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悦读丨纪实】邹开歧《话说三台——三台涪江第一桥》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邹开歧

【作者简介】邹开歧,一级编剧,从一九五七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至今,现任三台县作家协会主席。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俗话说,“修桥补路,造福子孙”。桥,总是同人类的日常生活连在一起。千里涪江,当年在三台境内因为没有桥,只好让父老乡亲隔河相望。

据我所知,1967年,东塔一村李松银的独生儿子,因患急性脑膜炎,本应送医院救治,怎奈一江之隔,又遇当晚月黑风高、雨雪交加,只好看着抱在怀中的儿子断了气。

省道干线唐巴公路在三台境内因涪江之隔,只好设置汽车和人行两个渡口维持交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来车往,拥挤不堪。每天过渡车辆多达四百余辆,渡客多达两万余人次。若遇大雾或洪汛必须封渡。两岸的行人车辆,只好望江兴叹,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改渡为桥,已成为两岸群众的迫切希望。

1976年10月,修建浩江大桥列入议事日程。

按有关部门指示,为了以较少的资金,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工,拟建一座横跨涪江的预应力混凝土斜张桥。

据说,三台这座涪江桥,是在没有详细资料可参考、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在施工要求迫切的情况下,只好根据当时省内云阳斜张桥试验基础上加以研究发展,完成的我国第一座跨度超过100米的现代化斜张桥。 

为了对子孙后代负责,1977年12月专门召开了“三台涪江大桥技术设计初审会”。用了五天时间,由四川省交通局主持,出席会议的有交通部和上海、天津等20个省市及大专院校的桥梁专家46人。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完善了大桥设计。

工程所需河沙、碎石,全由人工采集、搬运;上万方600号坚硬条拱石,在距工地9公里的白鹤寨料场,由民工一锤锤、一錾錾打出来运送到施工现场;50多万土石方,由民工一锄一锹地挖除;引桥砌筑,全是原始手工操作;主桥浇铸,在3O一一6O米的高空作业,全是城郊区3000多民工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施工。

这些农民工全是自带基本口粮,除了回生产队评记工分,每天可补大米半斤、生活用煤0.75公斤。一个月出工26天,可补清油一两、猪肉3斤、白酒2两。

我至今记得,当时建桥工地上有两条非常扯眼球的巨幅标语:

“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组织、精心指挥!”

因我常去工地,目睹了在涪江岸上安营扎寨的民工,用满是老茧的两肩和双手,将“大干”和“精心”书写在三台涪江大桥上。 

大桥建设,重在基础。

基础施工,分主桥和引桥。主桥围堰开挖,引桥就地明挖。

关键工程是主桥9”和10”墩基础。必须在寒冷的枯水季节进行。

10”墩基础施工时,水下情况复杂,变化多端。当开挖石质基坑接近设计标高时,岩沙侧渗增大,每小时涌水在300立方以上。坑内页岩形成空洞,使得岩上内围堰倾斜变形,基坑随时有垮塌的危险。指挥部立即召开“诸葛亮”会,技术人员出点子,群众提措施,领导定方案。在施工现场,领导和工人、民工、技术人员一起通霄奋战,充分利用转瞬即逝的时机,潜入水下塞漏洞、加高加固围堰、基坑迎水面作水下混凝土失败后,不灰心、不气馁、接连干了五个昼夜,终于采取坑内条石截角围堰浇茿的办法,在一丝不苟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抢出了10”墩基础。

当又一个冬天来临,进行9”墩基础施工。根据10”墩基础的经验,除采取双层外围堰,再浆砌条石外围堰,安装十二马力抽水机20至25台抽水外,还组识800多民工,分成五班作业,一鼓作气挖完了3米多厚的砂砾石复盖层1900多立方米,并开凿石质基坑深2点4米,共207立方米。浇筑钢筋混凝土基础156立方米,拿下了水深、流急、覆盖层厚、全桥难度最大的水下基础。

“三台涪江大桥”,是鲁班精神铸就的工匠之乡三台人的又一杰作。

有事实为证。

全国20省市46位桥梁专家,用了整整五天时间,将大桥设计和施工方案敲定后,技术人员和民工用了五年时间,历经两次洪峰的突袭,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建成了一座在当时被视为现代化高科技的大桥!

桥建成了,並不急于庆功报喜。

1979年6月,由西南地区公路科技情报网主持,在三台召开了预应力混凝土斜张桥技术经验交流会。实际上,是三台涪江大桥的技术鉴定会。来自全国各省市52个单位的175名专家代表,历时6天,听取了三台涪江大桥主孔128米预应力混凝土斜张桥的设计、计算及施工、科学实验的情况,参观了三台涪江大桥的施工现场。这是我国斜张桥建设史上的一次盛会。

紧接着,由共和国交通部主持,于1980年12月召开了三台涪江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斜张桥技术鉴定会。来自全国30个单位的113名路桥专家,听取了三台涪江大桥的设计、施工和科学试验结果的情况汇报,详细审阅了设计、施工图纸和相关资料,集体深入现场检查了大桥结构状态,认真进行了学术讨论,提出了鉴定意见,通过了鉴定纪要,正式签字后报交通部审批。

1981年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发了三台涪江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斜张桥试验研究的“科技成果证书”。继后,正式授予三台涪江大桥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台涪江大桥享受到的殊荣何止于此?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主持四川省委工作期间,于1977年8月13日亲临大桥工地视察,并勉励建桥民工和技术人员。

大桥施工期间,先后来工地视察的省委领导有第一书记谭启龙、第二书记、省长鲁大东、常务书记杨汝岱、省人大副主任李林技,还有瑞士采访团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来工地参观考察。

三台涪江大桥建成通车,《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闻图片》等国家级报刊相继作过报导。

三台人发扬工匠精神,架起了一座富有高科技含量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张桥。让两岸人民的心愿变成了现实。

三台涪江大桥,按设计要求,使用寿命为20年。实际上已超期“服役”几年后,被现代化的“定向爆破”在“轰隆”一声中,消失了。唯有建桥人的故事和工匠精神留传于后世。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贵港青云大桥施工全过程视频详解:八大关键技术、各部位施工方案
清水塘大桥,能为清水塘带来什么?
坝陵河大桥和北盘江特大桥双双拿下“鲁班奖”
牛!北盘江特大桥和坝陵河大桥双双拿下“鲁班奖”
跨海桥梁承台和墩身预制安装施工技术
港珠澳大桥总体设计图文解析,太精美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