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二虎:赵匡胤亲自导演的黄袍加身是如何上演的?
userphoto

2022.10.28 四川

关注

作者:陈二虎

一、天有二日

“千古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遂罢兵”。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三,一支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从后周京城开封出发,不紧不慢地向北。

据说正月初一,后周小皇七岁的柴宗训刚刚接受文武大臣的新春祝贺还没有完事,一个特殊的加急警报就十万火急惊呆了小皇与文武大臣,这警报是北方边防重镇定州、镇州快马传递而来:契丹人联合北汉发兵入侵,请求朝廷立马派兵驰援。

一时间,朝堂之上乱作一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七嘴八舌不知如何是好,柴宗训更是一脸茫然看着这些大人们,弄不明白先前还满脸喜庆,一刹那严肃起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该是周世宗柴荣临死前安排的三位扥孤宰相下决断了。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三位手无缚鸡之力的宰相大人简单的一交流,做出决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必须派出大军迎战,由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禁军统帅赵匡胤率禁军精锐北伐,即刻整军出发。

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胸有成竹,丝毫也不敢耽误,立刻升帐点将,令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一支禁军为先锋,立刻起程。调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步军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光翰、右厢指挥使赵彦徽率本部侍卫司的兵马随征。

为了保卫京城,又把殿前司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司都虞候王审琦统本部兵马协助侍卫司长官韩通留守开封。

然而,正月初二一早,京城内就流言四起,“点检作天子”的谶言又一次升温,大街小巷,人心惶惶,竟然还有人匆忙搬家出城“避难”,因为人们不会忘记十年前,时为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带本国人马冲入开封,制造了许多人家破人亡,改朝换代。

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还是在流言中如期出兵,因为大剧早已经编排好,必须上演。于是,赵匡胤率大队人缓缓出城,完全不像边防紧急的样子,悠闲地走着。

不一会,本来平静地行军,突然之间有一位老哥不走了,他挡在路中间,仰起头专注地望着天,准确地说他盯着天上的太阳,目不转睛地看着,自然令部队都停了下来。

按理这个人此举触犯了军纪,但却没有一个人出来管他,相反,军中一些将校还十分虔诚地望着这个非正常举动的人,似乎等待他看到了什么,原因这个人不一般,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十分信任的殿前军校苗训,这个人精于占星,善识风云,能掐会算,料事如神,是军中的亦神亦仙的人物,如同“萨满”似的,没人敢惹他呀。就在这时,自部队后面来了一位,悠闲地扬着马鞭,来到苗大仙面前,声音有意提高了八度,问:“苗兄台呀,你这么专注看到什么奇迹了?”

这位发问的也背着手进鸡窝——不捡蛋(不简单)的高人,是赵匡胤的智囊人物,六韬三略,文武双全的幕僚(军师)昭辅楚老爷子。

苗大仙故作神秘地说:“老哥,难道你没发现,天上有两个太阳,请你老抬头观望,那两个太阳一上一下,黑光纵横,震荡不止呀(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

昭老爷子神色严肃地抬走头,随之发出一声振兴人心的惊呼:“哇——哇——,我看到了,看到了,是两个太阳啊,两个太阳。所有人,你们都看看呀,两个太阳!”并且接着说:“'一日克一日’,这是奇妙的天象,千古难逢,这是一种预示!”

于是,所有的所有人都抬起了头,都目不转睛地望向太阳,也不知到底是看到一个太阳,还是两个太阳,或者多个太阳,但谁也不肯承认自己眼力差,仅看到一个。

“啊——两个太阳!”于是乎,两个太阳在全军弥漫开来。这是“天命所归”呀,“克日之日”恰恰印证了“点检作天子”,是天命难违的,让他们军中老大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当帝呀,天命难违,天命难违,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呀。

就因为这天上两个太阳,大军从开封出发,这天要黑了,也没走出多远,天黑就要扎营休息。哨探来报:前面是陈桥驿(离开封四十里,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于是,安营扎寨,埋锅做饭,就在陈桥驿休息了。

二、陈桥驿

陈桥驿,是京城开封去河北、山东大道上的一个驿站,在五代时期黄河从郑州往东北方向流去,当时的陈桥驿在黄河南岸,自陈桥驿向北走百余里方能抵达黄河岸边。北宋之后,黄河多次改道,最终把陈桥驿从黄河之南抛到黄河之北。

不知为什么,军中老大赵匡胤今天一直沉默着,纵使天上两个太阳闹得沸沸扬扬,他也没露脸,吃完晚饭,据说还一个人喝了酒,喝得酩酊大醉,早早就睡了,而各色角色又开始了演戏(看来赵匡胤就是其中一个太阳,累了)。

首先,赵匡胤的幕内都押衙李处耘,又是一位老赵的亲信,他乘着月色出来溜达,“随便”与军中一些“失眠”的禁军将领一聊(看来这些将领都在一大帐中),这些将领亢奋了,他们集体“闯”入赵匡胤的第一幕僚赵普的帐中,众口一词“诸军无主,愿策太尉做天子!”这“太尉”就是指赵匡胤。

赵普似乎有点茫然:“你们这是要造反?太尉赤胆忠心,必定不会宽恕你们这种言行。”

妈呀?!你们这是造反?是要被收拾的。赵普挥了挥手,就让这些人回去休息。

此时赵普帐中有一个人没走,是李处耘,对了,应该两个人,还有一个赵匡义(也就是赵光义,这小子是被修史者穿越到事件中的,来显示这个毛小子与众不同,接下来还有惊人举动惊人语)。赵普与这二位,或者说一位坐着悠然地等待着什么,一切都在掌握中呀,并且赵普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不一会,那些被劝出去睡觉的将校又吵吵嚷嚷地去而复返,并且“目露凶光”,杀气腾腾,手按剑鞘的,准备抽刀的,直逼赵普等人:“按军纪,有聚谋者诛九族。而今太尉不听,我们天亮就要军法处置,被砍头的!”因为这些军校,也经历或听说过这五代因将校拥立主子被砍头的事,比如那个割让十六州的石敬瑭,某日狩猎,手下不由地喊了句“万岁”,被老石立马让这些人闭嘴,砍了。再比如,当年瓦桥关守将符彦饶,手下拥立他为帝,他一口答应,第二天却都让这些人脑袋搬家了。

赵普不紧不慢地说:“策立,大事也,汝等怎可如此放肆狂妄?现今外寇压境,不如退敌之后,再图册立不迟!”

赵普这是火上浇油呀,将校们群情激昂:“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莫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破敌!”其实有的人知道,那有敌人入寇呀。

就在这关键火候上,历史给我们安排了一个重要“情节”,年轻的赵匡义站出来说话了:“举王异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汝等各能严饬军士,勿令剽掠,都城人心安,则四方自定,汝等亦可共保富贵矣!”

笔者认为,这番话无论如何,都应是主角赵匡胤所说,怎么可能出自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之口,并且这赵匡义还与赵普等人安排了具体行动方案,派了衙队军使郭延赟星夜赶回京城开封,秘密通知在家留守的石守信与王审琦,一切顺利,按计划行事。煌煌正史中称,赵匡胤就是这样被自己的弟弟与亲信强迫,当上  帝的。然而,据宋初名臣王禹偁《建隆遗事》中记载:赵匡胤率三军进城后,赵匡义等人骑马出迎。也就是说:这赵匡义当时在京城内,根本就不在陈桥驿现场。这年赵匡义22岁。

三、黄袍加身

第二天一早,也就是正月初四,赵匡胤酒劲还没过,还在睡觉,就被军中炸山似的鼓噪之声“吓”醒:怎么回事,老赵有点不知所措,但见许多人一拥而上来到床前。

“你们、你们干什么……”老赵惘然不知所以。

“诸将无主,愿策立太尉为天子!”这是大家背了半宿的话呀。

说话间,大家七手八脚地就给老赵穿上一件新衣服,百分百帝的行头,一件黄龙袍,这是量身定做,早就准备好的,看来,这不是心血来潮,一切有备而来。

随后就是把老赵绑架着走出大帐,还扶他上马,一时间,军士们欢呼雀跃,万岁之时震耳欲聋。

此时的赵匡胤有点目瞪口呆了,不知所措了,怎么回事,这都是玩的什么游戏?几乎令赵匡胤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就在这关键的关键时刻,有一个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小青年,奋力挤过人山人海,大义凛然地拦住老赵马头,大家注意,这个人是赵匡义(又是穿越来的),神色严肃又声音震耳欲聋地说了一句最重要的:“请以剽劫为戒!”

此时的赵匡胤一下醒酒了,噢噢,原来如此,重要,重要,他该说话了:“汝等贪富贵,立我为天子,我有号令,汝等能禀乎?”你们能听从我的号令吗?千万不要烧杀抢夺。

所有人都一致答应。

好吧,那我就要下命令了:“太后(小符皇后)、主上(小皇柴宗训),吾北面事之;朝廷大臣,皆我之比肩也(都是我的同僚啊!)。汝等不得惊犯宫阙,侵凌朝贵及犯府库。用命有厚赉,违则孥戮。”仁义的赵匡胤呀,这是秋毫无犯,和平演变。

所有人又是一口答应:“诺!”

接下来,赵匡胤亲信幕僚楚眧辅悄悄回去,告知家人一切顺利,赵匡胤当了帝,正在回京路上。

随即,赵匡胤明人不做暗事,要派一个人先回到京城,去见小皇以及三位托孤宰相,还有就是京城司令韩通,对他们公开摊牌,也就是让他们准备下台,天下不姓柴了,姓赵。但这绝对是一个危险的活,弄不好就失了脑袋。

赵匡胤还是识人的,他把年轻的手下潘美叫来,对的,就是评书《杨家将》中那个大奸臣潘仁美(冤枉呀,小说把潘美戏说成坏人,在真正的历史上,这可是一位可歌可颂的将领,人品没问题,还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一代名将)。此时的潘美还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客省使,一个负责接待的小角色。赵匡胤令他快马加鞭去办这件大事。

潘美绝对的是一位有胆识的人,大心脏,欣然从命,翻身上马,向着京城疾驰。

四十里,很快潘美就到了开封,潘美下马上殿,大气凛然地对后周君臣宣布了一个惊人消息:点检赵匡胤已经称  帝,正在回程路上,请准备一下。

这一语刹那震惊了所有人,惊慌失措的宰相范质好一会才缓过神来,他无助地抓住另一个宰相王浦的手,由于用力过猛,都抓破出血了:“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这王浦忍着疼痛,不知如何回答。

整个朝堂之上,突闻奇变(其实有的人早就知道),都沉默了。

这时,只有一个人回过神来,就是侍卫亲军马步副都指挥使韩通,他恨恨地望了望这些文武大臣,他捍卫对主子的忠诚,尽周世宗柴荣对他的信任,他快速下殿,他要整军迎战,这是他的责任与使命。当他返回侍卫侍,击鼓聚将,他才发现,军队,能听他号令的几乎没多少了,想要守城或平叛,都不现实了。好吧,你赵匡胤的家眷在城里,我捉拿你的妻儿老小,来一个玉碎不为瓦全。

然而,韩通想不到的是,来到赵家,迎接他的是密集的箭雨,人家早有准备,他转而想攻占赵匡胤的殿前司府衙,谁知遇到赵匡胤手下将领王彦升,被王彦升所率的殿前禁军一阵杀败,韩通打马就逃。

这王彦升杀得性起,一路追杀到韩家,把韩通以及他的妻子、三个儿子全部收拾了,幸存幼子韩守琼以及四个女儿。

王彦升与韩通无仇,这分明是得了将令,韩通是必须要收拾的人,不能留着,并且杀长不杀幼,杀男不杀女,是安排好的。

整个开封城,除了韩通,再也没有反抗的。

四、陶榖读诏

赵匡胤率大军入城时,出现点意外,因开封城陈桥门正当陈桥驿来路,所以赵匡胤率大军想从陈桥门入城,按照约定,留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早把事情搞定,让赵匡胤顺利进城。谁知守卫陈桥门的祗候班士卒在姓陆与姓乔的两位军头的率领下,坚决不放赵匡胤入城,赵匡胤强忍着怒火,绕到封丘门,才进入城中。在众亲信的簇拥下悠然地登上明德门,望了一下大好河山,然后出人意料地没有去大殿,而是回到他殿前司府衙,因为赵匡胤不急,他要等人来请他。

果然,“诸将拥范质等至”,赵匡胤看到三位宰相和大臣们哭了:“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

众位,我是被逼的呀?现在怎么办?!范质等人心知肚明,也不便说。这时散指挥都虞候罗彦环按剑大吼:“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这弦外之音,傻子都知道。

范质等人深知不屈服都不行,自残唐五代以来,就是强者的天下。王浦识趣,首先走下台阶,给赵匡胤跪下行臣子之礼,范质以及文武见了,都下阶行礼。

接下来该去皇宫了。

当赵匡胤在文武簇拥下来到皇宫大殿,小皇柴宗训已经不在皇宫内,他的姨母、也就是柴荣的小符皇后带着小皇柴宗训脱下龙袍,避难去了天清寺中。

这小符皇后是当年魏王符彦卿的女儿。这符家三姐妹,两个嫁给了柴荣,另一个是赵匡义的媳妇,也就是赵匡胤的弟媳妇(当赵匡胤偕一些亲信将领进入皇宫,宫中的太监、宫女赶紧出来迎拜。

赵匡胤看到其中两个宫女各抱着一个婴儿,一问,是周世宗两个幼子,其一是纪王柴宗谨。

老赵对将士们说:“此又何须等待?”其意是杀了。在场的人都一致同意,认为以绝后患。只有潘美背过身去,用手掐着殿柱,垂头不吱声。赵匡胤便问:“汝以为不可耶?”潘美这才表明自己的态度:“臣岂敢以为不可,只是于理为安”,这是十分有分寸地回答,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说出人间情理。赵匡胤为之动容,就让潘美抱回一个抚养:“与汝为侄,世宗之子不可为汝之子也。”潘美把柴荣的一个幼子抱回家,但为遮人耳目,仍视之为子,起名惟吉(也叫惟正),赵匡胤此后一口不提此事,潘美也绝口不提。这潘惟吉长大后出仕,成了刺史。)

赵匡胤到了崇元殿,开始了他登基当帝的典礼,这一忙呼,就到了“至晡”,也就是申时,下午三到五点之间。

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突然发现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禅让诏书”,因为这不是篡位,是禅位呀。

恰在这尴尬之时,有一个有心人不紧紧不慢地站出来,从容不迫地从袖中抽出一张黄纸,据说是“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看来七岁的小娃娃早就安排好了,把禅位诏书都写好了,交给了这个人,那么,这个人是谁?翰林学士承旨陶榖。

陶榖字正腔圆地读了起来:

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让,三王乘时以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讨,厥绩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谣狱讼,附于至仁。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祗畏天命。

陶榖,北宋的一个无耻文人,把赵匡胤的篡位,写得冠冕堂皇,引经据典。(赵匡胤率禁军出城之时,陶榖“牵衣留恋,坚欲致拜”,赵匡胤一再躲避,陶榖说:“姑且先受取两拜,回来之后难为对揖宴饮也。)

于是,宣徽使高唐昝居润,引新帝赵匡胤就龙墀北面,接受拜受。随后驾升崇元殿,服兖冕,即皇位,群臣拜贺。奉儿皇柴宗训为郑王,小符皇后为周太后,迁居洛阳。诏定国号为宋(柴荣共有四个年幼的儿子,除了小皇柴宗训,其余三个是曹王熙让、纪王熙谨、蕲王熙诲,其中纪王熙谨死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另两个,有一个被潘美抱回家,视之如子,名惟吉。但不清楚是熙让还是熙诲)。

赵匡胤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天下,手段很不光明正大,所以掩饰了许多历史真实。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清代岳蒙泉赋诗道:

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连载87—88) | 高天流云A |
赵匡胤自编自演了“黄袍加身”
从宋史中分析,北宋初期 不为人知的历史迷案后的逻辑真相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
所有的改变,都是蓄谋已久
陈桥兵变,赵匡胤究竟是被迫黄袍加身,还是提前就做好了布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