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中顿悟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我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他的出现不但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还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为中国赢得抗战的胜利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

书中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的观点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和“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以及“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它清楚而又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又一时看不清楚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我国军民坚持抗日战争的决心与信念。他的出现不仅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并深刻地触动和影响了国民党高层的抗日认识和抗日战略。

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就对《论持久战》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文章对于抗日战争的形势,战争发展的几个阶段,战争形式的运用,以及战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得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预见性和说服力,读了叫人万分信服”。

时任国民党第五战区代司令长官白崇禧更是对《论持久战》深为赞赏,他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还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把《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战略指导思想使用。

王震将军对《论持久战》也有着高度的评价。他说:“完全可以说,一部光辉的《论持久战》,鼓舞和指引我们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党领导开辟敌后战场并使之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一个主要战场的史实”,足以可见《论持久战》的伟大之处。

即使在中国取得85周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回顾这本巨人伟作时仍可以发现《论持久战》带给国家、民族与企业的发展价值。特别文中对于战略态势的判断和战略方针的制定上,以及对于战争获胜本质的洞察和战略、战术有效协同上,对于当代企业仍有着极强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一、准确的战争态势判断

战争取胜的关键要素是能够准确预判战场态势,并通过先发制人的战争手段来取得战争的胜利。要实现这点,其前提就是对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战场态势有着的深度了解和敏锐的洞察,才能预见性的判断出战争态势的走向。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初期,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性地提出持久战对日作战方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战争态势的了解上和预判上。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就指出: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并通过对中日两国多个维度的分析,来论证了抗日战争一定是一个持久的战争。

一是日本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战争不可避的导致中国不能速胜。

二是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产生了战争的特殊性和野蛮性,这两点注定了日本战争必然失败。

三是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从长期来看日本一定会失败。

四是中国方面虽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注定了战争的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

五是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此外,毛泽东还分别从国际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证中国的整体抗日环境,来证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性与持久性。国内方面,国共两党及其他民族党派将组织联合抗战统一战线来对抗日本的侵华战争。国际方面,苏联的存在将进一步的鼓舞了中国的抗战,中国抗战不但能一般地建立在整个国际的援助上,而且还能特殊地建立在苏联的援助上。

正是基于毛主席这种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预深度洞察,才能让毛泽东在妥协倾向和轻敌倾向中建立正确的抗日思想《论持久战》,提前预见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性与持久性。

其实,在这点上是值得企业学习的,企业只有深刻的掌握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科技、社会人文发展态势后才能做准确的判断,才为企业谋求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如: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2013年至2014年间,李嘉诚加速撤离中国房地产时,很多人都质疑他的这个决定,甚至连某些房地产界的大佬也都在怀疑他的决定。

时至今日却有很多人开始佩服起李嘉诚的精明和洞察,赞赏他的这个决定,因为在他撤离中国的楼市后,中国房地产就开始进行调控,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原先国内的一些知名房地产企业,如:恒大、碧桂园、融创,由于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产生了错误判断,没能做出及时的转型,最终使企业走向失败的边缘。

由此可见,准确的市场态势洞察,前瞻性市场态势预判,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企业只有掌握这一核心要素后,才能更好的预见未来,使企业在更加有利的航道进行生存与发展。

二、正确的获胜本质洞察

正确获胜本质洞察其实指的是对关键成功要素的洞察,他是关系到一个组织能否打赢或者是能否实现持续增长的核心要素。确定企业关键成功要素往往也是企业核心决策层最为重要的事情,套用雷军的一句话说:“就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因为战术上的事情相对容易看到,而战略上(可以理解为企业关键成功要素)则需要更为开拓的视野,这就需要核心领导层愿意吸收、接纳更多的、更精准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以找到关键成功要素。

中国之所以在持久的抗日战争中取得了最终胜利,同这些关键成功要素的确定是离不开的。1936年7月16日,美国记者斯诺先生就问毛泽东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毛泽东回答他说: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也指出:“在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他强调说:“兵民联合乃是胜利的根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是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这一思想的确定也为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有效的前提。

中国近代以来变革者比比皆是,如:李鸿章、袁世凯、康有为、孙中山,他们无一个不想变革的,无一个不想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但最终他们失败了,问题又出在哪里呢?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变革只希望寄托于少数精英完成对社会的改造,都未把唤醒民众、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作为变革和革命的重点。在他们眼中民众只是改造的对象,而不是推动变革和革命的动力,只能导致革命的失败。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只有毛泽东讲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从在不把民众作为包袱,作为改造对象对待,而是将民众作为动力推动社会变革巨大的力量对待。正是由于这个关键因素,中国人民才能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深刻的觉醒,空前的团结和英勇的抗争,共同抵御日寇并最终赢取了战争的胜利。

这点对企业来说同样是重要的,只有企业认知到关键成功要素的价值后,企业才有可能赢得市场的最终胜利。中国著名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之所以能在近些年中实现快速增长,主要的就在于比亚迪始终坚持“以奋斗者为本”的人才战略导向。比亚迪拥有一支优秀的研发团队,通过他们的努力,比亚迪的产品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IT和电池产业上的成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比亚迪已经有着近五万名工程师,未来还要发展到十万名。王传福说要把工程师的“人海”优势发挥到极致。引用王传福总裁在晋升评审会议上的话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个庞大的“人才蓄水池”,让比亚迪的人才能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在比亚迪“文化,战略,组织,人才,执行,资本和创新”七种制胜武器中(关键成功要素)最少有四种制胜武器,如:组织、人才、执行和创新就涉及到了人。

三、明确的战略指导方针

什么是战略方针?战略方针是指关于战争全局方面的指导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它是在分析国际战略形势和敌对双方战争诸因素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条件下的战争,应采取不同内容的战略方针。有了战略方针之后,中国的对日战争才能在迷茫的大海中找到罗盘,在渺茫的长征路上找到导航,才可以确定整体的斗争方向,提前布局,争取主动,早日实现中国抗战的胜利。

中国军民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全部条件,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即以战役、战斗的外线进攻和速决,实现战略内线的防御的持久战是也密不可分的。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我们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因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而排斥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

同时还指出:中国当前弱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虽在十个月抗战中有了某种程度的进步,但距离足以阻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必要里程,还远得很。且在量的方面,又不得不有所减弱。其各种有利因素,虽然都在起积极作用,但达到足以停止敌之进攻及准备我之反攻的程度则尚有待于巨大的努力。在国内,克服腐败现象,增加进步速度;在国外,克服助日势力,增加反日势力,尚非目前的现实。这一切,又规定了战争不能速胜,而只能是持久战。可以说,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的正确抗日战争总方针,才使得了中国军民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终的胜利。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时,战略方针的制定其实并只适用于国家和民族复兴与发展,同样的也适用于企业的复兴与发展。2023年3月份 9月,华为推出mate60核心技术一举震惊全球。而华为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性突破,同其人力资源战略中的十六字方针是密不可分的。

一是支持战略。战略是要超越美国,全球第一,因此人力资源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组织的战略,成为全球人才的拥有者,汇聚全球ICT领域的优秀人才。

二是服务变革。运用组织变革,让一线能够呼唤炮火,驱动职能部门的转变,简化组织管理。用更小的组织配备更大的活力,更灵活的机制,更强的授权,让小规模的团队也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

三是灵活大胆。华为的人才策略在过去时期整体偏保守,而今天要运用高级人才,必须要调整公司的人才结构,把金字塔的最顶端打开,突破常规。

四是激励充分。采用分配薪酬制,股东分享和劳动者分享,给予他们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孵来化员工,并通过激励来激发人性,让员工更强调自我奋斗、自我思考、自我改变、自我激励。

企业只有深谙这个道理,并懂得战略方针带给企业的价值后,才能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战略方针,才能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取更好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

四、高超的战略战术设计

影响战争成败、胜负的关键因素很多,只有根据战争态势设计出优秀的战略战术才能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对于这点毛泽东很早说过:在认识过程,战术决定战略;在实践过程,战略决定战术。也就是说制定战略,必须从自己所可以执行的战术出发,如果没有对应的战术,空想战略就会造水土不服。执行战术,就必须从自己所制定的战略出发,战术服从战略,战略和战术的不匹配就会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如:红军擅长的是游击战,兼具运动战的能力,但没有攻坚阵地战的能力,所以对应的战略就是农村包围城市。而北伐军执行的是阵地战,兼具运动战的能力,所以对应的战略就是按省夺取、以城市为中心的战略。

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在回答美国记者斯诺先生提问时就说到: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他还说到: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么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整体发展态势。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这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

阵地战虽在此阶段之第一期,由于国民党军事当局的主观错误把它放在主要地位,但从全阶段看,仍然是辅助的。此阶段中,中国已经结成了广大的统一战线,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敌虽已经采用过并且还将采用卑鄙无耻的劝降手段,企图不费大力实现其速决计划,整个地征服中国,但是过去的已经失败,今后的也难成功。此阶段中,中国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成为第二阶段继续抗战的主要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

此时中国尚能保有大量的正规军,不过一方面因敌在其占领的大城市和大道中取战略守势,一方面因中国技术条件一时未能完备,尚难迅即举行战略反攻。除正面防御部队外,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个阶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阵地防御,由于当时的条件,不能看作重要的。那么,第三阶段的阵地攻击,由于条件的改变和任务的需要,将变成颇为重要的。此阶段内的游击战,仍将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而起其战略配合的作用,和第二阶段之变为主要形式者不相同。

其实,我国很多企业失败很主要的原因,除了缺乏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有效洞察外,战略上的失误与战术上的失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知名房地企业恒大的失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恒大地产取得成功后,恒大迅速进军了体育、饮用水、农业、健康、金融、文旅、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创始人许家印也一度被舆论神化。但从结果看,这种多元化战略发展并不顺利,由于缺乏对诸多行业的认知和累积,仅靠资本注入形成的爆发力注定是很难持续的。

以恒大冰泉为例,销售额常年不达预期,仅依靠大量的营销投入来维持企业生存的发展模式,注定了巨亏之下最后只能被低价抛售的发展命运。而在房地产主业上,由于恒大地产未能预判行业下行趋势,在房地产市场断崖式式下滑的态势下,仍然高举财务杠杆,全力扩张规模。到2020年,当许家印高喊“要用最大的决心将负债降下来”时,显然刹车已经踩不住了。截至2022年12月31日,恒大总负债逾达到2.4万亿元。至此恒大的多元化战略基本可以判断以失败告终。

其实,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视为企业家灵光一现的巧思而非严谨的逻辑推演,等同于一场豪赌。这种方式产生的战略虽然也有若干的成功案例,但失败的案例可能更多。只不过舆论喜欢造神,热衷于故事,偏偏听众崇拜强者喜欢传颂传奇。

在分析完全篇文章之后可以看出,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毛主席对中国抗战形势的判断,以及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制定是密不分的。企业只有深谙这个道理,领悟《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核心精神,并加强企业对国际、国内形势研究和正确的战略方针制定后,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赢得更好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上公认的十大兵书之六----【论持久战】
【经典著作导读】《论持久战》
1938年毛主席一巨著问世,日本亲王读后:日军根本无法和中共对垒
【百个瞬间说百年】1938,“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论持久战》读后感,两千字左右?
《论持久战》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