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德新杭镇近代温州移民的一段记忆

广德新杭镇近代温州移民的一段记忆



李  杏

微信版第647期

安徽广德自太平天国以后,河南、湖北、安徽江北以及浙江温州和浦江、闽南等地都有移民来此定居,距今大概150年左右,广德现有人口90%以上都是移民的后裔。而新杭镇作为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更是众多移民对象的首选。移民和本地原居民相互包容、相互促进,最终融为一体,形成了经济发展、开放包容的新杭。其中温州移民在新杭镇的经济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者在新杭镇路东村大卡组的张权巧家中,见到了张权巧、金宝存和陈国安,他们都来自温州市瑞安县湖岭镇,是地地道道的温州老乡,都选择了广德这片沃土,不同的是他们来到新杭的时间。他们用广德话跟笔者进行交流,分享从父辈流传下来的移民故事,而用流利的温州话在老乡间互相沟通,一切都这么自然。

“因为温州那边有人之前就过来了宜兴、广德这边,逢年过节回温州,就会说起这边挺适合人居住的,所以之前就知道这个地方。”张权巧告诉笔者。之所以移民是因为兵役体制改革后,由“募兵制”改为“征兵制”,当兵成为义务。于是人们开始逃避兵役,于是国民党开始使用铁腕手段:强征。所谓“强征”,就是“抓壮丁”,强行逼迫青壮年义务服兵役。因此1940年前后,许许多多刚结婚的青年纷纷携妻带子逃离温州,宜兴、广德一带就成为他们的首选。

陈国安父亲是三人父辈中最早来到新杭镇的,父母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徒步17天来到新杭,从此在这里扎根。张权巧和金宝存的父母先由瑞安徒步去了宜兴安家,由于宜兴耕地少、人口多,而那时的广德地广人稀,所以在宜兴居住10多年后,还是选择携家带口迁到了广德。

张权巧1954年出生在新杭,没有经历过迁移,但是他还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跟他说,那时候徒步从瑞安走到宜兴,父亲用扁担挑着年幼的大哥,棉袄的肩膀都磨了一个大洞。到了宜兴没有地方住就搭棚子,没有电灯、没有煤油,自己开垦荒地种粮食养活自家人。

金宝存1947年出生在宜兴,是三人中最晚随父亲来新杭的,他说是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在宜兴吃不饱,所以来了广德,虽然也是大食堂,但是有饭吃,饿不死。陈国安回忆,那时候大锅里面百分之八十是山芋等杂粮,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大米,煮好之后就和在一起,掺着吃。弟弟穿哥哥的衣服,妹妹穿姐姐的衣服。那时候的日子很苦,但是新杭地广人稀,有荒地可开垦,这些迁移来的温州人就能够用双手让自己不挨饿,慢慢扎根下来。

新杭镇路东村的温州人主要有“张、金、陈、蔡”四大姓氏,凭借着温州人骨子里的“不服输、勇往直前、不满足”的精神,很多都在广德发展了一番自己的事业。

横山宾馆董事长张其富和公安局副局长金帮俊祖籍都是温州,陈国安本人是瑞龙造纸厂厂长。张权巧家中兄弟姊妹共5人,目前均在广德,他说家里人早就把广德当家了,在这里生活这么多年,很好地融入了新杭这个大家庭,各自生活事业都发展得很好。而金宝存的两个姐姐则嫁回了温州,兄弟四人除了其中一个读书出来的在苏州上班,剩下三个都在广德发展,因为姐姐的原因,回温州的机会也很多。“现在通讯也发达了,刚开始迁过来时不敢跟家里联系,而且通讯也不方便,现在什么时候想回去或者通过微信联系都很方便”,张权巧说,“但是我孙子这辈就不会说温州话了,最多只会一两句。”

“张、金、陈”三家父辈的迁移历程,只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温州人迁移的缩影。对于温州,虽然张权巧、金宝存和陈国安少了一份父辈们“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情怯,但是温州人的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温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帮助他们扎根广德,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成长。

(本文选自宣城市政协编《宣城移民记忆》一书)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

公众平台

研究宣城历史,弘扬宣城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文明网·宣城皖南大地不可忘却的抗战记忆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解放战争史上这次围歼战,为何短短6天内能歼敌8万余人?
广德,山不在高,有诗则灵
明·杭濂诗词(宜兴)
商杭铁路,历史的悲剧又将在郎溪重演?
安徽南部广德、宁国两市,为何方言用湖北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