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泾县明堂池的沧桑变迁

泾县明堂池的沧桑变迁

 戴治中

泾县县城中心有一口方塘,原名明堂池,因种植荷花后来被人俗称为荷花塘。这口塘一泓池水、澄碧如镜,绿树环抱,四时葱翠。塘中的洗心亭八角两层,飞檐翘角,古意盎然。尤其是入夏后,满塘莲叶,“映日荷花别样红”,令人赏心悦目。明堂池(荷花塘)是山城的一颗璀璨明珠,耀眼夺目。朝霞微露,人们在塘畔晨练。暮色降临,人们在四周散步。泾川宾馆濒临明堂池,来往宾客常对塘的美色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赞叹。

明堂池建造年代距今已有500多年,是泾县县城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嘉庆《泾县志》载:“明弘治13年(1500)御史包溥置明堂池于棂星门外。嘉靖32年(1553)署县事府同知黄钲拓置“。明嘉靖年间《泾县儒学明堂池碑记》称明堂池为“泾县儒学之泮璧也”。泮,古时的学宫。璧,古代的玉器。就是说古人是把明堂池当作学宫的宝玉来看待的。泾县历来文风昌盛,尊儒重教。当时的学宫内前后左右,分布着大成殿(俗称夫子庙)、文昌祠、乡贤祠、教谕署、明伦堂、尊经阁等几十处建筑,规模浩大,而明堂池就建在学宫大门棂星门外。《碑记》描述明堂池“于县(县,即县衙)为后襟,于学(学,学宫)为前襟。于通邑论之,如人身之气海,毓育元和,疏泄秽恶,蜿蜒左出与泾溪会流。则是塘于学为钟秀之地,实一邑风气所关也”。

当时城南有一“道士湖”(俗称长塘),护城河一股水流经“道士湖”北上进明堂池,再“蜿蜒左出”入青弋江。这道贯穿县城的水流如人身的气脉,而明堂池为“气海”,像是人体的“肺”,“毓育元和,疏泄秽恶”,故而既是学宫的“钟秀之地”,更是全城的“风气所关”。明堂池的兴建,是古时泾县文风昌盛的象征,也是古人重视生态环境,对城市水系构建的精心布局。

明堂池中的洗心亭建于明嘉靖36年(1557),系当时教谕涂均主持建造,并撰文篆刻了《泾县儒学池印亭记》。据碑记介绍,明堂池正中原有一土墩,后迁至偏东处,四周用砖石砌成正方形,像一颗印呈现在水面上,名曰“印台”。教谕涂均“思印台而无亭,犹印之无钮”,便筹措资金,主持造亭,“经始于孟夏,落成于仲秋。”亭名为“洗心亭”,“取日新洗濯其心之义”,就是每天都要清洗心中污浊的意思。该亭“上为八脊,而中统以圆顶。下四隅之正为门,四角之正为牖。”“圆顶锐末取文峰耸突,笔锷摩空之意”。四门各有一匾,南曰“丽明”,北曰“拱极”,东曰“翊震”,西曰“揽晖”。“池设一舟,以便往来。”“亭中静坐,看书、构文、吟诗、作字,允赏心乐地也。”

1645年,如诗如画、魅力无穷的明堂池建造不到一百五十年,却经历了如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乙酉之难”。据嘉庆《泾县志》记载,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下扬州、南京后,大举南下。八月,为了抵抗清兵入侵,泾县人民在原知县尹民兴的号召下,“穷乡僻壤,皆蒸麦为粮,伸锄为㦸,几有燎原之势”。四乡义兵,召来据城抗守。北隅人士沈懋贤还“出金二橐,谷五百石献为义兵饷需”。但终因是临时招募的义兵,敌不过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清军,被强势凶猛的清军用大炮攻破城门。城陷后,清兵大肆屠杀,凡在城百姓“无分男女少长尽皆刀斩,封刀之后,遗民仅九十余人”。面积“二十三亩有奇”的“学宫明堂(荷花塘),横尸几满”。当年农历为乙酉年,《泾县志》称之为“乙酉之难”。清兵的凶暴残忍,罄竹难书。而泾县人民面对强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则彪炳史册。“横尸几满”的学宫明堂(荷花塘)是“乙酉之难”的历史见证。

《泾县志》记载,清乾隆32年(1767)至37年(1772),县人赵诚、左廷杰等又先后出资修建了明堂池四周的石栏。明万历、崇祯和清乾隆、嘉庆年间,对明堂池石堤和洗心亭进行过多次修葺。新中国建立后,泾县人民政府曾几次拨款修整。2008年重修了石雕护栏,并在明堂池(荷花塘)中央建一喷泉,在塘四周边沿和洗心亭顶安装了灯饰。每逢节假日或有重要来宾,泉水喷涌,灯火辉煌,异彩纷呈。

(作者系泾县档案局原副局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钱泳《重修鄞县儒学碑记》欣赏
读帖:钱泳《重修鄞县儒学碑记》
明、清古文三十二篇目录(两湖碑记)
钱泳 隶书《重修鄞县儒学碑记》,值得欣赏,感谢分享转发
清代钱泳隶书《重修鄞县儒学碑记》
钱泳隶书《重修鄞县儒学碑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