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卡林:悠悠来复渡(下)|散文

何清平:记忆中的年味——过油锅|散文

文/何卡林

【作者简介】何卡林,一个文学爱好者,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宜宾市作协会员。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五

我儿时主要和父母亲生活在他们教书的沙河乡下,但寒暑假就被送了回老家,后来在来中读了两年初中。那时,人们常把这所学校叫四中,高县早年的几所中学中,排在老四。

在家里,有老祖母,还有一个终生未娶的伯父。老祖母知书达理,当年家中又开过客栈,所以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对我们影响很大。

在川南,人们在夏天都有纳凉的习惯,夜晚来临,街上的居民们都要在自家的门口摆上两条长板凳,再把自己家的门板或铺板卸下来往板凳上一搭,就成了一张凉床。蚊子来咬,就将锯木面兑上六六粉,用纸卷上做成蚊烟点上驱赶蚊虫。每当这时,我们在轻柔河风的吹拂下,仰望着满天的星空,听着老祖母讲着过往的故事,慢慢地进入梦乡。故事有的欢快,有的忧伤,有的悲壮,但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敢作敢当,劝人行善积德。这些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烙印,也使我对这个古老的来复渡口有了更多的了解。多少年过去了,有的故事在书中找到了出处,更多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只有那个秀才过河时出的那副对联仍还清晰记得,上联是“渡来渡去来复渡”,征对下联。听懂盈联的文人说,这是绝对,很难真正对上,所以至今也没有公认的下联出现。

那时的孩子很自由,凭你上天入地,也没人多管,很少听见有人说什么“安全”二字,不像近来的电影电视里,战士出征时首长还要咛嘱一声“一定要注意安全”之类。

夏日里,我们每天都要约上几个小伙伴到渡口下面的河里洗澡,河水非常清晰,我们潜入水底,让河水自然地冲着贴着河底慢慢下游,一块块圆圆的鹅卵石清晰地从眼前滑过,小鱼小虾就从身边游着,有时还在你身上轻轻地啄上两口,痒痒的,但很舒服,气闭不住了,这才一下子往上一冲,冒出水面来。洗完了澡看见河边靠有小船、竹筏之类,就解开绳索,撑着出去转上一圈,那时的河中水量也大,两岸青山翠绿,船行其中,清风拂面,如在画中游。

在清凉的河里摸鱼是一件快乐的常事,鱼儿清晰可见,但要抓住却很困难;抓螃蟹容易一些,它就藏在卵石的下面,把石头一般开有时就能看见,不过捉它可要小心才行,要是被它的大剪子夹住,那就麻烦了,次数多了,就有了一些经验,我们将大拇指和食指张开伸向蟹盖的两侧,用力往下一按再收拢,螃蟹挣扎着在河底荡起一阵浑水,但已为时已晚,螃蟹早被抓在了手里。石头下面还有一种小鱼叫石巴子,这东西软软的,用吸盘紧紧地贴在石头上,要用一点劲才能把它抠下来。这南广河,成了我们儿时的天堂。

                             六

在上世纪60年代,来复一夜间热闹起来,因为国家大三线建设中,神秘的八一二厂就选址在不远处的一个深幽山谷中,来复成为一个生产国之重器的“战略基地”,在业内有了“军工之港”的美誉。八一二厂的生活区就建设在来复街侧的桅杆山上,工厂的取水口就在龙嘴石旁的河底深处。       

大量来自全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军工的到来,将当时中国最前沿的现代文明和最新的生活方式带到了这个偏僻而宁静的小镇,让这里的土老坎们眼界大开。

每当下班后或休息日,河滩上就会有许多年轻的小伙子前来玩耍,做体操,摔跤,打沙滩排球,这对我们来说,件件都是新鲜事,所以,每当下午我们在洗完澡后,就坐在河边看热闹。

那天,来了一个小个子,他玩法的又有所不同。他走到那块巨大的龙嘴石上,做了一番准备动作后,就往水中腾空一跃,身子在空中转了两圈,然后一个猛子扎进水中,水面荡起一个大大的涟漪,过了好一会不见人影,我们心想这下坏了,这人一定是想不开跳水了。

正在焦急之际,只见他猛地一下子从水中窜了出来,慢慢地游到岸边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游戏。我们在旁边看得瞠目结舌,觉得好奇,于是跟着纷纷仿效,可是无论如何也只能翻半转,结果刚好是如一块门板重重地摔在水中,摔得全身生疼,叫苦不迭。后来才知道这叫翻空心筋斗,是跳水的一种,就是教练教都要一段时间才能学会。

稀奇的还有足球,那时中学的操场上只有一个篮球场,这篮球场是泥巴地面的,一下雨打球的人就成为一个个泥人。有一天,几个工人抱着一个带六边形花纹的皮球来到球场上,将球踢来踢去,把篮球架中间的空间当成球门,你攻我防,很是开心,不一会,就围了很多看热闹的人。

星期四,是这里的人们期盼的日子,因为桅杆山上要例行放电影。每当这时,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早早地端起板凳、椅子前往放映点,为的是抢占一个好的位置。放的有老片,也有当时城里电影院刚上映的新片。我记得像国产片《侦察兵》、《小兵张嘎》,罗马尼亚的《桥》,前苏联的《列宁在十月》等我们都看了好几遍,连好多台词都能背得下来。后来,坡上建起了电影院,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大“弧光机”,放出的影像非常清晰,亮度也大了许多,观影很是舒服。那时,影院还不时放一些记录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高科技内部资料片,放这些影片时一般人是不允许进入的,我人小,常混入人群中钻进去,还真的开了不小的眼界。


这南广河是温柔的,也是狂野的。每到夏天,它都要发几次大水,这时河中就会漂来不少水柴。靠烧火做饭的居民们为找柴要到很远的鸡爪山去,早出晚归,每天只能找一挑回来;还有就是到坡上厂里的食堂或锅炉房去拾煤渣,每当倒渣一次,总有好几人去争抢,一天也拾不了多少。所以,在河里有水柴时,自然不会放过,而且边捞柴还可以看看难得一见的壮观水景。

捞水柴时,每人手里都有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顶端用铁丝弯一个大钩,人站在河边,就可以将靠近岸边水柴给打捞上来。这水柴晒干后,很好烧。有一次我为打捞一根大一点的木材,不知不觉就走到深处,眼看洪水就要淹到腰部,危险之际,站在旁边的铁匠赵师傅一下子把他的竹竿向我伸了过来,我抓住竹竿这才回到岸边来。这一险情我终生难忘,并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好。此事也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凡事不能任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国家的动荡期,人们的生活很是困难,吃商品粮的居民们除少数能在机关单位或国营企业上班外,其他人就只能到街道集体所有的社商或多种企业干活了。而更多的人就是再有力气也不易找到事干。我当时只有十几岁,因家庭成分的原因继续读书无望,就只得成天游手好闲地在家中待着。

在河的对岸,有一个公社办的砖瓦厂,不知何故厂里没有正式工人,一月一次的进窑、出窑、挑煤炭就要找人干。厂长是本家,也是一个厚道人,他每天经我们居住的上场口去砖厂上班,与我们很熟,一旦有活可干,找到他一般能行,反正都是计件,做一分钱才算一分钱的,找谁都可以。砖厂的活没一件是轻松的:进瓦窑,就要将做好土坯瓦放在长板凳上,用肩扛着从土坯工棚走到百米开外的瓦窑里,一次要扛一百多皮。生手扛这东西不容易,上重下轻,稍有不慎板凳就会翻转过来,土坯瓦就将全部打碎。

我第一次去干此活时,就翻了两回,厂长虽然很心痛,但看我只有十几岁,力气小了些,只望着笑了笑也没说啥就算了。挑砖进窑不易把土坯砖打坏,但数量要大才能多有收入,当时我一次要挑三十皮,算起来也有两百多斤重。出窑就更苦了,窑内的温度达四五十度甚至更高,非常热,人进去要把砖瓦或抱或挑出来,就是在大冬天不一会儿人的全身也将湿透,而且口腔鼻腔内全是炭灰。

从河边挑煤炭上到厂里更累,一船煤有一二十吨,就几个人挑,每次要挑一百多斤,且步步上坡,非常吃力,到了堆场还要过秤,这既是为了计报酬,也是厂里要计算一下买的煤炭总量对不对。还有就是有人买了烧好砖瓦,要找人运到工地去。当我们揽到此活时,就将砖瓦先挑到船上或竹筏上,再过渡口运到河对面,再挑上岸去,对岸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这些活苦是苦,但一天也能挣到几毛钱,而且还不是常有的,所以,一旦听到消息,都非常高兴地去抢着干,这样可找一些钱来,填补添补家用。

岁月悠悠,来复古街上响彻千年的驼马铃声早已远去,古渡口曾经有过的喧闹和辉煌也成为了历史。但故乡给我留下的记忆,却不时在我心中萦绕,挥之不去。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散原创】黄大荣作品 | 故乡的两丝河
【开版庆贺】马增芬大师-西河大鼓-《花唱绕口令》(320k/mp3)(补源115) - 高...
长歌
【岁月留痕】河丁 | 谁在河湾里唱歌
漓江最后的渔夫经典散文
豫南摄影丨 竹竿河之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