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翟金生泥活字印刷及其历史意义
翟金生泥活字印刷及其历史意义
张法先
微信版第831期
翟金生,字西园,号文虎,生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卒年不详,是安徽泾县水东翟家龙潭坑人。其先祖翟震川著书颇多,很有声望,而他本人则生活一般,自谓是“下里寒儒,乡贤后裔”,嘉庆年间考中秀才,后屡试不第,只得开设塾馆以教书为业。他平生勤奋好学,又爱吟诗作画,还能对民间手工制品模仿制作,村里人称赞他是一个教书认真,又肯干“杂事”的人。
翟金生在其教书生涯中,由于家境单薄,常常缺钱买不起书,只得向别人借书、抄书,他发觉不少诗文抄本得不到出版翻印而渐渐湮失,深感惋惜;又看到穷苦文人无力付梓刊行自己的著作而不能进行交流,深表同情。
于是,当他看到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关于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技术的记载时,便萌生了自己也来制作泥活字印书的想法。“见古法而好之”,他在“家徒壁立室悬馨”的困境下,“每于课读之余,不惮烦劳,竭智虑以穷其术”“调泥延直,磨利成章”,终以“三十年心力,造泥活字板,数成十万”。
翟金生所造泥活字翟金生所造之字皆为明体(即阳文反宋体字),其质“坚贞如骨”,其型分特大、大、中、小、特小等五种规格,类似现在1、2、3、4、5种型号的铅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翟金生用泥活字真的把书印出来了。根据历史记载:他主要印了本人的诗文和当时的名人著作,还印了宗族家谱和民间流传的小说。
道光二十四年(1844),翟金生70岁时,在儿孙的协助下,试印自己所著的各种诗文及联语(两册)400本,取名《泥板试印初编》,并附五言绝句数首,言其自刊、自检、自著、自编、自印诸事。他在自刊中吟到“一生筹活字,半世作雕虫,珠玉千箱积,经营卅载功”。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对其同邑的举动,深表赞赏,并为该书作序时指出:木活字印书印到200部,木质吸水胀大,字划变得模糊,“终不若泥板千万而不失真也。”在此之后,又为包世臣的著作《安吴四种》,印了600本。
《泥板试印初编》道光二十七年(1847),翟金生用小号字排印了江西友人黄爵滋的《仙屏书屋初集》(5册18卷),诗集中的小注,字体更小。黄在该书自序中写到:“去岁过泾,翟君西园复以泥字排板为请,遂于旅次付门人洪子龄、王句生及儿子秩林重为订之,排印400本”。
咸丰七年(1857),翟金生83岁时,命其孙翟家祥等,排印明嘉庆年间的《泾川水东翟氏宗谱》,量印多达800本。在这次重印的家谱中,第一页就指明:“大清咸丰七年仲冬月泥聚珍板(含有泥活字聚集视为珍宝美称之意)重印。”第二页增绘胜景“桃花潭图”,图中注有山水、亭阁、廟宇各景点的名称,这些原始资料,为今日桃花潭风景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根有据的思路和规划。
时至今日,这些泥板印制的古书,有些得以保存下来:《仙屏书屋初集》(黄爵滋)现收藏于北京图书馆,《泥板试印初编》(翟金生)、《安吴四种》(包世臣)、《泾川水东翟氏宗谱》等收藏于安徽省图书馆。更可喜的是,在“文革”浩劫后的1980年,省博物馆和泾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桃花潭翟氏家族后裔中,又搜集到《泾川水东翟氏宗谱》一本,计118页,宣纸印制,与省馆藏本完全一致,且字划均匀,印刷精良,清晰美观。由此进一步证明了上述事物的真实性。
时光过去将近200年,清代翟金生在泾县乡间用泥活字印书的事迹,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呢?作者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在江南地区一次成功的再实践,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
回答了学者们的种种疑问。历史的印象是这样的,泥活字印刷自北宋毕昇发明创造以后,除了在《梦溪笔谈》里作了详细的记载外,其他方面既无泥活字实物传世,也未见过当年用泥活字印的书籍。虽说元代杨古曾以泥活字印过朱熹的《小学》《近思录》等,但也未见到这些版本留存下来。因此有人对泥活字能否印书,提出种种疑问,单凭一书记载,证据不够充分,如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认为泥活字不能印书;著名学者胡适以为“火烧胶泥作字,似不合情理,也许毕昇所用是锡类”;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美国学者斯文格尔以为“毕昇的活字是金属做的。所谓胶泥刻字,乃是作铸字的范型。”翟金生仿古法而作之的再实践,有力地打消了上述种种疑问,证明了泥活字是中国古代印刷业由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一次重大原创技术(因为由泥活字之后,就派生出木活字、锡活字、瓷活字,一直发展到近代普及性的铅活字),巩固了毕昇是古代发明家的历史地位。
《仙屏书屋初集》
对原创技术作了改进和规范。《梦溪笔谈》的记载只说:“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像铜钱那样的厚度),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没有讲具体制作工序。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史研究人员,在翟氏家乡搜集到若干枚个胎大于字的阴文正刻泥活字,为常用的“也”“矣”“其”“以”等,显然这是制造阳文反刻字的母范。
研究者认为:翟金生制造泥活字的方法,不是直接在泥块上刻成阳文反字,而是先制成阴文正刻字的母范,用火烧之,使其坚硬,然后将稀稠干湿适度的胶泥填入母范,等字干后,取出来稍加修饰,再用火烧,就成为阳文反刻字了。这个做法与现代用字模铸铅活字几乎相同。研究人员对省博物馆收藏的近千枚泥活字,进行了检测,结果可分五种规格,详见列表(数据取其平均值)。此外,还有“白丁”,作为填充空格之用,这也与现代排版要求有一致的做法。
型号
尺寸
一号
泥活字
二号
泥活字
三号
泥活字
四号
泥活字
五号
泥活字
0.90cm
0.70cm
0.65cm
0.40cm
0.30cm
0.85cm
0.65cm
0.60cm
0.35cm
0.20cm
1.20cm
1.20cm
1.20cm
1.20cm
1.20cm
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带来了有利条件。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要想在民间印书,并非易事。然而到了清代中后期,江南徽州地域已经成为全国印刷业的中心,仅举一例,乾隆年间徽州程伟元的萃文书屋,两次刊印120回本的《红楼梦》,使这部杰作由传抄本变为大量的印刷本,骤然间人们感受到印刷业对文化传播的巨大作用;同时民间印刷家谱也蔚然成风,加之本区素为“文房四宝”之乡,可为手工印刷作坊提供必需的生产资料,所有这些有利条件不能不对翟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他印书用的纸,就是泾县特产的“白连史纸”(它比宣纸薄,光亮柔软,比较便宜),用的墨就是当地老农用“松烟”制的土墨,用的胶泥,更是就地取材,人力不足,老人家就动用家庭成员组织生产。他在监印的书籍序言中记道,有儿子翟发曾、翟一裳、翟一杰、翟一新四人参加造字,有孙子翟家祥、侄子翟其宗、内侄查三生、外甥查光鼎帮助拣字,学生左宽、左骏等人帮助校字。由此悟出一个道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创新,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需求紧紧相关的,那种脱离社会发展的突变技术是不可能产生的。
主要参考书刊:
《安徽科学技术史稿》,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作者系宣城市科技局退休人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拓展阅读自然科学巨子沈括
沈括与宁国
沈括在皖东南的足迹
翟台与泾县考溪书院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失书记】韦力:泥活字本《校补金石例四种》
科普之窗-古代科技-印刷
毕升 毕昇简介 毕升的故事
『 古代中国活字印刷术 』
北宋--科技家、活字印刷术创始人 毕升
活字印刷的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