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拖延、迟到为什么总是治不好?因为我们并不想乖乖听从自己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0年,个案累积2000-4000小时

生活中有太多拖延、迟到的例子了。身边的很多朋友也一直在烦恼:自己的拖延症到底什么时候会好?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最后一刻才愿意去做?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尽,事情也没有做的很多。

很多人会因此去学时间管理。希望通过科学、有效、自律的方法,让自己真正能不再拖延、迟到。但收效甚微。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到底,为什么拖延、迟到总是治不好。

总是迟到半个小时的小池

小池的迟到,在他的朋友圈已经是人尽皆知了。但凡有聚会,他一定会迟到半个小时。而且,像强迫症似的,不多不少,半个小时。朋友们有时候会生气,有时候也随他去了。

除了聚会,小池去参加除了工作以外的活动,都会迟到。比如,小池经常去参加培训,他也总是迟到半个小时。蹑手蹑脚地找个位置坐下,有点不好意思地进入课程。

小池也觉得很苦恼。好像就是没办法准时。至于他之前在做些什么呢?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反正磨磨蹭蹭的,到达目的地时,一定都是迟到的。

有意思的是,有一次聚会,大家说六点半开始。那天,小池心血来潮,想着这次准时去吧!等到了那里一看,一个人都没有。于是就给大家打电话。才知道其他人约好的时间是七点,因为想着小池反正会迟到半个小时,于是就跟他说了六点半。

小池自己都哭笑不得。

不到最后时刻绝不完成任务的小柑

按小柑自己的说法,她可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任何事情都要拖到最后时刻才开始动手。所以经常加班,熬夜。经常赶不上动车,飞机。或者经常上演狂奔上动车或者机场的画面。

除了最后所剩时间不多,小柑不得不冲刺的紧迫和辛苦,其实在整个拖延的过程中,小柑也过得很痛苦。因为好像总有一根鞭子在抽着自己,浑身不舒坦。但是乖乖去做,小柑也不愿意。所以总是处于内心的焦躁不安,挣扎不止中。

每次最后完成任务时,因为时间不够,也总是惊心动魄,累得气喘吁吁。但小柑好像也有一种满足感。她觉得自己还是很棒的,这么短的时间内也可以完成,成就感油然而生。

也许是要追求这个成就感?总之,小柑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中。又疲惫又刺激,出不来。

1

为什么总是拖延、迟到?

以上的两个案例,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在自己身上看到类似的影子。拖延、迟到,这样的事情几乎在生活、工作的场合比比皆是。市面上也有很多治疗拖延症的方法,但,好像收效甚微。

当我们没有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许,我们并没有找到问题的原因。

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里,就将拖延这个现象做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分析。它指出“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我们接下来分析一下拖延有可能的心理原因。

1、用迂回的方式在对抗

拖延、迟到,本质上是在对抗某种规定或者规则。比如,上级安排给我的有时限的工作,我应该要在什么时间内做好;这个活动或者这个课程,就是在这个时间,请你准时参加……

如果是自己在家里想做什么事情,随时都可以做,似乎就没有所谓的拖延或者迟到。一定是有一个时间节点,也意味着有要求了,才会有拖延、迟到这种现象的产生。

所以,拖延和迟到,本质上是一种对抗。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比较清楚事情的本质了。也许,我们内心里对这件事情,就是不那么想做的;对要去的那个地方,就是不那么想去的。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的人,我们其实是有抵触心理的。但我们不能直接表达出来,所以就用拖延、迟到这样迂回的方式来对抗。

小池谈到,从小到大,他妈妈就一直很严格地要求他,每天都有很多应该必须。妈妈太强势了,他无力反抗。但他就是有拖延、迟到的特点。事情也会去做,但一定会拖到最后时刻。

有时候妈妈气得大喊大叫,小池也是一副很无奈的样子。

“我也没办法啊,我也不知道怎么搞得,就迟到了啊!”

“我真的有在努力了,可是就是拖到了现在。”

也会去做,但就是不及时做,能拖一点就一点。用这样消极抵抗的方式,来反抗妈妈对自己的控制。

当小池回想到妈妈从小到大的控制,并且将这种控制跟拖延、迟到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好像有一些恍然大悟的感觉。

“确实,每次拖延、迟到虽然压力也很大,但内心里有一种很爽的感觉。好像我赢了似的。也许,我一直想要赢的,是我妈妈。”

2、将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内化,变成了自己要求自己,于是也开始和自己对抗

让人更加难受的是,我们不仅要经常接受来自于身边人的各种严厉要求,慢慢地,我们也会将这样的严厉要求内化,变成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算那些人不在我们身边了,不再要求我们了,我们也会持续地自我要求,自我控制。

静下心来去梳理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就会发现,我们真的每时每刻都在对自己有各种各样的要求。

“这个月必须完成英语学习的每日打卡任务,不能缺席。”

“今年我的读书任务是看50本书,每周一本。”

“下一次见到领导的时候一定要更加积极主动一些……”

我们会看到,每时每刻,我们都会给自己提出很多要求,制定很多目标。这个“我”,就像是从小到大那些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家长和老师一样。如今他们不再要求自己,就变成自己要求自己了。

于是,就像对抗那些要求我们的人一样,我们也开始在对抗自己。

对抗自己,就是拖延,迟到,就算是自己选择的事情,也总是要到最后时刻才动手,动身。能拖一点是一点,我才不会乖乖听自己的,说去做就去做呢。小柑就是很典型的自我对抗。

所以啊,如果我们总是给自己下达很多命令,提出很多要求,这个严厉的部分就一定会催生对抗的部分。这个对抗的部分就一定会用各种方式来明里暗里地抵抗。不是拖延、就是迟到、或者把什么事情搞砸了。反正,一定不会如自己所愿。

2

那么,知道了这些,该怎么办呢?

其实,当我们知道为何的时候,如何就不是问题。

我可以提出几个建议,大家可以试试看。

1、反其道而行之

拖延、迟到的人,他的本质是对抗。所以,只要让他有对抗的感觉,就可以满足他内在的需求。

比如,小池有一次去参加培训,在课上,他和老师说了自己总是迟到的困扰。听完以后,老师对他说:“我们允许你迟到。请你下午以及接下去的每一堂课,都一定要迟到30分钟。”

这下小池都懵了。竟然迟到是被允许的?!他的反抗惯性让他一定不能听老师的啊!于是,下午开始,他早早就在教室门口等了。而且比其他同学都早了十几分钟。

所以,如果你观察到别人或者自己就是为了抵抗什么而拖延、迟到,那你就设定一个方向,这个方向跟真正要去的方向是相反的。那么,为了抵抗命令,他们可能就会到那个真正的方向。

这是一个方法,但这个方法的内涵,是了解了拖延和迟到下面的对抗心理。在这个原则下,你也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方法。

2、尝试听从自己的内心,尝试拒绝别人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很难拒绝别人,所以总是强迫自己去听从别人的话,做很多事情。久而久之,就算是长大了,也一如既往地不会拒绝别人。慢慢地,也忘了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了,甚至都已经习惯性地不去听了。

但不听并不代表没有。内心里还是有自己真正想要的,也才会用各种自己没有意识的方式去对抗,比如,表现为拖延和迟到。

那么,从一点一滴的地方开始,尝试听从自己的内心,尝试拒绝别人。

如果今天他的要求是自己真的不想做的,可以试着捍卫自己的内心,去拒绝他。当然,因为很少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去拒绝别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但是,可以有意识地去试试。如果真的很害怕,就从很小的事情开始。

比如,你出了一趟国,被一些人发现了。于是他们找你代购。这个对你来说,也许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你就可以从最不相关的人开始,尝试去拒绝。

这个最不相关的人,拒绝的成本最低,也没有那么可怕。但可以给自己积累一点一点成功的经验。

因为,当你开始拒绝别人的时候,你会慢慢感受到内心的力量。同时,你也能感受到去尊重自己的内心,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就这样,一点一滴的事情开始,慢慢练习。到最后,你会越来越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也越来越愿意尊重自己。

当有一天你发现没有人强迫你的时候,你的反抗也就无从而来了。

3、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我们观察一个孩子,叫他写作业总是百般拖延,但是说要带他去一个他喜欢的地方,他可能会兴奋地一直催促我们,希望可以早点去。

所以,所谓的拖延、迟到,也许是因为我们真的在做一件我们并不是很想做的事情。如果生活中一直是这样的状态,也许我们真的可以停下来,好好地看看自己:我是不是一直在过着我不想过的生活?

然后再问问自己: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我是非常有激情的,非常迅速的,一刻都不想拖延的?或者,我是很享受的,并没有拖延这样的现象。

去找到这样的事情。

也许,这就是真正让你享受、喜悦的事情,是你真正喜欢的事情。

当我们听从内在的召唤,去顺应它,实现它,我们也就没什么要对抗,也就无所谓拖延。

也许,我们没办法一下子找到让自己特别明确喜欢的事情,那就从喜欢的小事开始。

摄影、写作、看电影、画画、或者去喜欢的地方走走……这些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当我们做起来时,是享受的,甚至时间都是消失的。也就完全没有什么拖延、迟到的概念。

以上,关于拖延、迟到的心理学解读和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正带来安全感的,并不是“不会失去”与“没有风险”
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选择了逃避
你能够感动得流泪吗?
我们为什么对亲人越来越不耐烦?
每天学点心理学1761:青春少女如何走出性的漩涡案例解析
《家长改变远比孩子改变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