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练字关键在于方法要正确
【名家经验】
        
        练字关键在于方法要正确

  我大学毕业留校后直接走上讲台,教大学语文。当时课本都没有,只能临时选一些文章,今天讲《荷塘月色》,明天讲《陈平世家》。刚刚熟练了,1979年,学校安排我教古代汉语,内容又是全新的。1982年,我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到中山大学进修学习古文字的机会,回到学校后我上古汉语课,还教甲骨文、金文等,又是全新的,这些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但是在这种高压下,自己拼命学习,虽然不够系统,终归教古文字时甲骨文怎么写,金文怎么写,小篆怎么写,一点一滴都积累起来了。当零散的知识积淀到一定程度,就形成独立的思考,因而在文字学领域就有自己的心得了。

  至于书法,我练字的绝对时间很少,但是我想,关键还是在于练字的方法要正确。

  我是1974年跟随启功先生学习的,1982年开始教书法课,后来随先生一起编书法教材。由于房间小,时间紧,每天只能利用上厕所的十几分钟练字。尽管时间短,可一年下来就不得了,一天练一个字,一年就有三百多个字,有了三百多个字的基础就可以举一反三,这些方法得益于启功先生。

  有人问我:“秦先生,您跟启功先生学习书法,启功先生教了您什么诀窍?”

  其实,启先生哪有什么诀窍啊,启先生常说,学习书法就是认真临习古帖,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重复,方法对头,重复一遍就会巩固一遍,基本原理就是这么简单。

  练习书法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又是很不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有的人写字总是不好看,那是因为笔画的长短、粗细、搭接位置等不对,比方说写“十”字,横画太平了不好,太斜了也不好,必须要向右上方稍微倾斜一点,竖画与横画搭接的位置太靠左不好,太靠右不好,正中也不好,必须稍微靠右一下。而且竖画不能过长,整个字形必须稍微扁一点才好,就这么简单。“人”字的撇和捺的倾斜度要多么大,搭接的位置大约在什么地方,搭接后的夹角角度是多少,也必须有个正确的许可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你怎么写都好看,超出许可的范围,怎么写都不好看,基本的原理就是这样。

  所以,要写好字,必须选择优秀的范本和范本中较好的字例,仔细观察,探求其中的奥秘,有时候分析不好,就会因为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比如,你在王羲之的范本中找到“成”字,如果要末笔的“丶”要取什么形态,放在什么地方合适,与前面所有笔画的位置关系、呼应关系是怎样的。这就必须要看“成”字所有笔画是怎么写的,“成”字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的,在这个环境中可能写成一种形态,在另一种环境又可能写成另一种形态,学习书法就要锻炼这种能力。 
       
        采山之铜

  我的读书年代,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毛笔字课,在课堂上写,是老师用大的米字格写了字样,挂在黑板上,我们照着临写。也有家庭作业,小楷是用毛笔字抄课文。记得在五年级,有次我写好小楷出去玩了,回来父亲问我,本子上的字是我请谁代写的。我说没有啊,他不信,说有些字像70岁的老人写的。我急辩是自己写的,父亲也就信了。从此我就认为自己字写得不错,对毛笔字有了兴趣。

  14岁那年的清明节,我在书店买了本颜真卿的大字《麻姑山仙坛记》,天天临写。正式学书法是从这时开始的。以后不论生病、学校考试或其他情况,包括在“文革”中和在农村插队务农,都没有影响我坚持每天临习。

  大学毕业以前所临的碑帖有: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柳公权《玄秘塔碑》,赵孟頫《重修玄妙观三门记》(墨迹本),隋《龙藏寺碑》,北魏《元诠墓志》、《元倪墓志》、《石夫人墓志》,东汉《石门颂》、《张迁碑》、《曹全碑》,前秦《广武将军碑》等。

  其中除《龙藏寺碑》和《广武将军碑》临习时间稍短外,其他都在两年以上。有些是交叉着临的。临颜、柳、赵三家之后,字写得漂亮了,但总觉得三家的影子摆脱不了,于是开始往唐以前临写。

  唐以前的碑刻大多没有书写人的名字,点画结构少程式化,比较随意。而再往前到魏晋以前,则进入另一种字体——汉隶时代,已在钟、王之上了。

  “文革”中期,中学生都迁到农村、农场、林场、牧场去“接受再教育”,我在苏北靠近海边的一个农村插队四年,白天劳动,晚上和雨雪天就临习碑帖。没事也看看《说文解字》和一些历史书,《说文解字》是下农村前一位朋友送我的。后来,我进县城里的工艺厂工作了五年,厂里一个车间是专门生产仿古画的,我的工作是题款,靠写字吃饭了。我有幸和王能父先生在一起五年,朝夕相处,他是我老师,是苏州下放到苏北的书法篆刻家,比我大32岁,通文字学,擅作诗,人很和善,对我指导、帮助很多。他曾劝我学文征明的字,因为以书写为职业,字须雅俗共赏,不要一味追求高古。我当时没有照他的话做,还是继续写《石门颂》和北魏墓志。他没有勉强我非要照他讲的去做,只是说《石门颂》结构松,不容易写好;魏碑刀刻痕迹太显露、太生硬,写时切忌做作。我想,魏碑结构紧,写汉隶何不参用其法呢?于是在隶书的结构上开始特别留意。

  当时我用的毛笔是长锋羊毫,已写了几年。所谓长锋也就是比一般的羊毫稍长一些,那时店里没有那种细而特长的羊毫卖的。邓石如用长锋羊毫,写字“双钩悬腕、管随指转”,有些走碑学路子的书家也喜用长锋羊毫。但康有为不主张用捻管的方法。近现代沈尹默、潘伯鹰有文章谈到长锋羊毫,都不主张用,也不主张写字时捻笔管。王能父先生写较大的字也用长锋羊毫,调锋时捻转笔管。我也问过他:萧退暗先生写字是否捻管,他说好象也捻管。清代碑学派书家邓石如写字“双钩悬腕、管随指转”,而康有为不主张运指,认为包世臣字伤于“婉丽”,根子就在于运指。前人论书,各说各的,往往会让人不知所以。我写了几年长锋羊毫,写的字秃头秃脑,转笔调锋时要将笔管捻动,所以运笔也稍慢。长锋羊毫写出的字“拙厚”,这“拙”与“厚”,也正是碑学派书法所推崇的一个标准。故我写较大字时(二寸以上)一直用长锋羊毫,并开始结合实践,对一些用具和技法进行思考。

  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看到顾炎武一篇论学的信札,云:“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这篇信札原是有人问他“近来《日知录》又写成了几卷”而写的回信。顾炎武对当时一些文人纂辑前人的学识、文章,以为自己的学术成果,用鼓铸旧钱的比喻,来加以评斥,同时回答来信者说:你是把我的著作当废铜来看了,我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

  说句笑话,也要怪顾炎武书名取得不好,叫《日知录》,一年三百六十日,每日一条,不就成几卷了吗?顾炎武这些话对我学书的取法,启发甚大,使我下决心不再碰古代名家的字,而广泛搜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各种碑刻、铜器、砖瓦、简牍、写经等非名家书迹,庶几采山之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荐文:非常全面的书法学习基础知识
转)邓散木先生的书法执笔运笔临帖理论
第六届兰亭奖得主欧亮谈魏碑书写的用笔和工具选取
听吴小如先生谈启功
临写曹全碑应注意什么?用什么笔和纸最佳?
书法练习一定要掌握技巧和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