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时期宣城地区书院的基本特点(上)

明 清 时 期

宣城地区书院的基本特点

萧  寒  程龙伟

1

明清时期宁国府书院数量激增

明清两朝仅记载于地方志的较大规模的书院就有29所之多,其中明朝新建17所,清朝新建11所,另有清代复建宋代书院1所。具体情况如下:

1、宣城县(5所)[16]

(1)敬亭书院    万历十七年(1589),知府廖恒吉、宣城知县陈相度地倡建,初名待学书院;二十六年(1598)知县尹三聘重修,改为正学书院。崇祯八年(1635),知府徐大仪、府学训导陈景华、太学生沈全昌倡捐重修。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府佟赋伟新修,增置学舍数十间。雍正五年(1727),知府黄叔琪重修。乾隆八年(1743)改为敬亭书院;十七年(1752)知府宋敩、知县贵中孚倡捐修葺,三十六年(1771)知府狄咏篪重修。

(2)志学书院    嘉靖四十三年(1564),提学御史耿定向、知府罗汝芳、推官李惟观建,中为大堂,后为会讲堂各五楹,左右号舍四十楹。万历三年(1575),知县姜齐方增建前门三楹。后废。

(3)宛陵精舍    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县姜台建,北为致道堂三楹,后为罗公生祠,中为咏归亭,南为观复楼三楹,西为号舍八楹。万历时,张居正禁书院,七年(1579),知县詹事讲改为理刑公署,学田变卖以充筑北门公费,地租归于府。

(4)同仁会馆    万历中建,宣城施宏猷,章中辅、南陵陆行素、泾县万国寿、宁国杨怀凤、旌德吕坚、太平汪昌源等率众建馆,旁置庐舍,取租以备修葺。后废。

(5)横渠别墅    乾隆七年(1742),知县张大宗捐建,后废。

2、泾县(16所)[17]

(1)水西书院    又名水西精舍。嘉靖三十一年(1552),督学御使黄洪毗、知府刘起宗、知县邱时庸建。前门三楹、中为明道堂,后为熙光楼各五楹、左右两厢各三楹、号舍二十楹;四十一年(1562),知府罗汝芳増置退省所。万历初毁,十五年(1587),知县张尧文复建。顺治初,知县银文燦重建熙光楼。康熙十六年(1677),知县邓琪增置馆舍。雍正元年(1723),邑人贡生赵滨重修。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王廷栋重建仰止堂;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建大门,后毁未建。

(2)云龙书院    初名云龙书屋。嘉靖间,太平焦元鉴建。岁久倾圮。清初,邑贡生赵廷挥重建,岁久复废。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江询倡捐,率邑人重建,后毁。

(3)正蒙书舍    隆庆间,知县刘世亨建。

(4)喻义书院    隆庆元年(1567),知县刘世亨建。在儒学左,西向有口、有堂、有燕室。

(5)赤麓书院    万历间,知县何廷魁、李邦华创始建为书院。规制仿水西精舍,正厅三间,左厅房五间,右号房七间,门前敞厅五间。

(6)蓝山书院    万历间,水西讲会诸先生创建。岁久圮,基址半为寺僧星占。

(7)考溪书屋    嘉靖间,进士崔台建。

(8)龙溪书舍    万历时,汪淳祐建。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

(9)三乐书院    雍正元年(1723),知县李玫购赵氏书屋置正屋三间、横屋三间、左小屋五间、水亭一座、池一所;八年(1730),圮于水;九年(1731),知县刘干重修,改名义学。

(10)云山书屋    乾隆二十年(1755),陈氏合族共建于云山之云山书屋麓。不久扩充为堂、为庭、为塾,左右讲室数十椽。

(11)峨岱书院    宋进士文澄源、文洪源建,后废。乾隆二十三年(1758),文氏后裔重建。

(12)震山书院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乡人査思道、崔熏一等倡劝指建。

(13)紫山书院    乾隆三十三年(1768),董事倪友先等十四人率倪姓公创建,四十三年(1778)告成。

(14)梅溪书院    嘉庆间,监生王夏炎、王百样建。

(15)泾川书院    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赵仁基建。咸丰间,毁于兵。光绪五年(1879),知县吴鄂重修。

(16)三隅书院    同治四年(1865),邑人左、郑两姓合建。

3、太平县(1所)

天都书院    初名文峰书院,嘉靖中,知县邱振就废开福寺建;二十二年(1543),后知县刘元凯重修,改名天都。万历五年(1577),知县张廷榜重建;万历七年(1579),改为迎恩公馆;后知县潘应化等修复。明末复圮。顺治八年(1651),知县陈善政重建,中有讲堂,前有凌云阁,左有房舍三间,前为大门,周置墙垣,年久皆圮。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李峰倡捐复建,改南向而东,建造大门三间,大堂、后堂规模宏敞,左右学舍二十二间,后堂左右厨房各三间又北上房五间。道光五年(1825),邑绅倡捐更新,厅房斋舍毕备,共六十余间,更名为仙源书院。咸丰初毁,同治八年(1869)重修。清末,改为仙源高等小学堂。

4、旌德县(3所)

(1)太学书院    明监生姚天泽、宋元勋、郭宗琏买民地建。后圮。康熙三十五年(1696),贡监生重建,嘉庆时名储英书院。

(2)旌阳书院    乾隆二年(1737),知县纪咸以兵备道旧署为之,道光十六年(1836)邑绅朱琳捐修又输田六百亩入院,易名为凫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旌阳高等小学堂。

(3)毓文书院    乾隆五十九年(1794),邑人谭子文建。同治五年(1866),水圮坏。清末改为乡公所。

5、南陵县(2所)

(1)籍山书院    万历中,知县沈尧中建。康熙八年(1669),知县屈升瀛重修,嘉庆时改为县丞署。

(2)春谷书院    故址为察院,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县周学元劝谕各乡绅士分任捐资重建,设立号房,为县试童生之所;四十九年(1784),徐氏鼎建仪门,王氏鼎建讲堂,戴氏重建头门。嘉庆十三年(1808),张氏重建牌坊。咸丰十年(1861)毁于兵燹。光绪十六年(1891),知县张源溱劝捐重建;三十二年(1906),改为春谷高等小学堂。

6、宁国县(3所)

(1)明德书院    又名凤山书院,正德十二年(1517)知县王时正建,中为正堂三楹,后为穿堂。嘉靖六年(1527),知事胡子亚修后改为社学;二十六年(1547)知县范镐复之。隆庆六年(1572),知县徐一槚建楼五楹。万历七年(1579)奉旨改委官行署。后废。

(2)谢侯书院    崇祯八年(1635)知县谢绍芳建,其地在嘉庆时为西察院。

(3)西津书院    康熙十六年(1677),知县马光因凤山书院久废,重建于西津桥东浒,故名。制度轩敞,后知县陈主策置田助之。咸丰十年(1861)毁于兵,同治间知县蔡铎、徐玉珂相继兴复。

2

宣城地区书院的建筑完备,功能齐全

明代宁国府是除了徽州府之外,安徽地区创建书院数目最多的府。除了数量上的优势,宁国府书院的规模宏大,规制完善,田产丰富,功能也较为齐备。如泾县水西书院“前门三楹、中为明道堂,后为熙光楼各五楹、左右两厢各三楹、号舍二十楹。”又“水西之会,每会逾三百余人,既建精舍于寺西,仍不能容,而逼近僧房更无隙地。因增置退省所于寺东。”以水西书院为样板,同在泾县的赤麓书院“万历间,知县何廷魁、李邦华创始建为书院。规制仿水西精舍,正厅三间,左厅房五间,右号房七间,门前敞厅五间。”

一些规模较大的书院,则还有楼房、亭堂、亭阁、花园、池沼,甚至射圃等;并且号舍数量多、各类生活设施完备。如康熙时,重修正学书院,“置庖厨、盘孟、棐几、书笈、衣椸、酒樽、茗碗、烛具、香篝之属计百有余,事诸微细猥琐物莫能悉记”。[18]

旌德县毓文书院始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由山麓攀陟而上百余步,即履坦夷。山之凸者凹之,载瓷石以成垠垺,每成崇数尺凡六成;而地尽入口则有塾,递上则为堂、为讲坛;堂之上因楼以为寝,坛之栋间有小阁以奉紫阳文公。辟轩于堂左为会文之地,堂外四周为号舍,参伍高下凡六十间。由讲堂循廊右折启扄出乃径于园奧,如旷如缭,以短垣植襍花木无算;中有菜圃、有亭、有榭。迤南屹然而倚山者为生云阁,稍东巍然而插云者为文星楼,以及井、灶、庖湢、犁然咸具。”[19]

毓文书院有正屋一堂,计七间三进六厢,仿照《千字文》内容,以“天、地、琼(玄)、黄、宇、宙、红(洪)、芳(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编号,共一〇八间。东南花园内,有文星楼、适意亭、游廊、方圆池、厨房、厕所;左首有横舍、楼屋、敞厅共三间两厢;中路、后路则各有厨屋三间两厢,苑墙一围。大门前有照墙,甬道云衢内有一所凉亭,云衢外有十副石柱和栏槛、一对旗杆、鼓石、一口井、一口塘。各厅房内有床、桌、椅、凳等各色家具,厨房中有各类厨具。加上书院处于俊秀山川环抱中,自是涵养心性、读书问学的好场所。清代泾县名儒赵良绮晚年曾任毓文书院山长,其“间与诸生临眺于月午楼,八窓洞闢,则思必体之开明;登扳于文星阁,万山俯列,则思志气之高超;步屧于园圃池塘,花放水流,则思文机之绵烂活泼。”[20]

 书院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吸引士人的就学有着极大的帮助,细致周到的生活安排,使得“诸生至此若家焉”。[21]学子不再有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安心向学,而书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则得到了大大增强。

注释:

[16]万历《宁国府志》卷九《学校志》;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九《学校志》;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九十二《学校志·书院》;光绪《宣城县志》卷八《学校》;嘉庆《泾县志》卷八《书院》;嘉庆《太平县志》卷四《学校》;嘉庆《旌德县志》卷三《学校》;民国《南陵县志》卷八《学校》;民国《宁国县志》卷六《学校志》;民国《安徽通志稿·教育考》卷三《书院》。

[17]嘉庆《泾县志》卷8《书院》。
[18](清)沈廷璐:《重修正学书院记》,光绪《宣城县志》卷8《艺文》。
[19](清)朱文翰:《洋川毓文书院记》,《毓文书院志》卷6《金石》。
[20](清)赵良澍:《毓文书院记》,《毓文书院志》卷6《金石》。
[21](清)洪亮吉:《毓文书院志》卷4《廨舍》。

作者简介:

萧寒:安徽合肥人。安徽区域文化独立研究人,安徽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合肥市民俗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地方文史暨民俗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程龙伟:安徽淮南人。华夏茶书院院长、知名茶人、紫砂文化学者、茶事活动策划人,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时期宣城地区书院的发展概况
卷十二·舆地志古迹上◇宁国府志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九十九卷
宁国府名臣罗汝芳
【话说谏官周怡73】泾县水西精舍
人文首盛开元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