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倪熊:就这么阴差阳错的到了巴城

郝连成:庚子年春祭|诗歌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到巴城纯粹是个意外,是江野嘛二哈子一门心思自以为是的导航导了顾阿瑛的雕像,到了隐约感觉就不是我们准备要去的点儿,才恍然这不是我们要去的正仪而是到了巴城。江野和我都是随遇而安的人,也从不计较将错就错,甚至还自得其乐将计就计自我安慰。

昆山巴城也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最近新添的两块牌子,一块是越来越多了的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块是凭借昆曲入选了2018—2020年度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巴城历史的确有点老,但是要说点啥,也就正常一个比比皆是的江南古镇,真说起来还是大闸蟹比较有名;前些年因为有几处史前文化遗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凭有据坐实了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最近几年是弄昆曲,更加锦上添花了。

昆曲因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命名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是中国传统的南戏的百戏之祖,说起来也的确可以弄弄是有点搞头的事。

说是昆曲姓昆,源头在巴城,从黄幡绰传下的歌调到顾阿瑛“草堂雅集”形成的昆山腔,作为昆曲的缘起;明代巴城人梁辰鱼用魏良辅的“水磨腔”填词,创作了昆剧《浣纱记》,使昆曲走上舞台,从此脱颖而出,继而走出农村,发展在城市,辉煌于宫廷。通过数百年兴衰,成为一门精深博大的学科。

这里面学问太过山高水长,说多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歧义。记得我孩提时代在永远的八部样板戏之间曾经短暂的参插过一部戏曲电影《十五贯》,周恩来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中国古代闻名遐迩的几位戏剧大师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其长盛不衰的剧目。

30年前文化老人顾得望为振兴昆曲操劳奔波,挟1905年曲学大师吴梅应聘东吴大学讲授词曲“指点宫商,携笛公然上课堂”将昆曲作为一门课程并引入高等教育之先,1989年苏州大学中文系与苏州昆曲传习所合作,创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昆剧艺术本科班,这是中国昆曲史上首个本科班。

二十位同学在昆曲学理、表演技艺和鼓笛场面各项门类中均有心得、各擅所长。毕业后虽然为社会大潮裹拥各奔前程,但在寸心之间始终留存着一份幽兰芬芳。其中两位韩广浩和顾斌曾经和我同事同行,现在身体力行现身说法致力于昆曲研究和弘扬。

最近些年比较大的动静是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苏州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于2004年4月开始在世界巡演,声势很大。我是去年10月的国庆期间终于得以梦寐以求的在沧浪亭夜游了一场《浮生六记》。

可能终究太过曲高和寡,昆剧昆曲最终不像评弹相声越剧京戏等等的还都甚至不用去剧场就可以通过电台音频就在我们生活的侧畔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对于现代普通人来说,不看字幕根本就难以听懂演员咿咿呀呀地在唱些什么,长尾拖腔的“吁------嚯——哈啊——咦”的余音袅袅,最终在民间演绎为苏州话通俗易懂的鱼腥虾蟹加点盐的口惠实至。

既来之则安之,古镇老街是1997年被昆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街道两边均为清至民国时期建筑,东西向全长200米,宽仅容三人并肩同行,由花岗条石铺设而成。

老街老房子临河而筑,面街枕河,鳞次栉比,沿河一窗,粉墙黛瓦;石岸斑驳,河埠错落有致,市河(杨林塘)水色清冽,舟楫如梭,一派江南水乡风情。

巴城老街2005年开始修复与改造。修复改造后,春和面馆、龙云距茶楼恢复营业,同时,开设了江南木雕馆、玉峰文物馆、蟹博物馆等。所以,原住民是没有了,各家各户要不进驻了一些文化创意机构名人名家工作室之类,要不就是商铺买卖。

就像个走过路过不妨可以去去的古镇新坊,巴城也蛮好,已经整修一新的老镇老街的逛一圈西看看东兜兜,寻寻觅觅,遍寻不着顾阿瑛,就问张三问李四,也是要不新昆山人要不本地年轻人,或者冬瓜膳了茄门里或者干脆一问三不知,问不出个所以然。

悻悻然就干脆去正仪吧。要不是这个瞬间我们已然灰心丧气的对就这么悻悻然回去不死心,还非得那条街上溜一眼;要不是我在那会我欲言又止想说一句什么来着的时候被两个喷薄而出的喷嚏所打断,蓦然回首,啊,不禁惊呼起来,顾阿瑛,正在墙角花草边的石头上坐着哩,正所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排小店的门口,或许出于好意,来往人多?招徕客人?反正有点窝拉勿出,不是个好地方,不妥当,弄得有点像个老酒鬼酒势糊涂喝多了似的坐那神志鸦乌兮兮的仰天怡然……哎,总算不虚此行,干脆吃碗懊糟面再走吧。不然,还真是没什么胃口。

导航没错,顾阿瑛的雕像也确实,但是最后离开巴城的时候还是隐隐觉得昆山人在顾阿瑛的待遇上有点不太厚道了。

坐在离去的车上,一直有个疑问,昆曲到底起源于巴城,还是正仪,还是千灯,还是太仓?记得有次评论家协会讨论时,有个学者就告诉我们昆曲的昆可不是昆山的昆,洋洋洒洒说了蛮有道理的十点。但现在一般指认了“昆山腔”发源昆山也就成为通识,至于昆山土著人有几个听得懂昆曲,昆剧和昆山话到底有多少发音吐字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基本就很少有人追究了。

有一个地方认祖归宗总比一个地方也不落实的孤魂野鬼好吧,反正一笔写不出俩昆字,反正目前谁争也是明摆着争不过了。既然伍劲哼陆劲费劲巴拉地把中央台拍昆曲600年的发源地千灯因为工业发达GDP高不在乎旅游文化而硬生生套过去用在巴城弄昆曲小镇,那么对待把从黄幡绰传下的歌调到通过“草堂雅集”形成的昆山腔并作为昆曲的缘起的顾阿瑛就怎么也得隆重点儿啊。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曲寻根之旅--苏州昆剧院一行在巴城
“特色小镇”助力昆曲传承
昆山,诗意多情让人向往!04
最短距离、最低消费、最放松的一次自由行——昆山行
说古道今 | 巷短情长,巴城老街
昆曲专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