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禹锡与柳宗元:安危与共,生死相念

文 / 初酿

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重至衡阳伤柳仪曹》

元和十四年冬,刘禹锡年近九十岁的老母去世,他扶柩返洛阳守丧。途径衡阳时,突然变天,湘江上波涛逛涌,风雪交加。衡阳地处南方,很少下雪,这种狂风骤雪更是罕见。刘禹锡不觉心惊,难道是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果然,他们刚靠岸,风雪中就匆匆走来两个人。他们走到刘禹锡面前,双手呈上一封书信,声泪俱下地说道:“柳刺史死了,这是他的遗书。”

刘禹锡听闻惊愕不已,二十多年的老友,怎么转眼就阴阳两隔了。想起曾经在一起赋诗撰文,一起为改革日夜忧思,那时他以为他们俩可以永远这么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着走下去。可是,手中的书信却打破了他所有的梦。

就像席慕蓉说的: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见到面的,你以为昨天、今天和明天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转身的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太阳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诀了。

贞元九年,刘禹锡来长安参加科考,因为囊中羞涩,他住到一个偏僻的小旅店。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同样风流倜傥,也同样贫寒的柳宗元。两个人一见如故,在谈论诗文之余,他们还纵论时政,相约上书谋求变革。也是在这一年,他们一同进士及第。

此时,刘禹锡二十一岁,柳宗元二十岁,两个年轻的心很快就融到了一起。

贞元十二年,刘禹锡任太子校书时,他的父亲刘绪因病卒于扬州。刘禹锡将父亲归葬于故乡荥阳,在家丁忧。柳宗元听说后,就从京城给他寄来一方叠石砚,以示慰问。

这方石砚,触碰时会发出如寒玉般清脆的声音,外形又如碧云重叠,韵味无穷,可谓是一件珍品。如此精心挑选的礼物,足见柳宗元对这份友谊的珍视。

刘禹锡、柳宗元志趣相投,政治观点也相同,都主张除弊革新,因此他们一同投身于王叔文的改革队伍中。王叔文曾担任太子侍读,太子李诵即位后,对王叔文很是信任,于是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开始了。

然而,顺宗身体孱弱,加上藩镇、宦官势力根深蒂固,很难撼动。在各方势力的逼迫下,顺宗不得不禅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这场革新运动也以惨败告终。参与革新的主力王叔文、王伾及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全部被贬出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柳宗元分别被贬朗州和永州。刘、柳在贬谪之地生活了将近十年,终于在元和九年的冬天,他们同时收到了回京的诏书。

经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们再不是往日的阳光少年,可友情却依然如故。他们相约同行,分别从朗州和永州出发,在襄阳宜城相聚。到了襄阳,他们又一起投宿善谑驿,并同去拜谒了淳于髡墓。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身材矮小,却滑稽多辩。齐威王八年时,楚国伐齐,淳于髡入赵借兵,他不辱使命,借来赵军十万,楚国闻之连夜撤兵。他还多次劝诫齐王,使齐王励精图治,齐国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拜谒淳于髡墓后,刘禹锡题诗一首:

生为齐赘婿,死为楚先贤。

应从客卿葬,故临官道边。

寓言本多兴,放意能合权。

我有一石酒,置君坟树前。

——《题淳于髡墓》

淳于髡为人戏谑,聪明机智,善于托物以讽,劝谏君王,刘禹锡自感欠缺,故此他十分羡慕淳于髡的恣意而行,离经而不叛道,洒脱任性的天性。最后,他用淳于髡的“一石酒”典故结束全诗。

柳宗元读过后,马上和诗一首:

水上鹄已去,亭中鸟又鸣。

辞因使楚重,名为救齐成。

荒垄遽千古,羽觞难再倾。

刘伶今日意,异代是同声。

——《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

柳宗元则以“一鸣惊人”的典故起笔 ,以亭中鸟鸣引出淳于髡以鹄为喻,劝戒齐王的故事。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蔑视,他无所畏惧,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使楚”和“救齐”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也让他成为后人敬仰的古圣先贤。

两个人从不同的视角,不用的侧面,反映出一个共同的心声。他们希望能有一个像淳于髡那样可以用诙谐之语,在谈笑间就能劝谏君王的人。他们深深感到大唐王朝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却又无能为力。淳于髡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气,让齐国振兴与繁荣,谁又能让大唐恢复往日的辉煌呢?

他们对此次回京报以很大的希望,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就在他们回京后的第一个春天,看着满树桃花盛开,刘禹锡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次刺痛了当权者的心。于是,他再次被贬,柳宗元也同时被贬。

这一次,唐宪宗将他贬至更为偏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地区。那时的遵义远在边疆,蛮荒偏僻,非人所能居住之地。一个中土长大的文弱书生,到那个穷山恶水之处,如何生存?况且他还有年过八旬的老母,三个嗷嗷待哺的幼儿,这让刘禹锡心中难过,忍不住怅然泪下。

正在这时,柳宗元前来看望他。柳宗元此次被贬柳州,虽然也不是繁华之地,但比起播州还是好了很多。柳宗元没有家庭拖累,就想着和刘禹锡调换贬地,以解刘家之困。

于是,柳宗元请求皇帝开恩,让自己和刘禹锡调换,前去播州。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句话: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头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相互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柳宗元就是,他尽自己所能为朋友分担。虽然,他们最终没有调换贬谪地,但在几个朋友的奔走之下,皇帝还是将刘禹锡换到离京城相对较近的连州。

元和十年三月,刘禹锡与柳宗元又一次相约踏上了贬谪之旅。春花烂漫,他们的心却是一片凄凉。还好有老友同行,冲淡了一些忧伤。

一路跋山涉水,这一日来到衡阳。在这里,他们就要相互别过,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发了。望着前路云雾迷茫,再见不知是何时,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悲凉。

柳宗元随口吟诵到: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刘禹锡看到柳宗元的诗也感慨万千,忍不住也和诗一首: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谁也没有想到,衡阳一别就是永别。四年后,柳宗元病逝于柳州,年仅47岁。临终前托人带信给刘禹锡,希望他能替自己照顾幼子、编辑书稿。

捧着厚厚的书稿,再看看那两个刚刚两三岁的孩子,刘禹锡心中无比悲痛。随即写下《祭柳员外文》,文中写到:

途次衡阳,云有柳使。谓复前约,忽承讣书,惊号大哭,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伸纸穷竟,得君遗书。绝弦之音,凄惨彻骨。

声声泣血,字字含情。

刘禹锡将柳宗元的两个遗孤接到身边,悉心教导,又耗时近三年,将柳宗元留下的文稿进行编辑,于是就有了《柳河东集》的问世。

即便如此,他还是常常想起他们在一起的情景。多年后,他又写了《伤愚溪三首》来寄托自己对友人的追思: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那个曾在愚溪结庐而居的柳宗元,一直藏在刘禹锡内心的最深处,直到他也走到生命的尽头。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柳宗元与刘禹锡:一生贬谪路,千年友谊情
知道了柳宗元和刘禹锡,才知道了什么叫做肝胆相照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行贬谪路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唐诗中的友朋聚散(唐诗中的CP故事:李杜、元白、刘柳)
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