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法史》:吴国书法的书风与书家
读《三国演义》经常会让人有个错觉,就是会感觉在魏、蜀、吴三国,魏国立国时间最长,实际上,在政归司马氏之后,魏国在266年2月就灭亡了,在三国之中,立国时期最长的是吴国,如果从孙权称帝开始算起,吴国立国五十二年,如果向前追,从黄初三年宣布独立算起,吴国更是立国达五十九年之久,而魏国立国只有四十六年,蜀国立国只有四十三年。

(三国对峙形势图)
吴国有地理位置上的特点,它据有三峡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广在地区,北抗曹魏,西扼刘蜀,相对封闭、独立,由此吴国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
既然是书法史,当然主要说书法。先概述一下:
吴国书法,作者分墨迹、碑刻、砖文、简牍四类来说:
吴国书法家的墨迹,在东晋尚存不少,葛洪(《抱朴子》的作者)标举的有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四家,可知其手迹在当时应当能见得到。
到南朝时,王僧虔(这一位也很重要,后面会详说)还藏有吴主孙权、孙休、孙皓手迹各一卷;到唐朝时,窦臮(jì)收藏着皇象、贺邵的章草各一纸;到唐朝时,张怀瓘作《书估》,评价自古以来名迹的价值,还提到皇象、张昭、孙权、孙皓的作品,大概唐时仍在存世;到了宋宣和年间,所存就只有皇象章草《急就篇》,到了“靖康之难”以后,《急就篇》也不复存在了。
吴国的碑刻,只有三通:篆书的《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隶书的《谷朗碑》。

(《天发神谶碑》拓本局部)
吴国的砖文,留传不少,保存的书体也多,但并非名家所书,亦非庙堂之制,因此不被重视,但可见吴国书法的诡异奇特。
吴国的简牍墨迹,最重要的是1996年在长沙市走马楼地下古井里出土的十万枚吴简。其中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均可见到,应出自普通胥吏、墨客之手,显示了当年吴国通行的书写样式及其书写法水平。

(走马楼简牍举例)

先说书风与书家

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提到吴国书法家:
吴之善书者则有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皆一代之绝手,如中州之锺元常、胡孔明、张芝、索靖,各一邦之妙,并有古代,俱足周事。
葛洪是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算是标准的吴国人,并且他本人也不以书法擅长,所以,但他把吴国书法与中州书家相提并论,并认为“各一邦之妙”,是有一定道理的。王僧虔《论书》里也说“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较其多少。”显然,“吴士”的书法和中原书家已经大不相同,因此无法比较优劣,也不必分别优劣高下。
窦臮《述书赋·上》里说:“吴则广陵休明(皇象字休明),朴质古情。难以穷真,非可学成。似龙蠖蛰启,伸盘缓行。” 又说:“贺氏兴伯(贺邵),同时共体,瘠而不疏,逸而寘礼。”

(皇象画像)
这里说的“朴质古情”大概是东吴草书的特点。
吴国最著名的书法家是皇象(生卒年不详),广陵江都人,曾寓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任青州刺史。唐朝人说皇象“工章草,师于杜度”,“八分雄才逸力,乃亚于蔡邕,而妖冶不逮,通议伤于多肉矣”;“章草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显然,皇象的书法是以写古体、旧体见长。
此外,帮助孙策平定江东,成为孙策座上宾的张昭、张纮,都工书法,各有特长,但都不涉及魏国锺繇、胡昭擅长的行书(行书应属于今体书)。
张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人,就是《三国演义》所写的那位“内事不决问张昭”的张昭,王愔(南朝宋人)《文字志目》著录的书家列有张昭;庾肩吾(南朝梁人,书法理论家)《书品》将他的书法列为第六等的“中之下”,称其书法“无懈”;张怀瓘《书估》记载张昭书迹在唐朝“庶几右军草书之价”,大概那时还能见到张昭的书法,但存量已经不多,所以价高,价值几乎与王羲之的草书相比。

(张昭题跋像)
张纮(170-229),字子纲,广陵人。张纮与孔融通信,常用篆书,足见篆书的精熟,用篆书写尺牍,在东汉以来已非常少见,张纮不惮烦难用篆书作尺牍,大概是为了表示尊敬,但也有显示自己书法的用心。
张昭、张纮被时人誉为“二张”,但并非赞誉他们的书法,而是称赏他们的德行。
朱育(生卒年不详),字嗣卿,会稽山阴人。年轻的时候喜欢特别的字。“凡所特达,依体象类,造作异字千名以上。”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到的“朱季平”,可能与朱育是同一人。
张弘,字敬礼,吴郡人。好学不仕,常著乌巾,时人号为“张乌巾”。张弘特善飞白书,兼工篆书隶书,但飞白书常为后人提起。欧阳询说:“飞白张乌巾冠世”,张怀瓘《书断》称赞他“飞白绝妙当时,飘若云游,激如惊电,飞仙舞鹤之态有类焉。自作《飞白序势》,备说其美也。”但“飞白书”毕竟并非正体,因此,书法史地位受限。
吴国的知名书法家,《文字志目》“卷下”还记载有“岑泉”,庾肩吾《书品》“下之中”有“岑渊”,应是一人。估计他本名“渊”,后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而改作“泉”。
在南朝,论艺者如羊欣、王愔、王僧虔、庾肩吾,先后提到的吴国书法家是皇象、张昭、张纮、张弘、朱育、岑渊以及孙权、孙休、孙皓祖孙三人(三人即吴国国主),到了唐朝时,人们见到的“吴士书”已绝世难求,见于当时书法文献者,为皇象、张昭、张纮、张昭、孙权、孙皓、贺邵。到了宋朝,仅见皇象一人。
到了当代,皇象的书法真迹也早已见不到了。
下一篇,我们读吴国的篆书和隶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它是书法史上的“神作”,非隶非篆,于秦汉外别树一体
书香传二代——书法史中的父子书家
“飞白”疏论
王守民《“散隶”考》
洪厚甜:如何突破古人的局限性
历代书论名篇解析(第二章 第二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