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药行旧事——听老药工讲过去的事情(4)

【原贴正文】

关于大黄

大黄为什么叫“吉”?老药工说与西北方言有关。大黄个大,在主产地(青海)多趁鲜切10厘米左右的节段,以利干燥。当地人说切成“节儿”(读如“吉儿”),照这个发音写下来就是“吉”。下部较细、粗细如鸡蛋(一说鸭蛋)的吉儿,叫蛋吉(常写成旦吉——中药名写白字的太多了),主供出口(不知现在还有否?)。上粗下细表面多纵沟不适合加工旦吉的节段,叫苏吉。苏,据说是“缩”(因下部缩小),方言读如“苏”。比旦吉粗的节段叫中吉,比中吉更粗的节段(最顶头的部分)再纵切厚2厘米左右的片状,叫“片吉”。各种吉型都要闯(也说“撞”)去外皮,使棱角变圆,旦吉更要削整成规则的蛋状椭圆形,表面再磨光,每个用纸包裹,再装木箱(叫“箱黄”),出口或销京津沪等大药店。苏吉中吉等销一般地区的直接装麻包(也叫麻袋)叫“包黄”。
建国后甘肃大量发展了家种大黄,成为商品主流。也学青海做吉型但比较粗糙,大致去下皮磨圆棱角,形状常不规则。1984年卫生部和中国药材公司联合颁布的《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记载西大黄、雅黄、南大黄三类,其中西大黄(青海甘肃主产)仅保留蛋片吉、中吉、水根三个规格。而“蛋片吉”都要求纵切成瓣,实际是过去的片吉。并且说“不善于加工者,可皆按原大黄标准,统货购销。”原大黄,我理解就是不去皮的大黄。现在的大黄多在产地去皮横切厚片,干燥后(有的中心没干透)就卖,谈不上什么吉型了。之所以说什么旦吉片吉是因为上文提到过去的别名,不说呢恐怕年轻人不明白。其实不明白也没关系,现在医生药行都不用了,只有“锦纹”(大黄表面细纹如锦)、“川军”这些别名还有大夫开。

图1五十年代加工的“旦吉”

图2五十年代加工的片吉

图3五十年代加工的中吉(左)片吉(右)

图4五十年代加工的中吉

图5中吉及其横切面
说到大黄索性多说几句。青海大黄过去都是野生,被认为质量最优,由于多在西宁集散故称“西宁大黄”。它的特点是“红肉白筋”(摩擦去皮后显红白相间的弯曲细纹,见图6,形象吧),甘肃野生大黄(如凉州瓣子、狗头大黄)也有这样的。相比之下甘肃家种大黄就是“白肉棕筋”(见图4、5),但弄湿后就变成黄色了(见图7)。

图6红肉白筋

图7目前市售大黄(掰断面弄湿显黄色)

图8目前市售大黄(星点明显)
川大黄(四川北部野生品)个特大,横切成厚1寸多的片块,形如马蹄故称“马蹄片”或“马蹄块”。过去多由少数民族牧民采挖,趁鲜切块用绳穿成一串挂在牲畜身上,每块大黄上有一个绳孔。特点是带外皮,切面发黑,看不出星点,质地轻泡,内部常有空隙俗称“糠心”,所谓“十大九糠”。过去销得挺广,所以中医开“川军”的比开“西军”的多。《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也收载并分三等,每个100克到250克。并说“系甘孜、阿坝、凉山州、青海(德格)及云南等地的产品”,但现在已见不到了。《七十六种标准》上还有个“南大黄”,说是“川东与湖北、贵州及陕西毗邻地区的栽培品”。我听曾玉崑老先生(《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的主要起草人)讲,这种过去叫南川大黄,野生,也不去皮,也横切成块或段,比川大黄个小,内部结实,直径5厘米左右(川大黄直径十几厘米),曾老半开玩笑地把它叫做“驴蹄大黄”。这种南大黄现在也见不到了,市场上基本是甘肃家种大黄的一统天下。(待续)


“我与中药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

寻踪觅源夜读经,
跋山涉水草木青。
修合配伍清寒热,
百年承继国药兴。
作为中药人,不管阅读经典、资源普查;还是种植采收、炮制加工;亦或销售调剂、治病救人;以及拜师传承、一技在身。总会有些事、有些人,忘不了,也不愿意忘。
所以我们发起这样一个活动,关于“我与中药”,撰文而记之、传之、念之;让后人知之、感之、励之。如此,则不枉时日。
同时,本活动也是为了配合“承继堂国药传承精英论坛·第八届中药技术经验交流会”,时间为2019.11.1—3,地点为江西南昌(距樟树90km),欢迎各位老师报名参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华药王金世元讲述中药里边的事系列
见见什么是真正的老药工
金世元-被中医界尊为“国药泰斗”
中医人物志 | 与中药结下一世缘
最后的药工!“当年禹州享誉全国的老药工一共有4人,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了”
天津中药的发祥地针市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