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一)

227

盛唐宣州诗歌的意义和内容

  ——兼论唐代宣州地域诗史

计 熠

  

摘要:

“宣城重镇,陪京之南,制天险之津梁,据三楚之襟带”,历代迁客骚人皆因其境内山川秀美而吟咏不辍,斯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美誉。盛唐时中国国力达到封建时代的巅峰,而宣州亦随着南方经济的逐步开发,成为当时江南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这一阶段来宣游历的李白等唐诗大家和宛陵①本土的诗人群体共同铸就了当时宣州诗歌的辉煌。此一时期是宣州地域诗史研究上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对后世宣州诗歌影响深远。

关键词:

盛唐宣州诗歌 宣州地域诗史 谢脁 李白 杜牧 诗风 

文学艺术的流变既受时间的影响,表现在文学史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地域的限制,表现为地域文学的划分。近代大学者刘师培先生将整个中国文学分为南、北两派,以此概括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风貌。他认为南方文学缘情托兴,故表现为“清绮”“哀艳”;北方则“体峻词雄”“粗厉猛起”;又云:“大抵北人之文,猥琐铺叙以为平通,故朴而不文;南人之文,诘屈雕琢以为奇丽,故华而不实。”②这段论述集中揭示了中国南北文风的差异。这种差异早在诗经、楚辞的时代就已经显露,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因南北政权的长期对立,双方的文风差异更大,隋唐中华一统后,南北文风得以在统一王朝内部继续分化、融合、发展,尤其体现在中国文学的代表诗歌上面。因此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说:“暨永明、天监之际,太和、天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彼此好尚,雅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袁行霈先生也说:“唐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融合了南北两种不同的诗风、文风,造就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③

唐代宣州的政治与经济

宣城,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自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两千多年而不辍,范晔、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胜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其中谢脁曾任宣城太守三年(495-497),其诗歌以清丽隽逸的“永明体”诗风成为绵延千载的宣州诗歌的滥觞之作,对后世宣州诗风的发展影响深远。

唐时的宣州是江南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润州、越州、宣州),先后为江南西道按察使和宣歙观察使的治所,盛唐时已非常繁盛。天宝间曾在宣城任长史的李昭称“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陆之丰。永嘉以后,衣冠避难,多来江左。六朝文物,举于斯邑,至今余风犹存,虽闾巷之间,吟咏不辍。宣城为郡治所,据山为城,枕水为邑,山为陵阳,水为宛溪。……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横峙若屏障,连绵三十里,尤为一郡之雄秀。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清光绪《宣城县志·艺文志》)李白也赋诗曰“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④。

中唐元稹谈及宣州称“宣城重镇,较缗之数,岁不下百余万,管干剧职,灵盐近戎,分务简僚,不易宜称。”(《文苑英华》卷412《授卢萼监察里行宣州判官制》)因交通的便利和物产的丰富,宣州的经济文化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其在大历年间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通商鬻货,万货云从;阐道都会,敦儒泮宫”,⑤“宣城重镇,陪京之南。制天险之津梁,据三楚之襟带。境环千里,邑聚万民。我朝以来,戎寄尤切。”(《全唐文》卷878徐铉《朱业宣州节度使制》)

晚唐诗人杜牧称宣州“赋多口众,最于江南”⑥;唐末沈颜云“实为奥区,凡厥贡之盛,厥土之饶,则古所良也”⑦,其繁盛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唐代宣州所辖地域广大,领有宣城、泾县、绥安(759年改名广德)、宁国(744年复置)、溧水、溧阳、当涂、南陵、青阳(742年置)、太平(752年置)、旌德(763年置)、至德(757年置)、石埭(766年置)共十四县,其行政区划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皖南和苏南在内的大部分区域。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一直尾大不掉,战乱连连,使得原本富饶繁盛的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百业萧瑟。这一时期唐王朝的财政物资就主要依靠未受战祸波及的江南八道(浙东、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杜牧谓“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樊川文集》卷16《上宰相求杭州启》),而宣州正属于江南西道的管辖范围内,长期处于中央政府的有力控制下。宣歙观察使兼宣州刺史官至正三品,宣州也在大历年间由“上州”升为“望州”(《新唐书·地理志》),我们可以看出宣州的政治经济地位在唐代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所以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宣使之所察,歙为富州。”( 韩愈《送陆歙州诗》序,《全唐文》卷555),宣州成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显赫一时。

盛唐宣州诗人群体和诗作数量

所谓“盛唐”时期,即指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起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止长达129年之久的唐朝全盛时期,这一阶段,唐王朝国力达到鼎盛,国家内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风昌盛,外有武功赫赫,四夷宾服,八方来朝,成就了被后世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唐代是我国诗歌艺术最辉煌的时代,而唐诗则在盛唐时期开始了它的全面繁荣,“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⑧

清代嘉庆版的《宁国府志·艺文志》中共收录了唐代53位诗人的137首诗作,其中属于盛唐时期的共有8位诗人的30首诗作。以下是唐代几个时期宣州诗歌的诗作与诗人数量简表。

盛唐宣州诗歌主要是指盛唐时期诗人所作的歌咏宣州或与宣州有关的诗歌,但是为了研究方便,我们这里主要考查宣州治所宣城县及其附近的诗作,这些诗作大致可分为宣城本地诗人所作、任职宣城的诗人所作、游历宣城的诗人所作、未至宣城而诗作涉及宣城的诗人所作四种类型。

宣城本地诗人不多,且诗作多亡佚。据《宣城县志》记载,可以确定的有刘长卿、刘太冲、刘太真三人。刘长卿,字文房。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曾官至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著有《刘随州诗集》11卷,其中诗10卷,文 1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为 5卷。刘太冲所著诗文除《寄业师》诗一首外俱亡佚。刘太真为刘太冲之弟,与其兄齐名,著有《刘太真集》30卷,今仅存诗三首。

留寓宣城的诗人之代表首推诗仙李白,李白自天宝十二年五十三岁首次来宣,至宝应元年六十二岁近十年间多次来宣州漫游山水,登临桥亭,赋诗抒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等。有关李白与宣州诗歌的关系,下文中辟有专题评说,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任职宣城的诗人,经查阅《全唐诗》、《宣州志》、《名人与宣城》等文献资料,大约有裴耀卿、季广琛、路应、范传正、令狐楚、崔群、于傲、沈传师、裴休等20余人。这些诗人中有些人文名、官位都很高,如裴耀卿、范传正、令狐楚、沈传师等都官至宰相。其中范传正以治能称,政声显著,任职宣城期间十分重视文教,他还编撰了《宣州记》。

游历宣城并留有诗作的诗人,经查阅《宣城县志》和《全唐诗》,大约有20多位,邢巨、王昌龄等人皆来宣畅游过。邢巨,扬州人,游宣城时著有《游宣城琴溪同武平一作》。王昌龄则是在天宝中遭贬途经宣城,并留有诗作。“安史之乱”之后,前往宣城这块太平地的诗人更多,如朱庆余、罗隐、李群玉等写了诸多游览和投献诗,对活跃宣城诗风、扩大宣城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盛唐宣州诗歌的内容

盛唐诗人徜徉在宣城的山水之间,唱和于宛陵的文人贤士之中,寄情山水,抒发情感,感怀身世,诗歌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他们的诗歌按题材可以分为献赠诗和写景诗两大类,献赠诗的范围很广,有诗人之间相互唱和之作,有送别友人之作,有寄赠官宦友人之作。如孟浩然的《夜泊宣城界》、钱起的《晚入宣城界》、张九龄寄呈给宣州刺史裴耀卿的《江上使风呈裴宣州》、《当涂界寄裴宣州》。送别诗有王维的《送张五湮归宣城》、卢仝《送尉迟羽之归宣州》、姚合《送李传秀才归宣州》等。

宣州一代山水优美,写景诗一直是宣州诗歌的重要内容。一些著名的山水古迹成为诗人们竞相吟咏的对象。如敬亭山、陵阳山、响山、清溪、宛溪、桃花潭、谢朓北楼、开元寺、水西寺、隐静寺等。如李白的《宣城青溪》“青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单纯的写景诗数量较少,多为借景抒情,怀古伤今之作。同时在献赠诗中往往也有相当份量的景物描写。

盛唐宣州诗歌数量相较于初唐时期有很大进步,但是和晚唐相比又逊色不少。这些诗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宣州的社会历史面貌。如“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是对宣城风土人情的描写,“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待御》)是对宣州市景的描绘,“火识梅根冶,烟迷杨叶洲。”(孟浩然《夜泊宣城界》)描绘了当时宣州发达的冶炼业。⑨


注释:

①宛陵乃宣城旧名,此处代指宣州

②《刘师培论学论政文集》,李妙根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③袁行霈《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④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待御》

⑤崔巨《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全唐文》卷990

⑥《唐故宣州观察使御史大夫韦公墓志铭》,《全唐文》卷755

⑦《宣州重建小厅记》《全唐文》卷868

⑧⑩⑾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绪论、第三章

⑨张剑光《略论唐五代江南城市的经济功能》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月第30卷第3期)

(作者系宣城市国家税务局工作人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一----二十四)
李白在人生低谷作的千古名句
李白在宣城
宣城:走进水阳江中游 眺望绵延千年的人文图景
一帘花雨谈幽梦(一) 寂寞文字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