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峡人家(中)
拱桥上的小情侣

三峡人家(中)

伴着渔郎渔姑的欢声笑语,淅沥秋雨中继续上行,便逐步进入了“水边人家”的世界。溪对岸,几座巨大的水车在慢慢转动,眼前浅水中,有群小鸭正快乐游弋。不远处,两位戴斗笠披雨衣的少女正在浣衣,身后丛林中隐约露出数角飞檐,想来是她们的家吧。还有一对小情侣,俏立于溪上一座拱桥,桥上长满了藤蔓青苔。那俊俏少年戴着斗笠,悠悠吹着长箫,身旁撑红伞的黄衣少女听得如醉如痴。可惜隔太远,雨也大,听不清那美少年吹的什么曲子,也不知吹动了少女什么心事,但此恬然自得的生活图景,却已悄悄印在了心中。
这时候雨越下越急,手中小伞快遮不住了,正好看见前面有座小桥,便决定不再上行观瀑,而是转到溪对岸去。过桥回望,才发现桥唤“鹊桥”。原来我们已进入“婚嫁楼”了。

喜庆的婚嫁楼

婚嫁楼里彩灯闪烁,四周梁柱绣球高悬,大约因为时点不对,此时并无“哭嫁”、“出嫁”、“抢亲”等独特的土家婚俗表演,大家多少有点失望,我却为眼前这一栋栋保存完好的民居暗感幸运。这些木板民居规模都不大,样式也普通,却沉郁古朴,一看就有百年以上历史,不少柱脚都有朽坏痕迹。它们沉默于四周风雨,一如饱经沧桑的世纪老人。
但在我看来,这些货真价实的民居,才是景区最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不知景区何处觅得,并迁到此处重建且保护起来。与很多地方愚蠢地毁真造假相比,“三峡人家”算是干了一件好事。有此理念打底,“人家”二字也算落在了实处,其5A的成色便重了许多。

老民居前躲雨的浣衣女


沿着民居间过道续行没几步,发现有处屋檐下躲雨的姑娘有点眼熟。再一细看,不就是刚在溪边浣衣的两位女孩吗?于是上前攀谈了几句,并为她们照了张相。两位姑娘都是当地人,被景区聘来为游客表演,因在家门口工作,工资不高却还喜欢。刚才雨大,才从溪边跑到檐下避雨。
我想,她们的福气够好,选择也是对的。如果家门口就可丰衣足食,谁愿背井离乡呢?关键是当地要为她们创造就业岗位,而不是催生一批又一批甚至一代又一代留守儿童!
这样边想边走,一抬头,发现已回到龙进溪口,“水上人家”和“水边人家”就算游完了。这时雨也小了一点,我们决定继续前行,到下一站“山上人家”去。

沿江步道

“山上人家”,顾名思义,自然是在山上。从导游图上看,要上山,可走到明月阁再步行上山,也可继续前行到灯影阁,乘扶手电梯。因为有老人同行,我们决定去坐电梯。
从龙进溪到灯影阁,有条两三里长的沿江马路,依山一侧,多为密密麻麻的店铺。似乎为了与“三峡人家”景点相区别,有人给它取名“今日人家”。其实,这才是现实版的“水边人家”,是当地人正在活生生地讨生活,而不像龙进溪里的那些“人家”,是给游客们表演的传统诗意。
只是这些店铺里的大小商品,基本上是大路货,除了几个花背篓,并没多少土家特色。好在还有一位大姐在卖“姜拐子”,大名叫“拐枣”的,便一时发馋,便买了一束。谁知又酸又涩,于是赶快退货退款。不过也有不怕酸涩的,我刚退回的那串,马上就被人买走了。大姐见我没“砸她的破”,便悄悄告诉我说,吃“姜拐子”的时节确实还早呢。

窗外


沿途店铺卖的土家小吃,似乎多为炕洋芋,但多是煮熟了,再炕一下,自然焦黄不均。别人可以吃得津津有味,我是本土“行家”,自然看不上眼。突然发现一家卖油炸粑的,好像还较正宗,也许久未见,便买了几个分而食之。岳母妻女说,味道不错,就是小贵,烧饼大小,竟要五元。我说,好吃就值。
这油炸粑其实是它的学名,当地人叫“油香”,更诗意的叫“油仙儿”,本是四处常见的小食品。只因鄂西洋芋多,品质好,传统面浆中铺上一层富硒的洋芋丝丝,再丢进油锅炸熟,便香酥脆俱全,成了雅俗共赏的美味佳肴。
途中意外收获的景观,是被称为“天下第四泉”的“蛤蟆泉”,唐代“茶圣”陆羽封的,后来的陆游、苏辙、黄庭坚、张之洞等大腕也都赞不绝口。据说此处叫扇子山,原有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只张口吐舌、睁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后有泉,四季长流不息,故名“蛤蟆泉”,其水清味甘,是烹茶、酿酒的上好水源。没想到茶圣当年为了品评天下好水,曾深入如此险道。可若非如此,“蛤蟆泉”何以名扬天下呢?

天下第四泉


有点可惜的是,那泉已被今人建宅护了起来,还铁将军把着门,是故难闻泉声,也未见泉流,便也不知在也不在,好也不好。只有“天下第四泉”的匾额,在高处默默俯视着往来众生。
就这样走走停停,品品尝尝,终于到了灯影阁。我们决意不多耽搁,直接坐扶梯上山。其实心中也在想着:云巅之上的“山上人家”,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石令牌


上行扶梯只能到达半山腰。其尽头,是座石头城堡。进城门,便有一块天然巨石迎面而立,且高直方正无比,逼得你只能仰视,惊叹,膜拜不已。这,便是天下闻名的“石牌”了。
“石牌”之名,缘于它的独特长相。据《东湖县志》即今宜昌县志载:“江南有巨石,横六七十丈,立万仞之势,如牌筏,因名石牌。” 它高32米,顶部宽12米,底部宽13米,厚约4米,重达4300余吨,整体近乎一标准的长方体。
大概地因石名,后来这一带地方便也叫作“石牌”了。据云五代后周时期,峡州州治便设在这里。宋初修“至喜亭”并由欧阳修作记的州守朱再治,说不定也在此办过公呢!抗日时期,这里更是打响了震惊中外的“石牌保卫战”,战场便在两里外的“大拐弯”处,站在“石牌”前便清晰可见。
是故这尊有历史有故事的“石牌”,不但是三峡镇峡之宝,更被誉为“中华第一神牌”,每天前来游览、朝圣和许愿的人,络绎不绝。静立其前,的确让人常起怀古之思。

鸟瞰三峡第一湾与石牌要塞


石牌所处位置,是几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汇处。其背后的陡峭山路,通向山顶的灯影石,也是下山缆车的起点。从石牌往右,走几步平路过去,便是巴王寨,也即“山上人家”的主体。我们决定先去巴王寨,再登顶观石。
踏进巴王寨门,有两名少女正在楼上对歌,那火辣辣的情歌飘进耳来,便似乎吹走了不少秋雨的寒意。狭窄古朴的街巷里,时见三三两两的寨民,忙着打铁、织布、养蚕、酿酒、榨油等,好一派兴旺气象,直把人带入了古老的巴国。
奇怪的是,巴王宫并没建于寨子中央,而是偏于西北一角。其宫门下分立两位持戈武士,体偏胖,岁偏大,颇让人怀疑青壮都去了前线。进得大门,在数十级通向宫殿的侧向台阶两侧,各有一尊夸张变形的高大人像,最奇的是他们的耳朵,一左长右短,一左短右长。我问此乃何故,有人答曰:左耳进,右耳出。大家哈哈一笑,似乎悟到了某种人生真谛。

左耳进右耳出


此处名为巴王宫,却仅高三层,殿也不大,远不及汉家宫阙威仪。进得殿来,但见殿堂之上,高案之后,有三人并排端坐,中间白发飘飘的老者自然是巴王,右侧中年女士料想是王后,左侧红衣少女应该是公主了。开始还以为这是三尊泥塑呢,忽见那王后抬袖遮脸,端杯小抿,才知是三个活人,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也更觉这王宫着实静寞了点。好在庭前两侧,还有数名男女侧坐相陪,像大臣又像乐师,不知是何身份,或者是兼而有之?
我知此乃“人造景点”,自不能太当真。好在这里古属巴国,巴人历史也有据可考,附会建座巴王宫,自然也说得过去。(未完待续)

巴王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雨中三峡人家,如梦似幻的巴风楚韵(叶平)
诗意三峡明月湾
我眼中的三峡人家
宜昌 ▏长江三峡第一湾 西陵峡江风光美
三峡人家
湖北—宜昌(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