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五:外国狮子在中国变温顺了

苏州姐姐说吉祥  之五

外国狮子在中国变温顺了
惠引

 
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并不是“百兽之王”,只要看皇帝穿的是“龙袍”即知。这和中国现实的自然环境有关,即使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也不曾有过野生狮子。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外来动物,在短短几千年里,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以至拿破仑会把中国比做“睡狮”,姚明在休斯敦开设“YAO餐厅”,也要在门口放一对石狮子。

苏州拙政园元代石鼓墩 狮
 
狮子在中国流传的历史,迄今还说不太清楚。通常认为它是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产物,先是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运进中国,接着西亚诸国、印度又把更多的狮子运了进来。论到狮子进中国的时间,就更乱了。有人认为神话中的貔貅、辟邪、狻猊指的都是狮子,还有人认为《周礼》记载的“进献天祿”也是指送来狮子。概念之所以混乱,既有传统思维不重科学定义的毛病,也有狮子品种复杂的关系。

狮子曾经是一种广布世界的动物,而现在除了撒哈拉以南的5万头非洲狮外,就只有印度一小片森林里的300只亚洲狮了。西亚和南欧的狮子,都已绝种。中国是从汉代开始,器物上有了出现狮子的图案。又有人考证,唐画中常见的宫女手中抱的“猊”,也并非什么狗,而是阿拉伯两河流域出产的一种小型狮子。

苏州网师园石抱鼓 狮子戏绣球
 
正因为中国人没有现实中的狮患,所以对这种凶猛的动物反而有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将其引申为一种迎神喜典上的瑞兽。西域流入的佛教美术中的狮子形象(如文殊菩萨即骑狮),肯定也有一定影响。渐渐地,这种百姓很少见到的动物,从静止的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活起来,甚至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

  苏州留园石栏 双狮戏球 

说起中国文物上的狮子形象,大致有以下3个特点:

一、狮在龙下 外来的“狮子王”进入以龙为尊的文化系统后,只能“屈居龙下”。甚至有“龙生九子,狮居第五”的传说。

二、威而不怒  在佛教昌盛的南朝,印度风格的狮子形象,曾一度风行,其代表作就是吐舌石狮。而按华夏观念,舌是“灵根”,宜藏忌露。到了唐代“吐赤白舌”的狮相已越来越少,常见的造型只是张口露齿而已。

三、人狮和谐  在古波斯艺术中,常见一种人狮搏斗的题材。但这种凶相毕露的画面却不能传播于中土。从唐宋到晚清,“狮子戏绣球”成了一个“中国符号”。

四、家族群体  狮子的拟人化,是世界性的,但狮子的家族化,则是中国式的。寺庙、官署和祠宇门前,通常都设置一对石狮,左雌右雄,雌狮右爪下按抚一头幼狮。或者一大一小两只狮子,谐“太师少师”或“太师少保”的音,都是祝福官运亨通的意思。

无锡辛寅藏青花瓷磁片 明万历 庭院舞狮
 
外国贡狮的记载,自后汉书到明代嘉靖中叶不绝。古籍中本无“狮”字,均据音译写作“师子”。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年),在太学博士顾野王编撰的《玉篇·犬部》才出现了“狮”。
  
东汉时,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关于狮子的种种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如《传灯录》说: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又《智度论》谓“佛为人中之狮,凡佛所坐地或床,皆名狮子座”。狮子与佛教几乎同时传入中国,佛教对狮子的推崇,也影响了中国人对狮子的认识和态度。“佛教给我们显示的是一种雄伟却不凶恶的动物。”狮子在民俗中的影响力,不能不说是源于佛教的潜移默化。

黄山屯溪老街 太狮少狮 
 
因为少见,更具神秘感,书籍、画幅中也多经过夸饰加工。因为威猛,所以被用来驱邪辟祟,保佑安宁。最初就被用来镇墓。又称“辟邪”,身上还长一对翅膀。唐代后出现蹲狮,以后均以蹲为主。六朝以后驱凶范围扩大,也为生者把守大门。守门石狮在北魏时已出现,宋元时成为普遍风气,形制也基本定型。“除邪辟恶镇宅大吉”是其基本民俗意义。后又纳入迎祥纳吉喜庆追求。明清又为二品武官补子纹样。
 
戏狮表演则出现在曹魏时代,北周时有了舞狮表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吉祥八宝〔组图〕—中国联合教育网
龅牙赵
中国古代没有狮子,为何富贵之家家门口都摆两尊石狮子?
古建园林室外装饰装修素材(三)
探秘:中式建筑门前为什么要放一对石狮子
当弟弟被欺负,中国姐姐跟外国姐姐不同地应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