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娟:保定民间的“吵子会”,他们坚守了38年

倪熊:曾经过年时不可或缺的打连厢——苏州甪直非遗文化

图文/刘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初见张文然

隆冬的季节,风虽然有些刺骨,我们却开始了一段暖心的寻访。

2018年12月12日,我和保定作家协会的史春霞、路焕银、欢立敏等几位老师一起走进徐水县大王店镇曲水村,寻访活跃在基层几十年的民间“吵子会”的团长张文然和她的团员。

在路上,路大姐为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她是在“保定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次演出活动中偶然认识了张大姐,得以了解到“吵子会”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她和史老师经过商议,确定了我们这次“挖掘民间文化,抒写百姓风采”的采风活动。

曲水村四面环山,这里没有工业,只是种地,年轻人都去打工,村里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村民收入低。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这个小山村里竟然还活跃着一个有固定成员,统一着装,有纪律、有组织的民间乐队——吵子会。除了两位乐师,其余都是农村妇女,最大的70多了,年龄最小的唢呐手30多岁。她们白天要忙地里、家里和孩子、老人,晚上收拾清家务,便准时来到村里的小广场排练节目,把这项独特的民间文化坚持下来,非常难得。

村委书记王云峰出差在外,他怕我们找不到,特意委托村主任王东开车到村口迎接,上午10点,我们到达了曲水村村委会。持续了几天的雾霾消散了些,太阳露出笑脸,冷冷的风吹过,村里少有人走动。我环顾四周,一排排低矮的平房,斑驳的墙壁,村路有些狭窄。

村委会的门有些变形,开关时都会发出“滋啦滋啦”铁皮蹭地的声音,很是刺耳。一张长方形的桌上铺一块颜色陈旧的红色薄毡,我注意到北墙立着一个三层大书柜,有少儿类、科技类、生活类、音像类和文化教育类等,非常全面。

不一会儿,一个身材结实的妇女风风火火地走进来,边说着“抱歉,我来晚了”,边跟我们握手,这就是“吵子会”的组建者、团长张文然大姐。她的大手粗壮有力,粗糙黝黑,这是一双饱经风雨、常年劳碌的手,有些凉,却很有力道。她中等个子,烫着短发,穿一条深色长裙,外面是一件黑色长款毛绒大衣。冬日的暖阳穿过玻璃窗静静地看着我们,一条素色的围巾衬着她的脸温暖而生动。

我忽然很感动,对于一个常年操劳奔波的农村妇女来说,为了这次见面她特意打扮,我想到了一个词“仪式感”。如果不是热爱生活、挚爱艺术,又怎能把一个梦想坚持了38年!这期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如何撑到现在?

(二)38年的民间文化坚守

她站在我们对面,侃侃而谈,语速快、嗓门大,简洁流利,这是常年做基层工作锻炼出来的。她自诩是“打不死的吴琼花,压不垮的吴琼花”。她说,我就是要把老祖宗的东西继承下来,传扬出去,无论多难,有党的领导,有大队的支持,只要我们一直坚持,没有不成功的。说到动情处,她忽然哽咽了。知道我们要来,这些天她都在给姐妹们开动员会,让大家好好表现。临出门前接到团里两位男老师的电话,忍不住嚎啕大哭,在她心里,是把我们当成娘家人了,这么多年的苦水和委屈,她都咬着牙坚持,我们的到访对她来说,就像一只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奋勇搏击的小船忽然看到前方的灯塔,积郁的心结霎时打开,找到了宣泄的地方,我能理解那泪中饱含的酸甜苦辣。

我的眼眶湿润了,走过去抱住她,轻轻拍着她宽厚的肩膀,小声说,我们都懂,大姐辛苦了……

张文然今年66岁,父亲早年是曲水村梆子剧团的成员,从小的耳濡目染,艺术的种子在她心里扎下了根。38年前,不满30岁的她,出于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毅然成立了小车会,当时成员只有几个人。第一次演出回来,成员中的两位姐妹回到家竟然遭到了丈夫和公婆的打骂。在那个年代,妇女抛头露面是要遭人白眼的,她们忍受着村人的指指点点和冷嘲热讽,重新组建了“吵子会”这个从明清时期就存在的民间艺术团体。

在村民的老观念里,“吵子会”传男不传女,可以想见张大姐和姐妹们的压力有多大。从最初的8个人,到现在的30个姐妹,队伍不断壮大。她们用挣工分的钱购买扇子、服装和乐器,自己亲手制做了几面大旗,遇到资金方面的问题,村主任王东和会计吕桂霞必会全力支持。在这些村干部眼里,张大姐为人热情,能力强,具有号召力,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找她张罗,她是现实版的“帮大姐”。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多年来她积极组织村里的妇女参加演出活动,为百姓的和谐和欢乐、为村文化做出贡献,是个值得敬佩的人。

我问起“吵子会”的起源,她们只说是从老辈子就有了,大约二三百年的历史。网页上的介绍是这样的:

吵子会雅名叫献音会。吵子是庙宇大钟的象征,吵子会是献音会的俗称。此会供奉的是电母,电母位列道教神谱之内,舞蹈动作主要来源于少林武术和大秧歌……

目前曲水村“吵子会”的主要道具是大钹、大铙、唢呐、大鼓小鼓、大镲小镲等,都是铜制乐器,还有一些小的乐器已经失传,虽有替代品,可是音调却失去原有的特色。唢呐老师张梁池和鼓师李金生说起“吵子会”的历程无限感慨。

成员中的妇女都不通音律,从鼓点到节拍,从零基础教起,费老大劲了。最困难的时候,也曾想到过“撂挑子”走人,可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只因为——舍不得。这三个字包含的不止是汗水和泪水,还有亲如家人的浓浓的兄弟情和姐妹情。在张大姐心中,张老师是个好兄弟,74岁的李老师就像老大哥,他们是团队的主心骨,还有团队的姐妹们,一个都不能少!

(三)快乐的舞蹈绽放如花

按照安排,下午由“吵子会”的成员为我们演出她们自编自导的节目,欢迎我们的到来,展示她们的风采。

午饭后,我们回到村委会前的小广场,团里的姐妹们早已着装整齐地等在那里,红艳艳的上衣,纯白的围巾,纯白的手套,红黑相间的小裙,黑色打底裤,黑色的靴子,喜庆中透着质朴,每个人的脸上都喜气洋洋,像冬天里绽放的花朵。

张大姐手里拎着一个铜锣,小锤儿一敲,姐妹们站好队列。铁制的小推车上安放着两面大鼓,两位30多岁的妇女站在鼓前,手持小木锤儿。一位老大姐手持小鼓昂首挺立站在旁边,几位大姐手拿大镲呈扇形站在大鼓的两边,一位年轻的唢呐手站在队列里,不时从嘴里拿出一个小东西在试音,看得出她的年龄最小。

张大姐神态威严,小锤儿敲一下铜锣,霎时间鼓乐齐鸣,打鼓声声势浩大,震人心弦,唢呐声婉转悠扬,令人振奋。 我用手机拍下这激动人心的瞬间,心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激情,欲哭、欲泪、欲笑。

姐妹们用力地舞着镲、敲着鼓,唢呐声声穿透人心,我的脑海浮现出一个个画面:有草原上奔腾的骏马,有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勇士,有丰收时洋溢在田间地头的喜悦,更有航船在大海上搏击风浪的坚强,这是我历次采风活动中最为太震撼的一次,太壮观了!第二场表演是师徒一起敲大鼓、一起吹唢呐,有了两位老师助阵,姐妹们士气高涨,表现非凡,博得了阵阵掌声。

接下来的节目是他们自编自导的扇子舞和广场舞,她们舞步轻盈,时而似彩蝶飘飘,时而似振翅的飞燕,舞动的彩扇像一朵朵绽放的鲜花,在冬日的暖阳下芬芳艳丽,姐妹们仿若幸福的使者,快乐的心情在歌声中飞扬,在乐曲中飘荡,难以想象这些都是业余演员,从不通音律到舞步欢快,这其中有老师辛勤的汗水,更有姐妹们努力的付出。

(四)善良是最大的美德

为了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除了演奏一些口传师授的老曲,他们还自己创作,翻译简谱,把“地道战”等革命歌曲也编进舞蹈,共100多个广场舞。张大姐根据实际生活自编自导的“四个老汉宣传普法”、“让真情充满人间”等节目得到县文广局领导的赞赏并在徐水电视台播出,如今的她们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她还多次带领姐妹们去保定敬老院义务演出,为那些步入暮年的老人带去快乐和欢笑,自己却舍不得在外边花钱吃顿饭……

她说,人都有老的时候,多做善事和好事,老天一定会厚爱好人,她也因此荣获“保定市个人奉献奖”。在张大姐心中,所有的荣誉都属于团队的成员,她们就是一家人。

生命的精彩并非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我又想起摆在村委会桌子上的两张彩色照片,那是张大姐20多岁时的演出照。照片上的她凤冠霞帔,笑靥如花,舞步婀娜,虽然历经几十年的洗礼,照片的颜色有些暗淡,可洋溢在脸上的自信和坚强,穿越岁月的尘烟,风采依然。

民俗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半年前,远见卓识的张文然大姐代表曲水村为“吵子会”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十年的执着和坚守,她立志在有生之年让祖辈的民间艺术传播出去,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唢呐 四姐妹《百鸟朝凤》高手在民间
这是什么神仙道具 一人同时演奏6样乐器,高手在民间
大姐唢呐吹奏一曲《十三不亲》,赶紧来听听吧
东北秧歌
克什克腾民间文艺 (一)
丰城今年拟申报国家级项目简介——花钗锣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