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剧应该怎样传承,我实话实说,您敢听吗?

如何让京剧传承去,这问题本身就透着不自信。不过事实也确实如此。京剧的高峰期已经过去近百年,能苟延残喘到现在,一是国家扶持,再有还是国家扶持。

要想知道他怎么没的,先说说他是怎么来的。京剧的命运,其实早在200多年前就注定的了。

当年乾隆爷过寿,劳民伤财,粉饰太平,众多戏班应召进京展演,唯独徽班一炮走红。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别的戏班就没有一步登天的好运气呢?您要是不嫌唠叨,我就多说两句。这个徽班,可不是田间地头里出来的戏班子。他早已跨过了起步阶段,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模式。当时很多的徽班,背后的大金主,都是赫赫有名的徽商。由于资金的充裕,服道化方面自然不用说。江南地区富庶,文人雅士居多,所以,相应的剧目当然也是精雕细琢。所以进京的徽班给人以鹤立鸡群的感觉,也就不足为奇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选在君王侧。徽班初来乍到京城,就受到了宫廷,官宦,富商等阶层地力捧,于是就有了更多徽班杀奔京城。最终结合了昆曲,秦腔等剧种,就在京城发展成了现在的京剧。京剧是一个奇葩的剧种,他是由皇帝老子担任粉丝团长进行圈粉的。咸丰帝死到临头还在听戏,慈禧在皇宫里包堂会更是家常便饭,甚至还要听两出少儿不易的“粉戏”。一时王公大臣,商人富贾,趋之若鹜。知识阶层,中产阶层,也随后跟进,最后才是无产阶层的附庸风雅。

请输入图片描述

由此可见,京剧的发端就不是草根,所有的艺术追求,都是秉承上流社会的好恶。内容上,老佛爷喜欢什么,咱就唱什么,有钱人图享受,咱就多来顺口的。因此就有了诸如《四郎探母》、《玉堂春》等这样让人懵逼的所谓经典剧目。

不好意思,上面都是垫话,正活这才开始。

既然问起怎么传承,那么这门艺术的优缺点也就没有必要唠叨了。其实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是国家扶持。不计成本的投入大量资金,从青少年培养,然后在各大剧团里精养。一年半载的,到剧院里演上两三场,能不能盈利咱就不考虑了,自娱自乐吧。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也和京剧本身有关系。首先说一线城市吧,各种戏曲都不景气。戏曲早已和现实生活脱节,你怎么能把观众拉进来,听你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绑票吗?不过,拜托社会发展进步,人均寿命提高,戏曲还是保有一小部分观众的。一个没有新鲜血液注入的粉丝团,不管你当初多么狂热,也是朝不保夕的。再有,是城市的文化娱乐太多,戏曲的成本高,周期长,显效慢。所以根本无法竞争。更由于时代的发展,戏曲也不再具有文明载体的功能,更多的知识阶层也远离了戏曲。

所以,大部分的戏曲院团选择二级城市,甚至乡镇进行演出。比如北方过年,集市,庙会,公园,甚至红白事等,都能看到评剧,河北梆子,吕剧,豫剧,二人转,坠子,秦腔等的身影。

请输入图片描述

但即使这样退而求其次,京剧还是抢不上槽。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乡亲们不爱看,听不懂。文白相间的唱词,矫揉造作的韵脚,是普及的绊脚石。你让老乡们把驴拴好,开始学之乎者也,有病吧?再有就是内容方面,京剧自带王者之气,所以也就导致其不接地气。象《刘巧儿》,《朝阳沟》,《小二黑结婚》这样的戏,京剧是不懈演出的。这也就造成了现在京剧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

今天先说这么多,我看还是见好就收吧。您觉得有意思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美女伊娜*
干货:编程人员常逛的技术站点
临君远行,当浮一大白,当赠一首诗
古代人赞美老师与母亲的诗句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水灵灵的漂亮美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