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日历 | 唐庚《立冬后作》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也想模仿顾恺之吃甘蔗,先苦后甜,渐入佳境。立冬以来,万物肃杀,一片寂静,正适合“我”寻幽访兴,只觉趣味悠长。
身处瘴乡,今日得到了一则好消息;昨天夜里,有了今年第一次飞霜,天真要凉快起来了。
篱下的菊花,仿佛提醒诗人刚过重阳;哪知道酒中的香味,又似乎在提醒诗人小至日近在咫尺了。
西边邻家的山芭蕉子渐渐成熟了,时光又走到了树上一梳黄的美好时节。

注释

啖蔗:啖蔗,典故名,典出《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顾恺之〉。晋顾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后因以“啖蔗”喻先苦后乐,有后福。喻境况逐渐好转。
幽兴:幽雅的兴味。
瘴乡:南方有瘴气的地方。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唐庚的一首立冬风物诗。
唐庚(1070年—1120年),人称“小东坡”,因诗学苏轼,遭际也与苏轼相似而得此号。这首诗结尾处,颇有苏东坡的味道。
首联“啖蔗入佳境,冬来幽兴长。”最难理解的就是第一句。啖蔗如何渐入佳境呢?难道仅仅因为甘蔗甜吗?原来这里诗人用了一个“顾恺之吃甘蔗”的典故。
在《晋书·文苑传·顾恺之》一文中记载:“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苦)至根(甜)。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还有一说,可能因为“恒”与“桓”,字体相近,后人于是附会穿凿,更加传神。说顾恺之与桓温去江陵视察,顾恺之看风景入了神,桓温于是递了一根甘蔗给他,且是将苦的一头放他手中。顾恺之不管不顾地就吃起来了。大家都笑顾恺之好傻,顾恺之却笑道,“我这么吃是有讲究的,先吃苦再甜,这就叫“渐入佳境”。
这里与其说吃甘蔗本身使人渐入佳境,不如说立冬之后的气候、风物、美食更令人渐入佳境。啖蔗入佳境的不仅仅是甘蔗,更是诗人快乐的心境。正是因为心境好了,才对应了“冬来幽兴长”一句。“幽兴长”,或许更可作为“渐入佳境”的一种内在诠释。虽然花草树木都凋零了,似乎没啥好看的了,但是“繁华落尽见真淳”,热闹喧嚣走了,大地却更加安静了。诗人喜欢的正是这一份幽静的雅兴。
颔联“瘴乡得好语,昨夜有飞霜。”也是第一句比较难理解。瘴乡,指诗人所在的写作地点,为南方有瘴气的这么一个地方。“好语”,即佳音,好消息。在瘴乡这么个地方,听到了一则好消息。什么好消息呢?“昨夜有飞霜”。原来霜终于来到了南方。要知道北方霜早而南方晚。南方热,而盼霜风吹凉气早点到来。所以诗人听了这个好消息,心中很高兴,知道自己喜爱的初冬时节算是真正来临了。
颈联“篱下重阳在,醅中小至香。”写得极美。篱下的菊花,仿佛提醒诗人刚过重阳;哪里知道酒中的香味,似乎又在提醒诗人小至日已经临近了。小至,冬至前一日,一说冬至后一日。立冬,正好处于重阳与小至之间,且是诗人最喜欢的一段幽兴时光,所以诗人特意提到这两个时间节点。而小至之后,正如杜甫诗中所写,“冬至阳生春又来”,春天也就近了。如此,时光匆匆,循环往复,心中所想,皆为乐景,岂能不乐?
尾联“西邻蕉向熟,时致一梳黄。”岭南多种芭蕉,芭蕉熟了,蕉子也可以吃。蕉子,也叫山芭蕉子。人们将其按照大小排比,或以十余二十余为一梳,彼此相饷。山芭蕉子,剖开之后,其形亦如梳,子长短者如梳齿,黄时生割之,置稻谷中,数日即熟,熟乃大香,可食。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将芭蕉混同于香蕉,其实是不对的。区别在于:芭蕉无柄,果实内有种子;而香蕉有柄,果实内无种子。所以这里说的是山芭蕉子,而非香蕉。尾联既增加了立冬时节的岭南美食,又与颔联“瘴乡”相呼应。其中似乎还多了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一份旷达。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渐入佳境与望尘而拜
地理啖蔗录
十二首“听雨眠”诗词,幽美,极致安逸,如同小时候在妈妈的怀抱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渐入佳境(给孩子讲成语)
相传,顾恺之曾是大司马桓温的参军。有一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