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史》:秦文“隶变”
先是一个概念:所谓“隶变”,指与隶书体的产生有着连续发展线索的书体演进变化现象,它以书写性简化为基本动力,最终导致古今文字形体的根本性变革。

(《张迁碑》明拓本局部)
书法史被“隶变”分成两大部分,“隶变”之前,是古文字书法史,“隶变”之后,是今文字书法史。
要考察“隶变”,先要建立起一套书体考察标准,具体如下图:

(书体考察的标准)
在文字形体的发展过程中,结构形态和书体式样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并不一定同步。即:书体不变,结构可以单独进行增繁或简化等各种改造;结构不变,书体也可以发生古今式样的演进。
让我们举例看一下,篆书是如何“变”成隶书的:

(书体演进与隶变改造简图)
我们看,“木”字上半左右相向对称的线条合并为一横,下半左右对称垂引的线条改为左右斜出的撇捺;“宀”旁对称反向并下垂的两笔,经过分解和改造,变为便捷易写的三笔,以新的笔画连结方式取代了仿形;“辵”旁则简化、解散了上半部分线条,省并改写了“止”形的方式,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式样。
隶变意义巨大:隶变不仅改造了整个文字体系,解放了书写,而且从实用的书体变革当中,把书法艺术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实际上,很多今文字的笔画形态,都是从隶书开始的,比如点、撇、捺。
关于秦文“隶变”,从秦国简牍的墨迹来说,我们主要关注下面三个问题:

“隶变”的早期特征

“隶变”是建立在篆体俗写字形基础上的书写性简化,所以它并不如过去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开始就以平正直折的形式出现。总结一下,早期“隶变”在书体上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隶变的早期特征)
前面举过例子了,比如“木”字的上半部分左右对称的弧线改成了横画,下面的垂引改成了撇捺。关于“长横画”的出现,这是隶变的一大特征,因为篆体的横画一般不会超出于字形的宽度,隶变突破了这个规则,创造了向左右两端大幅度延伸的长横画,为日后再改造而为“波势”奠定了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左撇右捺也出现了略带夸张的拖曳长画,造成这个现象的最初原因是放纵书写,是不经意的夸张,但最终形成了隶书特有的审美。
这里要强调指出:在隶变的早期,笔法主要表现为对既有书写状态的再简化,还没有完全从篆体中脱化出来,不可能产生新的、具有法度意义的变化。在此期间,笔法的“方向”性意味较浓,还谈不上轻重提按、疾徐藏出的审美追求,即使偶然有“蚕头”“雁尾”的笔画出现,也是无意中造成的。

秦文“隶变”与六国文字的简率演变有明显区别

在早期“隶变”中,还要注意这样一点,就是“隶变”过程中,秦文隶变与六国“隶变”(严格地说,六国文字简化不能称为隶变)是有所区别的。
从大的类型特征来看,晋国盟书和楚简等六国文字墨迹的书写更为快速,而由于它们在维持仿形线条的转曲摆动,即使得这种快速被迫做无意义的消耗,无法角及根本。秦文隶变的书写并不是很快,但它从一开始,就在改造古文字书体的仿形,以更为简便的直斜笔画来重新组织字形,从而弥补了书写速度的不足。其结果是:

(楚、晋、秦三国墨迹偏旁式样比较简表)
六国文字的潦草简率加剧了字形结构的讹误变异,还要经常地借助一些通俗的省略简化,致使异体字动辄数十上百地增加;秦文隶变则在字形表面的平稳状态中去做根本性的书写变革,并保持连续而稳定的发展,所以它很少有异体出现。
其实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古文字时,明显感觉六国文字异体字多的原因。

“隶变”至迟发生在战国中期

关于“隶变至迟发生在战国早、中期之际”这个结论,是《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第344至362页用十几页的内容论证的结论,这个论证过程,从三种笔法(头粗尾细的古文笔法,粗细匀一的“篆引”笔法,简化的“篆引”笔法)出发,以《散盘》和《石鼓文》的字形演变为例,以《商鞅镦》为发展线索,以《青川木牍》、《云梦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等为证,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可信。

(《青川木牍》墨迹)
下一节,我们开始从秦文化开始读起,说说秦代书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要写好楷书和草书,这个书体必须要学
《保利藏金》铭文书法说略(丛文俊 彭砺志)——书坛新论
思考| 丛文俊:书法美的字形基础
小篆之祖秦朝·李斯的书法作品欣赏
传其物理 施之无穷——篆书学习心得
初级阶段的隶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