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现代墓地,为何丧失美感?

清明又到了,大家今天都去墓地祭扫过了吗?

怀着真挚的心情祭拜亲人,但小印每次一到墓地附近,各种殡葬建筑,总会让人感觉阴森森的,也缺乏设计感。

究竟有没有殡葬建筑是好看又有意义的呢?


吉尔福德火葬场




殡葬建筑千篇一律?

现代国内殡葬建筑似乎很少有普通人关注,于是在设计上,也逐渐形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状况。


许多殡葬建筑大多还是和土葬时区别不大,略显单调乏味。

现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火化后仍然是放在棺材里,平起坟头立碑。

而城市中,墓园一般则设在郊区,火化后将骨灰立碑埋葬在大理石墓穴中。



国内的殡葬建筑设计有几大特点,首先是地处偏远。

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在今天依然对墓园选址起着决定作用。

人们一般都选择把墓地置在自然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尤其是对地势高燥、土质丰厚、避湿朝阳等理性的环境空间有要求。

发展到现在,越修越远,而且周边还缺少相应接待和配套的设施。

加上中国人对墓园普遍存在一些忌讳,生活中唯恐避之而不及,也令其交通不便。

导致人们只有在清明节前后一拥而入,平时却人烟稀少,使用率非常低。


其次大部分墓地都单调粗糙——使用大量石材建造,地面做成高度硬质化的混凝土,再稀稀疏疏种着几棵树,看起来全是白森森的一片。

最关键的是空间氛围感,大多数殡葬建筑都缺乏对整体环境的重视。

在设计上,基本很难做到因地制宜:不有效利用原有地形、周边植被、整体空间等重要因素,随意把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形式的混合拼贴再一起。

这些建筑不是硬生生地做成一个模样,就是混乱无序,少了整体性和统一性。


而无论秦皇陵、还是泰姬陵、或者金字塔,无一不体现出古人对殡葬设计的重视,和其中独特的美学。

但反观古代精美地墓葬,让人不得不思考,我国的殡葬文化为何走向了衰落?




殡葬文化如何走向衰落?

中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并且还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殡葬习俗。

谢阁兰

国内殡葬建筑如今逐渐不受重视,主要是大多数当代人对于死亡的信仰和认知都与古代大不相同了。

古人认为死后也和现实世界一样,还是需要衣食住行,所以下葬时有日用品和奴婢仆从等陪葬。

古代殡葬建筑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主要是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影响比较大。


儒家倡导的孝道,强调厚葬,因此十分重视殡葬建筑,有着事死如生的严格规定。

道家主张对现实世界清心寡欲,视万物为一体,提出了厚养薄葬的思想

道家多以出世的态度,淡化甚至取消殡葬的繁琐礼仪,舍弃表象,追求本质。


佛教则是提出了轮回的概念,东汉印度佛教传入中原后,火葬的习俗也随之传开。

佛教主张薄葬,倡导火葬。

古代国内的一些高僧带头火葬,民间佛教徒也逐渐奉行,到南北朝佛教兴盛,火葬一度大为流行。


在传统文化中,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多种消解死亡恐惧的理论。

而因为动荡变迁的历史,和复杂的社会原因,这种文化理论都被打压并遭到遗弃,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层。

这也就导致如今的殡葬建筑,只是继承了最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核。


因而现在的中国人在面对死亡时常常陷入困局,死亡教育的缺乏让很多人对死亡话题十分忌讳,殡葬建筑更是成了少有人关心的话题。

大多当代人精神上都无法做到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只能在恐惧中走向人生的终点。


社会主流的殡葬建筑设计,在不同年代政策和思想的推动下,似乎真的走向没落了。

当代真的没有独具设计感的殡葬建筑了吗?




殡葬建筑还能这么好看?

殡葬建筑在不断发展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极少主义风格,而国内其实也有优秀作品。

鲍姆舒伦韦格火葬场


国内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了,建筑群整体采用中国的传统样式,色彩典雅,是我国新兴殡葬建筑的优秀代表。

普通人少关心的殡葬建筑设计确实也在进步着。

风之丘火葬场

香港钻石山火葬场依山而建,建筑分为平台上的悼念灵堂和辅助用房,人们的活动区域主要限定在建筑的上层。

亲友抵达后,首先进入清水混凝土浇筑成的一个圆形空间,墙体上长满绿植,充满仪式感和静穆感。

然后从楼梯抵达露天平台,平台花园沿中轴对称,中间有四个荷花池,灵堂位于两端。


生者从无方向且压抑的仪式空间到开放的平台空间,是一种心灵解脱的过程。

同时在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空间中,能让亲人保持心态平和。

仪式结束后,每个灵堂会由爬满绿植的走廊分别引向平台,避免人流交叉,有序且合理。

钻石山火葬场就是这样提供了一个平静、祥和庄严的环境,让亲友可以更好地面对悲伤。


台湾的ChinPaoSan公墓项目靠近海岸,选用纯白色并使用了大量交错的球体空间。

自然光通过切口进入建筑,将用来安放骨灰的白色球形室内空间照亮,仿佛模糊了时空。

同时圆形还不具有宗教指向性,任何信仰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解读。


在西方,殡葬建筑设计受到宗教的影响,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基督教成为后,宗教和殡葬建筑功能上合二为一,有了神圣的色彩。

人们不忌讳这些建筑,而这些建筑,同时成为了精神的寄托之地。

亚眠火葬场

到20世纪,以火葬场为代表的新型殡葬建筑大量出现。

这些殡葬建筑不仅包含了纪念性、神圣性和社会教化的作用,同样有着对个体关怀、生命意义的思考。

形式上结合现代主义,删繁就简,重塑了人们对殡葬建筑的认识。 


现代很多国家都有着优秀的殡葬建筑,各具特色。

立陶宛的第一座火葬场:凯代尼艾火葬场,外墙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内外均不加装饰,通过在封闭形体上开方形窗洞控制室内光线,简洁而又凝重肃穆。

落地玻璃的反射又让原本单一的材质得到了拓展,舒缓了人的伤感和压力。


古比奥墓地是由纯净的几何形体线性排列而成,中间插入了名为静穆广场的空间。

这些空间独立于墓地,四壁开门洞,顶部是正方形朝天空开放的窗口。

对于墓地来说,静穆广场是室外,而视觉上又更像室内,这种矛盾的设计成为了生者频繁驻足的地方,人们得以在此解开死亡的局限,让思维看向更远处。 



鲍姆舒伦韦格火葬场在方形建筑空间内零散布置了29根圆柱,随机的布置方式表现出分离活跃的状态。

室内构件整体形式统一,又展现出完整性。

建筑大厅中由柱子大致围成了一个阴暗的中心,然而圆形水池又消解了一部分压抑感。

鲍姆舒伦韦格火葬场用反仪式、反功能的设计唤起生者的思考。


阿兰德拉殡仪馆、亚眠火葬场、风之丘火葬场、樱花陵园、和合石桥头路骨灰寄存所、海伦默火葬场、格拉纳达殡仪馆……还有非常多优秀的设计。

创造更好的空间,利用有限的资源,拥有更多的内涵,是当今大部分殡葬建筑所需要的。

好的殡葬建筑设计,是在告诉人们——

死亡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话题,而非禁忌。


参考资料:
李莹韩.当代中国墓园及纳骨建筑设计[C].东南大学,2017.
贾若.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研究[C].重庆大学,2017.

 作者:花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我们谈论“死亡建筑”我们在谈什么——殡葬建筑的空间序列和预置情感
日本修建在墓地的大佛,远看只露出一个头顶,雄伟壮丽让人叹服!
殡葬理念的对公墓有哪些影响?
天津骨灰盒小区值得鼓励!也说下日本墓地那些事儿!
殡葬这个词很丧,但是却赚了阳间上千亿的钱!
尘土与天堂,同一个归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