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尹海梅:户口|小说大赛(90)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尹海梅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七月的天空万里无云,太阳如同火球,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似乎烧开了,地里的土似乎冒着烟。滚滚热浪不断扑进平房的堂屋间,让人无处可逃。屋外蝉鸣声鼓噪一片,更增添了燥热。这个暑期,李丽的情绪在满怀希望、又遭遇失望中跌宕,心情坏到极点。看来大学之门对她已经永远关闭了。

李丽出生于江南丘陵地区的一个贫穷小乡村。小乡村不大,几十户人家,基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李丽全家六口人,两个未成家的哥哥和一个正读小学的弟弟,全靠父母操持几亩薄田维持生计。世代务农的家庭能供她上完初中高中已然是极尽全力了。她不可能再复读,一年的复读费几乎是全家几年的粮食收成。李丽之所以能读完高中,一是成绩优异的她一路过关斩将,很顺利读完每个阶段;二是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父母稍稍偏爱一些。只要李丽愿意而且也能继续求学,父母愿意倾其所有。那个年代,农村女孩子读书的很少。农村人普遍认为女孩子终究要嫁人的,送女孩子上学是在做赔本的买卖,是在为他人做嫁衣。李丽读书时已经远远超过学龄了,她的父母纠结了很长时间,才在李丽堂叔的劝说下送李丽走进学校大门。自进学校开始,李丽读书一直很努力,她知道她的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她倍加珍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农民被桎梏在土地上。一年到头的拼命劳作,依然是缺衣少食,缺医少药。上学期间,李丽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她从没有怨言。她知道,节衣缩食的父母为了她每学期的学费已经拼尽了气力。她的两个哥哥,一个勉强上完初中就回来帮父母干农活;一个初中只上了一年就退学了,父母让他去了外地学木匠。那个年代如果有一门好手艺,吃穿还是有保障的。考取高中的李丽,在村子里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那个年代初中考高中前还有一次预选考试,大部分同学在预选考试中被淘汰,能走进中考考场的人凤毛麟角。

高中学校坐落在县城,离家十几里路。交通不便的年代,去县城难于现在去省城。在县城读高中,费用增加了很多。不仅学费高,住校费、生活费也得需要考虑。高中阶段第一个学期,为了节省费用,李丽早出晚归。一个多小时的步行时间意味着要披星戴月赶路,真的苦不堪言。晴天倒也能对付,遇到刮风下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一步三滑,可谓举步维艰。更重要的是,疲于奔波,看书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受影响。后来,李丽选择住校了,虽多花一点住校费,但人舒服多了,还能节省很多时间用于学习。早晨起来,在班级或校园僻静处背背单词,记记古诗,不用着急赶往教室。晚上,早早用过学校食堂晚餐,李丽就到班级看书。下晚自习后,到了寝室,洗漱完爬到上铺床位,李丽依然拿着书本回顾、复习白天所学的知识。寝室里别的室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尤其几个城市户口的姑娘,更是闹个没完。对她们而言,关乎将来的话题她们不用考虑,因为得天独厚的城市户口优势让她们不用为将来的工作担忧,自有政府、有父母为她们安排。李丽如果考不上大学,不能解决户口问题,她只能回农村和父辈们一样与泥土‘打交道’。李丽一直生活在农村,感同身受农民生活的艰辛,她不愿也不甘重复父辈们一样的生活。

那个年代,城乡差异特别大,等级观念非常突出。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城市居民享有很多福利待遇。能拥有城市户口、吃上商品粮,是千千万万农村人的梦想。李丽期望极其渴望有朝一日也能衣缕光鲜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而出生寒门的学子,在“关系”“后门”盛行的年代,唯有通过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方能跳出 “农门”。 所以李丽非常努力,她希望学有所成,用知识改变自身的命运。

天生丽质的李丽,随着花样年华的到来,长得亭亭玉立,如花似玉。一张瓜子脸,尖尖的下巴,红扑扑的好像搽了胭脂似的,如一朵玫瑰花般娇艳。高中阶段,正处于荷尔蒙分泌期的其他班级男生,下课有事没事喜欢到李丽所在班级的窗户或门口转一转,希望赢得李丽的注意。本班的男生每每见到这种情况,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别班男生推走,似乎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味。李丽对此视而不见,她沉浸在她的理想中。高二阶段开始,本班一个名叫陈平的男生默默关注她。

陈平,一个淳朴而腼腆的农村男孩。无数个下晚自习的夜晚,在李丽回宿舍的路上,陈平总是不远不近的跟着,直到李丽走进宿舍院子。李丽知道陈平的意思,但心高气傲的她从没有理会。高三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天放晚自习后,李丽刚下楼梯,正往寝室走,陈平赶到她面前,交给她一个信封,转身就跑了。李丽到寝室上了床以后,躲在蚊帐内打开信封。这是一封求爱信,陈平在信中讲述了自从高一他们在一个班以来对她的爱慕之心。一直不敢追求,面临着高三即将毕业了,再不说出来,可能没有机会了等等。情真意切的求爱信并没有打动李丽的芳心。此时的李丽却对本班一个叫刘伟的男生有了朦朦胧胧的感觉。

刘伟身材修长,长长的脸庞,轮廓分明;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常把坐在他前后左右的女生逗笑得前俯后仰;大而黑的眼睛隐藏着一丝丝玩世不恭;一头黑发蓬松、卷曲,那是娘胎里带出来的自然卷,显得潇洒而时尚。刘伟闯进她的视野源于一场篮球比赛。赛场上,球打得极棒的刘伟,获得无数女孩青睐。刘伟却独独对李丽情有独钟。期中考试过后一个放松的下午,刘伟大胆邀请李丽去附近爬山。为了缓解前一段时间复习的疲劳,也为了心中的白马王子,李丽欣然赴约。那一天,刘伟骑车带着李丽,一路的畅谈,一路的欢笑。爬山回来的当晚,李丽失眠了。正值芳华,芳心自然易动。第二天到教室,她的眼睛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瞄向刘伟,每次偷窥刘伟时,她发觉刘伟都在看她,李丽脸红心跳。下课后,刘伟大胆走向她,问她数学题目。一天天,一次次,刘伟始终在李丽的视线范围内。有时借书,有时借笔,有时问问题。次数多了,班里同学开始窃窃私语,慢慢地,关于他俩恋爱的消息不胫而走。李丽在刘伟的强力攻势下,不战而降,默认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刘伟家住在县城,他上完晚自习就回家,算是走读生。他家境殷实,父亲是他所在学校的教务主任,母亲是县城一家单位的会计。家中只有姐弟两人。刘伟作为家中的独子,自然是集宠爱与溺爱一身。刘伟跟李丽坦言:如果李丽的户口不能转成城镇户口,将来他们要走到一起,他父母这一关肯定不好过。李丽的学习成绩很好,考取一般的大学很有希望,即使那是个万人挤独木桥的年代。考取了大学,自然实现了“农转非”。而作为城里人的刘伟,即便他考不上大学,他的父亲会给他创造就业的机会和条件。如果一切顺理成章,他们的未来应该是阳光灿烂的。

时光飞逝,转眼高考在即。李丽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手在哆嗦,腿在发抖,心在狂跳。她知道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甚至未来的婚姻生活在此一搏。三天的考试,李丽在恐惧不安中度过。高考结束的当晚,全校沸腾了。住校的、走读的,他们恣意发泄:有哭的,有笑的,有说的,有唱………还有一些同学把翻烂的书本和做过无数遍的复习资料撕成碎纸片从楼上往楼下抛撒,一时间,仿佛天空在下鹅毛大雪。一会儿功夫,地上白白的一层,如《窦娥冤》里的六月飞雪一般。不同的是,一个是人为制造,一个是天神降至。学校对毕业班的学生也给与了足够的宽容和忍耐。

李丽和刘伟没有加入发泄的人群,他们俩人来到学校外面。学校周围有很多农田和庄稼,黑黝黝,静悄悄。两人找了一个僻静处依偎在一起,卿卿我我,互诉衷肠。一直聊到学校快熄灯,刘伟才依依不舍把李丽送到寝室,深陷感情旋涡的李丽对刘伟也是难舍难分。分手前,两人约定,经常通信以解相思之苦。

第二天,李丽把自己的生活用品打包,用绳子捆绑好,和寝室同学依依惜别。好在大多是本县人,以后还有见面的机会,倒也不是那么伤感。李丽带的东西较多,自然选择坐车回家。在车站等车时,才发觉人是如此的多。回家的学生人人都肩扛手提着很多行李,看样子,即便车来了,也不一定能挤上去。李丽正一筹莫展间,陈平却不知什么时候悄然来到她身边。更令人惊奇的是,陈平居然骑来了一辆自行车。他说是从亲戚家借来的,而且自己也没啥事,坚持要送李丽到村口。李丽看着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来的大巴车,只好坐上了陈平自行车的后座。

从县城如果步行回家,只能抄近走圩埂。圩埂路面坑洼不平,自行车不太好骑。半个小时后,满头大汗的陈平终于把李丽送到村口。在李丽不断的感谢声中,陈平又急忙赶往县城。多年以后,一次偶然机会,李丽从高中同班好友也是陈平的远方亲戚口中得知:那一次陈平说谎了,他根本没有什么在县城的亲戚。那辆自行车他是找了好多城里同学才借到的。很早他就守在校门外,一路跟着李丽到候车站点。陈平高考落榜后,参加了复读,第二年考取了省外一所本科院校。自求爱被李丽拒绝,他一直心灰意冷,不愿意谈恋爱。直到快入而立之年,才在家人不断催促下找了一个长相酷似李丽的姑娘结了婚。如今陈平已是一个单位领导,可谓事业有成。李丽听完这一切,心中怅然若失。

等待高考成绩的日子是煎熬的,在没有手机电话电脑的年代,尤其身处偏远的乡村,消息更加闭塞。好在有刘伟,因为他父亲的缘故,李丽时不时能了解到一些信息。那个年代好在还可以通信。信件虽然不如现在的短信微信来得快,但洋洋洒洒的纸上语言更能表情达意,也更能解相思之苦。刘伟知道李丽寄信的不方便,大多是他写好信从县城寄到李丽家所在的村部。李丽的堂叔在村部任职,在李丽的请求下,每次收到信,她堂叔总是第一时间带回交给李丽。那个炎热的暑期,刘伟的来信仿佛一股清凉之风,扫除了李丽心中的闷热、烦躁之感。期盼着刘伟的来信,枯寂无聊的日子也变得有滋有味,有希望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

又到了每年的“双抢”季节。因为粮食短缺,江南地区普遍种植两季稻谷——早稻和晚稻。每年的七月中旬左右,农民冒着酷暑,抢收抢种,这是一年中最繁忙也是最辛苦的日子。李丽白天要跟着大人一起下地干活,只有在晚上,在只属于她一个人的时间里,她一遍遍读着刘伟的来信,仿佛炎热的天气喝着沁人心脾的可口饮料,那么的舒畅、惬意。刘伟的来信,很长。一字一句,那么的情真意切、情意绵绵。李丽陶醉在刘伟的温情中,沉浸在对未来生活的甜蜜憧憬中,白天的劳累和疲惫一扫而空。

高考成绩终于下来了,意料之外,李丽竟然以两分之差落榜了。那个年代高考录取率非常低,凡是被正规院校录取的考生,意味着工作的安排,户口的解决,甚至将来的生活都有了最基本的保障。而没有被录取的考生,尤其农村孩子,意味着除了复读,很难再有继续求学的机会。计划经济年代,一切是有计划安排的。不同于现在的市场经济,高考不仅录取率高而且有各个批次的录取分数线段。第一个批次达不到,可以退而求其次。将来的工作也是走向市场,百花齐放,各显其能。

得知高考失利的消息,李丽哭了,哭得惊天动地,哭和撕心裂肺。为她的未来,为她的前途。父母知道李丽也尽力了,只能好言安慰。其实,李丽心里明白,如果高三那年,不和刘伟谈情说爱,分散了自己的精力,也许结果不是这样。深深的悔意和内疚充斥心头,她越发觉得对不起父母。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李丽拼命的干活,以此来麻醉自己。同时,她得知刘伟也落榜了。曾经一段时间,她有过欣喜。她觉得和刘伟还有可能走下去,毕竟两个落榜生同病相怜、心心相惜。她曾幻想:如果和刘伟能继续牵手,至少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她会嫁到县城,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可是,想到户口,她心灰意冷。农村户口,如一道屏障,一道鸿沟,隔开了他和她。

李丽盼望着刘伟的来信,她希望得到李伟的安慰和鼓励,她也有很多话想和他说。接近八月底的时候,刘伟来了一封信。信中只字未提他俩的关系,只是告诉她,他父亲已经为他安排好了一切,他决定复读了。那封信过后,刘伟音讯全无,仿佛人间蒸发了似的。

双重的打击下,李丽病到了。躺在病床上的李丽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她想到父母,她不能这么自私。病好后,李丽每天只是干活,吃饭,睡觉,仿佛行尸走肉一般。每每想到自己的未来,她万念俱灰。想到刘伟,她心口上的一块肉仿佛被生生夹起般疼痛。她的心情如同闷热的天气,喘不过气般难受。她拼命想寻找一个出口,可她又不知道往哪里走,不知道路在何方。无数个夜晚她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任眼泪滴湿了枕巾。怕父母担忧,白天还装着若无其事。她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背着她找到在村部任职的堂叔,看能否在村部小学谋一个代课教师职位,否则这样下去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可就毁了。在李丽堂叔的多方努力下,李丽终于走进了村办小学,成为一名临时的代课教师。李丽一边教学,一边帮着父母操持着农活家务,心也慢慢平静下来。

一年一晃而过,又到了高考放榜时间。李丽从好友的来信中得知,刘伟考上了一所他们所在城市的师范类大专院校。那一年的复读生百分之八十都考上了不同院校。好友为李丽惋惜,以李丽的成绩复读一年,考上一个好的院校不是奢望。再次获知以前不如她的一些同学通过一年的复读考取的消息,李丽心中是五味杂陈,为自己悲伤,更为自己的未来迷茫。

那一年暑期接近尾声的一天,父母摘了一些新鲜蔬果让李丽到县城卖掉,顺便买回一些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李丽把一篮子新鲜蔬果直接兑给了市场上的菜贩子。虽然价格上可能低一些,但李丽不想在熙熙攘攘的市场叫卖,万一碰到同学或熟人,她情何以堪?李丽买好父母吩咐的东西,准备坐车回家。在马路边等待过路车时,两个熟悉的身影闯入李丽眼帘。她定睛一看,原来是刘伟和江艳。江艳,一个副县长的女儿,他们曾经都是同班同学。两人手拉手,有说有笑,看样子,关系不一般。李丽躲进等车的人群后面,冷眼看着他俩从她面前幸福地走过,她心如刀割。她知道,她和刘伟是彻底结束了。在这之前,刘伟其实一直在李丽的心里占着重要的位置。她原谅一年来刘伟因为学业而不和她联系,她也曾幻想也许有一天刘伟还会来找她,她们还会再续前缘。她现在有了一份工作,虽然工资不高,毕竟和农民还是有区别的。虽然还是农业户口,但将来的事谁也说不准。今天看到了这一切,李丽的希望破碎了,幻灭了。她知道,他们之间不仅仅只是户口问题了。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

那一天,李丽恍恍惚惚,不知道是怎么回家的。到家便倒头趴在床上,午饭也不想吃。父母以为她累了,留了一些饭菜在桌上就下地干活了。李丽躺在床上,任眼泪无声地恣意流淌。好长时间,眼泪几乎流干了,她咬咬牙,硬撑着爬起来,洗了把脸,吃了一点父母留下的饭菜。然后找出刘伟写给她的所有信件以及她的回信,放在一个铁盆里,点上火,瞬间火势吞噬了一切。她的青春,她的初恋,她的梦想,一切都化为乌有。再见了,刘伟,再见了,我的初恋……李丽在心中发出了呐喊。

时光飞逝,又一年过去了。那个年代农村姑娘嫁人都很早,十几岁时,如果不读书,媒人便开始登门说亲。李丽的年龄在农村未出嫁的姑娘中属于偏大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尤其出落得如花似玉的李丽。到李丽家说媒的媒人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她家的门槛。虽然那时农村还很封闭,但基本是自由恋爱。自李丽去村办小学任教以来,媒人介绍的对象,李丽一概不见。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重要位置留给刘伟,她装不下别人。但自从在车站看到刘伟和江艳恩爱的一幕,后来又从高中好友处得知他们正在交往,两家也是门当户对,她心死了。她知道,现在她和刘伟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长,长得已经够不着了。既然不能走到一起,不如相忘于江湖。前面的路还很长,生活还得继续。

心如死水的李丽终于答应和媒人介绍的对象见面,那是一个在另一个小镇开杂货店的青年。那个小镇离市区比较近,小店生意不错。男方家境在农村属中上等,人也长得高大精神。李丽的美貌被男方及其家人看中,虽然李丽家负担很重。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一切为了结婚,为了生儿育女。交往半年后,两人顺理成章走进婚姻的殿堂。

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渐解体,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之间不再有明显的区别,“农转非”政策也越来越宽松。农村出去打工的群体,有的人在城市赚了钱,为了小孩上学或者办理各种证件的便利,把户口从农村迁出来,通过各种方式落户于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几年又过去了。在李丽和丈夫的苦心经营下,小卖部的生意越来越兴隆。他们添了两个儿子,想到将来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在县城买了房子。全家举迁县城,并在县城开了一家规模中等的超市。那时,超市刚刚兴起,生意格外好。当时的政策买房就能转户口,一家人终于由农业户口转成梦寐以求的城市户口,李丽终于实现了多年来成为城里人的夙愿。

日子在平淡中不知不觉溜走。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惠农政策不断落实,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很多农民纷纷回乡创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新农村建设轰轰烈烈展开。李丽的老家被纳入拆迁范围,按照规定,凡是户口在老家的村民都能分到安置小区的一套房。农业户口忽然变得如此的宝贵。居住在安置小区的村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不仅享受到了生活补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一系列待遇,还在买房、创业、就业等方面享有更多优惠政策。城乡户口之间的差异已经成为历史。

生活仿佛和李丽开了一个玩笑,曾经朝思暮想、千辛万苦转成的城市户口,如今没能给她带来任何实际利益,却让她失去了一套县城附近的住宅。她看着手中作为城市居民的户口簿,想起为了户口曾经的付出和努力,想起因为户口曾经的希望和绝望,不禁感慨万端……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户口到底有多值钱?
为什么农村盖房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恭喜!户口在城市 父母房子却在农村的,统统这样处理!
户口不在农村,还能继承农村父母名下的宅基地和房产吗?
来信照登(十一):下周,我就要被捉去从牢了
逃避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