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印:齐白石“不知有汉”,只说篆刻,该向齐白石学什么?
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

(《白石老人自述》封面)
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绝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要有四个方向。篆刻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懂得刻印的人,自能看得明白。我刻时,随着字的笔势,顺刻下去,并不需要先在石上描好字形,才去下刀。
后来,“我刻印,一刀下去,绝不回刀。”在电视剧《徐悲鸿》里成了经典台词,后来,这句话也成了齐白石篆刻的标签。这导致后来学习齐白石篆刻的朋友有了错误的印象,似乎只要有了齐白石这种大胆痛快的刀法,刻印就不成问题了。
本文,我们借对齐白石“不知有汉”一方印的赏读,来说一说,只说学篆刻(齐白石更出名的是他的画),我们该向齐白石学什么?

(齐白石和他的“不知有汉”)
“不知有汉”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如果单看典故出处,齐白石的这方印的印文至少有这层意思:篆刻,应当向汉以前求法。原因很简单啊,“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啊,如果再加上边款中的记述,似乎这层含义说得通,边款里说:

(“不知有汉”及其边款)
边款中记道:
余之刊印不能工,但脱离汉人窠臼而已,同人多不称许,独 ( 黎 ) 松厂先生尝谓曰:西施善颦,未闻东施见妒。仲子先生刊印古劲秀雅,高出一时。既倩余刊“见贤思齐”印,又倩刊此,欧阳永叔所谓知己有恩,为余言也。辛未五月居旧京。齐璜白石山翁。
为什么呢?因为这方印的主人是“仲子先生”,就是杨祖锡 ( 1885-1962),仲子是他的别名,杨仲子是音乐家,同时也是篆刻家,并且他的篆刻多取先秦文字入印,印式皆仿古玺印式,很少作仿汉印模式的印。

(杨仲子和他的篆刻)
也就是说,杨仲子的目光就只是盯着汉以前的典范,眼睛里没有汉。他所用的篆刻素材,皆来源于“三代以上”,齐白石既引杨仲子为同好,那么,把这方印的“不知有汉”理解为齐白石主张“篆刻向汉以前取法”是说得通的。
但这个边款里又有“余之刊印不能工,但脱离汉人窠臼而已”这样的话,似乎又说明,齐白石的篆刻强调的不是向汉以前求法,而是能够不受汉印的局限,他的主要精神在于“不守汉法”,能够“离经叛道”。你看,他实际上也承认自己“刊印不能工”。
实际上,齐白石极其推崇汉印,他曾这样说:
“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惟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
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知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佩。”(可见齐白石《印说》,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
我们细搜齐白石的印作,他的入印文字,几乎全部是汉篆文字,也就是“缪篆”,他几乎不用秦汉以前的文字入印。因为他的学印入手处,是浙派的丁、黄,而“浙派”其实就是“有个性的汉印”,不论字法、篆法、章法,全从汉印而来。

(刻印的齐白石)
齐白石学印经历很漫长,具体可见拙文《篆刻大师齐白石的学印经历》,齐白石学印之所以学印几十年才见成就,原因在于他的“小学”不过关,在于他的“金石学”修养不够深厚,正如陆丹林先生所说:“至于刻印小技,究金石者,当然能之,不待苦学。白石未究金石,故费力数十年之多,然其手力之强,已超过常人数倍。只求如吴让之、赵撝叔辈之学识,已足睥睨一世。”(陆丹林《吴昌硕与齐白石》)
显然,齐白石篆刻的弱点在于“书卷气”和“金石气”不足,“书卷气”缺在学养,“金石气”缺在见识,但齐白石有长处,长处在于他的刀法足够纯熟,腕力也足够泐石,刀功足够厉害,对石性足够了解。这当然来源于他学印过程中的闭门刻石,那“一担楚石”“石泥满屋”不是白刻的。所以,杨重子(钧)说“齐白石力量有余,若再加书卷味,则为完全无缺之人,然为之继,亦非易事。”就算是学养不足的齐白石,学起来也是不容易的。除了他的天赋之外,他在刻石上下的苦功夫,也是常人不易企及的。
齐白石的篆刻,在于他能够“尽石之长,彰石之美,不强其性,不塞其能。”他刻印时“其刀直下,长可一寸,深可半米,自左连切而极于右,亦刻印之奇观也。”这其实是他的长处,而这个长处,不是任意挥洒就可以达成,
齐白石一生学印,几经转变,最后才找到自己独特的道路,到了晚年,齐白石回忆自己的篆刻生涯,做了这样的总结:
“我的刻印,最早走的丁龙泓,黄小松一路,继得《二金蝶堂印谱》,乃专攻赵撝叔的笔意,后见《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又见《三公山碑》篆法也为之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
因此,不要被“我刻印,一刀下去,绝不回刀。”这样的话局限,因为有很多朋友以此为能,觉得自己学齐白石很有成就,甚至以此自称为“白石门下走狗”,如果那样,其实是“断章取义”,离白石门下,远了去了。学篆刻与学书法一样,究竟还是要“其始必与古人合,其后必与古人离”(董其昌语),合,是探求古人的规矩和法度;离,是表现和发挥自己的精神。

(齐白石在写字)
所以,学齐白石,不要急着学他的“不知有汉”,因为他实际上是从汉人处继承来了很多东西的,他学丁、黄、学赵之谦,其实是在间接地学习汉人(尽管如此,仍然不够),探求规矩;他从赵之谦处见到“丁文蔚”印之后,进而借《天发神谶碑》变法,是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
总之,学齐白石,最怕的是,他在刀法上的长处没有学到,却把该下的苦功夫一跳而过。结果成了一个学识更加不足,营养更加不良的“齐派”后人。
最后说两句“不知有汉”这方印的技法相关:
1、它的四字平分印面的大局,其实来源于汉印,古玺一般不这样分布。
2、它的疏密安排来源于对赵之谦的学习,“不”字下部左右两笔尽可能向左右拉开,留出大面积空地。“知”字“矢”部拉长,“口”字尽量上提,在下部留出空地,“有”字“月”部躺倒压扁,突显其密,“汉”字字形本就繁密(他对“氵”部进行了改造,改作三条纵线,以配合他痛快淋漓的刀法)。由此构成了疏密对比。

(不知有汉的分析)
3 、他向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借鉴(当然也是向丁、黄、邓、赵借鉴,或许也向吴昌硕借鉴,他不承认,但他从陈师曾处受益良多,陈师曾是吴的弟子),四字之间有搭接联系,印面整体效果,极富空灵秀雅之美,似透景穿风的镂空窗棂。
向古人求法,向前人求法,是学习的必由之路,我们学齐白石,其实也是在向前人求法,齐白石显然在汉人处得益良多,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方印,就全盘否定了汉印的汉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门篆刻讲堂干货拾录(孙建明 2021.10-2022.1)
印人传:中国篆刻“晚清四大家”之吴让之
一看就会的边款刀法
资料目录
中国篆刻艺术发展简史(下)
历代印学理论简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