他三边处理得相对轻、浅、细,而底部边框处理得格外粗壮,厚重。如这方印一样:

(厚重的底边)

底边厚重,既符合“重力学”原理,又符合中国人最原始的“上清下浊”宇宙观和审美观(盘古开天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这比四边等同的处理要富于变化,使以往不曾参加变化的印边也加入了印面审美建设。

其实还有常规手段,比如:

“若”字虽然是四个字中最“特立独行”的那个字,但它并没有跳出来,而是通过向右伸出的一笔与其他三个字保持着联络,就是吴昌硕章法理论里的:

“一方印章,应如一家人样,团拢一致。”“犹如一个人体,四肢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变得畸形呆滞,甚至成了半身不遂的病人了”(吴东迈《吴昌硕谈艺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34页)。

(一块空地)

再比如:印面三字向外扩展而出,甚至与三角相黏,因此形成了这方印四周密实而中部虚空的疏密对比,这实际上是吴昌硕从邓石如、赵之谦处继承得来的“疏密”理论经过吴昌硕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造,有了这块故意留出的空地,全印气息才会在厚重浑朴之中透出一息空灵,不致形成憋闷、滞塞。

至于“道”字的篆法从“半包围”结构改成“左右”结构,则是篆法层面的基本功了,我们就不再细说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昌硕篆刻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分析
▍古代封泥欣赏(三)
赵明:做印法之重镇吴昌硕篆刻技法解析
**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篆刻创作中的自我意识
【近代印坛点将录】9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赵石(古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