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晓华:蜕变的村庄|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图文/王晓华

【作者简介】王晓华,羌族,教师,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省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六十余篇,同时作品散见各大网站媒体,有小说散文获奖。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代坝村地处岷山深处,村子周围是绵延的大山,磨刀河穿村而过,流水潺潺,却听不见当年邓艾翻越摩天岭,夺取江油关时在此磨刀霍霍声。代坝一社、二社、三社的村民居住在磨刀河两岸的平坝里,其余的村民或居峡谷谷底,或住高山之腰,交通极不方便。户户通为代坝村每家每户点亮了出行之路,田间、地头、门口的小路都打成了水泥路。吃水,却仍是一个难题。村里人吃水,祖祖辈辈都去磨刀河里挑;或者在磨刀河附近挖一口水井。水源干净与否暂且不论,到了雨天,磨刀河也罢,角角卡卡的山泉水也罢,一片浑浊。遇到家里只有老人,没有能力冒雨去井里挑水,只能接点雨水,镇一下,凑合着吃。代坝村村支部书记寇明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带上村里的两个年轻小伙子,翻山越岭,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衣服挂烂了一件又一件,先后找了四处水源。韦家山的山泉水、五三村的潭田沟、大兴村的何家山,青坪村的杨家沟。寇明清找资金,买管道,请匠人,接通一处水源,用了两年,水小了,村民不够吃,就找第二处水源,接通新管道,用几年,水源又小了,再找第三处水源。现如今,四处水源足够全村人用,家家户户都成了“城里人”,水龙头一拧开,清亮的水哗哗地淌。再也不用肩挑背磨。即使下暴雨涨洪水,村子里也人人有水吃,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村子里的农堰都是泥巴沟渠,每年雨季前后都要反复维修。常常这里的沟渠垮了,还没弄好,别处的沟渠又漏水了,无法使用。寇明清请人将国家免费的水泥运到村子里,家家户户投工投劳,他亲自带领大家,将全村的泥巴沟渠全部变成了水泥农堰。种稻子也好,种蔬菜也罢,灌溉方便多了。

村子里大多是老房子, 5.12汶川地震导致了毁灭性的破坏,乡亲们不得不开始重建家园。寇明清抓住灾后重建的机会,多方面为村民们筹措资金。有时全天蹲在农村信用社,帮大家贷款,一天可以贷款二十四户。让乡亲们拿着无息贷款或者低息贷款去修房子。有时,信用社职工把电脑背上,把复印机背上,直接到村子里来,寇明清一天到黑也可以帮乡亲们做二十四户贷款资料。乡亲们直接去信用社取钱,方便极了。很快,代坝村有二百五十八户搞好了灾后重建,新楼房如雨后春笋,成了代坝村的新风景。

村里有些党员常年在外打工,在家的党员有事耽搁时也无法按时参加党员会议。村里三十三个党员,除了几个老同志,有二十八个党员有微信。每月十号,寇明清就组织大家开微信会议。点名的点名,发言的发言,记录的记录……每次开微党会时,至少有二十五六个人参加。这些年来,组织上也很关爱寇明清,经常给他一些学习的机会,市委党校、省委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他都去学习过,还抱回了无数的奖状。

寇明清曾经在云南边陲当兵三年,从一个普通士兵到班长、排长,其间,留部队的机会很多。想起家中年迈的双亲,想起岷山中贫穷落后的村庄,寇明清毅然决然选择了回村。从民兵连长到团支部书记,再到村主任、村支部书记,寇明清看着代坝村每年年终各项考核都稳居全县倒数一、二名,他的拳头捏出了水。整个代坝村,满眼荒凉,一千多人三百多户只有七户农家有一楼一底的木楼。其余的都是低矮的小青瓦房。战友喊他一起去深造;朋友叫他一起出门挣大钱;亲戚为他在省城谋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好差事……寇明清一一拒绝。他耳边回响起一首顺口溜:说起代坝,赛过天下。人多地少,吃饭不饱。下米一捧,掺水一桶。裤腰带扯断,胯子都跑肿……怎样才能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富足的日子呢?寇明清思来想去,睡不着。有时,半夜三更爬起来坐在床头,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有一天,寇明清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他决定改变代坝传统的种植模式,开始在村子里发动老百姓种辣根、种香菇、钟灵芝、种大棚蔬菜……技术的欠缺,导致一次次失败,寇明清就带人去河南学技术,回村后把食用菌栽种技术传授给乡亲们。村民们很快学会了,食用菌栽种成功,见了效益。灵芝基地建成了;香菇木耳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麻基地落地于代坝村……村里闲散劳动力都去新产业里做零工,增加了收入,也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小孩。

寇明清代表村上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绵阳搞定制。有12个绵阳的老板,一人拿一万,要求养生态猪,必须全部喂粮食(不能喂饲料),猪放在山林中自由生长。放养式的生态猪,鲜肉四十五块钱一斤。做成腊肉,一百块钱一斤。生态养殖猪长势良好。

寇明清和一个回乡青年创业,在代坝村成立了公司——润生众品。依托平武县的自然资源,依托代坝村的农副产品,开发了四十多个品种,加工包装后卖出更好的价格。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收入,解决了四十多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三百多人进行栽种、养殖。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三百多万元。

渐渐的,代坝村出名了,只因村民们团结、互助、勤劳、孝顺……

村里有个村民,叫徐志发,他二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给她梳头,给她洗脸,给她喂饭,给她擦洗身子,给她端屎倒尿……每天,徐志发走到哪儿就把母亲背到哪儿。干活时背到田间地头;换活路时背到乡亲家里;散步时背着一起走走……这一背,就是二十多年。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的徐志发打破了“久病无孝子”的传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以《背篓上的爱》做了专题报道,《绵阳日报》报社等相关媒体也报道了徐志发的故事。

寇明清为徐志发母子争取了低保,解决了他们母子的温饱。看着破破烂烂的住房,寇明清一趟又一趟地往县上跑,找了四万块钱,发动乡邻投工投劳,亲自带领大家推掉危房,在原址上建了新房,取名“奉孝居”。奉孝居门前是曹家河,河水经年不息。每年发大水时,奉孝居及其周围十多户人家成了孤岛。河对岸的农民也无法过河料理庄稼。寇明清挨家挨户去动员集资,还不辞辛劳,亲自给匠人打下手,终于,让一座小桥横跨于河上。桥边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写着“奉孝桥”三个红色的大字。还刻了一段碑文,碑文大意是:古有二十四孝千古流传,今有村民徐志发侍奉卧床母亲二十多年感动乡邻,村民集资建奉孝桥,传承中华传统孝文化,彰显孝顺美德。

其实,寇明清已在每个村民心中架起了一座桥奉孝桥。徐志发常年照顾母亲的事例成为一粒至孝的种子,被寇明清播撒在乡亲们的心中。寇明清抓住这个典型,开展了“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活动。2016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村支部忙着开会,制定方案,在全村推广孝道文化。要求村里所有的打工子女,每月9号必须给家中的父母打个电话,陪家中老人说会儿话。一个电话,嘘寒问暖,孝心见长。

寇明清自己当老师,同时,先后请来几名外地老师,在夜校开设的“道德讲坛”讲课。孝文化融入的道德讲坛犹如一股清泉,浇灌了村民们干涸的心,提高了村民的道德水平。村民们一致以孝顺为荣,忤逆为耻。孝道文化,从娃娃抓起。寇明清无数次去村幼儿园,和老师一起与小朋友们做游戏,寓教于乐,教孩子们背诵《弟子规》。有家长不知道孩子回家背的是啥,就去网上搜,明白了“首孝悌,次谨信”的意思。见了寇明清还说整得好,我家幺儿把《弟子规》背得淌淌如流水。行为举止和原来就是不一样了。

寇明清让村子里的小孩儿、年轻人、中年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嗓子好的学唱歌,身子灵活的学跳舞,会乐器的互相学习提高演技,还亲自编导小品……小小的代坝村,老百姓都成了演员。寇明清组织他们成立舞蹈队,带着他们去古城敬老院,给孤寡老人们送了整套节目。老人们的笑声是对村民们最好的鼓励。寇明清带着他们送文艺到户,亲自到徐家,抱出徐志发的母亲,将她放在轮椅上,在奉孝居门前院坝里,给她唱歌跳舞。白发苍苍的徐母泪光晶莹,淌下两行感动的泪水。她说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居然能在家门口看到一出专门为自己表演的节目,好好好!你们这是真人表演,比看电视上的过瘾。

村上成立了志愿服务队,村子里谁家有难,寇明清就带着志愿者上门服务。帮残疾村民抢种抢收;教贫困户学习一技之长,自力更生,养猪养鸡养中蜂……哪里需要他们,寇明清就带着志愿队出现在哪里。

富足了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村民们的精神世界。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醉小说】王晓华《歌声里我把妈妈背下了吊脚楼》
【美丽乡村】水唇上完坝
原300人村庄只剩20人留守 因通村子水源被分流
械斗一百多年的村子为何达成和解?
靠捡石头致富的乡村,一块石头10万元一年收入几十万,车房随便买
伟人科普身垂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